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发行四十年的《科学月刊》做为本书的故事脉络,回顾民国六、七○年代,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岁月中,一群留美的博士生与台湾的理工科学者,不计报酬,仅仅凭恃着科学的理想,个个以志工身份投入台湾民间科普刊物的创作,进而促成台湾第一个科学社群的诞生。
本书透过多个《科学月刊》参与者的深访,以及阅读相关档案,以十四个章节记录当年理工科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书中重现当时物理狂热的年代、理工科学者面对当代复杂政治之历史背景,并还原这群年轻的理工学子以筹办《科学月刊》,来表达他们对台湾的热爱。书中记录包括林孝信等美国留学生如何与在台的学者合作,隔个太平洋合创科普刊物的艰辛过程,进而开启了关怀台湾科普行动的起点。 然而,本书亦想表明,《科学月刊》不仅仅是一本科普刊物而已,它更是理工科知识份子集体表达意见的平台。
《科月》的参与者除了传播客观的科学新知,在科学议题的选择上已经开始关注台湾本土议题,并且高度关切台湾的科技政策,也大力投入教改运动等,产生了理工知识界的集体力量,使得台湾第一个科学社群隐然成形。这些无形的资产,都是台湾自然科学史的一部分,本书进行了第一次有系统的记录。书末亦关注台湾的科学社群因为学术生态改变而引发的相关问题,并探讨台湾为何未能形成《科学促进会》(类似AAAS)之原因。此外,台湾的科普运动目前面临人才断层问题,以及有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发展等话题,亦都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作者简介
林照真
本书作者林照真为资深媒体人,现为国立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作者长期观注当代历史、环境生态、新闻学等多项议题的改革与实践,曾出版多本专书,近期以《收视率新闻学:台湾电视新闻商品化》一书荣获98年第八届曾虚白新闻学术着作奖。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这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当时的科学发展浪潮中,但却切实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经济起飞的背后,那些默默奉献、极具远见的科学技术人才。我尤其关注“六、七○年代”这个时间节点,这正是我父辈们活跃的年代,也是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书中对“理工知识份子”的聚焦,让我思考,在那个年代,拥有理工背景的他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是如何在国际科技浪潮和台湾本土发展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而《科学月刊》,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就是当时连接这些知识份子、传播科学思想、激发创新活力的桥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现这些知识份子如何通过《科学月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探讨技术难题,甚至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推动产业发展。这本书无疑是对那段历史的珍贵梳理,也是对一代科学精英的致敬。
评分读到《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理工知识份子,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期盼,共同孕育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刊物——《科学月刊》。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我一直对台湾的科技发展史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那些幕后的英雄是谁?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台湾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强国的?这本书,聚焦于六、七○年代的理工知识份子,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奋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科学月刊》的创刊历程、发展脉络,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否成为了知识份子们交流思想的平台?是否为当时的产业界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否启发了无数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份刊物的历史,更在于它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今日的成就,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召唤力。我来自台湾,对六、七○年代这个时期并不陌生,那是我们家族世代交织的记忆,也是台湾社会转型最剧烈的阶段。这本书,直接点明了“理工知识份子”和“《科学月刊》”这两个关键元素,这让我联想到,在那个经济腾飞的年代,科学技术无疑扮演了重要的驱动角色。我特别想知道,《科学月刊》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为连接知识份子、传播科学思想的灯塔的。书中对“风云”二字的运用,也暗示着这段历史并非平淡无奇,而是充满了挑战、机遇与变革。我好奇书中所描绘的“风云”具体是指哪些事件?是技术上的突破?是学术上的争鸣?还是知识份子群体内部的合作与分歧?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本土科学精神的溯源,一种对那些默默耕耘的先驱们的致敬。我期待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乐观、坚韧与智慧,以及《科学月刊》如何凝聚起一股力量,推动台湾走向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挖到了一座宝藏。我一直对台湾在六、七○年代的科技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的史料。《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科学月刊》的详细记录。我想象着,在那个信息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年代,一本能够聚集起众多理工知识份子的刊物,其影响力该有多么巨大。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思想的孵化器。书中对于当时知识份子的生活状态、工作环境,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坚持理想的描绘,都让我深感敬佩。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政治氛围相对压抑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科学的世界里找到一片自由的天空,如何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学术探讨,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相信一定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让我能够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纯粹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读完这本书,我一定会对台湾的科技发展史,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知识份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由衷的敬意。
评分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 读到《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年代理工知识份子与《科学月刊》》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熟悉的画面和名字。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变迁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定时炸弹,引爆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种种回忆与思考。我清楚地记得,在六、七○年代,台湾的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转型,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拥有理工背景的知识份子,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开始渴望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创新。而《科学月刊》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他们思想碰撞、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本书,透过对《科学月刊》的梳理,我看到了这些先驱们是如何在资源有限、信息不畅的条件下,积极学习、引进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并将其本土化,为台湾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份刊物的历史,更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发展画卷,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知识份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展现出的巨大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对那段被常常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历史的记忆,也让我对台湾科学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