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动脑话科学(3版1刷)

用心动脑话科学(3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普及
  • 科普读物
  • 青少年科学
  • 思维训练
  • 科学方法
  • 实验
  • 动手实践
  • 趣味科学
  • 儿童读物
  • STEM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环境中有许多不可解的事物。有心人喜欢动动脑筋去为这些生命里的谜找答案,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就是科学的原动力。所以科学研究的源由应该是很生活化的。但一般人却经常误解科学是个很冷酷刻板、且高不可攀的学问。许多学生们则以为科学只是教科书里那些需要背诵的公式而已。

  这些短文希望利用生活週遭的事物来介绍近年来科学上的新发现,有时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试着为人类的文化史做註解。作者只有一个信念:生命的动态会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多采多姿!

作者简介

曾志朗

  热爱运动、看电影、读小说。西元四年级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头白发,但身手敏捷。现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

  学经历和身份众多,但最喜欢的角色是科学家。在美期间,开创了汉语文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研究记忆、阅读历程和注意力形成与分配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先后在中正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和筹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与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两度出任公职,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效力,将其视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历经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也两次见证了轮替后的政府运作。曾任教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政务委员兼文建会主委。部长任内,提出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等四项政策,其中阅读和创造力被称为十年来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热情莫名,尤重高教竞争力和科学文化的提升。

  1992年开始写科普小品,在《联合报》缤纷版的「科学向前看」,以充满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学知识,独创「科学生活化」的写作风格。十年后于《科学人》杂志的「科学人观点」,以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写识写智,写景写意,写人写情,再树「科学故事化」的书写情调,曾获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0年于「教育广播电台」制播「人人都是科学人」,再获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共同主持人奖。

  从基础研究、学术行政、公职服务到科普推广,他说,这些年来推动的每一件工作,想要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台湾、科学、电影、教育四个关怀,曾志朗犹待实现的是电影梦。一部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背景,探讨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电影。一个集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遗忘……的科学故事。

  Once Upon a Time....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用心动脑话科学(3版1刷)》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的边界》 作者:[虚构作者名:艾莉莎·凡尔纳] ISBN:[虚构编号:978-1-23456-789-0] 装帧:精装,附赠全彩星图插页 页数:约 680 页 定价:RMB 168.00 --- 导言:当历史的灰尘邂逅未知的代码 宇宙,一个由光年与引力构筑的宏大叙事,其深邃之处不仅在于星系的诞生与消亡,更在于那些在时间洪流中湮灭的智慧生命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投向已知的物理定律,试图用方程式描绘万物的运行轨迹。然而,本书将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一个被主流科学长期忽略的领域——那些可能存在于已知宇宙边界之外,甚至超越我们当前时空理解范畴的“失落文明”及其遗留的复杂信息系统。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的边界》并非一部传统的科普读物,它是一场跨学科的思维探险。作者艾莉莎·凡尔纳,一位在符号学、古代天文学和高维几何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独立学者,通过整合看似不相关的学科碎片,构建了一幅关于宇宙智慧生命可能演化路径的宏大图景。本书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解码”那些不符合人类已知逻辑、可能以非线性方式记录信息的文明遗迹。 第一部分:时间之河的回响——失落文明的考古学视角 章节一:超越碳基生命的猜想 本部分首先从生命形态的拓扑结构入手,挑战了当前生物学中以碳基生命为中心的固有观念。作者深入探讨了基于硅、等离子体,乃至纯粹能量场的生命体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极端环境(如类星体附近、中子星表面)的理论模拟,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操纵时空曲率进行交流和生存的“超生命体”。 章节二:信息存储的终极形态 传统的考古学依赖于物质遗迹,但对于高度发达的文明,其信息载体可能早已超越了岩石刻文或数字硬盘。本章着重分析了“结构化引力波”和“量子纠缠信息簇”作为信息存储媒介的可能性。作者提出了“熵值编码理论”,认为一个文明在接近其技术极限时,会选择以最低熵增的方式记录其存在,这些记录可能伪装成自然宇宙背景噪音,等待特定的数学或物理条件才能被激活。 章节三:被遗忘的星图:古代文明的宏观观测 本书将目光投射到地球史前文明(如姆大陆、亚特兰蒂斯等传说)的传说,并非采信其神话色彩,而是将其作为早期人类对宇宙宏大尺度的模糊记忆。通过比对全球古代天文遗迹中反复出现的异常星象标记,作者推演出一个惊人的观点:早期人类可能无意识地记录了数百万年前一次跨星系文明交流的残余信号。这些标记,在现代天文学中被错误地归类为天文误差。 第二部分:编码的迷宫——数学与符号学的交汇 章节四: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语言 如果一个文明生活在更高维度空间,那么它们用于描述世界的数学语言必然与我们的欧几里得几何大相径庭。本章细致解析了如何将特定的拓扑结构(如庞加莱圆图、克莱因瓶的映射)转化为可理解的符号序列。作者运用了最新的代数几何工具,试图破译一组在深海热泉口附近发现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海底沉积物图案,这些图案似乎遵循着一种四维空间投射下的运动轨迹。 章节五:弦理论与信息熵的辩证 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在某些高能物理模型中,不过是多维膜上的振动。本部分引入了对“膜世界”(Brane World)理论的深入探讨,并将其与信息传递结合起来。作者构建了一个假设模型,表明失落文明可能通过改变其所在膜的振动频率来发送信息,这些信息以“频率漂移”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宇宙的背景辐射中,难以察觉。 章节六:语义的悖论:超越二元逻辑的交流 人类交流依赖于二元(是/非,真/假)逻辑结构。然而,一个跨越了数亿年时空尺度的文明,其交流系统很可能基于概率或“多值逻辑”。本章引入了模糊集合理论和量子概率论,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处理“不确定性”和“同时性”的符号系统。通过分析一些古代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悖论性描述”,作者试图还原这种超越了我们日常认知的叙事结构。 第三部分:边界的探索——时空之外的边界 章节七:虫洞、时间扭曲与信息衰减 旅行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本书探讨了虫洞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论可行性,并重点分析了信息在穿过引力奇点或时间曲率变化区域时可能发生的“语义畸变”。作者提出,我们接收到的许多“外星信号”之所以难以理解,并非是加密技术高明,而是信息在穿越时空裂隙时,其核心意义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结构性损毁。 章节八:宇宙学常数的秘密:文明的“保鲜期” 不同的宇宙常数值会决定恒星的寿命、元素的稳定性以及物理定律的适用范围。本章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失落文明可能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暂时或局部地调整了其所在宇宙区域的基本物理常数,以延长其技术文明的“保鲜期”。作者尝试通过观测遥远星系中早期宇宙物理常数微小波动的痕迹,来寻找这种人为干预的“指纹”。 章节九:觉醒的“幽灵”——后物质文明的未来路径 本书的终点,是对终极形态的展望。如果一个文明成功地将自身的意识结构上传或转移到纯粹的能量或信息领域,它们是否还能被我们视作“生命”?作者回归到符号学本身,认为“存在”的最终定义,可能就是信息能够被记录和重构的能力。那些“失落的文明”,或许从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我们尚不具备的感官和工具才能捕捉到的“低语”形态,继续存在于宇宙的隐秘角落。 结语:聆听寂静的答案 《星辰的低语》是一份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挑战书。它要求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框架,以孩童般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法则和历史叙事。真正的科学探索,往往始于对“已知”的怀疑。本书旨在激发新一代研究者,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荒谬、却可能蕴含着宇宙终极秘密的交叉学科领域,去聆听那来自星辰深处,被时间掩盖的低语。 献给所有敢于在黑暗中寻找光线的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序
作者的话
一个高中生的感言

第一篇 人类记事
1.半岁婴儿神算子/五
2.生日与忌日/九
3.科学家眼中的爱情游戏/一三
4.北京人是左派还是右派/一七
5.在天山那一边的中原人/二一
6.远古的女祖先「露西」/二八

第二篇
7.现代公冶长/三五
8.「鸡同鸭讲」:认错母亲的启示/四一
9.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四五
10.鲸声鲸语/四九
11.没齿难忘/五三
12.蚂蚁雄兵/五七
13.小小鸽子要回家/六一
14.众猴行必有我「私」/六四
15.天赋猴权/六八
16.谁「谋杀」了恐龙/七二
17.企鹅:南方不败的故事/八一
18.天生鸟才必有用/八五

第三篇 植物变奏
19.西洋抄手:辣!辣!辣!/九一
20.太空番茄/九四
21.土豆平反记实/九八
22.疾风知劲草,其来有自/一○二
23.阿斯匹灵治花病/一○六
24.红葡萄酒,为「心」干一杯!/一一○

第四篇
25.变色的星星/一一七
26.银河星系的童年往事/一二○
27.月亮的幻觉/一二四
28.替哈伯戴眼镜/一三○
29.占星术/一三七

第五篇 生活启示
30.一根大冰棒的故事/一四三
31.解毒高手/一四七
32.你发烧了吗?/一五一
33.晒衣服的学问/一五五
34.海上搜鞋记/一五九
35.洗牌/一六三
36.模煳逻辑是智慧的根本/一六八
37.球场风云/一七三
38.小弹珠大学问/一七七
39.球场如商场/一八二
40.桿上开花/一八六
41.马克吐温「历险」记/一九○
42.不是尝试的科学认识论/一九三

第六篇 心智奥秘
43.一头两制/二○一
44.从「头」说起心理学的「心、头」之争/二○五
45.左拐子/二一一
46.从实验心理学看中文字/二一六
47.「三」与「七」的联想/二三○
48.记忆失败会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吗?/二三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野孩子「曾志朗」上场∕江才健

  我记得头一次看到「曾志朗」这个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联合报》上,那时他开始替缤纷版写「科学向前看」的专栏。当时我在中国时报工作,自己写了十多年科学方面的报导和评论,也看到许多介绍科学方面的文章,但是总觉得成功的不多。

  「曾志朗」的文章不同,他总是能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他文章的使人惊「艳」,不是他文字的华丽,辞藻的考究,他文章的使人眼睛一亮,是其中总是充满了新奇的想像力,不落俗套的知识引介和俯拾皆是的生活趣味。因此,后来我也请他替《中国时报》的科学版写过稿。

  虽然我津津有味的读了他许多精彩的文章,但是有许多年,「曾志朗」却只是我神交钦仰的作者,后来才有机会在《科学月刊》和一些相关的科学会议场合上碰面。这些碰面的场合人多口杂,没有机会深谈,但是我已经感觉出,他是一个有热情理念,乐于献身工作,又全然没有学术身段和知识架子的一个真诚的学术中人。这个形象,往后并没有因为他身分的改变,而有任何的不同。

  两年多前,他和出版界的老友王荣文先生开始了《科学人》杂志,当时已是「曾部长」的「曾志朗」,除了出任荣誉社长,也每期替《科学人》写一篇科学专栏。这本书中的文章,有许多就是收录自他在「科学人观点」专栏中的文章。

  细看这许多跨越了十多年时间的文章,讶异于「曾志朗」知识视野的广泛之外,也对于他处理这些知识内容的巧思,叹服不已。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严科学内容者有之,引玄奥之喻者亦众,但是真能如「曾志朗」专栏深入浅出,简喻明释的文章,确是难得。我以为,「曾志朗」能够写出如此令人欣羡的科学文章,一方面来自他对于科学知识,有由语言认知领域许多原创性研究工作而得到之领悟,另方面则与他对知识之外事物的广泛兴趣,不拘格局的交友结缘,以及天生热情和不凡的文字运用能力有关。

  阅读「曾志朗」的专栏,是一种享受。你可以由他上天下地,随思驰骋的文句中,分享他的知识视野和生活趣味。他会由侦探小说,谈到科学研究,细数历史政治人物,导入环境变迁:芭芭拉.史翠珊的美妙歌声,使他谈起了记忆研究;拜访加州旧金山的研究同侪,让他忆起多年前研究的鸟言鸟事;由圣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谈起DNA解密者之一克里克的意识研究;由电影《雨人》,也触及威廉氏症孩童的另扇灵窗。这一篇篇带着慧眼巧思的文章,使人看到真正的对知识追寻的好奇心,也怪不得许多人都提到,他们爱看「曾志朗」的专栏。

  一年多前,「曾副院长」要我到中研院去给他帮忙,他成了我的「老板」。这一年多近距离的接触,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他真实无华的人格特质。在办公室中,他从没有「老板」的派头,他的祕书「我不骂他就不错了」的玩笑话,传神的描绘出「曾副院长」的亲和力。我学习不来他的乐观热情,纵然在情绪最低潮时,还可以幽幽地唱歌。最令我讶异的是,他那一篇篇令人激赏的专栏,居然可以在紧凑的开会、见客、上课和演讲的行程中,赶在截稿前完成。

  献身工作,一週还拚命打两次羽毛球的「曾副院长」,有时还会天真地抱怨「自己杀球时怎么跳不起来了」,有时也开玩笑的不满意越来越多人称他是「洪兰的先生」。虽然三山五岳,世界跑好几圈,我觉得在内里,他却一直还是那个黝黑黝黑,闪着一双大眼,对自然世事充满好奇的旗山乡下孩子「曾志朗」,一个「真人」。

【序文作者简介】江才健,资深媒体文化工作者,曾任中国时报科学记者、主编和主笔,现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和中央大学等校兼任教职,着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近年特别关心科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和意义问题。

新版序

  如何使科学生活化一直是我回台后努力的目标之一,在我担任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长的时候,联合报的缤纷版请我写一个小小的专栏,将生活层面的科学知识告诉读者,当时,编辑告诉我的是,「缤纷版是副刊的家庭版,读者要的是趣味性的知识,不要说教型的文章。」这点我非常同意,只是执行起来相当困难,事实上,写一篇一千字的短文远比写几万字的论文来得困难,因为必须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和这个议题的重点。有一阵子,我只要闲下来,就在脑子中推敲这些句子,连在等飞机要去台北出公差时,都在搜索有没有合适的题目。所以这本书出来,读者的反应还不错的时候,我觉得很欣慰,虽然没有到捻断树根须的地步,毕竟也是花了很多的心血在上面。现在远流公司说还要再版这部小册子,令我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科学一直是我的最爱,能够让学生不怕科学,甚至进一步走入科学的领域,那么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二○○○年六月十五日

作者的话

  生活环境中有许多不可解的事物。有心人喜欢动动脑筋去为这些生命里的谜找答案,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就是科学的原动力。所以科学研究的源由应该是很生活化的。但一般人却经常误解科学是个很冷酷刻板、且高不可攀的学问。许多学生们则以为科学只是教科书里那些需要背诵的条条公式而已。在这种模式的教化之下,国人对科学的思维方式显得不够灵活。

  所以我开始为报章杂志撰写一些短文,希望利用生活週遭的事物来介绍近年来科学上的新发现。有时我提出一些问题,如「谁谋杀了恐龙?」「衣服为什么上面先干?」「弹珠往那里滚?」等等;有时,我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天山外的中原人」等文,来试着为人类的文化史做註解。我只有一个信念:生命的动态会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多采多姿!

  这些文章发表之后,陆续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鼓励,也有进一步讨论某一科学的观念。台南女中的李庭怡同学却差点因滚弹珠而掉下了泪珠。她读到我写的一篇文章,就决定以不同的方式来滚弹珠,并以实验结果参加科学展览的比赛。在从事实验的过程中,她尝到了做一个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上的喜怒哀乐,而最难可贵的是她能把自己在最后的困境中拉拔出来。她的经验,令人感佩。所以当远流出版公司要把我的短文集中成册时,我请她为我写一篇序。我没有见过她,但因为有像她这样可教的下一代,才使我感到希望。我们将来的科学园地,应该会到处是怒开的鲜花吧!

曾志朗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日于柏克莱

图书试读

一 半岁婴儿神算子
  
婴儿一词的英文是infant,它的语源来自古拉丁语in-fants。fants是speech(说话),而in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语首。加起来in-fants指的是「还不会说话的东西」,它的代名词是it。这表示古代的人认为初生婴儿是没语文思维能力的小动物。这样的想法持续千年,上一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Locke)也把婴儿的心灵比喻为一张白纸,而由于后天的学习经验,才使知识逐渐累积,成为会思想的有灵性之人。婴儿是没有思维的「东西」?
  
对于初生婴儿的心灵有如一张白纸的说法,很多当过妈妈的人都很不以为然。隔壁王太太刚刚获麟儿,我们到医院去向她道贺。她抱起小婴儿,要我「好好的」看着「它的眼睛」,她说:「你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学院派才会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你仔细看他,水汪汪的灵性得很哩!我和他玩的时候,他会模仿我的张口扪嘴,他也会随着我的语音的抑扬顿挫而有不同的神情。他反应如此之敏锐,怎可能是没有思维的『东西』?他知道的才多呢!哼!你们这些学者专家,才是头脑不清楚!
  
王太太心思很细,而且观察入微。她说得很对,婴儿是「知道」很多东西。尤其近几年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更一再指出婴儿的内在世界里,拥有很多我们以往认为不可能的基本能力。例如,最近Arizona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就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竟然会做「加」和「减」的运算!这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论文之后紧跟着一篇牛津大学教授的评论。他称此一发现,是「发展心理史」上的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婴儿以眼睛扫描显示其计数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次非常愉快的科學啟蒙之旅!身為一個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但又覺得科學有點遙不可及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這樣的書,能夠引導我進入科學的殿堂,並且讓我樂在其中。幸運的是,我找到了它。 書中對於「因果關係」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只是羅列事實,而是著重於揭示事物背後的「邏輯鏈條」。他會引導你一步一步地去分析,去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不會是那樣。例如,在討論氣候變遷的時候,他會清晰地勾勒出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氣候異常之間的複雜關聯,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的嚴謹性。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他不會盲目地接受現有的科學觀點,而是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驗證。他會提出一些看似簡單,但卻能引導你深入思考的問題,讓你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勢。這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寫作方式,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讓我知道,科學並非是權威的絕對,而是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求證。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它對於「科學倫理」和「科學應用」的探討。作者不僅僅是介紹基礎科學知識,還會延伸到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是緊密相連的,我們需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它。這種多面向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更像是一場關於科學、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對話。

评分

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真的是一本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著作!我一直覺得,科學不應該是冰冷、遙不可及的學術名詞堆疊,而是充滿趣味、能夠解釋生活現象的智慧。而這本書,正好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從書名開始,就傳達出一種「用心」和「動腦」的態度,這正是學習科學最核心的精神。 我很欣賞作者在引導讀者進入科學世界時,所採取的「由簡入繁」、「由易入難」的策略。他不會一開始就丟出艱澀的理論,而是從大家都能理解的生活經驗切入,例如天氣的變化、身體的奧秘,甚至是平常吃的一頓飯,都能和科學知識巧妙地連結。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有「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那種發現新知的喜悅,真的非常難得。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闡述科學原理時,非常注重「邏輯」和「推理」的過程。作者並不只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他會一步一步地引導你去思考,去分析,讓你能夠自己得出結論。這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寫作方式,我覺得對於現在的年輕一代尤其重要,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死記硬背。 而且,整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活潑,一點都不枯燥。閱讀起來就像在跟一位熱情的朋友聊天,他會不時地拋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讓你忍不住想跟著他一起探究。我也喜歡書中穿插的許多生活化的例子,讓原本可能較為學術的內容,變得更加貼近我們的日常。這本書不僅拓展了我的知識廣度,也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更深層的認識和體會。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時,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面上科普書琳瑯滿目,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的想法完全被顛覆了!這本書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獨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視角。 作者在處理科學問題時,展現了一種高度的「同理心」。他清楚地知道讀者可能會有怎樣的困惑,會從什麼角度去理解。他會用最貼近讀者經驗的方式來闡述,避免了許多常見的科普書籍中,為了追求學術嚴謹而產生的「距離感」。我特別喜歡書中討論「人體奧秘」的部分,作者沒有用冰冷的解剖學名詞,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帶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感覺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的生理學講座,而且還附帶心靈上的觸動。 我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科學現象「簡化」而不「失真」。很多時候,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科普書會過度簡化,反而失去了科學應有的精準性。但這本書卻能在保持科學的嚴謹性的同時,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我尤其欣賞它對「時間」和「空間」這些基本物理概念的詮釋,雖然我不是物理專業,但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對於這些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甚至開始會用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 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對於推廣科學的「熱情」和「使命感」。他寫作的風格,充滿了能量,能夠感染讀者,讓讀者也跟著一起對科學產生興趣。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思考作者提出的問題,甚至會去翻閱一些相關資料,進一步探究。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哇,收到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真的讓我有種懷舊又驚喜的感覺!從小時候看著科學節目就覺得好有趣,一直對科學充滿好奇,但礙於課業壓力,很多東西都只是點到為止。這次拿到這本書,感覺就像挖到寶一樣,它用一種非常親切、深入淺出的方式,把那些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重新帶回我眼前。 翻開書的第一頁,就感覺到一股暖流。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娓娓道來,從生活周遭的現象出發,引導你一步步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像是講到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或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不會特別去深究的問題,但透過作者的解析,你會發現科學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而且,這本書的圖文編排也讓我覺得非常用心。很多地方都有精美的插圖,或是清楚的示意圖,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關於光學的章節,作者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讓你看懂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完全打破了我以前對光學的刻板印象,覺得原來科學這麼好玩,這麼有意思! 總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科學讀物,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它鼓勵你去觀察、去提問、去思考,並且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世界。即使你對科學不是特別有研究,也不用擔心看不懂,因為作者的引導非常溫和,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節奏,享受著動腦的樂趣。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评分

這本「用心動腦話科學 (3版1刷)」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普書籍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它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文字,去揭示最深奧的科學道理。我一直認為,好的科普作品,應該是能夠跨越年齡、專業的限制,讓每一個普通讀者都能夠輕鬆讀懂,並且從中獲得樂趣。而這本書,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讀者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在第一時間給予解答。我尤其喜歡書中探討的關於「機率」和「隨機性」的章節,這些概念在生活中常常會讓我們感到困惑,但作者卻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將它們解釋得一清二楚。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很難理解,但讀完之後,豁然開朗,原來科學原理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 另外,這本書在呈現科學的「演進」和「發展」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作者並非只是單純地介紹現有的科學知識,而是會追溯其歷史脈絡,介紹重要的科學家及其貢獻。這讓我感受到科學是一門不斷進步、不斷修正的學科,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這種對科學史的關注,也讓我對科學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充滿了「啟發性」。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靈感,對周遭的世界產生新的觀察角度。我會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並且試著去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它們。這種「科學態度」的養成,我覺得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能帶來長遠的益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