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爱和美」是否正在逐渐消亡?!
格非描写「百年中国问题」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
一个人勇于做一个失败者是很了不起的。这不是悲观,恰恰是勇气!
八○年代末期,自上海大学毕业的诗人谭端午,遇到从事律师工作的庞家玉,两人相遇、结婚,并历经了种种现实中无法预料的荒谬情事,一起卷入了时代剧变的洪流之中……。面对资本主义崛起的当代中国社会,他们各将如何面对与自处?
《春尽江南》描写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大时代迁异的悲哀,格非描绘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讲述人类的渺小,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呈现时代人物精神疼痛的症结。
《春尽江南》描写世纪末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化现象。
格非的文字典丽精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他在描写史与诗交会点的同时,投射自己的乌托邦想像。《春尽江南》描写乌托邦的幻灭,二十一世纪,格非的江南空气污染,建筑丑陋,各种华洋来事物杂乱无章。传说中的江南才子佳人早已无从得见,有的是跳樑群群丑,或像谭端午这样无所事事的废人……。
《春尽江南》不是乌托邦小说,而是为乌托邦预作悼亡的小说。
─王德威
《春尽江南》写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当代中国社会从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让人忧心的是,价值系统正在变成单一。大家都在朝着一个方面奔,连每个人做的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觉醒来都想变成千万富翁。我们是否就没有别的生活方式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寻找那些不那么在乎钱的人,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格非
得奖记录
本书荣获
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评审团奖
2011年亚洲周刊、大陆新浪网 年度十大好书
作者简介
格非
中国当代重要作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开始,迄今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五部:《敌人》、《边缘》、《慾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中短篇小说集多部:《迷舟》、《(口忽)哨》、《雨季的感觉》、《青黄》、《戒指花》等。另有论着、散文随笔集多部:《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曾获得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4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2011年亚洲周刊十大好书、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评审团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义、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序论:乌托邦里的荒原──格非《春尽江南》∕王德威
第一章 招隐寺
第二章 葫芦案
第三章 人的分类
第四章 夜与雾
推荐序
乌托邦里的荒原——格非《春尽江南》
格非曾是八○年代大陆先锋小说的健将,成名作是一九八七年的〈迷舟〉。这个中篇小说以民初军阀战争为背景,写一场不明所以的军事任务和情欲冒险。凄迷的背景,神祕的巧合,出人意表的转折,格非笔下的历史如此曲折隐晦,裂痕处处,以致拒绝任何微言大义。相对的,历史也因此涌现各种可能,成为一种诱惑,一种充满隐喻的诱惑。这诱惑挑逗格非的人物和读者寻求真相,却也埋伏着挫折和凶险。
对格非而言,以小说书写历史无他,就是呈现时间和叙述的危机,和危机中不请自来的诗意。正如〈迷舟〉主角在军事任务的旅途中,「回忆起往事和炮火下的废墟」,竟「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写诗的欲望。」1
历史、叙事和诗的踫撞是先锋小说的叙事核心。大历史从来标榜严丝合缝,一以贯之。先锋作家反其道而行,他们直捣叙事的虚构本质,一方面夸张文字想像的无所不能,一方面又拆解任何符号表演的终极意义;一方面揭发现实的荒谬,一方面「打着红旗反红旗」、放肆荒谬的想像。这样二律悖反的姿态代表作家面对历史的惶惑与抗争的方式,但更重要的,也投射了一种乌托邦的辩证。
评者陈福民论格非早期创作有如下的看法:他的小说在形式探索与语言试验之外,「关涉到形成叙述与叙述行为忧郁品格的隐祕的诗学立场……从而突出人与历史本身联系,最终重现一个纯粹自我存在的乌托邦冲动。」2在人民共和国历史语境里,我要说这一「乌托邦冲动」是审美的,也是政治的;是「纯粹自我的」,也是关乎群体的。格非早期小说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在这一语境里,他以动人的文字演绎乌托邦的—也是诗的—魅惑与反挫,追寻与怅惘。
〈迷舟〉之后格非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像〈青黄〉、〈褐色鸟群〉、〈唿哨〉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九○年代初格非也开始写作长篇如《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等,这些作品延续以往的风格,但也许因为是写作形式和「形势」的改变,力道不如以往。一九九四年,格非的创作嘎然中断,而且一搁就是十年。当他再度提笔时,新世纪已经来临。二○○四年格非写出《人面桃花》,继之以《山河入梦》(二○○七),以及本文介绍的《春尽江南》。这三部小说形成一个系列,论者或谓之「乌托邦三部曲」,或谓之「江南三部曲」。不论如何,格非的乌托邦意识就此浮上台面。作为三部曲的压轴,《春尽江南》如何唿应前两部的主题,又如何与先锋时代格非的乌托邦诗学对话,是以下讨论的焦点。
1
格非的「乌托邦三部曲」以《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涵盖百年中国追寻现代经验的起伏。《人面桃花》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山河如梦》将场景转到五、六○年代各种运动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春尽江南》则描写世纪末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化现象。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有某种传承,但这不是格非的重点;他显然无意我们熟悉的家族三代接力式的大河小说。相反的,人物之间如有似无的关系反而加深了我们对历史断裂,人生无常的感触。在第一部里,知书达理的少女陆秀米因缘际会、卷入革命狂潮,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革命者。第二部里,红色干部谭功达(陆秀米的儿子)一心为国党报效,然而他的热情和理想过犹不及,注定成为政治的牺牲。在述说政治寓言外,格非更想要传达在诡谲的历史氛围里,个人身不由己的命运与抉择。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同时,也关乎阴错阳差的啼笑因缘;社会主义运动虽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种种私密欲望却是此起彼落,只能以非常手段因应。
格非的故事并不让我们意外,他的叙事风格和他要讲述的内容所形成的反差才更吸引我们。格非的文字典丽精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想想《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这样的小说题目就可以思过半矣。但格非将这样的风格嫁接在后现代/后社会主义式的情景上,陡然唤生突兀和荒唐的氛围。在很大意义上,这一风格延续了他先锋时期的标记:在特定历史转折点,暴力与混沌架空了常态表意结构,却也激发出了始料也是「史」料未及的诗情。
如上所述,在描写史与诗交会点的同时,格非投射自己的乌托邦想像。在以往作品里,乌托邦总是以隐喻形式表现,爱慾、物象,声音、颜色、古典诗歌等。而触动乌托邦想像的人物不论身分如何,内心总耽溺在飘忽的欲想里。他们有着诗人易感的气质,外在历史风暴如何强大,也无碍他们自己的追求—哪怕是一场徒劳。他们的姿态有时让我们想起了存在主义式荒谬英雄。
但在《人面桃花》、《山河入梦》里,乌托邦成为一个具体空间或政治设置。《人面桃花》里桃花岛上花家舍原来是化外江湖之地,却成为革命兴革的理想倒影。而《山河如梦》中的花家舍则是一个完美到了可怕的人民公社式所在。无论是陆秀米还是谭功达都被推向台前,直接介入这些乌托邦的构造。我以为格非这样的场景、事件安排失之过露。但我更要探问的是格非将过去的隐喻的乌托邦寄託和盘托出时,他的叙事策略是什么?
这一问题到了《春尽江南》变得无比明显。《春尽江南》的主人翁谭端午(谭功达的儿子)是个诗人,在八○年代末的南方小城里小有名气,到了九○年代显然难以为继。所幸端午的妻子庞家玉是个精明能干的律师,也就得过且过。家玉其实有段过去:当她还叫李秀蓉的时候是个文艺女青年,和端午有过一夜激情,事后端午偷了她的钱一走了之。数年之后,秀蓉改头换面成了家玉,居然和端午成了夫妻。家玉的「变脸」当然有点匪夷所思,但格非应该是有意为之。中国从八○年代到九○年代的改变之剧烈往往让人有恍若隔世的错觉,一个小人物的改头换面又算得了什么?
九○年代以后的花家舍的改变又何尝不是如此。小说中段,我们得知花家舍已经成为高级销金窟,外观高雅,里面人慾横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化突飞勐进的成果。不仅如此,格非也告诉我们《人面桃花》里作为革命盗匪窝的花家舍已经成为舞台表演项目,而五、六○年代作为毛记「美丽新世界」的花家舍也被包装成红色遗产,专供旅游观光客参访。一百年来中国对乌托邦的追求,从辛亥革命到共产革命再到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来不过如此。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写他的《乌托邦三部曲》,格非的感慨不可谓不深。
《春尽江南》写乌托邦的幻灭,尚不止于对花家舍作为一个理想空间的一再倾覆。格非花了更多篇幅描写后社会主义种种怪现状,包括端午夫妻各自经历的情欲诱惑,学界到商场的尔虞我诈。小说后半段写到家玉投资的房子居然让租户霸占,拒不搬迁,最后做律师的她必须动用黑道力量才能摆平。在这些情节里格非所运用的笔调完全是现实主义路数,甚至有了辞气浮露的痕迹。比起《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距离格非早期那种如梦似幻的,神祕而且抒情的风格更遥远了。这本小说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是读来「不像」是格非了。当乌托邦与现实开始对号入座,乌托邦作为隐喻的力量消失。而乌托邦的失落莫非也正是一种诗意的失落?
这让我们再一次思考小说题目《春尽江南》的反讽意义。「江南」在格非的心目中当然有特殊意义,这是桃花岛花家舍的所在,也是世外桃源的延伸。作为地域、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坐标,「江南」在五胡乱华、北方世族南下后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千百年来明媚丰饶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而相对中原所代表的密不透风的正统,江南的风流天成尤其是诗词歌赋咏叹的对象。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格非却要写《春尽江南》了。举目所见,他的江南空气污染,建筑丑陋,各种华洋事物杂乱无章。传说中的江南才子佳人早已无从得见,有的是跳樑群丑,或像谭端午这样无所事事的废人。
对照《人面桃花》、《山河入梦》里的革命情节,我们理解江南更有一层政治含义。从元代以来江南就是遗民聚散之地,明清之际更是孤臣孽子盘桓的渊薮,以致在清初帝王眼中,江南「不仅是各种反清运动的频发地,亦是悖逆言辞生产的策源地。」3果如此,格非想象现代乌托邦试验发源于此,也就不足为怪。然而春尽矣。如今的江南伪士当道,市侩横行,还谈什么革命理想,批判精神?江南不再是乌托邦,而是「荒原」。
2
谭端午不仅是《春尽江南》的主人翁,也是格非构想中承载当代历史精神的主体。如果与历史宿命对抗的「乌托邦冲动」必须有诗意作为后盾,谭端午以诗人的面貌在小说中出现,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反讽的是,《春尽江南》不是乌托邦小说,而是为乌托邦预作悼亡的小说。这使谭端午的角色变得暧昧起来。
谭端午出现在小说开始时,很能代表格非想像的八○年代末的文人姿态。他醉心文艺,倜傥不羁;他可能并没有太多才气,但在小城的情境里已经足够使唤。他轻易就勾引了女青年李秀蓉上床。但要不了多久,谭端午就开始见识到现实的压力。他的工作无趣,人际关系贫乏,他与「变脸」之后的秀蓉或女律师家玉的婚姻也乏善可陈。比起周遭人物,谭端午其实明白自己的困境,也偶有挣扎改变现状的心思。然而他既无动力,也无能力。他每天抱着《新五代史》消遣时光,彷彿自己也就是那个混沌不明的时代的传人。
论者已经指出,谭端午的塑造延续十九世纪俄国小说的「多余者」。4他们夹处历史裂变中,有理想却没有能量,最后只能为时代所遗弃。即使如此,我以为这个角色还可以更复杂饱满一些。对格非而言,诗人的无所作为代表了乌托邦向当代历史的臣服。想想「乌托邦三部曲」前两部里的人物,辛亥之际的陆秀米或是五、六○年代的谭功达虽然未必完成他们的理想,但他们以肉身之躯挺向革命狂潮,见证了时代的巨变。陆秀米和谭功达不是诗人,但他们的抉择与成败却透露诗意。此无他,他们的「乌托邦冲动」成就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勇气。但格非眼里的九○年代后的中国不再提供这样的条件。
诗人是怎样在当代中国消失的?小说前段处理了一九八九年诗人海子(一九六四—一九八九)之死。海子崛起于八○年代中期,他的诗歌风格质朴、意象恢宏,带有社会主义诗歌的雄浑,却又体现「新时期」对审美乌托邦的渴望。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震惊他的崇拜者。他的死被视为是「新时期」结束的象征,一个属于诗的年代的消逝。两个多月以后,天安门事件爆发。事件平息以后,中国天翻地覆的改变刚刚开始—告别革命,进军市场。
由海子所象征的「诗人之死」因此成为《春尽江南》的潜台词。借由谭端午的例子,我们见证的却是「诗人不死」。诗人不死,但诗人的生活却是行尸走肉,在在暗示了这个时代又掉入鲁迅尝谓的「无物之阵」。这也正是格非的乌托邦辩证尽头的最大的无奈。无独有偶,当代大陆另一位小说家蒋韵的新作《行走的年代》(二○一○)也同样处理了「诗人不死」的弔诡命题。蒋韵也视八○年代为一个诗的时代,一个天地旷远的「行走的年代」。她的小说中也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变脸」的情节,在此存而不论。所可注意的是,小说中曾经行走四方的诗人到了市场时代摇身一变,成了房地产商人,而他最新的广告词不是别的,就是海子生前最后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比起蒋韵那位成为「成功人士」的诗人,谭端午的落寞可能更让我们心有戚戚焉。唯其如此,谭端午的何去何从也更让我们关切。但这个角色没有完全发挥。格非企图从谭的无所作为折射社会的市侩与丑陋,从而铭写当代中国「多余者」的悲哀。问题是,当端午成为一个社会怪现状的折射镜的同时,他的诗情,不论好坏,也被小说叙事搁置了。小说最后暗示端午会走上写小说的路子,而书末附录他早年诗歌作为一种对诗人前世「遗骸」的悼念。
从「三部曲」的计画来看,《春尽江南》既然写的是乌托邦的失落,因此所呈现的叙事变得平铺直述,似乎也就理所当然。但我认为这却让作品本身的复杂度降低。格非触及的其实不应只是社会怪现状,而更应是小说叙事和诗歌在文类本体学上对话的难题。诗人以文字意象触动电光石火的灵机;小说家在叙事流变中追踪生活曲折无尽的长河。但两者之间又不必是绝然对立。回到陈福民论格非早期小说的特色,在于「关涉到形成叙述与叙述行为忧郁品格的隐祕的诗学立场,------从而突出人与历史本身联系,最终重现一个纯粹自我存在的乌托邦冲动」。我要说谭端午是个失败的诗人是一回事,格非写谭端午这个失败的诗人又是一回事。5我理解格非对当代中国「乌托邦冲动」不再的感叹,但作为曾经的先锋创作者,他如何保持自身「隐祕的诗学的立场」,而不完全向现实以及现实主义叙事撒手,应该是他写三部曲的初衷。如此,《春尽江南》的乌托邦辩证—也是诗的辩证—就有继续发挥的余地。
我想到一九六四年两位西方左翼阵营大师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布洛赫(Ernst Bloch)的一场对话。6阿多诺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无所不在,复制一成不变的「今天」,俨然完成一种令人无所逃遁的「乌.恶托邦」。布洛赫反驳阿多诺,认为「美丽新世界」无论多么完美,总不能排除有些我们心向往之的事物仍然付诸阙如(something is missing);而只要我们仍有对那尚未实践的,难以命名的事物有所憧憬,乌托邦的冲动就萦绕不去。
回到《春尽江南》的叙事。我认为格非所希望传达的当代历史危机感,正是那种有关乌托邦想像辩证的胶着状态。「三部曲」的结局似乎是悲观的。但我们要问诗人「不死」,是否只是因为诗人已经完全被当代社会驯化?抑或是诗人隐匿了身分,徐图大举?就着《春尽江南》的叙事逻辑,格非写出了乌托邦里的荒原。但在时间的另一个转折点上,诗人未尝不可能写出荒原里的乌托邦。
王德威
1格非,〈迷舟〉,《相遇》(台北:远流出版,一九九三),页六一。
2陈福民,格非《锦瑟》序(台北:远流出版,一九九四),页六。
3见杨念群的讨论,《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世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三联书店,二○一○),页三五○。
4刘月悦,〈从格非三部曲论小说创作的转变:兼评《春尽江南》〉,www.360doc.com/content/12/0326/18/9145754_198017022.shtml。
5张定浩,〈失败者格非〉book.douban.com/review/5114109/。
6Molly Nesbit, Hans Ulrich Obrist, Rirkrit Tiravanija “What Is A Station?”,www.e-flux.com/projects/utopia/about.html.
《春尽江南》,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在台湾,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江南的故事,那些小桥流水人家,那些温婉的女子,那些缠绵的诗句。但“春尽”这两个字,却给这个名字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意味,仿佛是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留下一丝怅然。我猜想,作者笔下的江南,一定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风景画。它可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节,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情感。也许,书中的人物,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如同江南的春天,即将步入下一个季节。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春尽”的意境?是描绘落花飘零的凄美,还是表现人们在告别之际的复杂心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一些能够让我思考人生,思考成长的故事。它或许会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青春,那些美好却又短暂的时光,那些曾经的梦想与遗憾。我相信,一部好的作品,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找到力量。
评分《春尽江南》,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以及伴随春天离去而悄然萌生的某种情绪。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可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讲述一个关于告别、关于成长、或者关于青春期迷茫的故事。江南的春天,总是那么短暂而美好,而“春尽”则暗示着一种美好事物的结束,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某个阶段的结束,或者一段感情的结束。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刻画江南在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是落花满地,还是微风中的一丝凉意?这些景物描写,很可能与人物的情感状态息息相关,成为烘托故事氛围的关键。我喜欢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故事,那些能够触动读者情感的作品。我期待《春尽江南》能够带给我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江南春末特有的韵味,也去思考人生中那些无法避免的离别与成长。
评分**春尽江南**,光是这四个字,就勾起了我心中无数细碎的涟漪。在台湾,我们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带着一层朦胧的诗意,是烟雨朦胧的古镇,是温婉可人的女子,是水乡泽国的悠远。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片遥远土地的向往,也让我对作者笔下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我常常在想,当繁花落尽,江南的春天悄然隐退,留下的会是什么?是淡淡的忧伤,还是更加深沉的眷恋?作者是否会描绘出江南女子在春末时节,心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愫,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别离的故事?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只是单纯的风景描绘,更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江南春末时节独特的温度和韵味。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春尽”这个时间节点,来烘托故事的氛围,也许是带着一丝感伤,也许是孕育着新的希望。这是一种充满画面感的题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探寻那个或许依旧美丽,却又带着些许沧桑的江南。
评分《春尽江南》,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气息,让我这个在台湾的读者,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江南,总是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的想象,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是温婉如玉的女子,是那份古朴悠远的韵味。而“春尽”,则为这份美好增添了一丝时间的痕迹,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是美好的事物即将结束,留下一段回味。我猜想,作者笔下的江南,一定不是那种纯粹的风景描绘,而是将江南的景致,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或许,书中的故事,正发生在江南春末的某个特殊时刻,人物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如同春天的凋零,却又孕育着新的生命。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末的独特景象,那落英缤纷的美,那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清香,都能成为故事的背景,烘托人物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触动,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起伏,品味到时光的流转,并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共鸣。
评分这本《春尽江南》,光看书名,我就联想到许多经典的江南文学作品,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各种画面,像是戴望舒的《雨巷》,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种时代背景下的江南,又或者是琼瑶小说里那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是,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本书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毕竟,题目里的“春尽”,似乎带了一种告别的意味,一种时间流转的伤感。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是在描绘江南最繁盛的时节,而是在一个略带萧瑟的背景下,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错过、或者关于坚韧的故事。我很好奇,书中的人物,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是像雨巷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普通人?或许,还会有一些关于家族、关于传统的故事,在江南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这些元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反思人生,思考人性的小说。我期待《春尽江南》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与作者一同经历一段情感的旅程,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春尽江南”,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思。在台湾,我们对江南的印象,总是与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温婉女子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栖居,一种古典的美学。而“春尽”二字,则为这份诗意增添了一丝时间的况味,一种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惆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江南,是在怎样的“春尽”之时,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或许,是关于一场尚未圆满的爱情,或许,是关于一段青涩的成长,又或许,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变迁。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末时节的独特景致,那残存的绿意,那初现的繁盛,那即将落下的花瓣,都可能成为故事的隐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一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喜怒哀乐的阅读享受。它或许会让我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曾经的遗憾,都在这“春尽江南”的意境中,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怀。
评分“春尽江南”,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激荡起层层涟漪。江南,对我们台湾人来说,总带着一种诗意的想象,那是水乡的柔情,是古镇的韵味,是文人的墨香。而“春尽”,则添了一层时间的厚度,一丝若有若无的伤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江南的风景,更是作者能否在这“春尽”的时节里,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腻的情感。或许,书中的故事,正讲述着一个关于青春的尾声,关于成长的阵痛,关于告别与重逢。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用文字来渲染这种“春尽”的氛围?是细腻的笔触描绘落花,还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他们面对变化的内心波澜?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力量。它或许会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如同江南春末般,美丽而又带着一丝遗憾的时光。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思考人生,品味生活深意的作品。
评分“春尽江南”,这几个字,像是一首还未奏响的曲子,却已经充满了前奏的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探寻其中的旋律。在台湾,我们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带着一种水墨画般的诗意,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温婉的女子和悠长的岁月。而“春尽”,则为这份诗意注入了一丝时间的重量,一丝关于告别与沉淀的意味。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春尽”的意境中,描绘出江南独特的风貌,那种繁花落尽,却依旧韵味无穷的江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能够在这“春尽”的时节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或许是关于青春的尾声,或许是关于一次重要的选择,又或许是关于一种深刻的领悟。我喜欢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那些能够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人生的百味。我相信,《春尽江南》一定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久久回味。
评分《春尽江南》,光是听这书名,就足够让人心生向往,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江南,对于生长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总带着一层浪漫而朦胧的滤镜,它是水乡的婉约,是烟雨的诗意,是古韵的传承。而“春尽”,则如同一个时间节点,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流逝,生命的循环,以及可能伴随而来的淡淡忧愁。我非常好奇,作者笔下的“春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况?是落英缤纷的凄美,还是在春末的暖阳下,一种别离的序曲?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有江南的景致,更有人物的情感,是那些在春末时节,心境发生变化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成长。我希望,这本《春尽江南》能够带给我一种触动,一种能够让我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它或许会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错过的风景,那些不曾说出口的话语,都在这“春尽江南”的意境中,找到某种共鸣。
评分“春尽江南”,四个字,在台湾的我们听来,总会有一种特别的况味。它不像“繁花盛开”那样直白的喜悦,也不像“秋风萧瑟”那样明显的忧伤。它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一丝未尽的留恋。我想,作者选择这个题目,定然有其深意。或许,故事的主人公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青春的尾巴即将落下,新的篇章却还未完全展开。又或许,是关于一段逝去的感情,如江南的春天一般,美丽却短暂,最终只能留在回忆里。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在文字中勾勒出江南春末的景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色彩,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气息?是微风拂过杨柳的轻柔,还是残存的桃花在枝头倔强地绽放?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最直接地触动读者的心弦。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南风光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够引起我们共鸣,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影子,思考人生意义的作品。它或许会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的梦想与遗憾,一切都如同江南的春末,带着一丝婉转的韵味,留在心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