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我们迷上了波特莱尔,
就像罹患一场疯病!」
一本恶名昭彰的旷世诗集,激活了现代诗篇的第一束颤慄神经……
1857年6月25日,经过多年蓄积与磨砺,《恶之华》如「一道新的颤慄」,出现在巴黎的书店。当时只收录百首诗作,由波特莱尔的友人慕尼叶(Charles Meunier)手工制作的精装本,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现多色的雕纹皮革质感。
《恶之华》做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书,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一度被认定为淫乱读物,当局禁止其中六首诗刊印,波特莱尔与出版商遭到罚款。
经过一百五十五年,它仍旧是现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地平线。
稀世之花开枝散叶,连结为不断延伸蔓衍的地下茎;其树立的典范,雨露均霑地泽披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诗人。
本书特色:
★收录跨世代诗人□弦、陈克华、孙梓评、杨佳娴、印卡、邹佑昇交辉撰文,佈署多重的诗意窗格。
★石计生、杨照、李智良、鲸向海等与波特莱尔遥相对话,一展极限诗情。
★描图纸书衣设计,装点经典诗集的不朽丰碑。
★随书附赠首刷限量诗卡明信片,重返骇丽《恶之华》风景。
作者简介:
夏尔.皮埃尔.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4.9 ~1867.8.31)
法国十九世纪最着名的现代派诗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象征派诗歌先驱。
1821。诞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是约瑟夫弗朗索瓦.波特莱尔(Josephe-Francois Baudelaire)晚年与第二任妻子的唯一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给予波特莱尔的幼年时代极优渥的艺术薰陶。
1836。15岁,就读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ycee Louis-le-Grand)。开始显露诗歌才华,但作品不为导师所认同。其诗作得到的评价是:这些诗作显示了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
1837。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庇里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由于波特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19岁。始广结文学界友人并开始为报刊供稿。
1843。开始写作后来收录《恶之华》中的部分诗歌。
1844。由于不节制挥霍,家人指定一名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
1846。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作结集于《恶之华》中。
1857.6.25。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恶之华》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其中只收录101首诗作,由波特莱尔友人慕尼叶(Charles Meunier)手工制作精装本,仅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现多色的雕纹皮革质感。诗集一度被认定为淫乱读物,当局禁止其中6首诗刊印,并遭罚款。
1860。出版《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
1861。《恶之华》再版,增为129首。
1866。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
1867。在母亲怀中病逝,年仅46岁。年底,其作品以1750法郎拍卖给米契.雷威书店(Michel Levy freres)。
1868。《恶之华》第三版出版,由戈蒂耶作序,共收诗151首。
1869。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出版。
1949。《恶之华》初版的判决被撤销平反,恢复名誉。
译者简介
郭宏安
1966。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975~1977。赴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进修。
1981。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科研处处长和理论室主任,现任该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该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方向为法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
读到《恶之华》的开篇,便像是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拖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文字的触感是如此奇特,它不像流水般平滑,反而带着粗粝的质感,却又在粗粝中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细腻。波特莱尔的语言仿佛拥有某种炼金术,将最世俗、最不堪的意象,提炼成最绚烂、最令人震撼的诗句。我从未读过如此直白地描绘人性阴暗面,却又充满艺术张力的作品。那种对城市生活、对感官体验、对内心情欲的深刻剖析,丝毫不回避其中的污秽与丑陋,反而像是直面深渊,然后用最耀眼的文字将其雕刻出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剖自己的灵魂,那些藏匿在意识深处的阴影,在波特莱尔的笔下被一一照亮,赤裸而坦诚。书中那些对现代都市的描绘,那些关于“芳香”、“病态”、“死亡”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美学体系。它挑战着我们对于“美”的传统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角落。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我们试图掩埋的“恶”,或许才是构成我们全部存在的、最真实的一部分。
评分《恶之华》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带来的美学享受,更是一种对生命、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波特莱尔对于现代社会虚伪、庸俗的批判,对于人类内心深处欲望的剖析,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穿透力。他笔下的“恶”,并非是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探究。那种在美丽中隐藏的丑陋,在光明中滋生的阴影,构成了我们真实的世界。《恶之华》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敢直视的部分,却又以一种异常坦诚的方式,让我们得以面对。附赠的诗卡,更像是这趟阅读旅程中的航标,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诗句中获得新的启示。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波特莱尔的作品能够跨越时代,触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他勇敢地触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与恨,美与丑,生与死,以及在这一切冲突与矛盾中,我们如何寻找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灵魂的深度挖掘。
评分波特莱尔的《恶之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魔力,让人在好奇与一丝不安中想要一探究竟。收到书的那一刻,被书中附赠的波特莱尔诗卡明信片深深吸引。那些印刷精美的卡片,每一张都仿佛承载着诗人穿越时空的低语,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那种混合着颓废、妖冶与深刻洞察的灵魂。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品读正文,但仅仅是这小小的赠品,就已经为这本《恶之华》增添了别样的仪式感。我尤其喜欢随机出货这一点,仿佛每一次拆开,都是一次与诗歌的偶然相遇,不知道会是哪一首诗,哪一种情绪,会先触动我。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呼应了《恶之华》那种探索内心深处、触碰禁忌的风格,让人期待着在书中与那些未知的、或许黑暗的,但却无比真实的诗篇不期而遇。书的装帧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别具匠心,透着一股复古又充满艺术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充满冲击力的阅读旅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远不止于诗歌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种反叛精神,以及波特莱尔如何用文字构筑一个既令人着迷又令人警醒的“恶之华”。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也同样引人入胜。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线性逻辑展开,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组合。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恶之华》宏大的精神版图。波特莱尔似乎并不在意情节的连贯性,他更在意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情绪的渲染。他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放大到极致,赋予它们深刻的哲学含义。例如,他对女性的描绘,既有令人着迷的妩媚,也有令人恐惧的疏离;他对城市的描绘,既有繁华的喧嚣,也有无尽的孤独。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意象上的碰撞,反而让整个作品更具冲击力,更像是艺术家在画布上随意挥洒,但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诗集,更像是在体验一场意识流的冒险,跟着诗人的思绪,在迷宫般的世界中穿梭。
评分《恶之华》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既痛苦又迷醉的体验。波特莱尔的诗歌,如同精心调制的毒药,明知有害,却又让人欲罢不能。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对享乐、对虚无的复杂情绪,一种深刻的厌世感与对瞬间欢愉的极度渴望并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理解诗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洪流。那种对“新奇”、“异域”、“死亡”的迷恋,以及在这些极端体验中寻找意义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所描绘的感官世界尤为震撼,香气、色彩、声音,都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并非全然是愉悦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探索,一种在享乐中寻找解脱,又在解脱中更加深陷的循环。我开始理解,为何人们会将波特莱尔称为“堕落的天使”,因为他用最华丽的辞藻,展现了最深邃的绝望,却又在绝望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