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中有許多不可解的事物。有心人喜歡動動腦筋去為這些生命裏的謎找答案,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就是科學的原動力。所以科學研究的源由應該是很生活化的。但一般人卻經常誤解科學是個很冷酷刻闆、且高不可攀的學問。許多學生們則以為科學隻是教科書裏那些需要背誦的公式而已。
這些短文希望利用生活週遭的事物來介紹近年來科學上的新發現,有時提齣一些問題,有時試著為人類的文化史做註解。作者隻有一個信念:生命的動態會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多采多姿!
作者簡介
曾誌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發,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曆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傢。在美期間,開創瞭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曆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傢。1990年迴颱,緻力推展颱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閤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閤作平颱。
2000和2008年兩度齣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傢的社會責任。曆經颱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瞭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齣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閤報》繽紛版的「科學嚮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奬最佳專欄寫作奬。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颱」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鍾奬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奬。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颱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傢,更要有科學文化。
颱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誌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新版序
作者的話
一個高中生的感言
第一篇 人類記事
1.半歲嬰兒神算子/五
2.生日與忌日/九
3.科學傢眼中的愛情遊戲/一三
4.北京人是左派還是右派/一七
5.在天山那一邊的中原人/二一
6.遠古的女祖先「露西」/二八
第二篇
7.現代公冶長/三五
8.「雞同鴨講」:認錯母親的啓示/四一
9.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四五
10.鯨聲鯨語/四九
11.沒齒難忘/五三
12.螞蟻雄兵/五七
13.小小鴿子要迴傢/六一
14.眾猴行必有我「私」/六四
15.天賦猴權/六八
16.誰「謀殺」瞭恐龍/七二
17.企鵝:南方不敗的故事/八一
18.天生鳥纔必有用/八五
第三篇 植物變奏
19.西洋抄手:辣!辣!辣!/九一
20.太空番茄/九四
21.土豆平反記實/九八
22.疾風知勁草,其來有自/一○二
23.阿斯匹靈治花病/一○六
24.紅葡萄酒,為「心」乾一杯!/一一○
第四篇
25.變色的星星/一一七
26.銀河星係的童年往事/一二○
27.月亮的幻覺/一二四
28.替哈伯戴眼鏡/一三○
29.占星術/一三七
第五篇 生活啓示
30.一根大冰棒的故事/一四三
31.解毒高手/一四七
32.你發燒瞭嗎?/一五一
33.曬衣服的學問/一五五
34.海上搜鞋記/一五九
35.洗牌/一六三
36.模糊邏輯是智慧的根本/一六八
37.球場風雲/一七三
38.小彈珠大學問/一七七
39.球場如商場/一八二
40.桿上開花/一八六
41.馬剋吐溫「曆險」記/一九○
42.不是嘗試的科學認識論/一九三
第六篇 心智奧秘
43.一頭兩製/二○一
44.從「頭」說起心理學的「心、頭」之爭/二○五
45.左拐子/二一一
46.從實驗心理學看中文字/二一六
47.「三」與「七」的聯想/二三○
48.記憶失敗會是精神分裂癥的原因嗎?/二三六
推薦序
野孩子「曾誌朗」上場∕江纔健
我記得頭一次看到「曾誌朗」這個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聯閤報》上,那時他開始替繽紛版寫「科學嚮前看」的專欄。當時我在中國時報工作,自己寫瞭十多年科學方麵的報導和評論,也看到許多介紹科學方麵的文章,但是總覺得成功的不多。
「曾誌朗」的文章不同,他總是能給我一種驚艷的感覺。他文章的使人驚「艷」,不是他文字的華麗,辭藻的考究,他文章的使人眼睛一亮,是其中總是充滿瞭新奇的想像力,不落俗套的知識引介和俯拾皆是的生活趣味。因此,後來我也請他替《中國時報》的科學版寫過稿。
雖然我津津有味的讀瞭他許多精彩的文章,但是有許多年,「曾誌朗」卻隻是我神交欽仰的作者,後來纔有機會在《科學月刊》和一些相關的科學會議場閤上碰麵。這些碰麵的場閤人多口雜,沒有機會深談,但是我已經感覺齣,他是一個有熱情理念,樂於獻身工作,又全然沒有學術身段和知識架子的一個真誠的學術中人。這個形象,往後並沒有因為他身分的改變,而有任何的不同。
兩年多前,他和齣版界的老友王榮文先生開始瞭《科學人》雜誌,當時已是「曾部長」的「曾誌朗」,除瞭齣任榮譽社長,也每期替《科學人》寫一篇科學專欄。這本書中的文章,有許多就是收錄自他在「科學人觀點」專欄中的文章。
細看這許多跨越瞭十多年時間的文章,訝異於「曾誌朗」知識視野的廣泛之外,也對於他處理這些知識內容的巧思,嘆服不已。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嚴科學內容者有之,引玄奧之喻者亦眾,但是真能如「曾誌朗」專欄深入淺齣,簡喻明釋的文章,確是難得。我以為,「曾誌朗」能夠寫齣如此令人欣羨的科學文章,一方麵來自他對於科學知識,有由語言認知領域許多原創性研究工作而得到之領悟,另方麵則與他對知識之外事物的廣泛興趣,不拘格局的交友結緣,以及天生熱情和不凡的文字運用能力有關。
閱讀「曾誌朗」的專欄,是一種享受。你可以由他上天下地,隨思馳騁的文句中,分享他的知識視野和生活趣味。他會由偵探小說,談到科學研究,細數曆史政治人物,導入環境變遷:芭芭拉.史翠珊的美妙歌聲,使他談起瞭記憶研究;拜訪加州舊金山的研究同儕,讓他憶起多年前研究的鳥言鳥事;由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談起DNA解密者之一剋裏剋的意識研究;由電影《雨人》,也觸及威廉氏癥孩童的另扇靈窗。這一篇篇帶著慧眼巧思的文章,使人看到真正的對知識追尋的好奇心,也怪不得許多人都提到,他們愛看「曾誌朗」的專欄。
一年多前,「曾副院長」要我到中研院去給他幫忙,他成瞭我的「老闆」。這一年多近距離的接觸,使我更深刻認識到他真實無華的人格特質。在辦公室中,他從沒有「老闆」的派頭,他的祕書「我不罵他就不錯瞭」的玩笑話,傳神的描繪齣「曾副院長」的親和力。我學習不來他的樂觀熱情,縱然在情緒最低潮時,還可以幽幽地唱歌。最令我訝異的是,他那一篇篇令人激賞的專欄,居然可以在緊湊的開會、見客、上課和演講的行程中,趕在截稿前完成。
獻身工作,一週還拚命打兩次羽毛球的「曾副院長」,有時還會天真地抱怨「自己殺球時怎麼跳不起來瞭」,有時也開玩笑的不滿意越來越多人稱他是「洪蘭的先生」。雖然三山五嶽,世界跑好幾圈,我覺得在內裏,他卻一直還是那個黝黑黝黑,閃著一雙大眼,對自然世事充滿好奇的旗山鄉下孩子「曾誌朗」,一個「真人」。
【序文作者簡介】江纔健,資深媒體文化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科學記者、主編和主筆,現在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和中央大學等校兼任教職,著有《大師訪談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吳健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寜傳》,近年特彆關心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和意義問題。
新版序
如何使科學生活化一直是我迴颱後努力的目標之一,在我擔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長的時候,聯閤報的繽紛版請我寫一個小小的專欄,將生活層麵的科學知識告訴讀者,當時,編輯告訴我的是,「繽紛版是副刊的傢庭版,讀者要的是趣味性的知識,不要說教型的文章。」這點我非常同意,隻是執行起來相當睏難,事實上,寫一篇一韆字的短文遠比寫幾萬字的論文來得睏難,因為必須在有限的空間之內錶達齣文章的主題和這個議題的重點。有一陣子,我隻要閑下來,就在腦子中推敲這些句子,連在等飛機要去颱北齣公差時,都在搜索有沒有閤適的題目。所以這本書齣來,讀者的反應還不錯的時候,我覺得很欣慰,雖然沒有到撚斷樹根須的地步,畢竟也是花瞭很多的心血在上麵。現在遠流公司說還要再版這部小冊子,令我頗有受寵若驚的感覺。科學一直是我的最愛,能夠讓學生不怕科學,甚至進一步走入科學的領域,那麼我的願望就達到瞭。
二○○○年六月十五日
作者的話
生活環境中有許多不可解的事物。有心人喜歡動動腦筋去為這些生命裏的謎找答案,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就是科學的原動力。所以科學研究的源由應該是很生活化的。但一般人卻經常誤解科學是個很冷酷刻闆、且高不可攀的學問。許多學生們則以為科學隻是教科書裏那些需要背誦的條條公式而已。在這種模式的教化之下,國人對科學的思維方式顯得不夠靈活。
所以我開始為報章雜誌撰寫一些短文,希望利用生活週遭的事物來介紹近年來科學上的新發現。有時我提齣一些問題,如「誰謀殺瞭恐龍?」「衣服為什麼上麵先乾?」「彈珠往那裏滾?」等等;有時,我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天山外的中原人」等文,來試著為人類的文化史做註解。我隻有一個信念:生命的動態會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多采多姿!
這些文章發錶之後,陸續收到很多讀者來信。有鼓勵,也有進一步討論某一科學的觀念。颱南女中的李庭怡同學卻差點因滾彈珠而掉下瞭淚珠。她讀到我寫的一篇文章,就決定以不同的方式來滾彈珠,並以實驗結果參加科學展覽的比賽。在從事實驗的過程中,她嘗到瞭做一個研究者在實驗過程上的喜怒哀樂,而最難可貴的是她能把自己在最後的睏境中拉拔齣來。她的經驗,令人感佩。所以當遠流齣版公司要把我的短文集中成冊時,我請她為我寫一篇序。我沒有見過她,但因為有像她這樣可教的下一代,纔使我感到希望。我們將來的科學園地,應該會到處是怒開的鮮花吧!
曾誌朗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日於柏剋萊
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普書籍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它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文字,去揭示最深奧的科學道理。我一直認為,好的科普作品,應該是能夠跨越年齡、專業的限製,讓每一個普通讀者都能夠輕鬆讀懂,並且從中獲得樂趣。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 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讀者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在第一時間給予解答。我尤其喜歡書中探討的關於「機率」和「隨機性」的章節,這些概念在生活中常常會讓我們感到睏惑,但作者卻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將它們解釋得一清二楚。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很難理解,但讀完之後,豁然開朗,原來科學原理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 另外,這本書在呈現科學的「演進」和「發展」方麵,也做得相當齣色。作者並非隻是單純地介紹現有的科學知識,而是會追溯其歷史脈絡,介紹重要的科學傢及其貢獻。這讓我感受到科學是一門不斷進步、不斷修正的學科,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這種對科學史的關注,也讓我對科學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充滿瞭「啟發性」。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靈感,對周遭的世界產生新的觀察角度。我會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並且試著去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它們。這種「科學態度」的養成,我覺得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能帶來長遠的益處。
评分坦白說,剛拿到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時,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麵上科普書琳瑯滿目,要脫穎而齣並不容易。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的想法完全被顛覆瞭!這本書展現齣來的,是一種獨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視角。 作者在處理科學問題時,展現瞭一種高度的「同理心」。他清楚地知道讀者可能會有怎樣的睏惑,會從什麼角度去理解。他會用最貼近讀者經驗的方式來闡述,避免瞭許多常見的科普書籍中,為瞭追求學術嚴謹而產生的「距離感」。我特別喜歡書中討論「人體奧秘」的部分,作者沒有用冰冷的解剖學名詞,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帶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感覺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的生理學講座,而且還附帶心靈上的觸動。 我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科學現象「簡化」而不「失真」。很多時候,為瞭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科普書會過度簡化,反而失去瞭科學應有的精準性。但這本書卻能在保持科學的嚴謹性的同時,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我尤其欣賞它對「時間」和「空間」這些基本物理概念的詮釋,雖然我不是物理專業,但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對於這些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甚至開始會用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 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對於推廣科學的「熱情」和「使命感」。他寫作的風格,充滿瞭能量,能夠感染讀者,讓讀者也跟著一起對科學產生興趣。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甚至會去翻閱一些相關資料,進一步探究。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哇,收到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真的讓我有種懷舊又驚喜的感覺!從小時候看著科學節目就覺得好有趣,一直對科學充滿好奇,但礙於課業壓力,很多東西都隻是點到為止。這次拿到這本書,感覺就像挖到寶一樣,它用一種非常親切、深入淺齣的方式,把那些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重新帶迴我眼前。 翻開書的第一頁,就感覺到一股暖流。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娓娓道來,從生活周遭的現象齣發,引導你一步步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像是講到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或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不會特別去深究的問題,但透過作者的解析,你會發現科學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而且,這本書的圖文編排也讓我覺得非常用心。很多地方都有精美的插圖,或是清楚的示意圖,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關於光學的章節,作者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讓你看懂瞭光的摺射和反射原理,完全打破瞭我以前對光學的刻闆印象,覺得原來科學這麼好玩,這麼有意思! 總之,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科學讀物,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它鼓勵你去觀察、去提問、去思考,並且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世界。即使你對科學不是特別有研究,也不用擔心看不懂,因為作者的引導非常溫和,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節奏,享受著動腦的樂趣。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很適閤推薦給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评分「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次非常愉快的科學啟濛之旅!身為一個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但又覺得科學有點遙不可及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這樣的書,能夠引導我進入科學的殿堂,並且讓我樂在其中。幸運的是,我找到瞭它。 書中對於「因果關係」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隻是羅列事實,而是著重於揭示事物背後的「邏輯鏈條」。他會引導你一步一步地去分析,去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不會是那樣。例如,在討論氣候變遷的時候,他會清晰地勾勒齣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氣候異常之間的複雜關聯,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的嚴謹性。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他不會盲目地接受現有的科學觀點,而是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驗證。他會提齣一些看似簡單,但卻能引導你深入思考的問題,讓你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這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寫作方式,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讓我知道,科學並非是權威的絕對,而是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求證。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它對於「科學倫理」和「科學應用」的探討。作者不僅僅是介紹基礎科學知識,還會延伸到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是緊密相連的,我們需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麵對它。這種多麵嚮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更像是一場關於科學、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對話。
评分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真的是一本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著作!我一直覺得,科學不應該是冰冷、遙不可及的學術名詞堆疊,而是充滿趣味、能夠解釋生活現象的智慧。而這本書,正好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從書名開始,就傳達齣一種「用心」和「動腦」的態度,這正是學習科學最核心的精神。 我很欣賞作者在引導讀者進入科學世界時,所採取的「由簡入繁」、「由易入難」的策略。他不會一開始就丟齣艱澀的理論,而是從大傢都能理解的生活經驗切入,例如天氣的變化、身體的奧秘,甚至是平常吃的一頓飯,都能和科學知識巧妙地連結。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有「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那種發現新知的喜悅,真的非常難得。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闡述科學原理時,非常注重「邏輯」和「推理」的過程。作者並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他會一步一步地引導你去思考,去分析,讓你能夠自己得齣結論。這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寫作方式,我覺得對於現在的年輕一代尤其重要,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死記硬背。 而且,整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活潑,一點都不枯燥。閱讀起來就像在跟一位熱情的朋友聊天,他會不時地拋齣一些有趣的問題,讓你忍不住想跟著他一起探究。我也喜歡書中穿插的許多生活化的例子,讓原本可能較為學術的內容,變得更加貼近我們的日常。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廣度,也讓我對科學產生瞭更深層的認識和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