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科学人(2版1刷)

人人都是科学人(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普及
  • 大众科学
  • 科学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知识
  • 文化
  • 教育
  • 思维方式
  • 理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志朗擅长借由生活情境中的事物,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丰富科学的意义;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他努力传达的是:科学本是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科学人要以科学人的态度、方法来检验自身,因为科学是不许模煳的。但科学的发现和对真相的探索,却是人人皆可为,只要有好的科学观点、思维训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寻找证据,人人都可成为科学人!

作者简介

曾志朗

  热爱运动、看电影、读小说。西元四年级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头白发,但身手敏捷。现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

  学经历和身份众多,但最喜欢的角色是科学家。在美期间,开创了汉语文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研究记忆、阅读历程和注意力形成与分配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先后在中正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和筹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与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两度出任公职,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效力,将其视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历经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也两次见证了轮替后的政府运作。曾任教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政务委员兼文建会主委。部长任内,提出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等四项政策,其中阅读和创造力被称为十年来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热情莫名,尤重高教竞争力和科学文化的提升。

  1992年开始写科普小品,在《联合报》缤纷版的「科学向前看」,以充满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学知识,独创「科学生活化」的写作风格。十年后于《科学人》杂志的「科学人观点」,以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写识写智,写景写意,写人写情,再树「科学故事化」的书写情调,曾获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0年于「教育广播电台」制播「人人都是科学人」,再获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共同主持人奖。

  从基础研究、学术行政、公职服务到科普推广,他说,这些年来推动的每一件工作,想要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台湾、科学、电影、教育四个关怀,曾志朗犹待实现的是电影梦。一部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背景,探讨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电影。一个集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遗忘……的科学故事。

  Once Upon a Time....

《探索未知:科学的思维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科学知识的浩瀚海洋,深入探究科学思维的内核与其实际应用。它并非对既有科学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揭示科学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的严谨性与批判精神。全书结构清晰,从科学的哲学基础出发,逐步过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论,最终探讨科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与伦理考量。 --- 第一章:科学的边界与定义——我们如何理解“科学”? 本章首先对“科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划清其与伪科学、经验主义、乃至形而上学的界限。我们探讨了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原则,阐述了卡尔·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如何为科学划定清晰的边界。科学的本质并非积累真理,而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关键议题: 1. 科学范式的流转: 借鉴托马斯·库恩的理论,分析科学共同体在遇到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时,如何经历范式转换,以及这种转换背后的社会与认知因素。 2. 奥卡姆剃刀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在面对多个解释时,如何运用简洁性原则进行选择,但这并非绝对的真理标准,而是提升解释效率的工具。 3. 科学语言的精确性: 探讨数学、逻辑与实验数据在构建科学陈述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模糊语言在科学语境中的局限性。 --- 第二章:科学思维的基石——批判性与逻辑推理 科学研究的强大力量源于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本章聚焦于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评估信息、识别论证谬误,并构建严谨的推理链条。 详细内容阐述: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深入解析了从特定观察推导出普遍规律(归纳)的局限性,以及从普遍原理推导出特定预测(演绎)的结构。我们展示了在实验设计中,这两种推理方式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验证循环。 概率思维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的结论几乎都是概率性的陈述。本章通过实际案例说明,理解概率分布、置信区间以及随机性,是正确解读科学研究结果的关键。避免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是本章的重点训练内容。 认知偏差的“陷阱”: 探讨了人类心智在处理信息时普遍存在的倾向,例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等。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自我校准技术,帮助读者在收集和解释信息时保持客观性。 --- 第三章:研究方法的实践——从假设到验证的严谨路径 本章是本书方法论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构建可信赖的科学证据所需的步骤和工具。我们强调了实验设计的精妙性,因为一个设计拙劣的实验,即使数据再多,也无法提供可靠的结论。 方法论精讲: 1. 变量控制的艺术: 阐述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如何有效地识别、操作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及控制变量。我们分析了不同实验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准实验设计)的适用场景与局限。 2. 测量与误差分析: 科学的结论受制于测量的精度。本章深入讲解了测量的可靠性(Reliability)与有效性(Validity)的概念。同时,系统性地介绍了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以及如何通过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来量化和最小化不确定性。 3. 数据伦理与透明度: 讨论了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的规范。强调科学研究必须是可重复(Reproducible)的,并介绍了同行评审(Peer Review)机制在保证研究质量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四章:跨学科的视角——科学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 科学并非孤立存在于物理或生物实验室中。本章将视野拓展至跨学科领域,展示科学方法论如何被用于理解和解决更宏大、更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案例分析与理论延伸: 系统思维的引入: 探讨了反馈回路、非线性效应在生态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动力学中的体现。传统的线性分析模型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常常失效,需要引入动态、整体的视角。 计算科学的崛起: 介绍了基于模型的仿真(Simulation)如何成为继实验与观察之后的“第三种科学范式”。通过对复杂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的概述,说明计算能力如何扩展了我们探究自然的能力边界。 科学解释的层次结构: 讨论了还原论(Reductionism)与涌现论(Emergentism)之间的张力。例如,意识现象是完全可以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来解释,还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来描述? --- 第五章:科学与社会的交汇点——责任、沟通与未来 科学的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深刻塑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伦理框架。本章关注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以及科学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会维度探讨: 1. 科学传播的挑战: 分析了有效科学沟通的障碍,包括专业术语的壁垒、公众对不确定性的不适感。探讨了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向非专业人士清晰、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科学信息,避免过度简化或制造恐慌。 2. 科技伦理的前沿议题: 围绕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的自主决策权、气候变化模型的政策制定等热点,引导读者思考科学进步与人类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点。科学提供“能做什么”,而伦理决定“应不应该做”。 3. 警惕“科学主义”: 强调科学的局限性。科学擅长回答“是什么”和“如何运作”,但不直接回答“为什么存在”或“何为至善”。区分经验事实与价值判断,是保持理性社会对话的基础。 通过对科学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和对其实践领域的广泛考察,本书旨在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并能以严谨态度面对日常挑战的新一代学习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江序∕野孩子「曾志朗」上场 江才健
◎代序∕德先生、赛先生,本是一家人! 曾志朗

第1篇 科学之心
1.当局者迷∕18
2.自然界的吶喊∕21
3.沖太岁、安太岁?∕24
4.锁来锁去,锁为何来?!∕28
5.记忆与我∕32
6.快乐为创意之本∕36
7.如果机器会思考∕39
8.人心难测∕43
9.心灵改革从学习乐观开始∕45
10.向神挑战-演化论的生命史观∕51

第2篇 科学之奇
1.体型决定速度∕56
2.莎翁之谜在于心∕59
3.也是城乡差距∕63
4.鸟事知多少?∕67
5.两性生命延续的游戏∕71
6.科学家也是侦探∕74
7.语言的线索∕76
8.圣战千秋:心灵啊!心灵,你为何如此不生气?∕79

第3篇 科学之机
1.建造一个虚拟的脑∕94
2.n(巧合)还是巧合∕97
3.汉字阅读,脑中现形记∕101
4.社会生活基因A、T、G、C∕110
5.浪漫的海洋,谜样的航行∕114
6.不只是一个预告∕117
7.划时代的记忆研究∕122
8.坚持实证,热情解谜∕125

第4篇 科学之妙
1.深蓝的蓝色忧郁∕130
2.前脑革命∕133
3.人人都可成为科学人∕139
4.追寻狗族的夏娃∕143
5.你如何画一个咖啡杯?∕146
6.为什么不多给点小费?∕150
7.语言在生活中∕154
8.语言本能:人类文明表征的最后防线?∕158
9.上高山寻知音∕162

第5篇 科学之美
1.大目仔,你先唱!∕166
2.D ?D vs. D = D∕169
3.纽约,纽约!∕172
4.Goodbye, Dolly!∕175
5.数字会说话∕179
6.跑马熘熘的祕密∕182
7.天工开物,蜂蚁为师∕185
8.生命如百花多样∕189
9.科学家也可以很浪漫∕197

第6篇 科学之柢
1.科学人看科学人∕202
2.可敬的下一代∕205
3.人是万物之不灵∕211
4.现代文明症候群:沟通障碍∕215
5.对知识的真正理解∕221
6.一本使心理学变得让人尊敬的书∕226
7.开发多元智慧的潜力∕231
8.非理即乱∕236
9.CQ=IQ+EQ+KQ或IQ x EQ x KQ或(IQ+EQ)KQ∕239

◎〈附录一〉我的学思历程∕243
◎〈附录二〉I DREAMED ABOUT LIZ LAST NIGHT∕273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野孩子「曾志朗」上场∕江才健

  我记得头一次看到「曾志朗」这个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联合报》上,那时他开始替缤纷版写「科学向前看」的专栏。当时我在中国时报工作,自己写了十多年科学方面的报导和评论,也看到许多介绍科学方面的文章,但是总觉得成功的不多。

  「曾志朗」的文章不同,他总是能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他文章的使人惊「艳」,不是他文字的华丽,辞藻的考究,他文章的使人眼睛一亮,是其中总是充满了新奇的想像力,不落俗套的知识引介和俯拾皆是的生活趣味。因此,后来我也请他替《中国时报》的科学版写过稿。

  虽然我津津有味的读了他许多精彩的文章,但是有许多年,「曾志朗」却只是我神交钦仰的作者,后来才有机会在《科学月刊》和一些相关的科学会议场合上碰面。这些碰面的场合人多口杂,没有机会深谈,但是我已经感觉出,他是一个有热情理念,乐于献身工作,又全然没有学术身段和知识架子的一个真诚的学术中人。这个形象,往后并没有因为他身分的改变,而有任何的不同。

  两年多前,他和出版界的老友王荣文先生开始了《科学人》杂志,当时已是「曾部长」的「曾志朗」,除了出任荣誉社长,也每期替《科学人》写一篇科学专栏。这本书中的文章,有许多就是收录自他在「科学人观点」专栏中的文章。

  细看这许多跨越了十多年时间的文章,讶异于「曾志朗」知识视野的广泛之外,也对于他处理这些知识内容的巧思,叹服不已。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严科学内容者有之,引玄奥之喻者亦众,但是真能如「曾志朗」专栏深入浅出,简喻明释的文章,确是难得。我以为,「曾志朗」能够写出如此令人欣羡的科学文章,一方面来自他对于科学知识,有由语言认知领域许多原创性研究工作而得到之领悟,另方面则与他对知识之外事物的广泛兴趣,不拘格局的交友结缘,以及天生热情和不凡的文字运用能力有关。

  阅读「曾志朗」的专栏,是一种享受。你可以由他上天下地,随思驰骋的文句中,分享他的知识视野和生活趣味。他会由侦探小说,谈到科学研究,细数历史政治人物,导入环境变迁:芭芭拉.史翠珊的美妙歌声,使他谈起了记忆研究;拜访加州旧金山的研究同侪,让他忆起多年前研究的鸟言鸟事;由圣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谈起DNA解密者之一克里克的意识研究;由电影《雨人》,也触及威廉氏症孩童的另扇灵窗。这一篇篇带着慧眼巧思的文章,使人看到真正的对知识追寻的好奇心,也怪不得许多人都提到,他们爱看「曾志朗」的专栏。

  一年多前,「曾副院长」要我到中研院去给他帮忙,他成了我的「老板」。这一年多近距离的接触,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他真实无华的人格特质。在办公室中,他从没有「老板」的派头,他的祕书「我不骂他就不错了」的玩笑话,传神的描绘出「曾副院长」的亲和力。我学习不来他的乐观热情,纵然在情绪最低潮时,还可以幽幽地唱歌。最令我讶异的是,他那一篇篇令人激赏的专栏,居然可以在紧凑的开会、见客、上课和演讲的行程中,赶在截稿前完成。

  献身工作,一週还拚命打两次羽毛球的「曾副院长」,有时还会天真地抱怨「自己杀球时怎么跳不起来了」,有时也开玩笑的不满意越来越多人称他是「洪兰的先生」。虽然三山五岳,世界跑好几圈,我觉得在内里,他却一直还是那个黝黑黝黑,闪着一双大眼,对自然世事充满好奇的旗山乡下孩子「曾志朗」,一个「真人」。

【序文作者简介】江才健,资深媒体文化工作者,曾任中国时报科学记者、主编和主笔,现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和中央大学等校兼任教职,着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近年特别关心科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和意义问题。

自序

德先生、赛先生,本是一家人!∕曾志朗

  写了多年的小文要集篇成册,总不免要为它点缀一篇序言,但左思右想,觉得科学与民主发展至今,赛先生、德先生这两位兄弟仍然尚未长大成人,对他们的殷殷期待,依然充满胸间。我写下的一些观点,就是要人人都能成为科学人,赛、德两兄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三年十月,我在《科学人》的专栏中写下了那份期待,就让它作为这本书的代序吧!

  在光辉灿烂的十月天,《科学人》赢得金鼎奖,恭喜!

  喜悦仍在秋风中晃荡,四年级的社长却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夜晚,问三年级的荣誉社长:「这高档的科普杂志会促使赛先生更高大,而德先生也更健壮吗?」三年级生想了想,就回答四年级生说:「赛先生与德先生虽是同卵双生子,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命运,由于客观的环境不一样,有些国家的赛先生长得快,德先生却不怎么样,如当年德国的纳粹及苏联政府。但这些是例外,真正的情形是,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往往可以从赛先生的健康指标去推测德先生的健康情形,也就是说,把全世界将近一九二个国家的赛先生和德先生作一比对,则我们会得到一个颇为可观的相关指数。」

  四年级生抢着说:「但高相关并不能指出因果关系,所以我要问的应当是:『赛先生是德先生的驱动者』,还是『德先生是赛先生的保证人』呢?」

  三年级生说:「也许不应该太重视因果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维护与促进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共生体系,这就牵涉到这两位先生共同基因的问题了。我想,构成健康的赛先生和健全的德先生都会动用到许多基本的元素,但历史告诉我们,其中最重要的公分母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让证据说话(evidence-based),另一个则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这两者也必须有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才行!」

  四年级生很是怀疑:「在一个八卦消息挂帅、口水唾沫横飞的社会,德先生是病了,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说是言论自由,其实整个社会的可信度越来越低,德先生已经是为『德』不卒,病入膏肓了!赛先生坚持让证据说话的精神确实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没有药引子,有用吗?」

  三年级生接着说:「药引子,就是提升批判性思考,这是赛先生最可贵的人格特质。批判性思考不是一味做负面的否定,它的精髓是尊重其他的意见与看法,即对任何已经被提出的看法或意见,必须去检视它们的逻辑推论历程,并针对其中的关键假设小心求证,包括论『证』与『证』据。这个态度是对事不对人,且批判的对象绝对是包括自己的理论与看法。现在社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要问问看有没有第二种意见(ask for second opinions)的习惯了,这是好现象;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看,第二、第三或第四种意见有没有支持的证据?否则寻求再多的意见也是白搭,只会增加思绪的混乱而已!」

  四年级生点点头说:「挑战权威的态度,当然是保证德先生与赛先生茁壮的重要因素。但你能举个最近科学界的实例吗?」

  三年级生吐了口气笑说:「我还以为你不会问呢!我正要告诉你一个令我颇为感动的例子。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格陵兰岛(Greenland)在往后几年到底会变绿还是会变白?根据目前绝大多数专家与业余科学人的看法,全球暖化的结果将使住在海岸线的居民陷入危机,因为暖化会使地球南北极的冰冻层融化,预计海平面在本世纪结束前将上涨77公分左右。海水涨、海浪高,当然对海岸线居民的居家安危造成威胁。的确,二○○二年格陵兰岛陆地上的冰层因地球暖化渐渐融解露出绿地,成为名实相符的「绿」岛(浤reen胵and)。这些证据使得大家更相信格陵兰岛有一天会被融解的冰水所淹没。

  「但是就是有不信邪的人!年初有一组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者提出让大家都跌破眼镜的理论,他们研究南极圈的气候变化,发现邻近海洋的温度升高后,会造成空气中的水分增加,在寒冷的气温下,将会飘落更多的雪花。他们把在南极圈所得到的数据转成各种参数,来模拟格陵兰岛在未来十年内因海洋加温所产生的下雪量,结果是不减反增,也就是说,格陵兰岛不会变绿,反而会是白茫茫的一片呢!当然,这一群研究者也不忘记对自己的理论批评一番,认为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那冰层融化的程度和速度都会产生变化,届时又可能绿意满岛屿了!」

  四年级生下了个结论:「让证据说话加上批判性思维,其实也应该是德先生的必备特质,否则我们怎能检验民主选举活动下,政治人物的承诺有没有兑现?!」

  三年级生欣然同意:「科学人就是要孕育这两个精神,使它们变成生活的态度。那时候,赛先生与德先生就是一家人了!」

  那个夜晚,两个老男生,在暗淡的路灯旁的车里老生常谈,为《科学人》祝福。恭喜得奖!

图书试读

你如何画一个咖啡杯?

概念的形成并非理性和超然,总是夹缠着生活的历史经验。

坐在灯光暗淡的教室里,聆听一场好无聊的演讲,银幕上的字句一行行由眼前闪过,讲者的声音也越来越悦耳,有如催眠曲。为了抗拒睡神诱惑,硬是撑着沉重的眼皮直视前方,手里的笔在空白纸上图来画去,心思神游雾里云外。迷迷煳煳之间,门外飘来了阵阵咖啡香,手也动得更加起劲了。忽然,灯亮了,人也被周遭的掌声惊醒,低头看见一页又一页的涂鸦画作,乖乖!真是心有所思,手有所为。纸上端坐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咖啡杯,有胖有瘦,有高有低,有方也有圆,样式虽然各自表述,却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杯子的把手都画在同一方向,全是右边,毫无例外。

咖啡杯就是咖啡杯,把柄在哪一边不都是一样的吗?但为什么都在同一边,难道只有我这个人是这样?我灵机一动,起身要求100多位听讲的师生帮个忙,请他们随意在纸上画一个咖啡杯、一把菜刀、一只雨鞋,还有一部小轿车。

仔细分析这100多幅图画,结果非常清楚,有90%以上的人都把咖啡杯的把手画在右边,80%以上的人把刀柄画在右边,但却有70%以上的人把雨鞋的鞋头画在左边,最有趣的是轿车的车头方位,有将近60%的人车头向左,而当我进一步把开车和不开车的资料分开,则前者把车头向左的比例就增加到75%「左右」。显而易见的,人们对于不对称图形的记忆是有一定的「偏见」,偏见的来源也很明显,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惯用右手(右利)。这个看法很容易得到支持,因为那几位将杯把画在左边的人,都是左手惯用者(左利)。

我们用右手握把、举杯,用右手拿刀柄切菜、削水果。所以当我们要画咖啡杯和菜刀时,很自然就将杯把和刀柄画在面对它们时的右手边,好拿嘛!雨鞋呢?询问那些把鞋头画在左边的人,答案也很一致,都是画右脚的鞋,他们说:「想像里穿上去就可以往前走了。」这个答案给我们另外一个新的启示,原来向前走,就是向左边的方位去。所以,开车的右利者把车头向左,表达的是由左边的驾驶门上车,开了就往前走。

这一点说明是否正确,也是可以验证的。我找了一位在香港教书的朋友,请他班上的学生同样去做画咖啡杯、菜刀、雨鞋和轿车等作业。前三者的结果和台湾的结果非常一致,但轿车头方向的结果却恰好和台湾相反,也就是说,在香港开车的人(香港驾驶座在右边)有把车头朝向右边画的偏见。看来,一张随手画的图,竟然可以反映出个人的生活经验,真是不可等闲视之!

图画里所反映出的偏见,并不只限于物件本身的影像而已。我也曾要求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就印象所及画出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图,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画出来之后,才又惊讶的发现把东西向颠倒过来的人有那么多。原来,前者的地图像一把菜刀,刀柄在左边;而后者像一只雨鞋,鞋头朝右。但很多学生都把前者画成刀柄在右的菜刀形状,而把后者画成鞋头朝左的雨鞋形状。以前常听说,很多人开车到这两州时常常迷路,因为他们在印象中把州里市镇的左、右方位弄混了,以至于找不到要去的市镇。

这些现象说明了,我们脑海里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那么理性和超然。概念的形成总是夹缠着生活的历史经验,反映的是我们和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心理图像,这些图像相互交织,形成个人的性格表征。有时候,看一个人的随手涂鸦,可以一窥他内心的机密,怪不得,前人有言:「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好在尋找一些能夠拓展我視野的讀物,無意間瞥見了《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老實說,一開始的反應是「又一本講科學的書?」畢竟現在市面上這類型的書真的不少,有時侯會覺得有點大同小異。不過,它的副標題或者說整體的感覺,似乎強調的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科學精神,這倒是讓我稍微提起了一點興趣。我通常比較偏好那種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淺顯易懂、甚至帶點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書籍。科學的迷人之處,很多時候並不在於那些艱深的理論,而是它背後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心、嚴謹的探究精神,以及不斷挑戰既有觀念的勇氣。如果這本書能夠呈現出這些面向,而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那就太好了。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說教式的、或是充滿術語的寫作風格,更希望作者能夠帶領讀者一起去「玩」科學,去感受其中的樂趣和啟發。想像一下,如果讀完一本書,能夠讓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世界,能夠讓你對一些平常會遇到的問題,產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能夠讓你對一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現象,突然間豁然開朗,那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所以,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可以期待,但還是要實際翻翻看」的心態,畢竟,好的內容總是經得起檢驗的。

评分

老實說,在台灣,「科學人」這個名詞,給人一種很專業、很厲害的感覺,我總覺得那是要對科學有深入研究的人才會有的稱號。所以,看到《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這本書名,我內心第一個想法是,「真的假的?我也可以?」我平常對於科學的了解,大概停留在國高中時期的基礎知識,很多東西都忘光了,而且老實說,當時上課的時候也不是很有興趣。但隨著年紀漸長,我越來越覺得,了解一些科學的基本原理,對於理解這個世界,判斷資訊,甚至是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都非常有幫助。我比較擔心的是,這本書會不會還是以一種比較學術、比較枯燥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然後我看了又會覺得一頭霧水。我比較傾向那種能夠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現象,來解釋科學概念的書。例如,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煮飯會熟?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都有科學的奧秘。如果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發現這些日常中的科學,並且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來呈現,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非常棒的書了。我希望它能激發我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並且讓我願意去主動了解更多。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的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心裡想說,真的嗎?人人都是科學人?我平常對科學嘛… 只能說算是有點興趣,但真的算不上是個「科學人」啦。不過,這書名聽起來就很有親和力,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之卻步的學術著作,反而像是在跟你打招呼,說「嘿,科學其實沒那麼難,你也可以!」這點就很吸引我。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科學的距離感,是因為從小到大接觸的科學教育方式太過刻板,充斥著各種公式、定理、還有記不住的實驗名稱,好像科學就只是課本裡、實驗室裡的東西。但實際上,生活周遭處處都是科學的影子,從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到手機怎麼會發出訊號,再到天氣的變化,哪一樣不是科學的展現?這本書如果能引導我們用一種更輕鬆、更有趣的方式去觀察和理解這些現象,那可真是太棒了。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讓我們這些「科學小白」也能看懂、也能產生共鳴,甚至激發我們去動手做些小實驗,去驗證書裡講的道理。畢竟,學習科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能夠解釋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感到好奇的事情,而且有時候,你會發現事情的真相比想像中更有趣、更匪夷所思。希望這本書真的能打開我對科學的另一扇窗。

评分

最近我對一些能夠啟發思考的書籍很感興趣,恰巧在書架上看到了《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書名本身就挺引人注目的,有一種「邀請」的意味,好像在說,嘿,你也可以!我一直覺得,科學不應該是少數人才能觸及的領域,而是應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尤其欣賞那種能夠將複雜概念視覺化,或者透過生動的例子來闡釋的寫作風格。很多時候,我們對科學的誤解,往往源於不了解,或者接觸到的方式不對。如果這本書能夠顛覆我一些既有的觀念,讓我發現原來科學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冰冷和遙不可及,反而充滿了趣味和智慧,那將會是很大的收穫。我對於作者是否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科學的知識和精神傳達出來,抱有很高的期待。例如,透過歷史上的科學故事,或者是一些有趣的科學實驗,來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我不希望是一本填鴨式的教材,而是更像一次愉快的科學探索之旅。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科學產生新的認識,並且願意去進一步探索。

评分

說實話,我對「科學」這兩個字的感覺,一直以來都比較複雜。一方面,我對科學的成就和它為人類帶來的進步感到由衷的讚嘆,像是醫學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我自己又不是那種理科腦,從小到大,數學、物理這些科目總是讓我覺得頭痛。所以,當我看到《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這本書名時,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是寫給我這種「假科學人」看的嗎?我比較擔心的是,書裡會不會又充滿了各種讓我看不懂的公式和圖表,然後又回到我對科學的刻板印象,覺得太難、太遙遠。但我也明白,現代社會,對於科學的基本認知,或者說一種「科學素養」,是越來越重要的。不是說要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能夠理解科學的思考方式,能夠辨別科學的訊息,不被一些偽科學所誤導,這點非常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真正地「普及」科學,讓那些對科學感到害怕或距離感的人,能夠跨出第一步。或許,它會從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用一種親民的方式來解釋背後的科學原理,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如果能夠讓我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一些東西,並且能夠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那這本書就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