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办公环境史初探」以办公环境发展背景、脉络的史学探讨为定位,借由回顾过去,来了解当下,以前瞻未来。透过史学是学习者对特定领域,做通盘性了解的最佳捷径。在办公环境与家具探讨专书仍阙如的当下台湾,本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不待言。本书着者专精于办公家具的开发设计,当然书中在办公家具方面有极精彩的内容,尤其是系统家具与人体工学椅发展的介绍,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详实案例资料,与精辟独到的解说。但本书并不侷限在办公家具,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就整体的观点,系统性地从文化、社会、经济层面来探讨办公环境的发展,包括办公室文化、办公建筑、办公室规画、办公家具及办公事务设备的发展历程。综观本书在严谨的学术态度下,仔细地分析、梳理丰富的资料,细心地编排循序而进的章节架构,并以浅白易读的文笔,佐以精彩充实的说明图片。不论在议题或品质上,无庸置疑的这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作者简介
郑正雄
办公家具行业25年资历,台北工专家具设计科班出身,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艺术硕士。
现为台南艺术大学材质创作与设计系助理教授、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在业界期间主导了百余项产品的研发设计,其中四十余项产品获得国内外奖项,如德国iF及美国IDEA、台湾产品形象奖、台湾精品奖及优良产品设计奖、中国红棉奖等。生涯历任行政院退辅会森林开发处第一分厂主任、震旦行办公家具事业部及震旦集团设计中心总经理、艾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靖家具集团顾问。
审订者简介
庄明振 博士
深耕台湾工业设计教育,作育设计英才无数,学生遍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公私立大学任教。早期明志工专工业设计科毕、美国Tufts大学工程设计硕、博士。历任明志工专工业设计科主任、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教授、所长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代理院长等。
专长为感性工学、人因工程、色彩学、产品设计、介面设计...等。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数十篇,常应邀担任公共艺术审查及重要设计竞赛评审,并曾为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监事及设计学会常务理、监事,设计学报及IJD期刊编辑委员。
序
本书尝试从人文及设计史角度出发,重新看待办公家具产业发展的历史,也重新审视办公环境相关产业未来可发展的空间,这或许只是对这产业略尽棉薄之力,但期望它可以带来正面的力量,为衰退中的台湾办公家具产业带来些许光明。家具是生活化的产业,具有可流传的文化因子,期勉自己也提醒每一位对家具有兴趣的设计人,让家具设计种子能开枝散叶,使家具产业能真正成为提升居住与工作环境生活品味与文化内涵的产业。
这本书的封面上“办公环境史初探”几个字,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猜想,这一定是对我们每天身处其中的空间进行的一次深入回溯,看看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简陋蜕变成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老电影里,西装革履的职员们在吱嘎作响的木桌前埋头苦干的场景,还有那些充满蒸汽朋克气息的机械设备,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又被更高效、更智能的工具所取代。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办公空间的特质:是工业革命时期那种机械运转的轰鸣,还是信息时代那种冷峻而高效的玻璃幕墙?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时代变迁,串联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毕竟,办公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工作方式和价值观演变的缩影。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比如像福特流水线式的办公模式,或者像早期大型企业那种等级森严的布局,甚至可以深入探讨一下,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突破,催生了今天开放式办公、共享办公等新概念的出现。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每天“上班”这个动作的意义,以及我们所处的空间对我们工作状态、效率乃至身心健康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在“历史”这个维度上能提供多少惊喜。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当下”裹挟的时代,很少有人会去追溯事物最本真的起源。尤其是办公环境,这个我们每天投入大量时间的地方,它的演变过程似乎总被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让我们有机会窥探过去。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早期办公室的原貌,也许会提到油灯、鹅毛笔,以及围坐在长桌旁、彼此之间几乎没有隐私可言的工作场景。然后,随着电力的普及、打字机的出现,办公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出现了更多独立的隔间,还是开始强调效率和标准化?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式”办公,究竟是如何塑造了后来的企业文化和空间设计理念。而且,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的飞跃对办公环境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书籍会不会涉及计算机的出现,它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桌面、文件管理,甚至是对空间的占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照片、设计图纸,甚至是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和企业家的思考,这样才能让历史的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办公桌和椅子,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工作方式和社会组织演进的视觉和思想漫游。
评分《办公环境史初探》这个名字,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丰富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我们每天身处的办公空间,绝不仅仅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那么简单,它背后一定隐藏着漫长的演变历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历史现场”。比如,在还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中工作的?那些早期的办公室,是如何进行采光和通风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设计理念,比如如何通过办公空间的布局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或者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区分不同的部门和层级。我还很好奇,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办公家具和设备,比如那些沉重的铁皮文件柜、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又被更轻便、更智能的电子设备所取代的?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回顾这些“老古董”的设计初衷和使用场景,让我们对现代办公设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而且,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办公环境与工作效率、员工士气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些特定的办公布局,是否真的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或者促进团队协作?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对我们工作“家园”的考古之旅,希望能从中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被它的书名《办公环境史初探》所吸引。一开始,我便联想到那些黑白老电影里,身穿西装的白领们,在整齐划一的隔间里,默默地敲击着键盘,或者围坐在长长的会议桌前,讨论着似乎永远也结束不了的工作。我很好奇,这样的办公场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本书是否会从最原始的办公空间说起,比如那些手工作坊时期,或者早期的大型商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不同历史时期办公环境的典型样貌,例如工业革命时期那种充满机械噪音和蒸汽气息的空间,又或者是20世纪初那种强调等级森严和独立隔间的“官僚式”办公室。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机械打字机到电子计算机,再到互联网的普及,办公环境必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探讨这些技术变革对办公空间的影响?例如,计算机的出现,是如何改变了桌面布局,如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进而影响到办公空间的整体设计?我还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一些关于人性化办公设计的理念,比如,在不同时期,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提升员工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办公桌椅和隔间的设计,更是一次对人类工作方式、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解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对我们每日工作环境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办公环境史初探》让我联想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总觉得,办公环境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从早期作坊式的私人工作室,到后来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型工厂附属办公区,再到信息爆炸时代的开放式、分布式办公,每一步都烙印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不同时期的办公空间进行串联的。比如,我脑海中会浮现出那种老式电影里,昏暗灯光下,一群人围着打字机,敲击声此起彼伏的场景,那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氛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复印机、传真机、早期电脑的出现,办公的效率和形态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更独立的工作空间,还是更集中的信息处理中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办公空间的规模、布局和功能设计的。例如,战后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对员工福利和办公环境的重视程度是否有所提升?又或者,在经济危机时期,办公空间的优化是否会侧重于成本效益?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办公”这个行为本身,以及我们赖以工作的空间,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日常的存在,而是看到它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技术和社会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