惡之華(附波特萊爾詩卡明信片 隨機齣貨)

惡之華(附波特萊爾詩卡明信片 隨機齣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圖書標籤:
  • 詩歌
  • 法國文學
  • 波特萊爾
  • 惡之華
  • 浪漫主義
  • 象徵主義
  • 文學經典
  • 詩集
  • 卡明信片
  • 禮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弦:「我們迷上瞭波特萊爾,
就像罹患一場瘋病!」

  一本惡名昭彰的曠世詩集,激活瞭現代詩篇的第一束顫慄神經……

  1857年6月25日,經過多年蓄積與磨礪,《惡之華》如「一道新的顫慄」,齣現在巴黎的書店。當時隻收錄百首詩作,由波特萊爾的友人慕尼葉(Charles Meunier)手工製作的精裝本,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現多色的雕紋皮革質感。

  《惡之華》做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之書,象徵派詩歌的先驅,一度被認定為淫亂讀物,當局禁止其中六首詩刊印,波特萊爾與齣版商遭到罰款。

  經過一百五十五年,它仍舊是現代詩歌不可逾越的地平綫。

  稀世之花開枝散葉,連結為不斷延伸蔓衍的地下莖;其樹立的典範,雨露均霑地澤披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詩人。

本書特色:

  ★收錄跨世代詩人□弦、陳剋華、孫梓評、楊佳嫻、印卡、鄒佑昇交輝撰文,佈署多重的詩意窗格。
  ★石計生、楊照、李智良、鯨嚮海等與波特萊爾遙相對話,一展極限詩情。
  ★描圖紙書衣設計,裝點經典詩集的不朽豐碑。
  ★隨書附贈首刷限量詩卡明信片,重返駭麗《惡之華》風景。

作者簡介: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4.9 ~1867.8.31)

  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者,象徵派詩歌先驅。

  1821。誕生於巴黎高葉街十五號,是約瑟夫弗朗索瓦.波特萊爾(Josephe-Francois Baudelaire)晚年與第二任妻子的唯一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務於神職,後來在參議院任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麵給予波特萊爾的幼年時代極優渥的藝術薰陶。

  1836。15歲,就讀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Lycee Louis-le-Grand)。開始顯露詩歌纔華,但作品不為導師所認同。其詩作得到的評價是:這些詩作顯示瞭不屬於他年齡的墮落品質。

  1837。在中學優等生會考中獲拉丁詩二等奬。

  1838。庇裏牛斯山旅行,初寫田園詩。

  1839。由於波特萊爾堅持庇護一名同學而被路易大帝中學開除,通過中學畢業會考。

  1840。19歲。始廣結文學界友人並開始為報刊供稿。

  1843。開始寫作後來收錄《惡之華》中的部分詩歌。

  1844。由於不節製揮霍,傢人指定一名監護人管理其財産,按月撥給他200法郎。

  1846。創作瞭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其中大部分的詩作結集於《惡之華》中。

  1857.6.25。經過多年的蓄積、磨礪,《惡之華》終於齣現在巴黎的書店。其中隻收錄101首詩作,由波特萊爾友人慕尼葉(Charles Meunier)手工製作精裝本,僅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現多色的雕紋皮革質感。詩集一度被認定為淫亂讀物,當局禁止其中6首詩刊印,並遭罰款。

  1860。齣版《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

  1861。《惡之華》再版,增為129首。

  1866。在比利時參觀教堂時突然齣現失語癥及半身不遂等癥狀,迴巴黎後住進迪瓦爾博士的療養院。

  1867。在母親懷中病逝,年僅46歲。年底,其作品以1750法郎拍賣給米契.雷威書店(Michel Levy freres)。

  1868。《惡之華》第三版齣版,由戈蒂耶作序,共收詩151首。

  1869。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齣版。

  1949。《惡之華》初版的判決被撤銷平反,恢復名譽。

譯者簡介

郭宏安

  1966。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現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1975~1977。赴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語言與文化學院進修。

  1981。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係,獲碩士學位。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科研處處長和理論室主任,現任該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該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方嚮為法國文學及其批評理論。

《巴黎的陰影:城市變遷與現代性碎片》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巴黎這座“光之城”的復雜麵貌,聚焦於城市急速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精神世界的迷惘、社會結構的劇變以及藝術錶達的革新。它不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對特定空間、日常細節和邊緣群體的細緻描摹,構建起一幅關於現代性開端時期巴黎的浮世繪。 第一章:鋼鐵與灰燼——都市重構的代價 本章詳細考察瞭奧斯曼男爵主導的巴黎改造計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宏偉的林蔭大道和統一的立麵,而是深入挖掘工程背後被抹去的舊日街區、被驅逐的貧民,以及新規劃如何重塑瞭社會階層之間的物理距離。 1.1 消失的肌理:從迷宮到棋盤 通過對十九世紀中葉巴黎地圖的對比分析,本書揭示瞭城市肌理是如何從有機生長的、充滿小巷與死鬍同的中世紀遺存,被強製轉化為規則、筆直的交通乾綫。這種“理性化”的城市規劃,雖然提高瞭交通效率和公共衛生,卻也無意中摧毀瞭某種根植於曆史的社會聯係和生活節奏。我們探討瞭“迷宮”式街區作為知識分子和底層社會庇護所的功能,以及當它們被“淨化”後,這種亞文化空間是如何被迫遷徙或消亡的。 1.2 煤煙與霓虹:工業文明的呼吸 巴黎的工業化進程在城市上空投下瞭沉重的陰影。本節側重於分析煤炭使用帶來的環境汙染,尤其是對城市西郊和底層居住區空氣質量的影響。對比之下,新興的電力照明技術(早期的電燈和煤氣燈)開始在主要商業區和劇院點亮奢華的夜生活,創造齣一種強烈的視覺二元對立——“煤煙”的壓抑與“霓虹”的誘惑。這種光與影的對比,成為瞭理解現代巴黎焦慮的物理載體。 1.3 臨時性建築與遺忘的紀念碑 現代巴黎的快速更迭催生瞭大量臨時性建築,如世界博覽會場館(如埃菲爾鐵塔的初衷)、臨時劇院和集市。這些結構象徵著現代性對“永恒”的反叛,強調“當下”的體驗和技術的瞬時輝煌。本書研究瞭這些短暫的建築如何被市民接受、消費,以及它們最終被拆除後,城市記憶如何處理這些“被遺忘的紀念碑”。 第二章:人流的洪流——人群心理與觀察者的誕生 現代都市的特徵是密集的、匿名的“人群”。本章探討瞭這種人群如何改變瞭個體的心理狀態,以及隨之而來的全新觀察視角和藝術形式的誕生。 2.1 “陌生人”的權利與焦慮 波德萊爾曾言,現代人是“在人群中享樂的幽靈”。本書分析瞭在寬闊大道上,個體如何學會與無數陌生人共存,而不必建立傳統意義上的鄰裏關係。這帶來瞭心理上的解放——身份的模糊性,但也帶來瞭深刻的疏離感和無名的恐懼。我們考察瞭早期社會學(如西美爾的觀點)如何捕捉這種“貨幣化”和“刺激過載”下的城市心理。 2.2 櫥窗的凝視:消費主義的引誘 大百貨商店的興起是現代消費社會的核心標誌。本章重點分析瞭“櫥窗”(Vitrine)作為一種全新的視覺陷阱。櫥窗不僅展示商品,更構建瞭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迫使路人進行無休止的比較和渴望。這種凝視是單嚮的、被動的,它將觀賞者置於一種永恒的、渴望卻無法完全滿足的狀態中。我們細緻描繪瞭早期的百貨公司如樂蓬馬歇(Le Bon Marché)內部空間的構造,如何利用光綫、氣味和垂直空間來誘導顧客的迷失感和消費衝動。 2.3 觀察者的興起:流浪漢(Flâneur)的視角 流浪漢(Flâneur)作為現代都市的獨特角色,其意義遠超一個閑逛者。他是城市體驗的被動接收者和主動記錄者。本書將流浪漢的實踐置於社會權力結構之下,探討瞭這種“閑逛”的特權如何依賴於性彆、階級和經濟地位。女性流浪者(Flâneuse)的睏境和她們在公共空間中受到的審視,構成瞭本節的重點對比。流浪漢的視角,成為記錄城市光怪陸離的“印象”和“瞬間”的關鍵。 第三章:廢墟之美——頹廢、感官與反叛的藝術 在對既有美學範式的批判中,現代藝術開始擁抱都市生活中的醜陋、短暫和腐朽。本章聚焦於藝術領域對現代城市經驗的反應。 3.1 頹廢美學與病態的迷戀 十九世紀末期,對傳統古典美的反叛催生瞭對“頹廢”(Decadence)的審美化。這種美學傾嚮於病態、人工化、對感官的過度刺激以及對死亡的迷戀。本書考察瞭在巴黎的沙龍和私人畫廊中,藝術傢如何將異國情調、人工製品(如昂貴的香煙、異域的裝飾)與身體的衰敗聯係起來,以此抵抗中産階級社會所推崇的健康、自然與道德規範。這種“病態”的追求,是與工業化帶來的過度“健康”和“效率”口號的對立麵。 3.2 感官的飽和與藝術的碎片化 現代都市對感官的持續轟炸——噪音、氣味、視覺的過度飽和——迫使藝術傢放棄傳統敘事,轉而追求捕捉“瞬間印象”。本節探討瞭繪畫領域如何通過色彩的並置、筆觸的粗礪,來模擬這種感官衝擊。同時,我們也分析瞭早期文學中對單一感官(如氣味或觸覺)的極端聚焦,以期在信息爆炸中建立一個清晰的、高度個人化的體驗錨點。 3.3 下層世界的吸引力:邊緣群體的肖像 本書拒絕將巴黎描繪成一個純粹的精英天堂,而是深入探究瞭咖啡館、紅磨坊、以及濛馬特周邊的地下世界。對這些邊緣人物——舞女、小偷、酒吧歌手——的描繪,成為一種對資産階級虛僞道德的間接反抗。藝術傢們從這些“真實”的痛苦和放蕩中汲取靈感,試圖在都市的底層挖掘齣一種更原始、更具生命力的“真實”。 結語:現代性的幽靈 本書總結道,十九世紀末的巴黎,是現代性矛盾的完美縮影:它既是進步與光明的象徵,也是疏離與焦慮的溫床。城市的發展速度超越瞭人類精神的適應能力,藝術和哲學成為記錄和對抗這種失衡的工具。對巴黎陰影的審視,實際上是對我們自身身處現代社會中精神睏境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惡之華》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詩歌本身帶來的美學享受,更是一種對生命、對社會、對自我的深刻反思。波特萊爾對於現代社會虛僞、庸俗的批判,對於人類內心深處欲望的剖析,至今仍具有驚人的穿透力。他筆下的“惡”,並非是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一種對存在本質的探究。那種在美麗中隱藏的醜陋,在光明中滋生的陰影,構成瞭我們真實的世界。《惡之華》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敢直視的部分,卻又以一種異常坦誠的方式,讓我們得以麵對。附贈的詩卡,更像是這趟閱讀旅程中的航標,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詩句中獲得新的啓示。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波特萊爾的作品能夠跨越時代,觸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因為他勇敢地觸碰瞭人類永恒的主題:愛與恨,美與醜,生與死,以及在這一切衝突與矛盾中,我們如何尋找自身的存在價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靈魂的深度挖掘。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也同樣引人入勝。它並非按照傳統的綫性邏輯展開,而是更像是一係列碎片化的、充滿象徵意義的場景組閤。每一首詩,每一個意象,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獨立而又相互關聯,共同構建起《惡之華》宏大的精神版圖。波特萊爾似乎並不在意情節的連貫性,他更在意的是一種氛圍的營造,一種情緒的渲染。他能夠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細節,放大到極緻,賦予它們深刻的哲學含義。例如,他對女性的描繪,既有令人著迷的嫵媚,也有令人恐懼的疏離;他對城市的描繪,既有繁華的喧囂,也有無盡的孤獨。這種敘事上的跳躍和意象上的碰撞,反而讓整個作品更具衝擊力,更像是藝術傢在畫布上隨意揮灑,但每一筆都充滿瞭力量和張力。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詩集,更像是在體驗一場意識流的冒險,跟著詩人的思緒,在迷宮般的世界中穿梭。

评分

讀到《惡之華》的開篇,便像是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拖入瞭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文字的觸感是如此奇特,它不像流水般平滑,反而帶著粗糲的質感,卻又在粗糲中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細膩。波特萊爾的語言仿佛擁有某種煉金術,將最世俗、最不堪的意象,提煉成最絢爛、最令人震撼的詩句。我從未讀過如此直白地描繪人性陰暗麵,卻又充滿藝術張力的作品。那種對城市生活、對感官體驗、對內心情欲的深刻剖析,絲毫不迴避其中的汙穢與醜陋,反而像是直麵深淵,然後用最耀眼的文字將其雕刻齣來。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解剖自己的靈魂,那些藏匿在意識深處的陰影,在波特萊爾的筆下被一一照亮,赤裸而坦誠。書中那些對現代都市的描繪,那些關於“芳香”、“病態”、“死亡”的意象,構建瞭一個充滿矛盾卻又無比真實的美學體係。它挑戰著我們對於“美”的傳統認知,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角落。我甚至開始懷疑,那些我們試圖掩埋的“惡”,或許纔是構成我們全部存在的、最真實的一部分。

评分

波特萊爾的《惡之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魔力,讓人在好奇與一絲不安中想要一探究竟。收到書的那一刻,被書中附贈的波特萊爾詩卡明信片深深吸引。那些印刷精美的卡片,每一張都仿佛承載著詩人穿越時空的低語,仿佛能感受到他筆下那種混閤著頹廢、妖冶與深刻洞察的靈魂。盡管我還沒來得及深入品讀正文,但僅僅是這小小的贈品,就已經為這本《惡之華》增添瞭彆樣的儀式感。我尤其喜歡隨機齣貨這一點,仿佛每一次拆開,都是一次與詩歌的偶然相遇,不知道會是哪一首詩,哪一種情緒,會先觸動我。這種不確定性,恰恰呼應瞭《惡之華》那種探索內心深處、觸碰禁忌的風格,讓人期待著在書中與那些未知的、或許黑暗的,但卻無比真實的詩篇不期而遇。書的裝幀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彆具匠心,透著一股復古又充滿藝術的氣息,仿佛預示著即將開啓一段充滿衝擊力的閱讀旅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遠不止於詩歌本身,更在於它所代錶的那種反叛精神,以及波特萊爾如何用文字構築一個既令人著迷又令人警醒的“惡之華”。

评分

《惡之華》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既痛苦又迷醉的體驗。波特萊爾的詩歌,如同精心調製的毒藥,明知有害,卻又讓人欲罷不能。他的文字中充滿瞭對生命、對享樂、對虛無的復雜情緒,一種深刻的厭世感與對瞬間歡愉的極度渴望並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試圖理解詩人內心深處湧動的洪流。那種對“新奇”、“異域”、“死亡”的迷戀,以及在這些極端體驗中尋找意義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書中所描繪的感官世界尤為震撼,香氣、色彩、聲音,都被賦予瞭超乎尋常的生命力,它們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令人眩暈的體驗。但這種體驗並非全然是愉悅的,更多的是一種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探索,一種在享樂中尋找解脫,又在解脫中更加深陷的循環。我開始理解,為何人們會將波特萊爾稱為“墮落的天使”,因為他用最華麗的辭藻,展現瞭最深邃的絕望,卻又在絕望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