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科学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及所有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像大家熟知的环境保护、防台防震、核四争议、胆固醇与爱滋、贺尔蒙疗法等等,都曾投入许多金钱及科技人才参与研发,但仍然不能解决台湾社会最急切、而且跟科技有关的这些问题。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我们应该思考:这些研发费用都是纳税人的钱,但是谁享受了那些利益?又是谁享受了那些成果?本书用STS、性别与科学哲学三个角度,来分析科学与科技,期盼大家都能具备判断能力,进而了解「科学是什么」。使得科技与社会二者,能够互相协调与制衡,才能真正为社会大众创造有愿景的未来。
本书特色
本书的开本设计为精巧的口袋书,非常适合搭乘捷运时阅读。作为一本「另类」的科普书,阅读过程可充分享受侦探小?的乐趣,因为随着作者一步一步揭开医疗、科学及科技的黑盒子,意想不到潘朵拉惊奇纷纷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傅大为
学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
现职: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
国际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主编。
经历: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科技史组与STS组)、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着作:《知识与权力的空间》(桂冠,1990)、《异时空里的知识追逐: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文集》(东大,1992)、《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群学,2005)等。
研究兴趣: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台湾当代文化史、性别与医疗∕科学、性∕别、台湾近代医学史。
序 文 回首轨迹与重新汇聚:从一序到再序
第一章 回答「科学是甚么?」的三个答案:哲学、历史与社会
第二章 实验、理论与新科学哲学
第三章 基因医疗与优生学
第四章 性别与科学
第五章 「性别与科学」领域十本书的简单评介
第六章 论科技史研究与科技博物馆的本质性关连
第七章 《高级迷信》与驱魔人的困扰:从科技研究角度的一个回应
第八章 STS的实践与台湾的新适当科技运动?
第九章 早熟的科学、混淆的革命(书评)
第十章 实验科学诞生的政治史(书评)
在翻阅《回答 আধুনিক বিজ্ঞান কী, তিন উত্তর: এসটিএস, লিঙ্গ এবং বিজ্ঞানের দর্শন》(我假设这是你的书的泰语翻译,方便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视角,请忽略此段内的泰语,它仅为表达一种“非台湾读者”的语境感)的目录时,我注意到它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性别研究以及科学哲学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放在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这让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因为我一直觉得,科学本身似乎是普适的、客观的,不应该与社会、性别产生如此深的纠葛。 然而,我隐约感觉到,当我们谈论“科学”的时候,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实验室里那些冰冷的公式和实验数据,更是那些被创造、被应用、被传播的科学知识。STS的视角,很可能会揭示出科学研究的“政治性”,比如研究的资金来源、国家政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甚至是如何通过科学来“合理化”某些社会结构。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举出一些鲜活的案例,说明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用来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的?
评分刚拿到这本《回答科学是什么的三个答案:STS、性别与科学哲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份量,也很有挑战性。我本身不是科班出身,算是对科学抱有好奇心,但又觉得它好像离我们生活有点远,有时候电视上、新闻里讲的科学概念,听起来都云里雾里的。所以,当看到这本书试图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性别研究以及科学哲学这三个角度来“回答科学是什么”,我就觉得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的那种解读方式。 我很好奇STS的角度会怎么切入,毕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深深地嵌入在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权力之中。想象一下,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甚至人际关系。STS大概就是从这样的角度,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去拆解它背后的利益链条、权力运作,甚至隐藏的意识形态。我尤其好奇,它会不会谈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以为然,但其实影响深远的技术应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它们在社会层面是如何被塑造和被使用的?会不会也探讨一些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研究方向是如何被社会需求或市场导向所左右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让我恍然大悟的视角,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大染缸里是如何被染色的。
评分当我看到《回答科学是什么的三个答案:STS、性别与科学哲学》中“科学哲学”这个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科学本身。科学哲学,听起来就很抽象,但它又是一切科学思考的基石。我一直觉得,我们大部分人接触科学,都是直接去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但很少有人去问“科学是怎么运作的?”,或者“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这本书会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甚至科学的边界和局限性。我会非常期待它能解释清楚,科学理论是如何被构建、被证伪的?像“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这些概念,在科学实践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些科学问题,是科学本身无法回答的?或者说,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真理”的认知,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修正?我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的科学思维框架,理解科学的逻辑和力量,同时也警惕科学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这就像是给我的科学认知,打下坚实的地基,让我以后再去接触各种科学概念时,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回答科学是什么的三个答案:STS、性别与科学哲学》还有一个角度让我特别感兴趣,那就是“性别与科学”。这个组合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科学,好像总是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男性在实验室里做着严谨的实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科学的探索过程、科学知识的生产,是不是也受到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社会性别结构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揭示在科学史的长河中,女性科学家所遭遇的困境和被忽视的贡献?会不会分析一些科学概念或理论,在性别视角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解读? 比如,有些医学研究,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殊性,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到质疑。又或者,一些技术设计,因为忽略了不同性别使用者需求,而造成了实际使用上的不便,甚至歧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科学的单一、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性别因素是如何悄悄地发挥作用,甚至是扭曲作用的。通过审视科学与性别的关系,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不完美”和“不中立”,从而促进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科学发展环境。
评分我对《回答科学是什么的三个答案:STS、性别与科学哲学》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如何将这三个看似分散的研究领域——STS、性别研究和科学哲学——融会贯通,从而给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科学是什么”的回答。我总觉得,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忽略了科学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文和社会因素。 STS的视角,必然会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织。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术,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权力关系?比如,信息技术的普及,究竟是为了增进社会福祉,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剧了数字鸿沟?而性别研究切入科学,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会迫使我们审视科学本身是否存在性别偏见,无论是研究的方向、方法的选择,还是知识的解读,都可能受到性别视角的影响。 最后,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它提供的将是对科学本质的追问。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们对科学客观性、普适性的固有认知?它或许会告诉我,科学知识的建构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争议、修正与进步。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