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华(附波特莱尔诗卡明信片 随机出货)

恶之华(附波特莱尔诗卡明信片 随机出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图书标签:
  • 诗歌
  • 法国文学
  • 波特莱尔
  • 恶之华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
  • 文学经典
  • 诗集
  • 卡明信片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弦:「我们迷上了波特莱尔,
就像罹患一场疯病!」

  一本恶名昭彰的旷世诗集,激活了现代诗篇的第一束颤慄神经……

  1857年6月25日,经过多年蓄积与磨砺,《恶之华》如「一道新的颤慄」,出现在巴黎的书店。当时只收录百首诗作,由波特莱尔的友人慕尼叶(Charles Meunier)手工制作的精装本,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现多色的雕纹皮革质感。

  《恶之华》做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书,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一度被认定为淫乱读物,当局禁止其中六首诗刊印,波特莱尔与出版商遭到罚款。

  经过一百五十五年,它仍旧是现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地平线。

  稀世之花开枝散叶,连结为不断延伸蔓衍的地下茎;其树立的典范,雨露均霑地泽披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诗人。

本书特色:

  ★收录跨世代诗人□弦、陈克华、孙梓评、杨佳娴、印卡、邹佑昇交辉撰文,佈署多重的诗意窗格。
  ★石计生、杨照、李智良、鲸向海等与波特莱尔遥相对话,一展极限诗情。
  ★描图纸书衣设计,装点经典诗集的不朽丰碑。
  ★随书附赠首刷限量诗卡明信片,重返骇丽《恶之华》风景。

作者简介:

夏尔.皮埃尔.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4.9 ~1867.8.31)

  法国十九世纪最着名的现代派诗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象征派诗歌先驱。

  1821。诞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是约瑟夫弗朗索瓦.波特莱尔(Josephe-Francois Baudelaire)晚年与第二任妻子的唯一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给予波特莱尔的幼年时代极优渥的艺术薰陶。

  1836。15岁,就读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ycee Louis-le-Grand)。开始显露诗歌才华,但作品不为导师所认同。其诗作得到的评价是:这些诗作显示了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

  1837。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庇里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由于波特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19岁。始广结文学界友人并开始为报刊供稿。

  1843。开始写作后来收录《恶之华》中的部分诗歌。

  1844。由于不节制挥霍,家人指定一名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

  1846。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作结集于《恶之华》中。

  1857.6.25。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恶之华》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其中只收录101首诗作,由波特莱尔友人慕尼叶(Charles Meunier)手工制作精装本,仅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现多色的雕纹皮革质感。诗集一度被认定为淫乱读物,当局禁止其中6首诗刊印,并遭罚款。

  1860。出版《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

  1861。《恶之华》再版,增为129首。

  1866。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

  1867。在母亲怀中病逝,年仅46岁。年底,其作品以1750法郎拍卖给米契.雷威书店(Michel Levy freres)。

  1868。《恶之华》第三版出版,由戈蒂耶作序,共收诗151首。

  1869。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出版。

  1949。《恶之华》初版的判决被撤销平反,恢复名誉。

译者简介

郭宏安

  1966。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975~1977。赴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进修。

  1981。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科研处处长和理论室主任,现任该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该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方向为法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

《巴黎的阴影:城市变迁与现代性碎片》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巴黎这座“光之城”的复杂面貌,聚焦于城市急速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迷惘、社会结构的剧变以及艺术表达的革新。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对特定空间、日常细节和边缘群体的细致描摹,构建起一幅关于现代性开端时期巴黎的浮世绘。 第一章:钢铁与灰烬——都市重构的代价 本章详细考察了奥斯曼男爵主导的巴黎改造计划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伟的林荫大道和统一的立面,而是深入挖掘工程背后被抹去的旧日街区、被驱逐的贫民,以及新规划如何重塑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物理距离。 1.1 消失的肌理:从迷宫到棋盘 通过对十九世纪中叶巴黎地图的对比分析,本书揭示了城市肌理是如何从有机生长的、充满小巷与死胡同的中世纪遗存,被强制转化为规则、笔直的交通干线。这种“理性化”的城市规划,虽然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公共卫生,却也无意中摧毁了某种根植于历史的社会联系和生活节奏。我们探讨了“迷宫”式街区作为知识分子和底层社会庇护所的功能,以及当它们被“净化”后,这种亚文化空间是如何被迫迁徙或消亡的。 1.2 煤烟与霓虹:工业文明的呼吸 巴黎的工业化进程在城市上空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本节侧重于分析煤炭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城市西郊和底层居住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对比之下,新兴的电力照明技术(早期的电灯和煤气灯)开始在主要商业区和剧院点亮奢华的夜生活,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二元对立——“煤烟”的压抑与“霓虹”的诱惑。这种光与影的对比,成为了理解现代巴黎焦虑的物理载体。 1.3 临时性建筑与遗忘的纪念碑 现代巴黎的快速更迭催生了大量临时性建筑,如世界博览会场馆(如埃菲尔铁塔的初衷)、临时剧院和集市。这些结构象征着现代性对“永恒”的反叛,强调“当下”的体验和技术的瞬时辉煌。本书研究了这些短暂的建筑如何被市民接受、消费,以及它们最终被拆除后,城市记忆如何处理这些“被遗忘的纪念碑”。 第二章:人流的洪流——人群心理与观察者的诞生 现代都市的特征是密集的、匿名的“人群”。本章探讨了这种人群如何改变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观察视角和艺术形式的诞生。 2.1 “陌生人”的权利与焦虑 波德莱尔曾言,现代人是“在人群中享乐的幽灵”。本书分析了在宽阔大道上,个体如何学会与无数陌生人共存,而不必建立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这带来了心理上的解放——身份的模糊性,但也带来了深刻的疏离感和无名的恐惧。我们考察了早期社会学(如西美尔的观点)如何捕捉这种“货币化”和“刺激过载”下的城市心理。 2.2 橱窗的凝视:消费主义的引诱 大百货商店的兴起是现代消费社会的核心标志。本章重点分析了“橱窗”(Vitrine)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陷阱。橱窗不仅展示商品,更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迫使路人进行无休止的比较和渴望。这种凝视是单向的、被动的,它将观赏者置于一种永恒的、渴望却无法完全满足的状态中。我们细致描绘了早期的百货公司如乐蓬马歇(Le Bon Marché)内部空间的构造,如何利用光线、气味和垂直空间来诱导顾客的迷失感和消费冲动。 2.3 观察者的兴起:流浪汉(Flâneur)的视角 流浪汉(Flâneur)作为现代都市的独特角色,其意义远超一个闲逛者。他是城市体验的被动接收者和主动记录者。本书将流浪汉的实践置于社会权力结构之下,探讨了这种“闲逛”的特权如何依赖于性别、阶级和经济地位。女性流浪者(Flâneuse)的困境和她们在公共空间中受到的审视,构成了本节的重点对比。流浪汉的视角,成为记录城市光怪陆离的“印象”和“瞬间”的关键。 第三章:废墟之美——颓废、感官与反叛的艺术 在对既有美学范式的批判中,现代艺术开始拥抱都市生活中的丑陋、短暂和腐朽。本章聚焦于艺术领域对现代城市经验的反应。 3.1 颓废美学与病态的迷恋 十九世纪末期,对传统古典美的反叛催生了对“颓废”(Decadence)的审美化。这种美学倾向于病态、人工化、对感官的过度刺激以及对死亡的迷恋。本书考察了在巴黎的沙龙和私人画廊中,艺术家如何将异国情调、人工制品(如昂贵的香烟、异域的装饰)与身体的衰败联系起来,以此抵抗中产阶级社会所推崇的健康、自然与道德规范。这种“病态”的追求,是与工业化带来的过度“健康”和“效率”口号的对立面。 3.2 感官的饱和与艺术的碎片化 现代都市对感官的持续轰炸——噪音、气味、视觉的过度饱和——迫使艺术家放弃传统叙事,转而追求捕捉“瞬间印象”。本节探讨了绘画领域如何通过色彩的并置、笔触的粗砺,来模拟这种感官冲击。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早期文学中对单一感官(如气味或触觉)的极端聚焦,以期在信息爆炸中建立一个清晰的、高度个人化的体验锚点。 3.3 下层世界的吸引力:边缘群体的肖像 本书拒绝将巴黎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精英天堂,而是深入探究了咖啡馆、红磨坊、以及蒙马特周边的地下世界。对这些边缘人物——舞女、小偷、酒吧歌手——的描绘,成为一种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间接反抗。艺术家们从这些“真实”的痛苦和放荡中汲取灵感,试图在都市的底层挖掘出一种更原始、更具生命力的“真实”。 结语:现代性的幽灵 本书总结道,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是现代性矛盾的完美缩影:它既是进步与光明的象征,也是疏离与焦虑的温床。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人类精神的适应能力,艺术和哲学成为记录和对抗这种失衡的工具。对巴黎阴影的审视,实际上是对我们自身身处现代社会中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恶之华》的开篇,便像是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拖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文字的触感是如此奇特,它不像流水般平滑,反而带着粗粝的质感,却又在粗粝中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细腻。波特莱尔的语言仿佛拥有某种炼金术,将最世俗、最不堪的意象,提炼成最绚烂、最令人震撼的诗句。我从未读过如此直白地描绘人性阴暗面,却又充满艺术张力的作品。那种对城市生活、对感官体验、对内心情欲的深刻剖析,丝毫不回避其中的污秽与丑陋,反而像是直面深渊,然后用最耀眼的文字将其雕刻出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剖自己的灵魂,那些藏匿在意识深处的阴影,在波特莱尔的笔下被一一照亮,赤裸而坦诚。书中那些对现代都市的描绘,那些关于“芳香”、“病态”、“死亡”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美学体系。它挑战着我们对于“美”的传统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角落。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我们试图掩埋的“恶”,或许才是构成我们全部存在的、最真实的一部分。

评分

《恶之华》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带来的美学享受,更是一种对生命、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波特莱尔对于现代社会虚伪、庸俗的批判,对于人类内心深处欲望的剖析,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穿透力。他笔下的“恶”,并非是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探究。那种在美丽中隐藏的丑陋,在光明中滋生的阴影,构成了我们真实的世界。《恶之华》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敢直视的部分,却又以一种异常坦诚的方式,让我们得以面对。附赠的诗卡,更像是这趟阅读旅程中的航标,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诗句中获得新的启示。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波特莱尔的作品能够跨越时代,触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他勇敢地触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与恨,美与丑,生与死,以及在这一切冲突与矛盾中,我们如何寻找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灵魂的深度挖掘。

评分

波特莱尔的《恶之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魔力,让人在好奇与一丝不安中想要一探究竟。收到书的那一刻,被书中附赠的波特莱尔诗卡明信片深深吸引。那些印刷精美的卡片,每一张都仿佛承载着诗人穿越时空的低语,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那种混合着颓废、妖冶与深刻洞察的灵魂。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品读正文,但仅仅是这小小的赠品,就已经为这本《恶之华》增添了别样的仪式感。我尤其喜欢随机出货这一点,仿佛每一次拆开,都是一次与诗歌的偶然相遇,不知道会是哪一首诗,哪一种情绪,会先触动我。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呼应了《恶之华》那种探索内心深处、触碰禁忌的风格,让人期待着在书中与那些未知的、或许黑暗的,但却无比真实的诗篇不期而遇。书的装帧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别具匠心,透着一股复古又充满艺术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充满冲击力的阅读旅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远不止于诗歌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种反叛精神,以及波特莱尔如何用文字构筑一个既令人着迷又令人警醒的“恶之华”。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也同样引人入胜。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线性逻辑展开,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组合。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恶之华》宏大的精神版图。波特莱尔似乎并不在意情节的连贯性,他更在意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情绪的渲染。他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放大到极致,赋予它们深刻的哲学含义。例如,他对女性的描绘,既有令人着迷的妩媚,也有令人恐惧的疏离;他对城市的描绘,既有繁华的喧嚣,也有无尽的孤独。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意象上的碰撞,反而让整个作品更具冲击力,更像是艺术家在画布上随意挥洒,但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诗集,更像是在体验一场意识流的冒险,跟着诗人的思绪,在迷宫般的世界中穿梭。

评分

《恶之华》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既痛苦又迷醉的体验。波特莱尔的诗歌,如同精心调制的毒药,明知有害,却又让人欲罢不能。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对享乐、对虚无的复杂情绪,一种深刻的厌世感与对瞬间欢愉的极度渴望并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理解诗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洪流。那种对“新奇”、“异域”、“死亡”的迷恋,以及在这些极端体验中寻找意义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所描绘的感官世界尤为震撼,香气、色彩、声音,都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并非全然是愉悦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探索,一种在享乐中寻找解脱,又在解脱中更加深陷的循环。我开始理解,为何人们会将波特莱尔称为“堕落的天使”,因为他用最华丽的辞藻,展现了最深邃的绝望,却又在绝望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