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称赞「天气很温暖」是有多暖?
「一个人很高」是多高?
多胖算是很肥?
你跟昨天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你以为我们现在正活在讲究科学、精确无比的时代吗?答案或许并非?对。
语言是最暧昧的东西,尤其是当一句话被科学数据包装过后,看似有凭有据,实际上却是非常模煳的概念。仅管如此,「模煳」却是重要的特质,本书作者亚柏丁大学的电脑语言学者迪姆特认为,在未来,电脑语言的趋势是让电脑也能跟人脑一样判断暧昧的语句,所以说「模煳」、「差不多」才是王道。
作者以逻辑学、语言学和人工智慧等角度,来讨论语言的「模煳暧昧」和「界限」的概念,对模稜两可举出逻辑、语意和哲学上的观点。作者认为,所谓「精确」的定义也许没有意义也不合逻辑;而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经验更让他体会到,要让电脑像人类一样说写有多困难。
本书将尝试解释「模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代表我们会问的问题包括:「为什么人们经常使用语意难以界定的字词?」「这些字词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随着情境的不同,这些字词的意义也有这么多差异?」「所有的模煳概念基本上在所有层面里都很相像吗?抑或彼此之间有重要的差别?」最后,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我们要打造一个会与人沟通的机器人,那机器人在对我们讲话时,要有多精确?」这些问题会触及许多学术领域,从符号逻辑与博奕理论,到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从语言学与法律理论,到医学与工程学。本书从这些领域来将「模煳理论」说清楚,进而说明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
*本书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
如何充分了解模煳表达的意义?
为什么模煳字句的意义依情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在人类的沟通中,为什么模煳无所不在?
在哪些情况下模煳优于干脆俐落的表达方式?
我们也会密切注意不同类型模煳之间可能出现的任何差异。
作者简介
纪斯.冯.迪姆特Kees van Deemter
亚伯丁大学电脑科学的资深讲师。他的兴趣在于让电脑说或写,以及因而衍生出的逻辑、语言与哲学议题。他写过约一百篇经过同侪审查的发表研究文章。
译者简介
李隆生
密西根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康乃狄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高等教育评鑑中心评鑑业务处处长暨综合服务处处长、圣约翰科技大学商管学院院长,现为静宜大学国际企业学系专任教授。译有(含合译)《石油效应》、《给青年数学家的信》、《国际财务管理》、《失灵的众神》、《与狮子对话》、《欧元美金大风暴》、《以信仰为本的管理》、《国家竞争力》、《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当中国统治世界》、《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着有《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兼论江南丝绸产业与白银流入的影响》、《清代的国际贸易--白银流入、货币危机和晚清工业化》。
张逸安
专业译者
序
第一章/导论:虚假的明确
模煳/矛盾/从学术角度谈模煳
◎第一部 模煳,在最出乎意表之处
第二章/性别与相似性:物种虚构论
物种是什么?/埃氏剑螈/学到的教训
第三章/事关紧要的度量衡
公尺的简史/肥胖/贫穷/智力/对话间奏:在求职面试之后/科学的发现与字义
第四章/身分与缓慢改变
本体:天字一号的案例/复制物体/对话间奏:谈谈天字一号/书的要素?/人之所以为人?/什么是语言?/暂时离题:抗拒改变/所以呢?
第五章/数字与数学里的模煳
数学里的模煳/谈论数字/哪个电脑程式最快?/统计的显着性
◎第二部 模煳理论
第六章/模煳的语言学
杭士基机器:计算文法/蒙太古机器:计算意义/语料库的角色/模煳的形容词/形容词的意义/模煳与歧义/缺乏明确性/原型/比较级/包装我们所说的:避险/未来的工作
第七章/使用模煳资讯进行推理
使用模煳概念进行推理/连锁诡辩悖论/无知导致模煳/观看者眼中的相似性:以色彩为例/对话间奏:谈论无知导致模煳/连续性与模煳
第八章/格挡悖论
逻辑与矛盾/古典逻辑的速成班/第一项偏离:超值与部分逻辑/第二项偏离:情境感知推论/第三项偏离:自省代理人
第九章/为真的程度
模煳逻辑/对话间奏:谈论模煳逻辑/模煳逻辑与连锁诡辩悖论/多值逻辑的机率分配版本/程度有什么错?
◎第三部 模煳的运作原型
第十章/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简史/人工智慧?/定性推论/应用模煳逻辑:人造医师/人工智慧的未来
第十一章/何时要模煳:电脑当作者
范例:产生模煳的描述/对话间奏:理论有何用?/再次检视容限/博奕理论的观点/没有冲突时的模煳/对利普曼的回应/我们为何发言?
第十二章/逐出布林天堂
重新审视先前的问题/与模煳共存
后记/保证正确
书评
知识通讯评论月刊八十九期2010.03.01书评
科学家总在努力釐清观念、增进量测准确度,但是模稜两可往往才是促成新思想的推手。模煳的物种概念使得年轻的达尔文开始思考演化的可能。而克里克回想从前,他和华生若在一九五○年代就想严谨定义基因,分子生物就不会有所进展。克里克在自传中写道:「科学的尖端研究扑朔迷离。」甚至到了今天对于基因的定义仍无共识。
《模煳至上》一书探讨各种含混不清的现象研究。电脑科学家迪姆特认为,精确的定义也许没有意义也不合逻辑。八○年代迪姆特在飞利浦公司发展会自动与人对答的机器,研究人工智慧的经验让他体会到,要让电脑像人类一样说写有多困难。他在书中针对模稜两可举出逻辑、语意和哲学上的观点。
比起程式语言,一般人所说的自然语言充满暧昧不明的语意。英文中「大」(large)这个形容词用在蜘蛛、大象或星球上都没问题,说话的人依据上下文决定自己的意思。依照迪姆特的定义,「大」就是个含混的观念,因为这个字「没有明确的界线」。虽然「肥胖」有好一点,还是不够精准:太瘦、刚好、太重、肥胖的界线难道不是因人而异?
界线对于精准描述有其必要,但界线的定义却不一定有逻辑。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堆垛悖论(sorites paradox)的各种分支。堆垛悖论是一个古希腊的难题,问的是沙堆(soros为希腊文的沙堆之意)的大小。一粒沙不成堆,两粒沙不成堆,若依照亚里斯多得逻辑和布林代数(Boolean algebra)的理论,一个论述非对及错,那不管你加上多少粒沙都不成堆。沙堆的界线无法按古典逻辑学定义。
同样的,一个东西就算历经多次改变也不会失去原本的身份。一九九○年伦敦一个高等法院有一个案例,一个名贵跑车的卖家告买方取消交易,原因是车子替换太多零件已非真品。法官判决卖方胜诉,因为「新的零件在长时间内缓慢替换,已被内化为整体的一部分,车子并未失去本身价值。」
迪姆特认为,就算修正古典逻辑学也无法成功解决堆垛悖论。与其採用非黑及白的命题,我们需要的是定义从零到百分之百「真实度」的逻辑方法。
这种分级定界线的方式有助于人们下决定。作者说了一个故事:中国皇帝的钻石被偷了,小偷是一千名太监的其中一个。唯一的目击者只来得及说出「小偷很高」就死了。皇帝要怎么抓小偷呢?古典逻辑学会将嫌疑犯分成高或不高两群,只在比身高超过平均值的那群太监中搜寻。採用「真实度」逻辑的作法或许可以更快找出犯人;小偷越高,证人越可能用高这个形容词,所以应该从最高的人开始往下调查起。
若有多种限制条件,「真实度」的高低就需用更多逻辑判断。这种「模煳的逻辑」在资讯科学领域很常用,例如协助医生诊断的自动系统。但迪姆特又说,这些组合方式仍是採取非黑及白的假设,「模煳的逻辑」搞不定自然语言中所有不甚清楚的地方,也拿「堆垛悖论」没辄。
这本书成功传递它的主旨:日常对话中我们需要更多含混不清的空间,而不是程式语言中「错误的精确度」。在科学领域中,有时模稜两可有其好处,特别是电脑若想有天能通过图林测试,显示具有人类的智力,还需多多拜「似是而非」为师。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它不像许多科普读物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定义和术语,而是从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现象切入。我记得作者讲了一个关于如何评估“年轻”程度的例子,这让我忍俊不禁,却又深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判断都依赖于这种“模糊”的直觉,而模糊理论恰恰提供了一个量化和理解这种直觉的框架。书里对模糊集合、模糊关系、模糊推理的介绍,都是循序渐进的,即使是一些初学者,也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介绍,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感觉不像是硬啃一本教科书,而是跟着一位向导在探索一个新领域。书中也提到了一些模糊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比如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等方面,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看似抽象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并且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为你量身打造的“模糊理论入门指南”。我一直以为像模糊逻辑、模糊控制这样的概念,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让人望而生畏。但《将模糊理论说清楚》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柔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理解的窗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如何判断“多”和“少”,如何形容“远”和“近”,这些例子虽然简单,却能让人立刻体会到模糊概念的妙处。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感觉好像什么都懂了,但又什么都记不住的书。相反,书中很多观点和例子,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这使得我阅读的体验非常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日常的许多判断和推理,都暗含着模糊理论的影子,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模糊理论”的概念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它可能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只属于数学家和工程师的学科。然而,《将模糊理论说清楚》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友好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模糊理论的世界。书中用大量的实例,比如“评价一本书的好坏”、“辨别一个人是否高兴”等等,来阐释模糊理论的核心思想。我非常佩服作者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数学概念,用如此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主观的判断,其实都可以找到量化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更能理解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和过渡性。
评分这本《将模糊理论说清楚》读起来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又亲切的长辈聊天,他耐心讲解着那些原本听起来像是天书的数学概念。我一直对“模糊”这个词感到好奇,生活中到处都是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比如“天气有点凉”、“他看起来有点累”,这些句子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逻辑可以支撑?这本书就正好切中了这个点。作者不是那种把公式堆砌起来、让你望而却步的学者,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买衣服、判断一个人是否高兴、甚至是交通信号灯的运作,来一点点揭示模糊理论的精妙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隶属度”的讲解,它不再是生硬的0或1,而是给事物一个“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事物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那么急于给事物贴上标签,而是更能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和渐变性。这对于我这个非数学专业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科普书,是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将模糊理论说清楚》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模糊”的现象,都可以用一套严谨的理论来解释。例如,作者在讲解模糊逻辑时,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温暖”这个词,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温度值,而是一个范围,并且不同的人对“温暖”的感受程度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日常经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知识的热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问题时,会反复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直到读者真正领会为止,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人感觉非常受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