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科学人(2版1刷)

人人都是科学人(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志朗擅长借由生活情境中的事物,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丰富科学的意义;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他努力传达的是:科学本是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科学人要以科学人的态度、方法来检验自身,因为科学是不许模煳的。但科学的发现和对真相的探索,却是人人皆可为,只要有好的科学观点、思维训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寻找证据,人人都可成为科学人!

作者简介

曾志朗

  热爱运动、看电影、读小说。西元四年级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头白发,但身手敏捷。现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

  学经历和身份众多,但最喜欢的角色是科学家。在美期间,开创了汉语文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研究记忆、阅读历程和注意力形成与分配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先后在中正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和筹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与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两度出任公职,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效力,将其视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历经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也两次见证了轮替后的政府运作。曾任教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政务委员兼文建会主委。部长任内,提出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等四项政策,其中阅读和创造力被称为十年来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热情莫名,尤重高教竞争力和科学文化的提升。

  1992年开始写科普小品,在《联合报》缤纷版的「科学向前看」,以充满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学知识,独创「科学生活化」的写作风格。十年后于《科学人》杂志的「科学人观点」,以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写识写智,写景写意,写人写情,再树「科学故事化」的书写情调,曾获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0年于「教育广播电台」制播「人人都是科学人」,再获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共同主持人奖。

  从基础研究、学术行政、公职服务到科普推广,他说,这些年来推动的每一件工作,想要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台湾、科学、电影、教育四个关怀,曾志朗犹待实现的是电影梦。一部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背景,探讨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电影。一个集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遗忘……的科学故事。

  Once Upon a Time....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江序∕野孩子「曾志朗」上场 江才健
◎代序∕德先生、赛先生,本是一家人! 曾志朗

第1篇 科学之心
1.当局者迷∕18
2.自然界的吶喊∕21
3.沖太岁、安太岁?∕24
4.锁来锁去,锁为何来?!∕28
5.记忆与我∕32
6.快乐为创意之本∕36
7.如果机器会思考∕39
8.人心难测∕43
9.心灵改革从学习乐观开始∕45
10.向神挑战-演化论的生命史观∕51

第2篇 科学之奇
1.体型决定速度∕56
2.莎翁之谜在于心∕59
3.也是城乡差距∕63
4.鸟事知多少?∕67
5.两性生命延续的游戏∕71
6.科学家也是侦探∕74
7.语言的线索∕76
8.圣战千秋:心灵啊!心灵,你为何如此不生气?∕79

第3篇 科学之机
1.建造一个虚拟的脑∕94
2.n(巧合)还是巧合∕97
3.汉字阅读,脑中现形记∕101
4.社会生活基因A、T、G、C∕110
5.浪漫的海洋,谜样的航行∕114
6.不只是一个预告∕117
7.划时代的记忆研究∕122
8.坚持实证,热情解谜∕125

第4篇 科学之妙
1.深蓝的蓝色忧郁∕130
2.前脑革命∕133
3.人人都可成为科学人∕139
4.追寻狗族的夏娃∕143
5.你如何画一个咖啡杯?∕146
6.为什么不多给点小费?∕150
7.语言在生活中∕154
8.语言本能:人类文明表征的最后防线?∕158
9.上高山寻知音∕162

第5篇 科学之美
1.大目仔,你先唱!∕166
2.D ?D vs. D = D∕169
3.纽约,纽约!∕172
4.Goodbye, Dolly!∕175
5.数字会说话∕179
6.跑马熘熘的祕密∕182
7.天工开物,蜂蚁为师∕185
8.生命如百花多样∕189
9.科学家也可以很浪漫∕197

第6篇 科学之柢
1.科学人看科学人∕202
2.可敬的下一代∕205
3.人是万物之不灵∕211
4.现代文明症候群:沟通障碍∕215
5.对知识的真正理解∕221
6.一本使心理学变得让人尊敬的书∕226
7.开发多元智慧的潜力∕231
8.非理即乱∕236
9.CQ=IQ+EQ+KQ或IQ x EQ x KQ或(IQ+EQ)KQ∕239

◎〈附录一〉我的学思历程∕243
◎〈附录二〉I DREAMED ABOUT LIZ LAST NIGHT∕273

图书序言

你如何画一个咖啡杯?

概念的形成并非理性和超然,总是夹缠着生活的历史经验。

坐在灯光暗淡的教室里,聆听一场好无聊的演讲,银幕上的字句一行行由眼前闪过,讲者的声音也越来越悦耳,有如催眠曲。为了抗拒睡神诱惑,硬是撑着沉重的眼皮直视前方,手里的笔在空白纸上图来画去,心思神游雾里云外。迷迷煳煳之间,门外飘来了阵阵咖啡香,手也动得更加起劲了。忽然,灯亮了,人也被周遭的掌声惊醒,低头看见一页又一页的涂鸦画作,乖乖!真是心有所思,手有所为。纸上端坐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咖啡杯,有胖有瘦,有高有低,有方也有圆,样式虽然各自表述,却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杯子的把手都画在同一方向,全是右边,毫无例外。

咖啡杯就是咖啡杯,把柄在哪一边不都是一样的吗?但为什么都在同一边,难道只有我这个人是这样?我灵机一动,起身要求100多位听讲的师生帮个忙,请他们随意在纸上画一个咖啡杯、一把菜刀、一只雨鞋,还有一部小轿车。

仔细分析这100多幅图画,结果非常清楚,有90%以上的人都把咖啡杯的把手画在右边,80%以上的人把刀柄画在右边,但却有70%以上的人把雨鞋的鞋头画在左边,最有趣的是轿车的车头方位,有将近60%的人车头向左,而当我进一步把开车和不开车的资料分开,则前者把车头向左的比例就增加到75%「左右」。显而易见的,人们对于不对称图形的记忆是有一定的「偏见」,偏见的来源也很明显,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惯用右手(右利)。这个看法很容易得到支持,因为那几位将杯把画在左边的人,都是左手惯用者(左利)。

我们用右手握把、举杯,用右手拿刀柄切菜、削水果。所以当我们要画咖啡杯和菜刀时,很自然就将杯把和刀柄画在面对它们时的右手边,好拿嘛!雨鞋呢?询问那些把鞋头画在左边的人,答案也很一致,都是画右脚的鞋,他们说:「想像里穿上去就可以往前走了。」这个答案给我们另外一个新的启示,原来向前走,就是向左边的方位去。所以,开车的右利者把车头向左,表达的是由左边的驾驶门上车,开了就往前走。

这一点说明是否正确,也是可以验证的。我找了一位在香港教书的朋友,请他班上的学生同样去做画咖啡杯、菜刀、雨鞋和轿车等作业。前三者的结果和台湾的结果非常一致,但轿车头方向的结果却恰好和台湾相反,也就是说,在香港开车的人(香港驾驶座在右边)有把车头朝向右边画的偏见。看来,一张随手画的图,竟然可以反映出个人的生活经验,真是不可等闲视之!

图画里所反映出的偏见,并不只限于物件本身的影像而已。我也曾要求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就印象所及画出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图,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画出来之后,才又惊讶的发现把东西向颠倒过来的人有那么多。原来,前者的地图像一把菜刀,刀柄在左边;而后者像一只雨鞋,鞋头朝右。但很多学生都把前者画成刀柄在右的菜刀形状,而把后者画成鞋头朝左的雨鞋形状。以前常听说,很多人开车到这两州时常常迷路,因为他们在印象中把州里市镇的左、右方位弄混了,以至于找不到要去的市镇。

这些现象说明了,我们脑海里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那么理性和超然。概念的形成总是夹缠着生活的历史经验,反映的是我们和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心理图像,这些图像相互交织,形成个人的性格表征。有时候,看一个人的随手涂鸦,可以一窥他内心的机密,怪不得,前人有言:「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