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众多原住民族当中,具有制陶文化的也不多,多数陶器只是生活器皿,做为炊煮、盛装之用,造型简单,制作手法质朴。然而,原住民传统陶器仍具有其特色与价值,例如雅美族人的陶偶捏塑十分讨喜,排湾族与鲁凯族的陶壶,固然是传统阶级的产物,但它却拥有非常高的制作技术。陶壶的造型既合乎美学,其浮雕、压印、刻纹等,也都十分讲究,就以现代的眼光评论,它仍然是值得典藏的珍品。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雅美族、阿美族和排湾族传统及现代制陶创作方法和彩绘技巧,并搭配清晰的操作步骤图,示范制作过程并解说基本原理和实务流程。是初学者不可或缺的学陶工具书,也是专业陶艺家最佳的进阶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春芳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学士、辅导研究所硕士。曾任花莲高工教师及辅导主任、花莲县陶艺学会创会及第二任理事长、花莲县陶艺学会顾问及教师,退休后于多所高中职兼任陶艺教师。从事陶艺工作及教学长达二十余年,对传统及现代原住民陶艺、图腾、雕刻及文化均有深入研究,作品常见于文化展览。
自序
前言
第1章 台湾原住民族群与陶器文化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族群
第二节 花莲县原住民族群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陶器文化
第2章 原住民图像与图腾
第一节 原住民图像
第二节 原住民图腾
第3章 原住民传统制陶方法
第一节 雅美族传统制陶方法
第二节 阿美族传统制陶方法
第三节 排湾族鲁凯传统制陶方法
第4章 认识黏土
第一节 黏土的性质
第二节 选土
第三节 黏土的回收与炼制
第5章 现代陶艺设备
第一节 陶艺设备
第二节 工具
第6章 现代陶艺成形技法
第一节 陶瓷制造过程
第二节 现代陶艺成形技法
第三节 石膏模制作技法
第7章 彩绘
第8章 陶饰制作
第一节 小陶饰制作
第二节 陶珠制作
第9章 现代原住民陶艺之烧成
第一节 炭烧
第二节 坑烧
第三节 燻烧
第四节 乐烧
第五节 高温釉烧
第六节 柴(窑)烧
第10章 现代原住民陶艺之应用
第一节 实用器皿
第二节 生活陶
第11章 原住民陶艺创作剪辑
参考文献
前言
台湾陶瓷工业十分蓬勃,制陶技术亦已成熟稳定,在另一方面,台湾的陶艺环境也相当热络,有专业作陶人士,也有非常多将陶艺当作休闲娱情的人,每年在各地方都举办许多的陶艺展,各家都亮出自己在陶艺领域钻研的成就和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笔者学习陶艺多年,也在学校从事陶艺教学工作,在陶艺创作中,本人则独爱原住民陶艺。早期,看到排湾、鲁凯族的陶壶,其纹饰、造型之美,令人感动不已,当时并未了解陶壶的传奇背景,只是欣赏其图纹造型之美而已。后来在台东文化局看到卑南文化中的陶器,造型虽朴拙无华,但却古味盎然。有一次,到花莲三栈一处原住民文物商家去参观,发现两个圆球组合而成的一件陶器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解说才知道这原来就是阿美族用来蒸米用的「蒸斗」或台语所说的「炊斗」,它的名称叫做「陶甑」,过去的印象,原住民蒸米都是用木制的蒸斗,现在终于认识到这件神奇的陶器。
二十多年前笔者到兰屿去观光,没去之前就有人说要带着香菸去换当地原住民的木雕和陶偶,后来虽没换到,却第一次看他们捏塑的陶偶,这些烧得黑黑的陶偶,制工不算精细,但却赢得观光客的喜爱。
深入探讨原住民的陶器,才了解到那些族群拥有制陶技术?他们制陶的年代有多久?他们的陶器是生活用?或作祭祀、陪葬、传说中的神物?或类似陶偶的休闲即兴之作?
了解原住民制作陶器的历史及动机,有助于我们发展原住民陶艺的方向,过去用作祭祀、陪葬及传说中的神物「陶壶」等等的器物,我们还要去做它吗?过去用来炊事、盛物的锅、碗,如今已经淘汰不用了是否还要去做?阿美族那神奇的「陶甑」,却是十分脆弱,是否仍要制作它来使用?
传统文物具有它感情的一面,大家抱着「思古幽情」心境怀念它,但它毕竟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再仿造它,也只是仿文物,唬唬外行观光客而已,而购买的人,也不必抱着买「古董」的心态去买,如只是因喜欢它那种古意,欣赏那种造型,摆着装饰点缀好看便罢了,可是如果这件陶器当初是陪葬用品,而买来做摆饰,不是也相当奇怪吗?
以前陶器烧成温度约在摄氏八百度上下,在烈火中烧成时,陶器呈红棕色,经过炊事使用自会燻成黑色。但烧成时,如果在缺氧状况下焖燻烧成,它自然呈现烟燻的黑色陶器。
我们发现,像陶偶、陶壶之类的陶器,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它们应该燻得黑黑的才好看,所以尽管用电窑烧出来的东西,也一定想办法去把它燻黑才算完美,是不是原住民的器物都是乌黑黑的?恐怕不是。
过去原住民的陶器因技术不足,手法粗劣,陶器品质较差,我们是否还要用这么粗糙的技巧来仿制他们的陶器?或是应用一些现代陶艺技巧制作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原住民陶艺的发展,是否仍然要局限于低温烧成,外表燻黑的技术层次?个人对这些则持保留的态度。
笔者对原住民陶艺之发展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对于原住民古陶器之仿制,我们称这些作品为「仿古作品」,对于有别于传统所有的造型或烧成方式的作品,就称它为「原住民陶艺创作」,有了这样一个理念的追求,制作原住民陶艺的朋友,才感觉有更多努力的方向和空间,而不沈缅于历史文化中而无创造新原住民文化的冲动。
笔者利用各种成型方法制作原住民陶器,也选用不同材质表达原住民陶器的风味,更採取科学的方法尝试不同烧成方法所发生的结果,也将精心研究的釉药应用在原住民陶艺上,甚至将中国最传统的釉药,如青瓷、铜红、天目、茶叶末等充分发挥在原住民陶艺上,使原住民陶艺更加辉煌夺目。原住民各族不同的服饰造型及图腾很美,我们也尝试将它应用在陶艺彩绘上,使原住民陶艺走入现代,更加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原住民的「传统文物」有它的历史、它的美;而「原住民陶瓷艺术」则是结合现代素材、技术、生活需求的现代文化展现,笔者将多年对原住民陶艺研发心得,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制作手法,都提供给大家参考,对原住民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依教材步骤、方法轻易上手,而免去一趟摸索实验的时间。至于传统的美?或现代的好?我想很难做明显的区隔,最好传统与现代兼顾,视作品性质去加以应用。
因应时代潮流,传统陶器已不受欢迎,但基于传统陶器的文化情感,可以将现代材料和技术融入传统器形之中而达到实用的目的。
制作原住民陶艺的先进很多,艺术成就也很高,个人十分推崇;但对于原住民陶器制作,许多书籍也只做了传统陶器制作的简略介绍,很难找到真正可以用来创作原住民陶艺的文化教材,以致原住民陶艺推广不易,本教材仅希望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观点与新知,让对原住民陶艺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有所收获。
自序
台湾社会因为大族群过度融合,已经不太容易突显文化特色。反观,十四个已被认可的原住民族,却拥有各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无论服饰、音乐、舞蹈、乐器、生活习惯、祭礼、传说、典章制度、婚姻礼俗等等,几乎各不相同。台湾因为拥有这么多不同的独特文化,而显得既多元又丰富。
台湾在国际舞台上也常常因为原住民特殊的艺术成就而惊艳世界,例如原住民歌舞及布农族的八部合音等,都有不凡的表现。此外,原住民的部落营造以及带些神秘的生活环境,也成为观光客追逐的景点。总而言之,台湾因为有原住民而活跃,因为有原住民的精神与文化更显精彩!
台湾原住民陶艺,比较中国数千年精致的陶器文化,显然仍有差距。在众多原住民族当中,具有制陶文化的也不多,更不要说多数陶器只是生活器皿,做为炊煮、盛装之用,造型简单,制作手法质朴简陋,更因设备之故,烧制温度常常不足,在新材料新产品的引入下,原始陶器也就自然地失去了生存空间,被族人逐渐遗弃,原住民陶器文化慢慢地失传、衰落。
然而,原住民传统陶器仍具有其特色与价值,例如雅美族人的陶偶捏塑十分讨喜;布农族以网袋为模型,制作陶器的方式更是特别;阿美族的「陶甑」是由两个陶锅组合而成的双球体陶器,下半部装水当蒸锅使用,上半部有小孔盛米蒸煮当蒸笼用,这种合体的陶器创作实在是相当独特的发明;至于排湾族与鲁凯族的陶壶,固然是传统阶级的产物,但它却拥有非常高的制作技术,更巧妙融入了本族的文化。陶壶的造型既合乎美学,其浮雕、压印、刻纹等,也都十分讲究,就以现代的眼光评论,它仍然是值得典藏的珍品。
二十多年前,笔者因为喜欢上原住民图腾,便投入原住民木雕创作,随后又接触陶艺,更专注于原住民陶器的研究与创作。为了了解原住民传统陶器制作技巧,遍访制陶部落和陶艺工作室,但收获却是有限,只能凭借本身制陶能力和敏锐观察取得一些心得,再经不断实验研究,以及从顺益博物馆提供的影像纪录,一路努力钻研,才达到今日得心应手的境地,而能自如地掌控原住民传统陶器的开创与制作。
民国九十年间,笔者把精心研究的心得编成《原住民陶艺》一书,并做为推广原住民陶艺的文化教材,准备在长期居住的原住民重点地域──花莲,认真回馈乡亲,协助创造原住民部落新产业。因此,本人在服务的学校申请了教育部「艺术与人文列车」专案,商请原住民行政处推荐部落优秀种子人才,参加原住民陶艺培训,获得相当不错的成效。同时,花莲县政府原住民行政处举办「原住民美食烹饪研习」,本人应邀提供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实用器皿,原味器皿搭配原味美食,更能彰显原住民美食的丰采。
嗣后教育部举办奖励原住民族研究着作评选,《原住民陶艺》一书,获得文化教材类「甲等奖」,给本人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转眼间,《原住民陶艺》编成迄今已逾十一年,期间,本人对原住民陶艺的研究与创作从不曾间断,累积了更多的经验和心得,是故,借此机会能将《原住民陶艺》进一步彻底修订,充实内容,以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原住民陶艺》推出的意义不在传统原住民陶艺的推广,因为那些传统材料、制作方法、烧成方式等等,只须了解即可,不需要依循过去的方式来制作陶器。虽然原住民族群大多数没有制陶文化,但仍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陶艺之中,创造有部落特色的陶艺产业。
《原住民陶艺》一书是本人依研究创作之心得编撰而成,之前从未想过将其出版,此次承蒙「花莲县陶艺学会」之会员要求,长官及亲友之督促,才决心将书整编,希望在将来,所有对原住民陶艺有兴趣的广大同好,不必像本人一样走过那段漫长道路,而能借由本书获得有用的资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原住民陶艺」因为有了多元族群文化的融入,因此可以突破及发挥的空间甚大,希望各族群陶艺爱好者,能将这块领域,充分发扬光大,绽放丰采。
本人虽精心编撰本书,但个人技艺仍难免侷限,祈盼有识之士不吝给予指正,或提供更多心得资讯,让本书未来能更充实完善。
「原住民陶艺」一书,闻名即有一些学术味和严肃感,今改以《原住民陶艺轻松学》书名出版,似乎较能亲近读者,也比较容易引导进入可爱的原住民陶艺世界,希望更多朋友能以快乐的心境和灵感,共同投入原住民陶艺创作。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家人、花莲县陶艺学会,以及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亲朋好友们,没有您们,我无法坚持至今。
自从拿到《原住民陶艺轻松学》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我一直觉得,陶艺这种手艺,应该需要从小就开始训练,或者至少是经过非常专业的指导才能有所成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从零开始,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准备材料,如何处理泥土,甚至是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来塑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里关于“灵感来源”的章节,它鼓励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然后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陶艺创作中。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陶艺不再是纯粹的技艺模仿,而是一种充满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尝试制作了一些简单的生活器物,比如一个用来放笔的笔筒,还有一个小型的花瓶。虽然我的技术还很生疏,但每当我看到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作品,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人人都可以是陶艺家,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去感受,去创造。它不仅仅是一本陶艺教程,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和艺术启蒙的旅程。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担心它会不会太“轻松”而不够深入。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轻松”的表象下,蕴含着非常扎实的学问。它并没有简单地教你“怎么做”,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关于泥土的特性,它就讲到了不同的泥土成分对塑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测试来判断泥土是否适合。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原来简单的揉捏泥土,里面也有那么多讲究。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原住民在陶艺制作过程中遵循的传统智慧,这些智慧不仅仅是为了制作出精美的陶器,更包含着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当我了解到这些背景后,制作陶艺的体验就更加丰富了,我不仅仅是在制作一件物品,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书中提供的实践案例也非常有启发性,从最基础的形状,到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纹饰,都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和说明,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陶艺教材,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和艺术的启蒙书,它让我看到了陶艺背后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都对那些充满手工痕迹的物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陶器,那种温润的质感和独一无二的纹路,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陶艺学习,总让我觉得门槛太高,需要专门的场地、昂贵的工具,还有漫长的学习周期。《原住民陶艺轻松学》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它强调的是就地取材,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开始陶艺的创作。书中的讲解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更多的是分享作者自己亲身的经验和体会。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用心去感受”的理念,它让我明白,陶艺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尝试制作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比如放香薰蜡烛的小碟子,还有用来装小饰品的碗。虽然我的作品在技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那种纯粹的手工乐趣,那种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体物品的成就感,是我在其他任何爱好中都难以找到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玩”的初心,让我觉得艺术创作可以如此自由和随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陶艺的新世界!一直以来,我对陶艺的印象就是那种非常专业、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才能入门的,所以总是望而却步。但《原住民陶艺轻松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从最基础的材料选择,到如何揉捏泥土,再到简单的塑形技巧,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找到感觉”的部分,它不是硬性的技术讲解,而是引导你去感受泥土的质感,去体会塑形的过程,让我觉得陶艺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创作。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捏出了第一个小小的碗,虽然粗糙,但那种亲手创造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没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所有的语言都朴实易懂,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陶艺的人,也能快速理解并上手。而且,它还鼓励我们发挥想象力,不要害怕犯错,这让我放松了许多,不再有“做不好”的压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里介绍的更多基础技法,希望很快就能做出更满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身对陶艺就抱有一点兴趣,但总觉得它是一门非常高深的艺术,需要天赋和长期的训练。然而,《原住民陶艺轻松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陶艺的魅力。它并没有回避专业性,但在讲解过程中,却能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原住民”这一元素的引入,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陶艺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陶艺背后所蕴含的与自然、与土地的深刻连接。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用手指捏塑出小动物,或者用简单的工具压印出纹理,都让我觉得充满了童趣和创造力。我发现,即使是不擅长手工的人,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制作陶器,更是引导你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如何将这份独特的情感融入到你的作品中。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和“创作”的定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