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200万小说奖首奖得主的散文力作。
关于台中的书写,绝对不能忽略张经宏。在小说创作之前,他早已以散文描绘这「摩铁路之城」,感受都会的心跳,书写城市的过去也期许它的未来,并见证人事变迁的流动。
从生活即景到旅游札记,由社会观察到生命回顾,张经宏生于斯长于斯,借着散文来记录城市的变貌。身在台中,他透过小市民的生活琐细,思考生死荣枯的生命情调。远离台中,他倾听内在的声音,挖掘最真诚的自我。身为人师,他聆听青春的吶喊,因为爱深,所以恳切地点出教育的盲点。题材多元,文字细腻而深刻,在哀伤中有美丽的光影,于戏谑中寄寓用世的深情。
小说家的第一本散文集,既沉稳又有底蕴,让人感动又让人深思。
作者简介
张经宏
生于1969年,台中人,台大哲学系毕业,台大中文所硕士,现任教台中一中。曾获教育部文艺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倪匡科幻小说首奖等。并以〈摩铁路之城〉获九歌200万小说奖首奖。着有《摩铁路之城》、《出不来的游戏》、《好色男女》。
辑一 那巨大而安静的声音
大师来了
焉能不宅
你是否听见,那巨大而安静的声音?(註)
交谈
野姜盛开
进修记
家庭访问
毕业旅行
辑二 凝视我那美丽的城市
电影时代
座标
旧日书店
墙
老人的咖啡
傲慢与偏见
辑三 云想衣裳
云想衣裳
黑暗之门
一只狗的乡下生活
飞走的一片云
辑四 自己的空间
自己的空间
雨中风景
更上一层楼
照相馆的照片
电蚊拍
客厅里的青蛙
春日二帖
椰林舞会
一个写作者的梦
走去咖啡馆的人
辑五 法然院的雨
法然院的雨
森林之心
三千院的相机
婉转蛾眉杨贵妃
在春天消逝的
鸦片京都
特载
台湾:巨大的工厂
我在聆听(后记)
后记
我在聆听
书中收了这几年断断续续写的散文杂篇。文中〈台湾:巨大的工厂〉去年于报纸刊出局部内容后,惹来一些骂,我几经斟酌,仍把此文收入,并试着把看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和许多辛勤工作的乡亲一样,追求温饱与美好的生活同样是我深心恳挚的愿望,工厂以及土地开发浮滥、利益炒作的问题,相关产业或环保杂志探讨得更多,不是一篇散文就能深入所有问题的核心,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摸进去,描摹这些现象背后可能的共通性格,也许探索得不够全面,这点我愿虚心受教。
和许多五六年级生一样,成长于经济起飞年代的我辈,身边除了少数幸运的同学,大部分在求学过程中,虽不至于像父辈那样「有番薯吃就偷笑」,但仍过着颇拮据、单调的生活,跟今日的年轻人相比。这个部分我在〈野姜盛开〉中稍有着墨。我一直到读研究所父亲骤逝前,工厂是除了学校之外,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我的额上有两个深深的疤,被机器削飞的铁片砸到,从膝盖到脚踝,不只一道铝片割伤的痕迹,右手中指在小二那年,被斩刀切去整块指甲大小的肉,更小的时候因为贪闻香蕉水的气味而吞了一口,倒躺在工厂角落居然没死,抓去医院洗了半天的胃。这事听母亲提过几次,记忆里一点印象也无。
那个年代,许多家庭起码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当小孩长到六七岁或更早一些,就得学种田、分担家事、进工厂。我国一那年考了几次全校第一,教务主任来到家里,发现我的书桌由一张床板垫几块砖头拼叠而成,与工厂机器仅隔一片薄如纸板的夹墙,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你们这样栽培小孩的啊?」那段时间许多老板经常来家里走动,他们成功后的嘴脸与落拓后的失意(父亲算是后者),我一点也不陌生。
这几年我也遇过几个(很大很大企业)的老板告诉我,报纸上这个人上来了会来家里要多少钱,换了另一个,因为之前没要过,吃相更惹人厌。虽然他们彼此在台面上总是互相唾弃。这批人幸运一点的利延子孙,倒楣的一两个沦为法治橱窗下的囚徒,供电视上的名嘴逞其口舌挞伐之能事。「没办法,大家都为了钱。」知道我有写点东西的则直接问:「如果我关掉一间工厂,马上有两百个家庭没法生活,你的文章对社会有啥帮助?」
这类爱膨风夸大、自我感觉良好的习性我早已见怪不怪,不过仔细想想,这些人或许是活得最不矛盾的人。在他们的思考里,价值等同于价钱,最能牵动他们的神经、惹他们怨怒的,是股票期货的高低走势图、别人腕上的手表、夏天不回台度假的家人。至于几年一次上上下下的政客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另一种善于表演而相貌不甚雅观的艺人。许多时候,这些生意人比起读书人更慷慨、土直、阿莎力。
若把中南部粗略地比拟成一个家族,工商老板们通常扮演的不是老大就是老二,老大要甚么想做甚么,其他人只能接受。他盖工厂要土地,就变更地目给他用,要水,就截取农人的水圳过来。地方庙宇上的楹柱、铜炉全刻上各家工厂、商人敬献的名号。这下子可好了,受了这份人情的神明,若真要仲裁起人间事务,祂该保佑谁呢?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当年父亲的事业顺利,换作我面临拓厂的抉择时,我的作法会比我文章所批判的那些人要好?
如果答案有一丝丝「no」的可能,那么,不同立场、出身的人们各自执持不同观点而互相扞格的僵局,其中得以解套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所以,当我思索这类的问题时,心里的矛盾与疑惑大过于其他的心绪。这也让我瞥见:那些原先被视为矛盾冲突的客体之间,也许正蕴含许多可再抽绎、寻思、沉淀、重构的力量与讯息?而若干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在一次一次往复的思考、表达、质疑与解惑的过程中,逐渐清明开朗,并且走出一条足供多数人践履的新路?
与这类问题相关而生的几篇:〈鸦片京都〉、〈森林之心〉、〈法然院的雨〉等等,已使我很难只单纯地描摹美好醉人的面向,而抹去同时在心底孳生的杂念,因之免不了沾有忿窘之气,但这样的我比较真实、也比较完整吧。
如今我已渐渐接受,由土地身上所生的骚乱之气种种。毕竟我和那些惹人怨怒的对象一样,都是这土地所孕育滋养的一个微小部分,没有任何问题在简单地截割或遮掩之后,就能得到满意的解答。
此外,这些年来返顾我的内心,似乎有两条主线在交织交响:一是颓废散漫、自闭难搞的我;另一个则是静谧安闲、清朗明澈的我,时而目光迷离、时而心思深透地瞧看万事万物。〈自己的空间〉与〈云想衣裳〉虽源于同一空间而生的回忆,却分别表露出不同面向的我。此次出版在即,我要特别感谢一个朋友:赖怡廷学长(1967—2011)。大学时期有三年我们同住一间寝室,很长一段时间我极懒得上课,终日待在宿舍阅读、发呆。民初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学问「凡可信者多不可爱,而可爱者又不可信」,在学习上我毋宁偏好前者而远远地躲开后者,故一切归属于刻画人性深处浮沉之伤的那一块,学长帮我补了不少学分。他是个好学深思、质地特出而又乐于分享的人,一个礼拜有好几天,学长总是「主动」帮我和一些常来寝室的同学们「上课」,透过文字、音乐、电影以及相关的一切,或远或近地追想将它们唿唤出来的灵魂曾经去过的地方,或听他说些亲炙各类学者后的见闻。我们经常在台大男一舍四楼外的阳台聊到东方既白,「唉,人性就是这样啊。」差不多是每次晤谈后的结论。
对于学长,我除了怀有一份崇仰之情,也对于那些一次一次从幽谷里奋力爬出的灵魂感到疼惜。或许成长过程中难以抹平的伤痛,造成他所能掌握的自我比诸一般人更破碎畸零,而一再落入自伤自毁的命运里,最终注定被性格中不断翻出的狂涛所吞噬淹没。老实说,他会走到那一步并不让人意外,不过这已是一则想破头也没用的太难参的公案。有时我也会故作豁达地想,人性中光明或晦暗的种种,不过就是自然界变幻无常的一部分吧。而有时我又全然推翻我所想的。
我怀着深深的痛惜之心,写下〈云想衣裳〉这篇悼文。在某些文字所不及的领域里,学长以他性格底层的骚乱与黑暗、以光以火向我展示生命的某些可能,虽然最后他仍没从那里逃出来,但对我来说,那是无比庄严而力道沉重的教诲,使我在相隔二十年后,于生活中磨出了一点点足以抵挡的甚么,终于比较有能力看清:他曾经给过我的宝藏是甚么。愿天下所有追求圆满却受阻碍的哀伤灵魂,终有一日能觅得安歇、平静之处。
我在留职停薪的第二年,满心以为能稳稳地提起笔,一字一字写出下一个作品。可除了〈云想衣裳〉及一些碎乱的杂感,我经常陷入欲写还休的相持心念里,握在手中的笔像个钝绣的钻探器,领我往那块沉睡的岩壁上闷闷地凿着。寂寞地敲着。
而好几次我彷彿又看见,学长开心地向我推荐他又读到哪本「真写到心底深处」的小说,因为觉得自己的孤独竟然有人能懂,那惯于眉头深锁的脸庞竟也流露甜美的温暖笑容。
也许在那已然消逝的微笑深处,还有若干值得被唤起的吧。
那是甚么?一部借创作之名在人间行掠夺、佔有之实的作品?还是一个安静明亮的眼神,一口松闲温暖的唿吸?我在聆听,我在等待。
我一直觉得,一个故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塑造的人物。而在《云想衣裳》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们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复杂性格,有着各自的过去和动机的鲜活个体。我时常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为他们感到揪心。特别是某个角色,她的坚韧和内心的挣扎,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能感受到她背负的重担,也能看到她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和阴暗面,反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辉。我喜欢这种敢于呈现人物复杂性的写法,它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人生。有时,我们会觉得某个角色做出了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逻辑。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是《云想衣裳》给我带来的巨大惊喜。
评分书名《云想衣裳》,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飘渺又华丽的诗意,让人还没翻开书页,思绪就已经被带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国度。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才能催生出“云想衣裳”这样动人的词句?是某个微风拂面的午后,看着天上变幻莫测的云朵,突然灵感迸发?还是在某个繁花似锦的春日,看着仕女们衣袂飘飘,如同行走的云霞?这书名本身就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潜入作者精心编织的意境之中,去感受那份超越物质的、极致的美。我特别喜欢这种带着古典韵味的名字,它不像一些现代的书名那样直白或刻意追求新颖,而是默默地散发出一种沉淀多年的韵味,仿佛一本古籍,轻轻触碰,就能开启一段尘封的往事。拿到这本《云想衣裳》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轻柔的手抚摸了一下,一种期待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这个书名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情感,怎样的世界?它是否能像书名一样,带给我如梦似幻的阅读体验?我期望它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沉浸在一片宁静而美好的境地。
评分《云想衣裳》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希望的氛围。这种情感的拿捏,简直是艺术。它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也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哀愁,而是如同雨后初霁,空气中残留的水汽,带着一丝清凉,一丝湿润,却又让你觉得,前方会有阳光。我常常在想,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欢离合的交织,而优秀的作家,总能捕捉到这种复杂的情绪,并将其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角色的挣扎,看到了他们的无奈,但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的光芒,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情感的层次感,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让我更容易与书中的人物产生连接。有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困境,会感到迷茫,会感到失落,但《云想衣裳》仿佛在告诉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丝希望的光芒在等待着我们。这种力量,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评分我尤其欣赏《云想衣裳》在描写细节上的功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却往往蕴含着深意,能够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展现出时代的风貌,甚至暗示着故事的走向。我常常会反复咀嚼某些句子,试图从中品味出更多的意味。就好像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刺绣,每一个针脚都经过仔细的考量,最终汇聚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卖弄文采,而是将细节自然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让它们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描写方式,它不像那些过于华丽的辞藻那样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内心。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段简短的对话,就能够揭示出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件。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让《云想衣裳》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评分《云想衣裳》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阅读乐趣,那就是沉浸式的体验。我不是在“读”这本书,我感觉我像是“生活”在书中的世界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将我拉进故事的洪流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庭院,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草木香气。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转折而屏住呼吸,也会因为一个感人的场景而眼眶湿润。这种与故事融为一体的感受,是我在很多书中都难以获得的。我喜欢这种能够让我忘记时间,忘记周遭一切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次奇妙的旅行,我跟随作者的笔尖,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从一个梦境中醒来,但那个梦境留下的痕迹,却依然鲜活地在我心中。
评分读到《云想衣裳》的某个章节,我差点没把手里的茶杯给放下。那描写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却又带着一股子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画面。我脑海里瞬间闪过好几个版本的场景,仿佛亲身站在那里,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甚至能想象到人物脸上的表情。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是令人惊叹,那些衣服的质地、色彩的搭配、甚至是微小的配饰,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叙述故事,更应该能够唤醒读者的感官,让文字变成一种立体的体验。而《云想衣裳》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那些枯燥的说明文,只是告诉你“有哪些”,而是让你“看到”、“听到”、“感受到”。我猜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怀揣着一颗多么热爱生活、多么善于观察的心,才能将这些寻常的元素,描绘得如此不凡。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我产生共鸣,让我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描写,它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作者一起创造这个故事的世界。
评分《云想衣裳》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时钟上的刻度,更是流淌在生命中的情感,是沉淀在记忆中的故事。书中的时间感,时而显得漫长而悠远,时而又匆匆而过,仿佛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时间的舞蹈。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场景所打动,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起过去与现在。我时常会想象,在书中人物经历过的那些岁月里,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又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被冲刷和沉淀?这种对时间的细腻描摹,让故事更具厚重感,也让我对人生的短暂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喜欢这种能够超越时间束缚,能够让我感受到生命流动性的作品。它让我觉得,我所阅读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我对生命本身的一次探索。
评分《云想衣裳》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商业元素”,而是踏踏实实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种返璞归真的创作态度。作者似乎并不在意市场的追捧,只是专注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呈现。这种坚持,让我觉得格外可贵。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跟风作品的时代,能够遇到一本如此真诚的作品,实属不易。我喜欢这种不拘泥于形式,不被外界干扰的创作。它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热爱写作,热爱这个故事,热爱他所创造的世界。这种纯粹的热情,能够透过文字,直接感染到读者,让我更加愿意去投入,去感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云想衣裳》这本书,在我阅读的几个章节中,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所描绘的某些情感,某些经历,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写照。我看到了角色的迷茫,看到了他们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那些我们难以言说的内心感受,找到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和喜悦。这种共鸣,是阅读最大的魅力之一。它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让我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有人经历过类似的风景。作者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并将其描绘得如此真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我喜欢这种能够触及我灵魂深处,让我产生强烈情感连接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我内心深处的回声。
评分《云想衣裳》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所传达的那种关于“美”的哲学。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华丽,更是内心的纯净,是精神的升华。作者在书中,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美,从自然风光,到人物的衣着,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品格。我时常会因为书中对某种美的描绘而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是短暂的绚烂,还是永恒的意境?是物质的堆砌,还是精神的富足?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和人物,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理解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启蒙读物,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我所追求的美,以及我生活中所忽略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