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二册)

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Russel Wallace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历史
  • 马来群岛
  • 科学考察
  • 探险
  • 动植物
  • 地理
  • 旅行
  • 19世纪
  •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段长达八年的蛮荒之旅,在陌生岛屿间穿梭七十趟的航程。

  在十九世纪中的马来群岛,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蛮荒岛群,除了欧洲几个国家殖民的地区之外,在自然人文上都保持最原始的状态。华莱士在旅途中,克服天候、疾病、语言、民情差异等等困难,在动植物上都有前所未见的发现,而他不只纪录科学生态的考察,同时也记下了他感受到这块原始土地人文风貌的体验,正因如此,这本在距今约一百五十年前完成的游记,至今仍是自然与历史作品的经典。 

本书特色

  ★历久弥新,地理考察经典之作,重校本完整呈现!

作者简介

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英国着名博物学家、进化论者,同时在《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一书中,可以发现他在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批评上也有专业并深入的见解。从1848年至1862年,华莱士分别到亚马逊河(1848—1852年)和马来群岛(1854—1862年)进行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考察,从开始进行考察直至辞世的前几年,他发表了大量有关进化论、生态、地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着作。

  华莱士的主要作品有:《亚马逊的棕榈树和亚马逊河流域游记 》(Palm Tree of the Amazon and A Narrative of 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2) 、《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The Malay Archipelago ,1869)、 《自然选择论》(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870) 《保卫现代灵性主义》(A Defence of Modern Spiritualism, 1874) 、《奇迹和现代灵性主义》(On Miracles and Modern Spiritualism, 1875) 、《动物的地理分佈》(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1876) 、《热带大自然及有关文章》(Tropical Nature and Other Essays , 1878) 、《岛屿生命》(Island Life, 1880) 、《土地国有论》(Land Nationalization, 1882) 、《人类选择》(Human Selection, 1890) 、《冰河时期及其影响》(The Ice Age and Its Work, 1893) 、《美妙新世纪》(The Wonderful Century, 1898) 、《人类在宇宙的地位 》(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3) 、《我的一生 》(My Life, 1905)。

  在马来群岛为期八年(1854─1862)的自然考察其间,华莱士在大小岛屿间总共进行了近七十次旅程。每一趟旅程中,他除了专注于动植物的搜集分类外,对于当地的人文地理也进行了详尽的纪录与考察。华莱士和达尔文不谋而合的发现自然选择论,就是他在马来群岛进行考察时所得到的结论,而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一份几乎可算是论文的长信给达尔文,立刻获得正面的认可。除此之外,华莱士尚有另一个突出成就:华莱士线(Wallace’s Line)的发现。这条无形的分隔线将马来群岛的生态区分为亚洲和澳洲,日后的生物学家以此为基础,才能将物种区分得更为明了。

译者简介

吕金录

  浙江永康市人,北京大学毕业,1942年于战乱中遭难。曾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民初文豪鲁迅交情深厚,对当时的文艺界有不少贡献。除了《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外,另译有《荷属东印度见闻杂记》、着有《足智多谋:诸葛亮》。

《赤道风云:十九世纪末东南亚的自然与人文图景》 导言:一部穿越时空的博物学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科学考察记录,而是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宏大且复杂的地缘区域——东南亚群岛及其周边大陆架——为研究场域,汇集了当时来自欧洲、荷兰殖民地及新兴美利坚合众国学者的零散观察、田野笔记、官方报告以及私人信函,旨在重构那个时代人类对这片“香料之海”的认知图景。它是一部关于地理变迁、物种迁徙、文化冲突与早期现代科学思想如何在此地落地生根的综合性文献汇编与解读。 第一部分:地理的脉络与地质的沉思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当时科学家们对东南亚群岛宏大地理结构的理解。这片区域,横跨印度洋与太平洋,地质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我们收录了若干关于巽他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和火山爆发的早期理论模型。 1.1 岛屿的诞生与消亡:板块构造学的萌芽 详细考察了当时地质学家们对巴厘岛、爪哇岛以及苏门答腊岛火山链的系统性描述。不同于后世基于海底测绘的精确判断,早期的论述更多依赖于地面观测与矿物采集。我们呈现了数份荷兰东印度公司(VOC)遗留的矿产勘探报告的节选,这些报告记录了锡矿、金矿的分布,并试图将这些矿藏的形成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联系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包含了对婆罗洲(加里曼丹)古代地貌的推测,学者们试图通过河流冲积平原的形态,反溯远古大陆的裂变过程。这些论述虽然在科学严谨性上有所欠缺,却清晰地勾勒出早期地质学探索的困境与雄心。 1.2 气候学的初步尝试:季风的规律与海洋的影响 本章侧重于对区域性气候模式的早期记录。重点分析了欧洲航海家和殖民地官员对“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经验性掌握,并尝试将其与全球大气环流理论(如哈德莱环流圈的初步概念)进行对接。我们收录了对马六甲海峡特定时段的洋流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多来源于商船的航海日志,记录了盐度、水温的零星数据点。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共同编织出早期海洋学对热带气候驱动力的初步理解。 第二部分:生物地理学的谜团:华莱士线两侧的生命 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是该地区研究的永恒主题。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动物学与植物学领域,特别关注了将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生物群落分隔开的假想界线。 2.1 哺乳动物的迁徙与隔离 我们详细梳理了关于猩猩、苏门答腊虎和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十九世纪末地图集。书中对比了英国学者与德国学者对“哺乳动物分布区”划分的细微差别。其中,对于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特别是龙目海峡两侧哺乳动物群落的显著差异,进行了一系列文献对比。早期研究者虽然缺乏基因测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形态学对比和捕获记录,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生物地理学的断裂。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早期对爪哇犀牛的描述性记录,这些记录大多源自猎人的口述和零星的标本报告,充满了对濒危物种的忧虑。 2.2 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物种的特有性 植物学部分探讨了热带雨林的多层结构。重点分析了对苏门答腊高地和沙巴山脉(京那巴鲁山)的植物考察报告。这些报告详细记录了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树木种类、附生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对当地药用植物的初步分类。我们特别关注了对香料作物——如丁香、肉豆蔻——的殖民地引种历史的梳理,探讨了经济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如何重塑了当地的生态景观。例如,关于咖啡树在爪哇岛的早期种植试验记录,揭示了殖民农业对原生植被的压力。 第三部分:人类学的田野与文化景观的塑造 第三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生活在这片群岛上的多元人群,探讨了早期人类学、民族志学研究的成果与局限性。 3.1 语言的谱系与文化的接触点 本书收录了若干关于南岛语系早期划分的比较语言学研究。这些研究试图追溯马来语、他加禄语以及其他岛屿语言的共同祖先,并将其与台湾原住民语言进行联系。我们呈现了早期传教士和殖民官员收集的词汇表和语法片段,这些材料是理解区域性文化交流的宝贵线索。讨论了马来半岛内陆部落(如塞芒人)与沿海贸易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 3.2 传统社会结构与法律体系的冲突 重点分析了荷兰和英国在处理爪哇和苏门答腊当地苏丹国、酋邦时所采用的间接统治策略。书中对比了传统部落社会中的土地所有权概念与欧洲私有财产观念之间的冲突记录。例如,关于亚齐战争期间,对当地伊斯兰教法(Sharia Law)与殖民地法律体系并存现象的法律观察报告,揭示了司法管辖权的复杂性。此外,对巴达克人、巴厘岛神庙体系的早期民族志描述,展示了人类学家对非西方宗教和仪式复杂性的初次探索。 第四部分:科学考察的组织与后勤挑战 最后一部分,本书跳出纯粹的科学发现本身,转而考察这些考察活动的组织背景。 4.1 殖民地的资助与学术竞争 详细分析了十九世纪末,英国皇家学会、荷兰自然科学委员会以及德国科学机构在东南亚设立研究站的动机。这些活动往往与地缘政治竞争、资源探查密不可分。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国家考察队的经费报告和设备清单,展现了早期科学探索对国家战略布局的依赖性。 4.2 医疗卫生与热带病学的早期实践 考察了探险队员和殖民地驻军面对的巨大健康威胁。书中包含了关于疟疾、霍乱和天花在热带环境中传播的早期流行病学观察。收录了医生们试图使用奎宁、阿片剂等方法控制病情的临床记录,以及他们对“热带病因”的初步推测,这些推测虽不完全准确,却是现代热带医学的起点。 结语:未竟的宏图 《赤道风云》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急剧变化的时代快照。它不是对某个单一探险故事的记录,而是对一个庞大地理区域内,科学知识体系如何艰难构建的全面审视。这些来自不同角落的零散记录,共同构成了对十九世纪末东南亚群岛一次多维度的“会诊”,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恒驱动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十版序
初版序

第一编 马来群岛的地文地理

第二编 印度马来群岛
第一章 新加坡
第二章 麻六甲及金峰
第三章 婆罗洲  猩猩
第四章 婆罗洲  内地旅行
第五章 婆罗洲  达雅人
第六章 爪哇
第七章 苏门答腊
第八章 印度马来群岛的自然界

第三编 帝汶群岛
第一章 峇里与龙目
第二章 龙目  居民风俗
第三章 龙目  拉惹调查户口的方法
第四章 帝汶
第五章 帝汶群岛的自然界

第四编 苏拉威西
第一章 望加钖(一)
第二章 望加钖(二) 
第三章 美那多
第四章 苏拉威西的自然界

第五编 摩鹿加群岛
第一章 班达
第二章 安汶港
第三章 德那第
第四章 济卢卢
第五章 由德那第往开奥群岛及巴羌
第六章 巴羌
第七章 西兰哥兰及马他贝罗群岛
第八章 部鲁
第九章 摩鹿加群岛的自然界

第六编 巴布亚群岛
第一章 由马加撒往阿鲁群岛的途中
第二章 克厄群岛
第三章 阿鲁群岛  多波小住
第四章 阿鲁群岛  内地旅行
第五章 阿鲁群岛  再往多波
第六章 阿鲁群岛  地文地理及自然状况
第七章 新几内亚  多蕾
第八章 由西兰航往威济乌
第九章 威济乌
第十章 由威济乌航往德那第
第十一章 风鸟
第十二章 巴布亚群岛的自然界

第七编 马来群岛的人种

图书序言

第十版序

  自从本书在二十一年前初次出版以来,有若干博物学家曾经游历了马来群岛。为供给读者以他们研究所得的最近结果起见,我已加上若干附註,把近来各种发现对于我的事实或结论有所修正的地方一一说明出来。我将本文也更正了几处文字上细小的错误或晦涩。不过这些更正及附加并不很多,所以本书在实质上仍旧和以前各版相同。再则我的鸟类同蝶类採集品现在全部存于不列颠博物馆。

于帕克斯吞,多塞特  一八九○年,十月

初版序

  读者不免疑我着成此书为何在回国以后要延迟到六年,所以我觉得对这一点须给他们以满意的答覆。

  我在一八六二年春天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在我周围的是一间藏满採集箱的房子,箱内盛有我从前陆续寄归以备个人私用的採集品。这些採集品含有三千左右鸟皮,约一千种;并且至少有二万甲虫同蝴蝶,约七千种;此外还有若干四足兽同陆上介壳。其中一大部分和我好多年不曾相见;而我当时的身体又很孱弱,所以拆卸、分类、并佈置这一大宗标本就费去一段长时间。

  我当即决定:须等到我已经把採集品中主要各类做过一部分定名同说明的工作,并且把有趣的变异同分佈诸问题澈究过若干以后,这些问题我在採集时已约略的研究过──我方才好从事着述。原来我也不难立将节略同日记先行出版,把一切博物学上各种问题的引证暂时丢在一边;但是我觉得这种办法,对自己固然不满意,对诸友又不免失望,而对公众更少益处。

  从我回国时起到一八六八年止,我曾经在林尼安动物学社(Linnaean Zo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Society)的《纪事录》(Transactions or Proceedings)上发表过十八篇文章,说明或编次採集品的各部分;又在各种科学定期刊物上发表过十二篇,论述与採集品相关的一般问题。

  就我的採集品而论,所有经过各国着名博物学家说明的只有二千左右鞘翅类以及好几百蝶类,而其余未经说明的却佔多数。在从事这种劳役以造福于科学界的人当中,我特别要称述伦敦昆虫学会(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会长帕斯哥先生(Mr. E. P. Pascoe);因为他把我的长须甲虫类大宗採集品(目下在他手中)分类说明,快要奏了全功。这些甲虫计有一千多种,内中至少有九百种是一向未经说明的,并且是欧洲各陈列所所没有的。

  其余各目昆虫约有二千多种,现在都归散得兹先生(Mr. William Wilson Saunders)收藏,内中有一大部分已经由他延请昆虫学名家说明。单就膜翅类而论就有九百多种,内中有二百八十种蚂蚁,有二百种蚂蚁是新种。

  这六年的延搁使我能够撰成一本我所期望的有趣有益的书籍,把自己研究採集品所达到的主要结果罗列出来。因为我所述的各地,游历过的或着述过的人还是不多,而且各地社会上同地理上的状况又不致有迅速的变动,所以我期望读者虽然不能在六年前披阅本书,而且延到现在不免把本书放在脑后,但是他们现在的所得大概足以补偿所失而有余。
我必须在此稍述本书的计划。

  我往各岛的旅行按着节季同输运工具来排列。有若干岛我相间的往游二三次,甚且有时做同样的航行至于四次。所以编年式的排列法不免使读者模煳不清。一则他们决计记不清书中所说的是什么地点;再则我在书中所时常提及的群岛(groups of islands)也不容易使他们通晓,因为这些群岛是按照各岛上动物同居民的特点而划分的。因此我现在採用一种地理学的、动物学的,兼人种学的排列法,由一岛叙到他岛,用我所认为最自然的贯串形式,而同时我违犯自己往游各岛的顺序又小到可能的限度。

  我将马来群岛分为下列五组:

  印度马来群岛:包含马来半岛、新加坡(Singapore)、婆罗洲(Borneo)、爪哇(Java)、同苏门答腊(Sumatra)。

  帝汶群岛(The Timor Group):包含帝汶(Timor)、佛罗勒斯(Flores)、松巴漥(Sumbawa)、龙目(Lombock)诸岛,同若干更小的岛。

  苏拉威西岛(Celebes):并包含萨拉群岛(Sula Islands)同部顿岛(Bouton)。

  摩鹿加群岛(The Moluccan Group):包含布鲁(Bourn)、西兰(Ceram)、巴羌(Batchian)、济卢卢(Gilolo)同摩底(Morty),以及更小的岛德那第(Ternate)、提多列(Tidore)、马姜(Makian)、开奥、安波衣拿(Amboyna)、班达(Banda)、哥兰(Goram)、同马他贝罗(Matabello)。

  巴布亚群岛(The Papuan Group):包含新几内亚大岛(New Guinea)、同阿鲁群岛(Aru Islands)、密索尔(Mysol),萨尔瓦底(Salwatty),威济乌(Waigiou),及其他若干岛。克厄群岛(Ke Islands)虽然在动物学上同地理学上应该属于摩鹿加群岛,而为人种学上的关系,也在本组一併叙述。

  所有叙述每一组的各章后面,都有一章论述那地方的自然界,因此本书可以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叙述马来群岛自然区分的一组。

  第一章 是导言,论述全地域的地文地理;最后一章 论述本群岛同四周各地的人种。在本书开端既然有这一段解释,书中又附有地图可以参考,我可以担保读者始终明了书中所述的地点及游历者进行的方向。

  我明知本书篇幅太少,不足以阐发我所涉论的各项问题。书中所涉述的仅是一个大概,但是处处都极力求它正确。一切叙述的同描写的部分差不多都在当地撰成,除文字上的润饰以外,很少别种更改的地方。论述自然界的各章,以及其他各处的许多段,在求读者对于物种原始同物种分佈所牵涉的各问题发生一种兴趣。其中有几处,我把自己的见解详细解释出来,但在其他各处,由于问题更为复杂的缘故,我仅仅叙述该问题所有比较有趣的各项事实,把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让给读者在达尔文先生着作里面各项原理上去搜罗。书中附图颇多,可使本书增加多量的兴趣同价值。这些附图或由我自己的描画制成,或由摄影或标本制成;所选的材料都以实际上可以指证书中的叙述或描写为主。

  我感谢窝尔忒(Walter)同武德巴立(Henry Woodbury)两先生,我在爪哇同他们认识很是欣幸,因为他们贡献我一大宗风景同土人的摄影,对我极有用处。散得兹先生替我描画若干奇异的有角苍蝇,帕斯哥先生借我两种很稀奇的长须甲虫描画在婆罗洲甲虫的附图上,我都十分感激。至于其他一切描画着的标本都是从我自己的採集品制出来的。

  我游历马来群岛的主要目的,在于採集博物学的标本以备自己个人的收藏,并供给副本于各博物馆同鑑赏家,所以我应当把自己所採集的标本数目概括的叙述一番;这一切标本运到家中,是件件完好的。我必须首先声明的是:我通常僱用一二个或三个马来人相助,并有一位英国少年阿伦先生(Mr. Charles Allen)为我效劳三年。我离开英格兰从头到尾刚有八年,不过当我在马来群岛内地旅行一万四千哩左右,航行六十次或七十次的时候,每次航行各有预备上及航程上时间的损失总计实际从事採集的期间大概不能超过六年。

  我的东方採集品计有:

  我还该感谢一切以助力或意见贡献我的诸友。我特别要感谢的是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评议会(Council),承他们有价值的推荐,我由本国政府同荷兰政府获得重要的补助;其次是散得兹先生,承他好意赞助我的初期旅行,我获得很多的益处。我又要特别感谢斯提汾兹先生(Mr. Samuel Stevens),因为他做我的经理人,既然承他照料我的採集品,并且承他始终殷勤的供给我以有用的消息同一切必需的物品。

  我可以自信的是:以上诸友并其他对于我的游历曾经发生兴味的一切友人,由于披阅本书,可以对于我当时在书中描述着的种种景物中间所享受的快乐,发生一种微弱的反映。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喜欢旅行,对异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二册)》,听起来就像是一部详尽的旅行日志,又包含了严谨的科学内容。我一直对东南亚的热带风情和多元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总是停留在旅游手册的介绍层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地的机会。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马来群岛,了解那里的自然景观,也许是茂密的热带雨林,也许是星罗棋布的岛屿,也许是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书中作者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科学考察的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进行研究,发现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挑战。而且,“二册”的篇幅,也意味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或许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可能还会有关于当地人文、历史的记录,那将是一次全方位的知识盛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准备的一张通往过去和远方的“邀请函”,让我能够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探索这个我一直向往的地区。

评分

我对历史地理类的书籍一直都很着迷,特别是那些关于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探险的记录。马来群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无数探险家和商人的目的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经典的探险故事。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记录这次科学考察的路线、时间、遇到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重要的发现。或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比如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信仰,甚至是一些古老的传说。这对于我来说,将是了解马来群岛历史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年代,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记录和研究的。他们的工具可能很简陋,但他们的观察一定非常细致,他们的记录一定充满热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时空旅行”,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个时代,去了解那个地区的过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知识上的满足,更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震撼。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为我自己的研究项目寻找灵感。我是一位植物学爱好者,对热带雨林里的植物种类特别着迷。马来群岛,那片被誉为“植物宝库”的土地,一直是我梦寐以求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像是一本古老的科学记录,但“科学考察记”这四个字,却让我觉得它蕴含着严谨的学术价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详尽的植物分类、生长的环境描述,甚至可能还会有当时的绘图和照片,那将是对我非常有帮助的参考资料。而且,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理论,它背后更有着无数探险家们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的作者,想必也是一位对自然充满敬畏和热情的学者。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科学考察的手段和方法,看看在那个没有先进科技的时代,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或许能发现一些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植物特性,或者引发我新的研究方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可能是一次学术上的“朝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记录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性著作情有独钟。那些文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也展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这本书《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二册)》,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史诗感。我想象着,在那个信息尚未如此发达的年代,远渡重洋,深入人迹罕至的土地进行科学考察,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本书,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当时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语言、文化、疾病、地理环境等重重困难,完成他们的考察任务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马来群岛”的书,它更是关于“探索”本身的故事。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求知欲,那种对未知世界充满渴望的初心。它能让我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探索精神,是否还愿意去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信息获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感,那种手绘风格的插图,搭配上泛黄的纸张质感,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年代。光是看着它,就仿佛能闻到海风的咸味,听到热带雨林的虫鸣。我一直以来对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都颇感兴趣,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马来群岛科学考察记”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象着那些探险家们,带着简陋的仪器,冒着未知的风险,深入丛林,穿越海洋,只为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单从书的装帧和书名,我就已经脑补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穿着探险服的科学家们,在原始森林里采集动植物标本,在海边礁石上记录潮汐变化,与当地原住民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过去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勇气。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科学探险之旅,去感受那份纯粹的好奇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