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不知「张立纲」是谁?
他很独特。
1994年,他「连中三元」(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三院院士),他只是笑笑接受。他不会到处宣扬其荣誉,结果,他的好友很久后才知,因此「嫌」他实在「不够意思」。
他协助中研院创建「应用科学中心」,虽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程相当辛苦,但他以回馈家园的心,努力完成任务。类似地,他协助香港和中国大陆,均贡献良多,他实在是华人之光。
家庭生活方面,他与夫人亲爱以对,琴瑟和鸣,从无争吵,让孩子深感幸福,更是孩子的最佳榜样。在另一方面,他深受肝炎之苦,但勉励后进「人生无法完美,接纳病痛而泰然处之,尽量超脱生理的羁绊」。这像是乐观哲学家说的话。
且看本书细说他的一生。
作者简介
林基兴
现职:
行政院科技顾问组研究员
科学月刊社理事长
环保署「非游离辐射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小组」主席
序曲 4
陈力俊(清华大学校长)序 6
张序 8
序 12
1.辗转流离 14
探访张家的故乡 14
源远流长 16
父母亲的故事 17
东北沦陷 21
诞生于矿区 22
父亲为国捐躯 2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8
母亲撑起一片天 29
再会了,北平 31
2.路是人走出来的 34
大姊婚缘:父亲「牵线」 36
张立纲就读台中二中 40
枪击事件 41
才思敏捷 42
「缪斯」(文艺女神)没眷顾 44
挥手台中,奔向台北 46
3.杜鹃花城的薰陶 48
何当共剪西窗烛? 48
「少年维特的烦恼」? 50
台大电机的师友 51
4.在南卡大学改行半导体 54
曲折的留学之路 54
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启迪 57
5.史丹佛大学扎实的训练 62
崛起西部的史丹佛与「硅谷」的开创 62
半导体的发展 63
大师的传承 65
饮水思源:扎实的训练 68
有缘千里来相会 71
鹣鲽情深 74
完成博士学业,开创天地去 76
6.IBM公司的荣耀 78
大手笔创意:华生研究中心 79
华生的文化:组织与人才相辅相成 80
华生的重要人物 81
超晶格为物理界的重大成就 83
新星崛起 85
超晶格团队的故事 87
三十年的科学伙伴 90
创始「量子结构」的先驱与贡献 90
五院院士荣誉的背后 93
「完成阶段性任务」:从华生离职 96
7.美国国家科学院参访团到中国 98
伸出科学友谊之手 99
政治与科学的意涵 101
张立纲看到的中国 102
参访团的心得报告 104
不堪回首月明中 106
「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107
科学家的胸襟与眼界 110
8.在香江春风化雨 112
在香港科大开创第二春 113
领袖的功劳:万丈高楼平地起 115
千里马需要伯乐 115
延揽张立纲的秘诀:「百折不挠」 116
共同为香港科大打拼 118
香港科大为「MIT」? 121
在香江「领导学术」 122
诺贝尔奖水准,又不沽名钓誉 124
雷明德的近身体验 125
兼顾奈米科技与环境科技 126
「责任、诚信、良心、道德的勇气」 128
与香江话别 130
9.泽被华人地区 132
当选中研院院士 132
催生应用科学中心 134
首位主任的故事:乐意为国效劳 137
第二位中心主任:觅才不易 139
任重道远的现在主任:开会时像过年大团圆 141
其他院士如何看待张立纲 143
参与遴选清大校长 144
张俊彦话老友 149
「张立纲对台湾间接的贡献」 152
对中国大陆科学界的协助 153
华人之光 155
10.哲人其萎:最后的身影 158
枣树边 158
张蔼蓥的追忆 161
C型肝炎之祸 165
台湾IBM的礼敬 167
微笑跟世界说再见: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169
亲人的怀念 171
「远行未归」 175
附录一:亲友的追思 180
(一)台中二中1953级同学通讯 180
(二)中学好友的诗情缅怀 182
(三)在美国加州聚会 187
(四)香港科大的礼敬 191
(五)大陆与香港科大的学者 196
(六)中研院应科中心 213
(七)最近捎来怀念 215
附录二:张立纲院士年谱、荣誉、着作 221
(一)年谱 221
(二)主要荣誉 222
(三)代表着作 223
(四)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专书 226
(五)张立纲整理全部发表文章 227
附录三:相关科技名词解释 256
(一)半导体 256
(二)电晶体 258
(三)积体电路 259
(四)凝态物理、固态物理 259
(五)量子论 260
(六)分子束磊晶技术 261
(七)超晶格、量子井 262
(八)奈米 264
(九)量子穿隧效应 265
附录四:参考文献 267
曲终 272
后记 274
“张立纲传:五院院士的故事”,听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的是一种厚重感和使命感。《张立纲传》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记的庄重,而“五院院士”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物的非凡地位,以及他在国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我一直觉得,能够成为“五院院士”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身上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希望和民族的复兴力量。我很好奇,张院士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他早期经历的细节,比如他的师承、他的启蒙,以及他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故事”这个词,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刻板的学术传记,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记录,或许会包含一些他个人生活中的点滴,以及他与时代同行的印记。
评分对于《张立纲传:五院院士的故事》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大人物!”。张立纲院士,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就代表着一种高度和一种成就。我一直对那些在科学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非常好奇,觉得他们身上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名里的“五院院士”这几个字,自带一种权威感和学术深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充满了干货。但是,“故事”这个词又让它显得不那么严肃,反而多了几分人情味。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关于张院士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他如何一步步走上科研道路,以及他在某个重大科学项目中的关键作用。也许,还会有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故事,或者他在某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的场景。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了解到,这位院士是如何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
评分一提到“五院院士”,我立刻就联想到的是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顶尖人才。《张立纲传:五院院士的故事》,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我想,这本书一定不只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会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科学界的发展脉络。张立纲院士,他究竟是在哪个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基础科学的突破,还是工程技术的革新?我很好奇他是否经历过学术上的重大抉择,又或是如何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书名中的“故事”二字,也暗示着这本书会以更人性化的视角来展现,而非枯燥的学术文献堆砌。我期待的是,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他的求学经历、科研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甚至是他在个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片段。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生命是如何孕育和成长的,他的思想火花是如何闪耀的。
评分《张立纲传:五院院士的故事》,光是听书名,就让人感觉胸怀壮阔!“五院院士”,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高度,这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做到顶尖的人充满敬意,总觉得他们身上有种与众不同的光芒。张立纲院士,我想他一定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意志的人。我很好奇,在那个物质条件可能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的?书名里的“故事”两个字,尤其吸引我,它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履历,而是一段充满情感和人生智慧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在科研路上遇到的挫折、克服困难的办法,甚至是他在团队合作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我想应该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科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评分哇,看到《张立纲传:五院院士的故事》这个书名,真的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张立纲院士,我大概有听过一些,感觉是那个年代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一直觉得,像他们这样能够进入“五院”级别的人物,绝对不是普通人,背后一定有许多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一步步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他们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的身影,或许还有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展现中国学者风采的画面。而且,“五院院士”这个称谓,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高的荣誉和成就,所以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位院士是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的人生轨迹又是怎样的独特。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引子,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在“张立纲传”这几个字背后,隐藏着怎样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