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诺贝尔奖,一定要出身好家庭或念明星学校?
如果你想走科学家这一行,到哪个国家念博士比较能开窍?
成为科学家之后,率先发表论文至关紧要,参透作者排名的玄机也很重要。
适时邀请关键人士到实验室参观,更有助于让科学社群了解你的成效。
成名之后,多跟大众宣传科学的重要,不轻易随政治鸡飞狗跳,但请记得,要先学会跟媒体沟通的技巧。
这些事情实验室老板很少明说、通常只能靠自己意会,且让诺贝尔奖得主杜赫堤,一股脑儿统统告诉你。
杜赫堤也以生物医学权威的身分,帮助我们看清这些问题:
.流感为什么会一直卷土重来,持续威胁人类?
.疫苗已经消灭天花,也可以根除其他传染病吗?
.基因改造作物真的对人体有害?
最后,杜赫堤还把自己的心得,化成「中奖18招」,提供想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或年轻科学家,可以依循的门道。
作者简介
杜赫堤 Peter C. Doherty
1940年出生,在澳洲成长、接受完整的教育,直到获得昆士兰大学兽医硕士学位之后,才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去钻研家畜的传染病,拿到兽医博士学位。
他为了更了解宿主对病毒的反应,于是到澳洲国家大学的约翰柯廷医学研究院从事细胞免疫的研究,就此一头栽进免疫学的世界。之后分别在美国和澳洲多家机构做过研究。
目前同时主持两个实验室:在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实验室,以及在澳洲墨尔本大学的实验室。
杜赫堤在1996年与瑞士免疫学家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97年当选「年度澳洲风云人物」。
译者简介
杨玉龄
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曾任《牛顿》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杂志资深文稿编辑。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专事科学书籍翻译、写作。
着作《肝炎圣战》(与罗时成合着)荣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创作首奖金签奖、《台湾蛇毒传奇》(与罗时成合着)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二届小太阳奖。
译作《生物圈的未来》荣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译作首奖金签奖、《大自然的猎人》荣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译作推荐奖、《雁鹅与劳伦兹》荣获中国大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
感谢
买了这本书,你就......
恭喜你得了诺贝尔奖!
第1章 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去
盛大庄严的颁奖典礼就要开始
见多识广、处变不惊的瑞典人
风光领奖之后
你被提名诺贝尔奖了?!
瑞典这个国家
桂冠光环的责任
第2章 你必须了解的科学研究生活
科学家的生活和你想的不一样
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
要在哪一国读博士、做研究?
实验结果或想法,要经过充分讨论
论文怎么写、排名有玄机
率先发表论文,升迁、经费才能无忧
科学家的生涯规划
搞科学赚得了钱吗?
科学造假事件:蓄意造假,必定身败名裂
研究计画可以联手来做
出身好家庭,进了好学校才能得奖?
不用迷信明星大学
第3章 你必须知道科学怎样进展(以免疫学为例)
从我熟悉的免疫学领域开讲
天花已经绝迹,小儿麻痺仍难根除
B细胞的抗体让疫苗发挥作用
T细胞负责执行免疫监控
抗体研究的诺贝尔奖名人堂
从诺贝尔奖追溯细胞免疫研究的历程
辛克纳吉与我的得奖研究
免疫学过去的贡献与未来的走向
第4章 你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挂试管后,我要以影响力奉献社会
用诺贝尔光环,荣耀我的根源
科学家注意:与媒体沟通,技巧永远学不完!
认清政治人物,不随之起舞
不计个人利害,为公众利益发声
我的专长不在文笔口舌,但我有知识份子的良心
第5章 你必须清楚赞助经费哪里来
毫无疑问,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欧、亚、澳,谁是下个科学盟主?
发展科学,开明政策与丰富金援缺一不可
跨国合作是未来趋势
研究经费怎么拿,又要如何分配?
如果有钱大家分,主导人很重要
不民主社会下的科学发展
科学家早已放弃生物武器研发
引入强力外援,改变弱国研究环境
营利机构也来赞助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也有南北之分
往自己国家最有利的方向走
第6章 你必须认识的象牙塔外的世界
文学易懂,科学难接近
现代科学是年轻的学门
寓教于乐是认识科学的好方法
科学家也必须是好的沟通家
扭转大众错误观念,是科学家的责任
让科学更深入政策和公众意识中
第7章 科学事业和宗教信仰冲突吗?
科学家也可以有宗教信仰
宗教基本教义派才是问题
宗教并不真的反科学
基督教以外的世界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第8章 得奖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
说到预测未来,科学家没有比较厉害
遗传学带来新希望
结构生物学开启药物设计的新世界
抗癌药物将有重大进展
防治流感与爱滋病仍是场硬仗
往海洋与植物去寻找解药
复杂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科学的最大挑战
人脑的问题永远神祕难解
各学门之间会更紧密合作
总 结 赢得诺贝尔奖的18个撇步
推荐阅读
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得奖贡献(仅列出书中出现的得主)
自序
恭喜你得了诺贝尔奖!
杜赫堤
我们还住在田纳西州的曼菲斯时,某个凉爽10月天的清晨四点二十分,电话铃突然响起。我太太潘妮接起电话,心想可能是远在澳洲的年迈父母出问题了。但是话筒传来的不是澳洲腔。一听到对方说:「我是诺贝尔基金会的林格兹......」潘妮就把话筒转给我说:「你的电话。」
远在瑞典那端的林格兹告诉我,我将与瑞士籍的友人兼同事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 1944-),共同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奖原因是我俩在二十多年前得到的一项发现。他也警告我说,只能给我们十分钟通知家人,之后他就要对外公布得奖名单了。同时他还很轻描淡写的补上一句,我们家的电话线将会变得很忙碌。就我记忆所及,当时我们真是有点儿呆住了。
我早就晓得自己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不过这类谣言传了好几年,一直到不久之前我都不太在意。得奖的前一年,辛克纳吉和我共同获得拉斯卡基础科学奖,那是美国的一项科学大奖,通常是未来诺贝尔奖的风向球。有些同事甚至赌我有百分之三十的机率会去斯德哥尔摩,但我没有太兴奋。一方面是自我防卫心理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深信,来自澳洲乡下的男孩不可能赢得诺贝尔奖。
然而就在那天早晨,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挂上那通电话后不到十五分钟,我们果然接到了一堆来电,包括来自路透社、比利时,甚至哥伦比亚波哥大的谈话性节目以及《雪梨晨锋报》等等。通话纪录显示,我们在清晨4:27打出一通电话,接下来直到5:32才又打出了另一通电话。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週一早晨。事实上,我们往后的生活再也没有回归正常。
乡下孩子意想不到的人生
当然,每个人对「正常」的定义不同。从小生长在亚热带城市布里斯本的我,可能根本就不会把在各大洲跑来跑去,多半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的科学生涯,视为正常。二十世纪中叶,我在昆士兰度过的童年相当平静,没有什么知性活动。对于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所知不多,而且也没有太多资讯可取得。现在回头看,那种生活真的不像能把人送进高层次的科学发现行列。
我生长在奥克斯利郊外的劳工阶级社区,当地中小学生有半数在念完八年级之后就离校,到当地的「培根工厂」(也就是猪只屠宰场),或水泥工厂、造砖厂做工,要不就当学徒。我虽然是满聪明的小孩,却感觉学校岁月很漫长;老觉得无聊,也表现不佳。更糟的是,我天生瘦弱,运动协调不佳,而且几乎比班上所有人都小了足足一岁。不管怎么努力,在任何竞技运动中,只要有我加入的那一队,就会遭我拖累。
十三岁进高中后,情况终于改善许多。那是一所全新的高中,刚刚成立,因此没有旧生立下的规矩,没有了不起的图书馆,也没有学生社团。但是有一群大学毕业的老师,致力献身于国民教育,是他们解救了我。我进入升学班,打下扎实的物理、化学与数学基础,同时也培养出对历史、经典名着以及英文剧作的爱好。我第一次接触外国文化,就是在高中的法文课。虽然现在我的法文说得零零落落,阅读能力也不太好,但能浸淫在法国历史与文化中,令人大开眼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当选了法国医学科学院(French Academy of Medicine)的海外院士,为此我深以为荣。
再回来谈谈当年的布里斯本,它是相当孤立的偏远小镇,位在一个几乎没有人会注意的国家里。我年轻时候对世界的了解多半来自电影和阅读──不过,我的历史课本里对美国的描述只有一小章,名称是「英王乔治三世以及美洲殖民地的丧失」。因此,我对美国历史观既是以英国观点出发,一方面也受到约翰.韦恩的影响。这种情况一直没变,1956年,也就是我上大学的前一年,澳洲开始有电视,但只是提供了更多西部片以及澳洲的运动节目。电视并没有让我们更了解我们的近邻:我们对于亚洲这个北边的邻居所知不多,仅局限在各国在二次大战以及欧洲殖民时的经历。
我的未来以及可能要走的路,跟我的家庭背景没什么相干。我的父母双双在十五岁时辍学,和许多与他们同龄的人一样,只受过有限的正规教育,能说文法正确的英文,也能写出通顺的信。我母亲继续学习成为钢琴老师,因此家里充满了德布西、萧邦及莫札特的乐声。我父亲曾经受过好几种在职训练,他刚开始是电话技工,后来成为电话公司的管理阶层。他非常勤于阅读,几乎什么书都读。然而,他们还是不了解高等教育。
事实上,我们那个地方除了医生和牙医之外,鲜少有人拿过大学文凭;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提供职业生涯的建议。奥克斯利有一堆装着护墙板、架高的屋子,弥漫一股半城市、半乡下的调调,是布里斯本周边诸多「摇摇欲坠的小镇」之一。
我有两位朋友住在邻近较富裕的市郊,他们的父亲都是专业人士,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去向他们父亲讨教前程与教育问题。另外,我还有一个大我十三岁的堂兄雷夫(Ralph Doherty),他住在这个幅员广大的城市的另一端,人非常聪明,课业成绩傲人。他是我们家族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以极为杰出的成绩自昆士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从事热带公共卫生及传染病研究,而当时正要前往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我模模煳煳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蹟,但是不记得曾经和他认真讨论过科学议题。此外,大家也公认雷夫实在太聪明了,是没有人学得来的。
进入高中后,我对于将来想做什么,没什么清楚的概念,我确实考虑过一个可能性,就是去布里斯本的当地报社《信使邮报》担任实习记者。
我非常喜欢看书。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的作品,让我接触到理性的年代。同时,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小说,像是《迦萨盲人》和《针锋相对》,把他那个时代(1920及1930年代)的科学议题,写入他所处的英国上流社会里各色人物的生活中,也让我接触到另一种文化:寻求启发以及讲求证据的科学研究世界。
譬如说,赫胥黎运用当时的发生生物学思维,铺陈出一些情节,来探讨激情与心灵生活之间的张力。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会对激情不感兴趣?
我在学校没念过生物学,但却觉得从事某些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似乎很有意思(我怀疑,男孩没能上生物学,和现在宗教界保守派人士反对性教育的理由一样)。要怎样才能踏上这条路?我不想读医,因为就我当时的认知,大部分的医生一辈子都要跟病人或是神经质的人打交道。那种生活在我看来没多大意思。
受美女召唤一脚踏入兽医学
参加昆士兰大学兽医学系所举办的「开放参观日」,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昆士兰大学是纽澳地区唯二两家有兽医系的学校。一看到胚胎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展示,再看到看顾展示摊的那名懒洋洋、不停抽菸、年轻又性感的实验室女技术员,我的兴致马上就来了。在那个炎热的布里斯本夏日,她除了一件白色实验袍之外,显然没穿太多其他衣物。这名「熟女」(她那时起码有二十二岁了)一点都不像电影里,紧裹着白袍的科学怪人博士。
即便是四周陈列着生病的器官,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热腊与福马林怪味,都很令人兴奋。这些和我十六年生命里接触过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它看起来很真实,而且最重要的是,看起来很有趣,而且行得通。从那时候起,我就迷上了病理学。
病理学显然很能让青少年兴奋。那些阴森森的电视影集里,充满了浮尸、切骨头的电锯,以及成天披着白色塑胶罩袍、忙着将组织切割成小块装进瓶子里的顽固主角,常常让青少年看了之后便立志研读法医学。即使到现在,我还保有当年对疾病和死亡的着迷:没错,许多富有创意的研究科学家始终像长不大的青少年。「疾病侦探」游戏能够不断带来惊喜,而且一点都不无聊。
医学、牙医学和兽医学在美国都是学士后课程,但是澳洲学制和英国一样(至少当时如此),高中毕业就可以攻读这类专业科系。要是我能先进入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文学院,现在我可能更有学问,而且还会变成历史学家。即使后来我成为科学家,还是习惯从历史角度去从头解释起,而且我对历史和政治的着迷,始终不减。
我不想只医小动物,我要用所学帮助更多国家
我十七岁进入兽医系,五年后,在1962年12月的一个炎炎夏日毕业。又过了整整三十四年后,也就是1996年12月,发觉自己竟然来到萧瑟寒冷的斯德哥尔摩,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
是什么将我从少不更事的兽医系学生,带向免疫学,带向这种寻求发现的科学,而且这发现的结果偶尔还会让人得奖」?想当年,我和其他同学并没有太多差别,但其中有一项差别在于,打从一开始,我就立志要当研究科学家。我心中的利他主义思想令我相信,改善家畜、家禽的健康,对开发中国家太重要了,值得投入。因此我毕业后,没有走临床兽医,而是去研究牛、猪、鸡、羊的传染病,先是在昆士兰,后来又到苏格兰并在那儿完成博士论文,主题是由蜱所媒介的羊只病毒性脑炎跳跃病。
完成爱丁堡的研究后,我的长程目标是进入墨尔本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担任兽医研究员,那是大型的国家级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但是我得先前往坎培拉澳洲国家大学的约翰柯廷医学研究院(John Curtin School of Medical Research)学习细胞免疫,才能更了解宿主对病毒的反应,而当时我原以为这安排只是暂时性的。
于是,1972年我开始在实验室小鼠身上从事病毒感染实验,而且生平首次接触到有活力、以追求知识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环境。我的科学之旅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稍后会详述。但不用说,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返回兽医学的世界了。
此后我分别在美国和澳洲做过研究,但是让我赢得诺贝尔奖的发现,是在坎培拉完成的,而其中的知识架构是辛克纳吉和我,在1973到1975年间,为了解释之前那些结果所发展出来的。不出几年,我们都成为免疫学界公认的重要人物,也一直保持这种地位。
当然,获得诺贝尔奖后,名利又给推到截然不同的层次。刚开始,全球媒体的强烈关注,在瑞典颁奖那週后没多久就消失了,但是现在我明白,我们受到的肯定,持续的时间远比媒体热长得多,事实上,这份肯定持续了一辈子。「诺贝尔奖得主」是终生的职衔。当然,名声的持久,跟奖项的地位与得主本身的成就都息息相关。
当年那个心思单纯的奥克利斯男孩,要是能偷窥一眼水晶球,看到自己多年后在斯德哥尔摩,从大饭店窗口眺望对面的瑞典皇宫,不知会做何感想?要是有人预先告诉他,未来他将拥有享誉国际的事业,并获颁全世界最尊荣的大奖,又会怎样?我其实不确定当时的我是否听过诺贝尔奖,是否知道有哪些澳洲同胞得过这个奖。赢得诺贝尔奖并不是我立定的志向,而且就我来说,实在是很不可能的结果。怎么会是我呢?
对于这个奖项,我个人的看法和许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一样:我受到肯定,是因为我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能改变盛行的观点,也就是造成哲学家孔恩所谓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我们做了一些满简单的实验,然后对结果提出当时算是革命性的诠释。随后,许多杰出科学家利用其他领域的先进科技,解释我们的发现以及接续而来的新发现。他们的故事,精采程度绝对不输给我们的故事,而且所有人也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事、地点、机会以及知性环境。真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虽少,但凡是在最前线发现及解决问题的人,全都属于这项传统,不论他们是科学家、作家,还是致力世界和平的人。
每次在书店里看到与诺贝尔奖相关的书籍,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总觉得,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定是那些拥有非凡洞察力、并且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刻理解的人。而“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这个书名,倒是挺出乎我意料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带着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仿佛在说,这扇通往卓越的门,并非遥不可及。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会如何解读“中奖”这个概念?是会剖析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还是会分享一些作者认为的、能够促成伟大发现或创作的“黄金法则”?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充满敬意,他们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角度,往往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如何坚持不懈追求目标、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贡献的思路。也许,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如何才能拿到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接近“得奖者”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启发我的思考,让我看到事物更深层的连接,并且能够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里,也能有所突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这个书名,我有点觉得它可能有点“标题党”的嫌疑。毕竟,诺贝尔奖这种级别的荣誉,怎么看都跟“中奖”这种带有偶然性的词语联系不起来,它更多的是对长期、艰苦、且具有开创性贡献的肯定。但是,这种反差感也正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巧妙地将“中奖”这个概念,与诺贝尔奖这种高度学术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成就联系起来。它是不是在暗示,在那些伟大的成就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我们能够学习和掌握的“方法论”或“思维模式”?我一直对人类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非常着迷。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发明,那些深刻触动我们灵魂的作品,以及那些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我特别想了解,这些成就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共通的特质?比如,是什么驱使这些伟大的头脑不断探索?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的故事,也许会发现一些我们之前从未注意到的闪光点,从而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读者,我对任何能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书籍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诺贝尔奖”,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巅峰和文明的荣光。这本书的标题“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初听之下,确实让人有些意外,甚至带着一丝幽默感。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更像是某种“秘籍”或者“路线图”,指引着我们去理解那些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的成就和人物。我一直对诺贝尔奖得主们的非凡经历和卓越思想深感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最终站在世界之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们揭示那些伟大思想的诞生过程,那些突破性发现的背后逻辑,以及那些推动人类进步的深刻洞见。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关于如何在科研或创作的道路上保持热情和动力,以及那些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价值的动人故事。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们不仅仅是仰望星空,更能从中汲取力量,照亮我们自己前行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乍看之下以为是那种严谨到枯燥的科普读物,但仔细一看,字体的选择和配色又透着一股活泼劲儿,而且“诺贝尔奖”这几个字确实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都觉得诺贝尔奖得主们简直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点,他们提出的理论、发明的技术,或是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能深刻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影响几代人的生活。每次在新闻里看到新一届的诺贝尔奖得主名单公布,我都会心生敬佩,同时也会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研究过程,让他们能够攀登到科学、文学、和平领域的巅峰?这本书的标题“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更是勾起了我最大的好奇心。所谓的“中奖”,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获得这个殊负盛名的奖项,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卓越思维的大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诺贝尔奖得主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他们如何坚持不懈、以及那些可能改变历史的“ eureka ”时刻。是不是会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这些伟大灵魂的世界,感受他们探索真理的激情,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智慧。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让我重新找回学生时代那种求知若渴感觉的书。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无数的知识点,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深层意义。诺贝尔奖,对我而言,一直代表着那些最顶尖、最前沿的知识成果,它们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当看到“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这个书名时,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些人?为什么是这些发现?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回答起来却不简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解释那些让普通人觉得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文学思想,甚至是和平理念。我想了解,那些伟大的发现是如何一步步被孕育出来的?是不是有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或者某个不经意的灵感?我对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发明和理论背后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比如青霉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又或者是相对论的诞生,这些故事往往比枯燥的公式和理论本身更加引人入胜。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身体验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去感受那些突破性创新的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