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

春尽江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所处的时代,「爱和美」是否正在逐渐消亡?!
格非描写「百年中国问题」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

  一个人勇于做一个失败者是很了不起的。这不是悲观,恰恰是勇气!

  八○年代末期,自上海大学毕业的诗人谭端午,遇到从事律师工作的庞家玉,两人相遇、结婚,并历经了种种现实中无法预料的荒谬情事,一起卷入了时代剧变的洪流之中……。面对资本主义崛起的当代中国社会,他们各将如何面对与自处?

  《春尽江南》描写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大时代迁异的悲哀,格非描绘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讲述人类的渺小,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呈现时代人物精神疼痛的症结。

  《春尽江南》描写世纪末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化现象。
  格非的文字典丽精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他在描写史与诗交会点的同时,投射自己的乌托邦想像。《春尽江南》描写乌托邦的幻灭,二十一世纪,格非的江南空气污染,建筑丑陋,各种华洋来事物杂乱无章。传说中的江南才子佳人早已无从得见,有的是跳樑群群丑,或像谭端午这样无所事事的废人……。
  《春尽江南》不是乌托邦小说,而是为乌托邦预作悼亡的小说。

─王德威

  《春尽江南》写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当代中国社会从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让人忧心的是,价值系统正在变成单一。大家都在朝着一个方面奔,连每个人做的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觉醒来都想变成千万富翁。我们是否就没有别的生活方式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寻找那些不那么在乎钱的人,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格非

得奖记录

  本书荣获
  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评审团奖
  2011年亚洲周刊、大陆新浪网 年度十大好书

作者简介

格非

  中国当代重要作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开始,迄今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五部:《敌人》、《边缘》、《慾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中短篇小说集多部:《迷舟》、《(口忽)哨》、《雨季的感觉》、《青黄》、《戒指花》等。另有论着、散文随笔集多部:《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曾获得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4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2011年亚洲周刊十大好书、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评审团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义、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论:乌托邦里的荒原──格非《春尽江南》∕王德威

第一章 招隐寺
第二章 葫芦案
第三章 人的分类
第四章 夜与雾

图书序言

第一章 招隐寺

1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

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

那是仲秋的夜晚。虫声唧唧。从窗口吹进来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她只有十九岁,中学生的音容尚未褪尽,身体轻得像一朵浮云。身上仅有的一件红色圆领衫,已经被汗水浸得透湿。她一直紧抿着双唇,闭上眼睛,等待着他的结束,等待着有机会可以说出这句话。她以为可以感动天上的星辰,可对于有过多次性爱经历且根本不打算与她结婚的端午来说,这句话简直莫名其妙。既幼稚又陈腐,听上去倒更像是要胁。他随手将堆在她胸前的圆领衫往下拉了拉,遮住了她那还没有发育得很好的乳房,然后翻身坐起,在她边上抽菸。

他的满足、不屑和冷笑都在心里,秀蓉看不见。

他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院子里的颓墙和井台,被月光照得白白的,就像下了一层霜。更远一点的暗夜中,有流水的汩汩声。秀蓉将脸靠在他的膝盖上,幽幽地对他说,外面的月亮这么好,不如出去转转?

他们来到了院外。

门前有一个池塘,开满了紫色的睡莲。肥肥的莲叶和花朵挤挤簇簇,舒卷有声。池塘四周零星栽着几棵垂柳。可惜秀蓉既不知道莫内,也从未听过德布西的《贝加莫斯卡》。吃惊之余,端午又多了一个可以看轻她的理由。秀蓉想当然地沉浸在对婚后生活的憧憬之中。木槿编织的篱笆小院;养一只小狗;生一对双胞胎;如果现在就要确定结婚旅行的目的地,她希望是西藏。

她的絮絮叨叨开始让端午感到厌烦。她对眼前令人心醉的美景视而不见,可谓暴殄天物。只是可惜了那一塘莲花。不过,端午对她的身体仍然残留着几分意犹未尽的眷恋。每走几步就停下来与她拥吻。不论他要求对她做什么,不论他的要求是多么的过分和令人难堪,她都会说:随便你。欲望再度新鲜。她的温和和慷慨,把内心的狂野包裹得严严实实。

到了后半夜,秀蓉发起高烧。虽然端午不是医生,可他立即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她做出诊断,宣布那是由于浮凉和疲劳而引起的普通感冒,而感冒是可以被忽略的。凌晨时分,端午趁着秀蓉昏睡不醒的间隙,悄然离去,搭乘五点二十分的火车重返上海。临走时,他意识到自己身无分文,就拿走了她牛仔裤口袋里所有的钱。这当然不能算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别人的口袋里拿钱,不仅不是一种冒犯,相反是一种友谊和亲密的象征。

他留下了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只有短短的六行。题为《祭台上的月亮》。它写在印有「招隐寺公园管理处」字样的红栏信笺上。不过是临别前的煳涂乱抹,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秀蓉一厢情愿地把它当作临别赠言来琢磨,当然渺不可解。但诗中的「祭台」一词,还是让她明确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牺牲者」的性质,意识到自己遭到抛弃的残酷事实。而那个或许永远消失了的诗人,则既是祭司,又是可以直接享用供品的祖先和神祇。

但端午并没能消失很长时间。

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他们在鹤浦新开张的华联百货里再度相遇。谭端午装出不认识她的样子,但没有成功。

又过了一个月,他们迫不及待地结了婚。

婚姻所要求的现实感,使得那个中秋之夜以及随后一年多的离别,重新变得异常诡异。双方的心里都怀着鬼胎。他们尽量不去触碰伤痛记忆中的那个纽结,只当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后来,在连续两次人工堕胎之后,面对妇产科大夫的严厉警告,夫妻俩一致同意要一个孩子。

「也就这样了。」这是他们达成的对未来命运的唯一共识。

再后来,就像我们大家所共同感觉到的那样,时间已经停止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在这个世界上活上一百年,还是一天,基本上没有了多大的区别。用端午略显夸张的诗歌语言来表述,等待死去,正在成为活下去的基本理由。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失去控制地加速繁殖、裂变。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秀蓉会如何去回忆那个夜晚,端午不得而知。但端午总是不免要去猜测在他们分别后的一年零六个月中,秀蓉到底出了什么事。这给他带来了怀旧中常有的恍惚之感。

他甚至有点怀疑,那天在华联百货所遇见的,会不会是另外一个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