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Difference: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The Great Difference: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新界
  • 香港政治
  • 社会变迁
  • 土地政策
  • 殖民地历史
  • 香港文化
  • 地方研究
  • 20世纪香港
  • 香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In 1898 Great Britain added to its colony at Hong Kong a 368-square-mile expanse of mountainous countryside and islands, leased from China for a term of 99 years, which became known as the New Territories. The colonial official, James Stewart Lockhart, after an inspection of the newly acquired extension, called it "the great difference". He was describing the gulf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New Territories a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existing, largely urban, British colony. In this book, James Hayes argues that "the great difference" led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administer the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differently from the old urban area from the outset, with repercussions that continue to affect present-day Hong Kong. First published in 2006, and now appearing in this paperback edition with a new preface, The Great Difference covers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lease and embodies the fruits of its author's studies of the territory and its indigenous populat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While not a formal history of the New Territories,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n intimate and knowledgeable overview of this fascinating area, and to assist other researchers, paving the way for the general history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作者简介

James Hayes

  James Hayes is a scholar of the Hong Kong region and its people. In his thirty-two years of government service he served in the New Territories almost half the time, and was Regional Secretary New Territories, heading the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there in 1985–87.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Friends and Teachers: Hong Kong and Its People 1953–8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and The Hong Kong Region: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1977, reprinted b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香江风云:香港新界与居民的百年变迁 1898-2004》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香港新界自1898年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被租借予英国,直至2004年间,这片土地及其居民所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通过详尽的历史档案梳理、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关键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本书旨在揭示新界在香港整体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殖民初期的拓殖与适应 (1898-1941) 新界在1898年被租借时,是一个以传统宗族和农业为主导的地域。本书首先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强大的宗族势力(如围村文化)如何维持其在土地和水利上的传统权力。英国殖民政府初期的管理策略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既试图实施现代化的土地和司法改革,又不得不与既有的乡村精英阶层进行微妙的妥协与合作,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土地制度的重塑: 详细探讨了殖民政府如何引入英式土地契约制度,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地权划分方式。这一过程对原住民的土地权益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早期的土地纠纷,尤其是在新界原居居民(Indigenous Inhabitants)与新迁入者之间的权利界定上。 基础设施的萌芽: 考察了在这一时期,简易的交通网络(如九广铁路的建设)如何开始将新界内部与九龙半岛连接起来。这些基础设施的引入,尽管规模有限,却为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埋下了伏笔。同时,本书分析了早期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匮乏,以及地方精英阶层如何介入提供有限的公共服务。 二战的冲击与战后恢复: 简要回顾了二战期间新界在日占时期的经历,这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破坏,也动摇了部分传统权力结构。战后,随着大量难民涌入香港,新界开始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压力和活力。 第二部分: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与乡村的重构 (1945-1970年代) 战后初期,香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对新界产生了巨大的推拉效应。大量寻求居住空间和就业机会的移民涌入,改变了新界的地域面貌和人口构成。 新兴聚落的崛起: 本书重点分析了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渗透,大埔、元朗、沙田等地逐渐从传统墟镇向半工业化、半城市化中心转变的过程。探讨了“寮屋”问题的蔓延,以及政府为解决住房危机而在新界边缘地带进行的早期尝试。 宗族权威的演变: 面对城市化的冲击,围村和宗族体系并未完全消亡,而是经历了适应性的重塑。一些宗族开始将其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开发或新兴商业活动中,以维持其经济地位。然而,新一代居民对传统权威的服从度显著降低。 规划的开端: 介绍了香港政府在规划新界发展方面的早期思考,尽管彼时规划远不如后来的“新市镇”概念那样系统和宏大,但对于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已初见端倪。 第三部分:新市镇时代的全面转型 (1970年代末-1997) 1970年代末至1997年主权移交前夕,新界的发展进入了最剧烈的阶段,即“新市镇发展计划”。本书将此视为理解当代新界社会的关键时期。 新市镇的塑造力: 详细分析了沙田、荃湾、屯门等第一代新市镇的规划理念、实施过程及其对周边传统乡村社区的“切割”效应。这些市镇旨在提供住房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隔离问题——新移民、原居民与旧区居民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 交通网络的飞跃: 考察了地铁(MTR)网络向新界的延伸(如荃湾线、东涌线)如何极大地缩短了新界与核心商业区的通勤时间,从而彻底改变了新界的居住性质,使其成为主要的“睡城”之一。 农业的衰退与边缘化: 探讨了随着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需求的激增,新界的传统农业用地如何被大量侵占和改用。本书分析了政府补偿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农业社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化过程。 原居民权利的再审视: 随着政治敏感度的提升,原居民的“三级管辖权”(如丁屋权、传统坟地保护)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本书梳理了1980年代以来,殖民政府与地方势力围绕土地权益进行的法律和政治博弈。 第四部分:回归前夜与新界身份的确认 (1997-2004) 回归后的几年里,新界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身份认同方面。 经济角色的变化: 分析了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和“两城并进”战略的实施,新界,特别是边境地区(如上水、元朗),其经济功能从最初的农业基地或工业缓冲带,转变为日益重要的跨境贸易和物流枢纽。 身份认同的张力: 探讨了回归后,新界居民(包括新移民和原居民)对“香港人”身份的再思考。新界作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和前殖民地的独特地带,其文化认同复杂而多元。本书关注了在教育和媒体影响下,本地社区对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平衡尝试。 环境与可持续性: 在2000年代初期,公众对新界保留的自然环境(如郊野公园、湿地)的关注度提高。本书审视了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之间试图寻找平衡的努力。 结论:新界的遗产与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道,新界并非是香港发展历史中的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适应和激烈抵抗的复杂场域。从1898年被纳入殖民版图,到2004年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功能多元化的地区,新界的历史是关于土地、宗族、殖民政策和移民压力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深刻地塑造了今日香港的地理与社会肌理。本书强调,理解新界,是理解香港整体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城市发展中“失落的传统”这一主题的关注。《The Great Difference》这个书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记录新界的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差异”本身。我好奇的是,在过去的百年里,新界到底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所谓的“Great Difference”,是否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疏离和断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新界经历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那些原有的乡村文化、社区联系、甚至是一些生活节奏,是如何被改变的。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新界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例如它作为深圳河对岸的区域,其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可能如何影响了它的发展轨迹。当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积极的一面,例如新界人民如何在新旧融合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这种差异性如何最终塑造了香港独特的城市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历史变迁和地域认同的思考。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却又顽强地保留自身独特印记的地方深感兴趣。《The Great Difference》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悬念,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深刻的、超越表面观察的转变。香港的新界,在1898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跨度里,无疑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所描述的“Great Difference”究竟是指哪些方面?是城市面貌的巨变,还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是经济发展的奇迹,还是文化习俗的传承与演变?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是如何影响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身份认同,又在怎样的力量驱动下发生了改变?我期待书中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新界在近一个世纪里从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发展成为今日香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复杂历程。或许,它能帮助我理解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与现代是如何交织、碰撞,又如何共存的。那些隐藏在新界地貌和人们生活背后的故事,一定充满了值得挖掘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1898年,新界的那段历史拉开了帷幕,而2004年,则是一个相当近的参照点,这意味着书中描绘的变迁会与当下有着紧密的联系。我猜测,作者可能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下新界的社会经济形态,比如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再到服务业为主的转型过程。而“Its People”这个词组更是点睛之笔,它强调了人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或政治事件。我很好奇书中是否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族群在新界生活的故事,他们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失落,他们的集体记忆。或许,书中会通过一些人物的口述历史、家族故事,来展现这种宏观历史变迁下的微观个体命运。我想象着,或许会有关于那些曾经的渔民、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方式,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情感共鸣。

评分

当我看到“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这个副标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历史的画面。1898年,新界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而2004年,则是一个相对近的时代节点,这表明书中描绘的变迁会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理区域的发展史,更是在探讨一种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我很好奇,书中将如何去定义和呈现这种“Great Difference”?它是否是指在新界从一个相对独立的乡村地区,逐渐融入香港整体城市肌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转变?或者,它更多的是指代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时代发展的互动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来展现新界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所经历的转型,并深入剖析这种转型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The Great Difference》给我一种强烈的诱惑,让我想要去探究是什么构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异”。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聚焦于1898年至2004年间新界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试图去揭示在这种物理空间和社会结构变化背后,所引发的深刻的文化和心理上的转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这种“差异”的?是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照片,还是通过引述不同年代人们的言论?我尤其关注的是“Its People”这个部分,它暗示着这本书会从人的视角出发,去讲述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新界居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例如,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年代,那些世代居住在新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对家园的情感,是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演变,或许正是“Great Difference”的核心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