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

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青年學者
  • 學術論壇
  • 曆史研究
  • 中國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近代史
  • 當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十三篇論文,集中在明清以來曆史研究的各個麵嚮,主要分成四個部份:人物與群體、政治與外交、社會與經濟、思想與宗教。論文反映齣研究方法與史觀的多元性,亦是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簡介

王成勉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曆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在華史、十七世紀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中美外交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人物與群體
李林  晚清進士留日史事考述--以東京法政大學留學進士群體為中心(1904-1911)      
黃展樑 清代廣東的科舉.族群.社會--以《新安客籍例案錄》為中心
劉宇  在學術與政治的互動中--梅貽琦校長的治校實踐(1937—1946)

政治與外交
吳柏嶽 萬曆初年的政爭(1582—1585)與科臣
林伯瀚 戰時軍人從政現象研究--以陳誠為中心的考察(1941-1943)
蔡秉修 1971年中華民國、美國與雙重代錶權   

社會與經濟
龍婉雯 明代婦女財産繼承製度探微
陳文妍 蘇州水--明清蘇州用水轉變初探 
劉玄  商業、教育與實用的綜閤--「丁氏醫學叢書」與晚清上海西醫知識的大眾傳播 
邱繼正 日本生命保險業在颱灣市場拓展之阻礙1896-1912

思想與宗教
史曜菖 創造抗清者:以曾靜案中的呂留良為例
唐院  「文史互證」:清初天主教小說《儒交信》研究
康詩瑀 高雄三塊厝一個傳道者的宗教理念與生活:道德院開山宗長郭騰芳

圖書序言

  近年來經濟不景氣,願意就讀研究所學生的數目一再下滑,而報考曆史學門的學生亦在減少之中。與同行交談時,常有不復當年盛況之嘆。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在這個時候來報考與就讀曆史研究所的同學,應是能夠堅持理想、敢於圓夢的一群。麵對這樣的青年,曆史所的老師自然樂於教學,也願意創造更多的平颱,讓他們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過去一直有很多的互動,兩校主管也力促雙方學術的交流。兩年前,中央大學推齣瞭「中央大學文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閤作計畫案」,鼓勵文學院係所提齣閤作方案,我想這是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術交流的好機會,所以提齣閤作計畫案,得到校方與中文大學曆史係的同意。「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就是這項閤作計畫案的重要部分。

  2012年3月2日,中文大學曆史係的八位碩博士生,在蒲慕州教授帶領下,來到中央大學。他們與中央曆史所推薦的八位研究生舉行瞭兩天研討會。很高興看到這些曆史學的高材生在會中發錶論文,能夠各闡論點、互相切磋。更有意義的是,一些與會同學結成朋友,能夠彼此交換心得,相互協助,或提供史料、導覽史蹟。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生有多位來自大陸,所以這次的會議實際上是兩岸三地的史學新秀的論學。

  在籌備這項論壇時,就已經考慮將論文擇優齣版。經過與蒲慕州教授的協商,決定由兩校老師來把關,對論文做學術審核。所以在本書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的審核及修改。這些文章是這些年輕曆史研究者的心血,也可以說是兩校曆史教學的成果,相信兩校係所都樂見這些文章能結集成冊,就教於曆史學界。這批年輕學者對於曆史學是有熱愛、有使命的。本書齣版之際,當初與會者有些人已經畢業,也有些人已經投入曆史教學的工作,他們反映齣曆史教育的代代承續,希望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齣書之時同時要特彆感謝兩校對曆史係所交流的肯定與贊助,特彆是中央大學李誠副校長倡導的兩校閤作案。中央大學文學院衛友賢(David Wible)院長對此項交流的支持,以及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汪榮祖教授在論壇開幕時的專題演講,對於參與論壇的同學是很大的鼓勵。香港中文大學方麵,文學院梁元生院長與曆史係葉漢明主任對兩校閤作計畫的參與和協助,都是要特彆感謝的。最後,這次論壇能的事務工作,則是歸功於中央曆史所的助理和同學的熱情參與。

王成勉  誌於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

圖書試讀

一、前言:進士飄蓬渡海東

位於今東京都韆代田區的法政大學,乃創始於1880年的一所私立學校。晚清十年留東大潮中,有近2000名中國留學生先後就讀於此。 更不可思議者,這批學生中竟有150餘人留學前已獲進士齣身,且不乏身列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述及這批進士留學之緣起,應提及晚清政府為新科進士再教育專設的進士館。1904年清政府設進士館,令新科進士之留京者入館接受三年法政再教育。然1905年廢科後,該館生源不濟,故將未及畢業之學員派赴法政大學,同時將新科進士未入館學習者一併谘送遊學,遂有進士群體集體東渡之盛況。政府將其文化精英、候任官員群體的再教育,委諸東鄰日本,這在中國選官史及留學史上,無疑是空前之舉。拙文擬在晚清新政展開、興派留學的語境中,考察進士留學的緣起,及其在日本的學習、生活與社會活動實況,並嘗試探討其學科程度。對留學進士之人數、經費,以及進士留日學員的政治傾嚮,尤加意考述,最後對晚清速成法政留學教育略作檢討。

二、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之開辦及旨趣

法政大學之前身,為1880年薩埵正邦(1856-1897)等人成立的東京法學社, 1882年改稱東京法學校,1889年5月閤併東京佛學校,更名為和佛法律學校,翌年7月於麹町區富士見町築新校捨,成而遷入;1903年據《專門學校令》進行改組,8月獲文部省批準升為大學,正式改稱法政大學。其時之法政大學,在校學生數僅1248人。

設立法政速成科一事,在1903年已有動議。此前法政留學方興未艾,留學生習普通科者居多,習法政者尚少。1903年留日的669名中國學生中,修讀法政者計有東京法學院9人,東京帝國大學法科5人,日本法律學校4人,僅佔總數的2.69%。 麵對晚清新政展開對新型法政人纔的需求,東亞同文會會長近衛篤麿(1863-1904)、副會長長崗護美(1842-1906)與當時留日學生總監督汪大燮(1860-1929)商議,擬仿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經驗,在東京為中國遊曆官紳設速成法政學院,然學章甫擬就而汪大燮已卸任,近衛篤麿鏇身故,事遂終止。 速成科的正式開辦,實得益於當時留學日本的曹汝霖(1877-1966)及範源濂(1876-1927)從中聯絡調和。

1904年,範源濂來與曹霖汝商議,擬在日本辦一速成法政班。同年3月,範源濂前往拜訪梅謙次郎(1860-1910),陳說為中國官紳設立法政速成學校之必要,並請梅謙次郎擔當此事。開辦速成科的提議,得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1855-1911)的贊同,小村介紹梅謙次郎與清朝駐日公使楊樞(1844-1917)會麵,楊樞亦極為贊同,並嚮長崗護美取得前擬學章作為稿本,與梅謙次郎酌中改定章程,於1904年4月30日得文部省認可,遂成此事。 速成科附設於法政大學,其設立之旨趣,校長梅謙次郎述之曰:

今清國銳意維新,知新學之不可緩,爰遣學生來學我邦,數年以來數以韆計,洵盛事也。顧目下之來於我邦者雖多,而修業於法律、政治之學者尚少。誠以我邦之官私立學校之授斯學者,其講述皆以邦語,其課程皆須三四年而畢。清國學子之有誌於斯者,不得不先從事於本邦語言,從而入專門各學校,綜計先後須得六七年。夫以六七年歲月之久,是非立誌堅定者,鮮剋見厥成功。即成矣,而其數必又居於最少,是可惜也……本大學有見於此,特設法政速成科,授以法律、政治、經濟必要之學科,以華語通譯教授。俾清國朝野有誌之士,連袂而來,不習邦語,即可進講專門之學。歸而見諸施行,以扶成清國釐革之事業。夫以清國時事之蹙、需纔之亟,有若今日,欲養成多數新人物,捨斯科其奚由哉?

1904年5月7日,速成科舉行開學典禮,來賓、講師、校友及中國留學生凡一韆餘人參加,禮甚隆重。到場者包括日本司法大臣波多野敬直(1850-1922),清政府駐日公使(欽差大臣監管遊學生總監督)楊樞等中日官紳。典禮上梅謙次郎、波多野敬直、楊樞分彆緻辭演說,曹汝霖代錶中國留學生發言。 速成科首班共招學生94人,其中官費48人,自費46人。艾時赴京上任的王士性而言,更是影響其政治立場的關鍵因素之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款書的書名“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光是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並且很有學術的專業性。我在颱灣這邊,一直覺得曆史的研究需要不斷地有新的聲音注入,纔能保持其生命力。“雙中薈”這個名字,就給人一種像是兩股清泉在這裏匯閤,然後滋養齣更豐碩的學術成果的感覺。而“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更是直接說明瞭這是一本匯集瞭年輕曆史學者研究成果的書籍。 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我們對曆史的理解也需要與時俱進。我一直覺得,年輕的學者們,他們往往能夠看到一些我們老一輩人所看不到的角度,他們可能會運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或者對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事件提齣新的看法。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這樣的平颱,讓這些年輕學者的聲音得以被聽見,被討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讓曆史研究更加多元化,也更貼近當下社會的需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人,是那種帶有沉靜曆史感的暖色調,搭配上“雙中薈”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匯聚瞭眾多智慧的學堂。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一個平颱,一個讓年輕的曆史學者得以發聲、交流思想的空間。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聚焦於那些已經名垂史冊的大師們,但年輕一代的學者,他們所提齣的新視角、新方法,以及對一些曆史事件的重新解讀,往往更能反映當下社會的關切,也更能激發我們對曆史的深度思考。 “雙中薈”——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文人雅士的韻味,仿佛置身於一場古代的文會,不同學派的士子們在此切磋琢磨。再看到“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映照當下的鏡子,也是塑造未來的啓示。而青年學者,他們往往擁有更充沛的活力和更敏銳的觸覺,他們敢於挑戰舊有的框架,提齣更具顛覆性的觀點。想象一下,他們之間激蕩齣的思想火花,會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一件事。 讀到“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這個書名,我立刻就被它所傳達的學術氛圍和時代氣息所吸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而一本專注於曆史學青年學者研究成果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代錶著年輕一代學者們對曆史的探索與傳承,更是一種對學術精神的堅守。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不同於傳統曆史敘述的新鮮觀點,讓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和立體。 “雙中薈”這個名字,很有意境,仿佛是兩股清泉在此匯聚,滋養著學術的土壤。而“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一個年輕的、充滿活力的曆史學界交流平颱。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研究不應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應該充滿生命力,反映齣學者們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看到有這樣一個匯聚青年學者智慧的平颱,讓我對曆史學未來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拿到這本《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那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書名。颱灣的齣版界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書籍的質感與內涵,“雙中薈”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匯聚、交融的意象,讓人聯想到不同思想在這裏碰撞、升華。而“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則直接點齣瞭這本書的定位——一個為年輕的曆史學者提供交流和展示的舞颱。我相信,在這個平颱上,定會有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問世。

评分

翻開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本身就散發著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同時也帶有一種年輕的活力。在颱灣,我們一直都很推崇學術的嚴謹性,同時也鼓勵新一代學者展現他們的纔華。“雙中薈”這個詞語,就給人一種思想匯聚、交流碰撞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充滿智慧火花的學術場閤。而“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則明確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即收集瞭當下曆史學界年輕學者的研究成果。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研究並非是靜止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地被重新審視、被重新解讀。而青年學者,他們往往擁有更銳利的觀察力和更敢於突破的勇氣,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發掘被忽略的細節,提齣新的論點。這本書的齣現,恰恰為這些年輕的聲音提供瞭一個展示的平颱,讓我有理由相信,這裏麵會有很多顛覆性的見解,或者是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我對這本書非常好奇,期待它能夠為我的曆史知識庫帶來新的視角和深度。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引發思考、挑戰既有認知的論述。當我在書店看到《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這本書的時候,立刻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雙中薈”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匯聚、交融的意境,仿佛是不同思想的碰撞與融閤。而“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則清楚地錶明瞭這是一本收錄瞭年輕一代曆史學者研究成果的書籍。我深信,這些年輕學者往往能帶來更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視角,他們對曆史的解讀,可能會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或者揭示齣我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細節。 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對過去的認知也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曆史敘事雖然有其價值,但總有一些角落是被忽視的,或者是以一種單一的視角被解讀的。青年學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思維,他們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關注新的史料,從而對一些曆史事件或人物産生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當下曆史學研究前沿的絕佳機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到新的知識和啓發。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雙中薈: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濃厚的學術底蘊和人文氣息。在颱灣,我們一直都很重視學術的傳承與創新,而“雙中薈”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一種匯聚、交流、思想碰撞的意味,讓人聯想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研討會。“曆史學青年學者論壇”則更直接地錶明瞭這本書的性質——一個集結瞭年輕一代曆史學者研究成果的平颱。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意義在於它能夠不斷地被重新解讀,不斷地與當下産生對話。而青年學者,他們擁有更充沛的創造力,更敏銳的時代觸覺,他們敢於挑戰傳統的敘事方式,提齣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觀點。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這些年輕一代的學者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發聲管道,也為我們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曆史學研究最新動態的窗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能夠從新的角度去理解曆史,去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