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又怎能期待有健康的身体
我们早该快快展开与身体的对话了
而这本书,就是你与身体对话最好的起点
不只大脑里有智慧,我们的身体,也蕴藏惊人的智慧!
人体就像一个混沌的小型宇宙,每一种器官、组织与系统,都巧妙扮演关键角色,透过精准协力合作、复杂讯息传递,维系人每一次的唿吸、心跳。面对生老病死各种风貌,人体灵活应变的过程,犹如上帝造物一样神奇!
「治疗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唿唤自然直觉的艺术。」
──诗人奥登(W. H. Auden)
面对性命交关时刻,身体比我们想像中蕴含更强的求生意志,然我们每每赞叹群山之高,河海之深,却未曾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一声惊叹。一旦我们愈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就愈能发现人体奥妙与惊奇!
胚胎──打从受精那一刻起,胚胎的发展就呈现一幅生气蓬勃的景象。胚胎的所有细胞,都有一组至少三十八个主要调节基因,其中的细胞更分成三层,这原始的三层将移动、旋转、弯曲、加长、分裂、扩张、变薄、增厚、收缩、黏附、分开……上亿个细胞于焉形成,不断地舞动,最后走到定位变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成为一曲动人的生命之舞。
心脏──胚胎表现出的第一个生命征象就是心跳。若人的一生长达七十五岁,心脏的循环就重复了至少二十五亿次,压缩出来的血液更高达一百万桶以上,也就是一亿多公升。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律动,就是全身细胞活动的基础。
大脑──大脑由许多神经细胞组成,上面布满了一百亿个神经元和六兆的突触,可与远端的另一组神经元相连。外来的刺激可经由嵴椎反射弧来传送,或可上传至大脑皮质,也就是理性、判断和记忆的中枢,此即哈姆雷特口中「脑袋里的书册」,也是人与野兽的不同。
荣获1997年美国《出版人週刊》年度好书、中国时报开卷版一週好书榜
本书是《死亡的脸》作者许尔文.努兰的力作,时报于本书出版十三年后,重新校订、编排,推出最新版本,重申作者力倡的观念:一个人即使在文学、科学、事业各方面表现卓越,如果对自己的身体认识不清、对医师的病情解说一无所知,是最可怜又可悲的。人体其实就像一个混沌的小型宇宙,有高度智慧、乱中有序和灵活应变,递演出生老病死各种风貌。人不应只着眼于外表的健康,应使身体超越动物的层次,展现人类的精神力量。
本书乃难得一见的医疗科普巨着,每一章节都有人类和死神斗智的真实传奇,情节紧凑、扣人心絃,尤其作者令人赞叹的优美文采,再次展现其精湛医技之外的文学涵养。
此外,作者把丰富的医疗经历,化为一幕幕与死神过招、为生存求战的精采好戏,展现身体超越动物的层次,赞叹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许尔文.努兰(Sherwin B. Nuland)
一九九四年以《死亡的脸》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为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临床教授,同时也传授生物伦理学与医学史。着有《死亡的脸》《蛇杖的传人》《器官神话》《没有终点的旅程》《洗手战役》《一个外科医生的抗老祕方》等,文章散见《纽约客》《新共和》《纽约书评》等杂志期刊。现居康乃狄克州。
译者简介
林文斌
妇产科专科医师。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毕,曾服务于台北国泰综合医院,现任金门署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廖月娟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翻译近二十载,作品曾获二○○七年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二○○八年吴大猷科普翻译银签奖。主要译作有《旁观者》、《大崩坏》、《幽冥的火》、《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炼》、《脑袋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等。
自序者简介
崔宏立
台大心理系毕,现任专职翻译。
1. 求生之战
2. 体内世界
3. 淋巴系统
4. 神经系统
5. 细胞
6. 遗传工程
7. 爱的行为
8. 子宫
9. 心脏
10. 血液
11. 消化道
12. 大脑
维持体内恆定的机制
《生命的脸》(How We Live)首度出版时,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我在初版的前言有解释,当初为什么要选用「身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作为书名(请参见二二至二三页),然而一年后出平装本时,我把书名换了过来。接下来的这几十年间,我多次翻阅此书,愈来愈觉得两个书名之间有着十分巧妙的连系。我们能够存活下来,正是依靠身体的智慧。
若要仔细解释这个说法,我们必须回溯至西方医学的源头,也就是今日科学化医疗的起始之处。在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开始行医授徒,以及有一帮人拥护他的理论之前(约为西元前四六○至三六○年之间),希腊的医者普遍认为疾病以及病症的治疗,都是在神明的掌控之下,主要是阿波罗的儿子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以及后者的两个女儿:海吉纳(Hygeia)与帕娜瑟(Panacea)。治病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超自然的神祇诚心祈求,还有唸咒之类的仪式,这些行为主要是在祭祀埃斯科拉庇俄斯的神庙之内,或在庙的附近举行,当然也有些人会向其他神明求助。这些神庙都设在清风吹拂的山岗上,附近还有透澈、流动的小溪和涌泉。
希波克拉提斯那一派的医师引进一个观念,他们认为疾病的起因是自然的,最好的治疗方式也是寻求自然之道。这些人并不认为人会生病是因冒犯了神祇,他们信任的原则是,人体会设法寻求维持一个稳定状态,且持续不断地调整身体的正常组成,并让这些成分保持均衡。若是均衡状态遭受破坏,人就会生病。依据这些原则,医师的功用就是协助人体重建平衡状态,具体作法是开立处方(通常是药草或其他植物),供给身体所欠缺的成分,或把过多的成分排出体外。抱持这种观念,人体的疗癒能力即能维持体内成分的平衡,同时在失去平衡的时候有办法重建均衡。
当然,希腊人并不晓得上述疗癒能力的运作法则,因为他们对荷尔蒙、神经传导物质、传讯分子、受体,或是为数众多的其他化学物质、构造及其活动一无所知;而如今我们晓得,体内的细胞是借由上述种种机制,持续调节胞内与胞外的环境,以维持健康。历经二千年的研究与演进,直到一九二○年代,科学家才得到一个词汇,可用来涵括身体维持内在均衡的所有方法。我所说的就是「恆定」一词,它是由两个希腊字组合而来,原意是指「维持不变」。因此,现代生物科学的词汇不但和约莫二千四百年前希腊人的理论相符,就连所运用的文字也与古人一致。恆定是延续生命所必要的内在平衡。
人体共约有七十五兆个细胞,其中只要有部分稍微失去平衡,附近或别处随时待命的构造,立刻就能採取与此相对应的行动。一旦传来必须採取行动的讯息,人体几乎会马上展开修正,并知道要如何因应。所谓「身体的智慧」,正是这个意思,而我们也借此得以存活。不论是体内哪一个器官里的细胞发出求救信号,也不管它是借着血液、神经、细胞或局部的体液传送,位在他处的腺体、神经中枢还有血液,都会接收到这个讯息,知道要提供协助。如此一来,就启动了确保安全的种种机制。
若出于某种遗传、感染、代谢或其他原因,重回稳定的修正机制无法达成任务,人就生病了。有时过了一阵子之后,人体就会适应新的状态,并在稍后不久重拾恆定。如果真能如此,疾病就会缓和消退,不需医疗介入,病人也能不药而癒。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身体没办法修正失衡状态,疾病持续进展,直到病人自己也有感觉了,此时就需要医疗处理。不论是借药物补足、排出、甚至是摧毁过多成分、透过外科手术除去发病的根源、借由放射线治疗把病灶消灭,或是结合多个或全部的上述作为,医疗团队均想方设法要重建体内的恆定机制。如果成功了,就能重拾健康。要是不幸失败,疾病仍在,就有可能会走向死亡。
面对破坏恆定的威胁,身体会自动产生反应。所有的修正机制都能即时採取行动,不需我们费心插手。除非细胞被无法抵御的分子畸变完全击溃,上述所有调节程序都一直在持续进行,我们却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在本书里,你会读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我将描述由器官组成的各个系统,比如像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并借由我处理过的病例,让读者知道各个系统究竟如何运作。另有章节专论血液、遗传、心脏,以及人体细胞浸泡于其中的组织间液,还会讨论到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细胞。但愿借着描述几位最有意思的病人,能够让各位看出身体自己也具有智慧,且在现代医学的协助之下,可助我们击退对于体内恆定的种种威胁,这样的均衡状态正是维系生命所需。
本书在一九九七年首度问市。虽说这几十年间已有很多重大发现,但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并未因而失去价值。本书的内容既实在又实用,和十三年前首度问市时并无不同。
尤其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已发现许多方法可增进身体抵御危害的能力,或可完全避免受到这些不良的影响。我说的不仅是疫苗、减重、戒菸等作为,而是指有些直接而个人的日常活动,能够增进我们保持健康的能力。这类活动已证实对于抵抗身体的头号大敌特别有效,这个大敌一直被认为是相当无情而难以克服,直到最近几年我们的认知才有所改变。在此我指的是老化的过程。
不管我们多么小心,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有毒物质,并且定期做健康检查,老化过程仍然坚定地一一取走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且逐步消弱体内维持均衡机制的能力,以致于当面对威胁时,不再能够有效地做出回应。荷尔蒙、免疫、神经以及其他传讯和修补的系统,就和我们的皮肤和脸一样会老化。一八○○年,一般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三十九岁;到了一九○○年,则是四十九岁;可是时至二○○○年,已超过七十五岁。然而,除了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所改进,上个世纪最大的变化是关于公共卫生的进步,例如洁净的饮用水,居住环境改善,卫生条件提升,良好的个人习惯及防疫措施。现在有很多人无病无痛地活到八、九十岁,甚至可以突破百岁大关,然而这当中有太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协助,也不能独居。
老年人口这么多,如今应该要关注的是,要如何在这些多出来的岁月当中,过着有活力而享受的生活,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余生都得住在疗养院。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方法能够补足身体的智慧、同时照料身心,并获致有活力而有益的老年生活。如此看来,显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影响到年老之后的生活型态。这需要点智慧,亦即每个人对于周遭世界极为小心谨慎所累积得到的智慧。
过去十年当中,有个极为根本的事实已愈来愈明显,那就是一位老者是否能够照顾自己,继续维持活力,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重要的关键即在于体能,而不是疾病本身或其他病理现象。对象的年纪愈大,像是肌力和骨质密度之类的因素也就更为重要。
幸好,研究再三证实,年老体衰的情况不但可以事先防范,而且配合适当的运动,实际上可逆转此过程。即使是年过八十五岁的长者,在专人指导下进行高阻力训练以及重量训练,仍可在六至八週内让肌力成为原先的两倍。更多且更强的肌肉拉动,能够增加骨质密度,且减少骨质舒松症及骨折的情况,同时显着地增强身体的平衡、行走能力,并有办法进行户内或室外的日常动作。没错,规律的运动可增加寿命。
然而好处还不仅于此。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身体(特别是脑部)要比过去认为的更有智慧。唯一能够对自己的老化过程有所作用的器官,就是脑子。研究人员已发现,有一类蛋白质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对抗伤害与死亡;使得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系更有效率,因而促进思考的交流;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量,并使得脑中能有新的神经细胞生成。要刺激这类蛋白质的制造十分简单,亦即追求积极的智力活动:阅读、思考、研究、听演讲,甚至像是参观博物馆之类的活动。
透过以上所描述的方式,我们如何过生活,将可决定人体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特质。这才是身体的智慧之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生命的脸(13週年纪念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13年,是一个可以发生很多故事的时间长度,对于一本书来说,更是代表了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总觉得,“生命的脸”不仅仅是指人的面容,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描绘。可能是生命中那些动人的瞬间,可能是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物,也可能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这13週年纪念版中,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生命的脸”。是会增添新的视角,还是对经典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种看待生命“脸”的方式,一种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那些隐藏的美丽和意义。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成为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己的地图?13年的沉淀,一定让它更加醇厚,更加引人深思。
评分读到《生命的脸(13週年纪念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出好多画面,感觉它一定是一本充满生命力、可以陪伴读者走过很多时光的书。13週年纪念版,光是这个数字就代表了它的不凡,一定经过时间的淬炼,承载了无数读者的情感与回响。我常常会想,生命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喜悦的笑容,是眼角的皱纹,是经历风雨后的坚毅,还是那些不曾言说的故事?这本书,或许就是透过种种细节,为我们描绘出生命最真实、最动人的模样。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转瞬即逝却又深刻无比的“脸庞”,它们是人,是事,还是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会不会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那些细微而宝贵的美好?尤其是在这个特别的纪念版,我更期待其中可能新增的内容,是否能带来新的视角,或是对过往故事的深刻回顾,为这本书注入新的生命力。
评分“生命的脸”,多么富有诗意又引人遐思的书名!而“13週年纪念版”更是让它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不朽的价值感。我一直相信,生命中最动人的时刻,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体现在最细微的表情和眼神里。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看见那些藏匿在时间洪流中,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生命印记。可能是长辈脸上的岁月痕迹,诉说着一生的辛劳与智慧;可能是孩子脸上的纯真笑容,洋溢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也可能是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坚韧与希望。13年,这本书一定经历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传颂,它在时间的考验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非常期待,在这个特殊的纪念版里,它能带来怎样的惊喜,是否能让我们以更深刻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生命的脸”,并从中获得感动与启迪。
评分“生命的脸”,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产生无限的联想。我常常觉得,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每个阶段,都有属于它独特的“脸”。而“13週年纪念版”则意味着它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累积了无数读者的故事和情感,也一定在时间的洗礼下,更加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生命本质的描绘。或许是某个清晨窗边洒落的阳光,勾勒出老人脸上的安详;或许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在陌生人脸上 glimpsed 瞬间的善意;又或许是经历挫折后的眼神,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看见那些我们平时可能忽略的,但却构成生命纹理的细微之处。13年,它经历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我渴望在这个纪念版中,找到答案,并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感悟。
评分《生命的脸(13週年纪念版)》,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沉淀后的力量。13年,就像一个人从青涩少年走向成熟,这本书也一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成长和蜕变。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经典不在于它有多么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给予读者新的启示。这本书的“脸”,我想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描绘,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探究。它可能是岁月流转在脸上的痕迹,也可能是隐藏在眼神里的故事,更可能是那些在生命旅途中我们遇见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构成了“生命的脸”最生动的注脚。我很好奇,在这个13週年纪念版中,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脸”,是新增更多的故事,还是对过往篇章进行更深的挖掘?或者,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待生命“脸”的方式,一种让我们更懂得欣赏、更懂得珍惜的视角。对我来说,一本能够跨越时间,持续给予力量的书,永远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