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旅行是一种疗癒,一种觉醒──
「疗癒」在古老的语言里代表「更深层的看待自己。」只有逗留,才会有文化;有了文化,才会有偏见;有了偏见,才会有自我对话的机会。旅行,并不是让我透过眼睛来认识世界,而是让我从偏见中觉醒,让我质疑自己,进而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一段逆转人生的旅程,
面对人生的曲折,感情的纠结,
看旅行蜕变的女孩,如何由柔弱变坚强。
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
努力摆脱草莓族的污名,
却迷失在台北的繁忙庸碌之间,
挣扎在谎言编织的爱情蜘蛛网,
26岁,带着老天爷送的礼物──失业,
踏上澳洲度假打工一年,
看她如何修补了亲情,找到了爱情,
一次次扭转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也迷惘在十字路口,感到惊慌失措,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回自己。
扭转生命的12种觉醒──
勇气│倾听│尊重│分享│希望│原谅│
感激│正义│慈悲│信心│决心│原点│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旅行的方式不同,回家的路也不一样。我认为能够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光辉,才是旅行的意义,也是人生最为要紧的事。澳洲度假打工让我暂别熟悉的土地,脱离了习惯的生活圈,告别悲哀的灵魂。那一年,所有纷扰的杂讯都消音了,我终于听清楚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使命。
我把这一年所学到的十二堂课一一打包,带着觉醒与梦想回到我最初的根──台湾。
作者简介
刘子瑜Jennifer Liu
一位坠落在这失落一代的年轻女孩,在台北城市的庸碌生活中彻底迷失自己,因逢搭上2008年金融风暴袭击的列车,凭着仅存的微薄积蓄与一笔失业救济金,前往澳洲度假打工一年,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目的。从此,信奉旅行的力量,2012年起旅居日本,开始创作生涯。
曾举办【我在澳洲度假打工的12堂课】个人摄影图文展,获邀华德福学校老师邀请与国中生分享。
序:旅行能在内心留下什么才是神圣!
Chapter 1 迷路──我常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
印度电影《史丹利的便当盒》中的史丹利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男孩,却每天害怕午餐时间的到来,因为只有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有妈妈精心准备的便当。我一直也相信从孩子的便当盒,可以察觉其家庭生活的蛛丝马迹,以及被父母厚爱的程度。
.血液隐藏的流浪因子酝酿窜起
.人生只能靠自己摸索闯荡
.爱情学分没修前说什么都太早
.当法律成了恐怖的暴力工具
.不是自己笨是有听力障碍
Chapter 2 启航──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倘若我没有学会品尝孤独,真实面对自己,无论身边围绕多少朋友;拥有一份工作再有趣优厚;下一个男人有多相爱相惜,我内心这座看似休眠的火山,有可能酝酿一场大灾难。我必须去寻找生命的出口,而只有真正的孤独,才可以使生命变得丰富而华丽。
.用双脚一步一步找到回家的路
.失业,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莎哟娜拉,冲浪男
.澳洲?甚么是度假打工?
Chapter 3 觉醒──旅行给我的12种觉醒
勇气、倾听、尊重、分享、希望、原谅、感激、正义、慈悲、信心、决心、原点,这些都是身为人的原点,和动物最大不同的差异性,也是人类才能拥有展现的无价之宝。我把这一年所学到的十二堂课一一打包,带着新的偏见和梦想回到我最初的根──台湾。
.勇气(Courage)──登门拜访找工作
.倾听(Listening)──英文不好怎么沟通
.尊重(Respect)──请你准时下班
.分享(Sharing)──互相加油打气的台湾人
.希望(Hope)──用最后一口气活着的大男孩
.原谅(Forgiveness)──在集中营长大的老奶奶
.感激(Appreciation)──母亲与我的长途电话
.正义(Justice)──韩国房东与德国室友的冲突
.慈悲(Compassion)──日本姊妹的真情谊
.信心(Faith)──生命就是作者,也是作品
.决心(Determination)──我和文字恋爱了
.原点(Origin)──再见了,澳洲
Chapter 4 回家──旅行是一本励志书
人生就是一趟旅行,我们都是旅人,一直不断地在移动、停留、前进,直到死亡的终点。人生的长度就像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按下去的每个音符,都是自己决定,甚么样的曲风,甚么样的灵魂,也都是自己决定。旅途之中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都会渗透到人生的脉络里,而所在之处,都是发挥使命的舞台。
.我赚到别人无法掠取的财富
.带给人感动而非悲伤的眼泪
.老板和员工是共战的好伙伴
.人间幸福的感觉会传染
.世界就是我的家
后记
作者序
旅行能在内心留下什么才是神圣!
自小在家族中,我就没有什么小名,通常我的朋友都是连名带姓的直唿我全名。每次在新朋友面前自我介绍时,我总说我是刘备的「刘」,赵子龙的「子」,周瑜的「瑜」,借用三国英雄豪杰的美名,好为自己添点光采。
但事实上,我既没有刘备的胸怀大志,也没有赵子龙的武艺超群,更没有周瑜的智勇双全。相反的,我更像是在这气候变迁、金融风暴、政局不安的乱世中,随风摇摆的蒲公英,只能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坠入在这失落的一代,苟且偷生。
大学时,同学们终于帮我取了一个绰号,叫做「衰神」。坦白说,我当然也想要有像「气质公主」、「阳光甜心」或「性感女姬」这类型被人捧在手心里的梦幻头衔,但偏偏自己就不是那块料,「衰神」算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写照。出门踩到狗大便、鸟屎掉下来打到头、骑车上路就垒残、才领薪水家中便遭窃……。倒楣透顶的事情在我身上如歹戏拖棚的连续剧,永远没有完结篇一样,「幸运之神」就是和我不投缘。
但生活上的狗屁倒灶并不足以让我对活着失去乐趣,毕竟生命中因为有裂缝,也才看得见阳光。而我发现,真正让我快要窒息的是在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我在台湾这块孕育我成长的地方,彻底迷了路。我最大的恐惧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为谁而活?为何而战?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透过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借由行动实践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次一次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针一线去编织。但是,没有目标和梦想,却让人感到无力恐惧,宛如生命的游魂,将孤独悲凄地虚度一生。
现任国际创价学会(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SGI)第三代会长,也是我的人生恩师——池田大作先生,小时身体虚弱,并罹患可能致命的肺结核。十多岁时,他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家中房子两度在空袭中被炸毁,被迫在一个弹坑中露宿风餐,其母亲接获长兄战死沙场的公报,全身颤抖恸哭的身影至今仍历历在目。因深切体认到战争的残酷和愚昧,从此毕生致力贡献于文化、和平与教育的使命。
池田先生曾对青年们发出这样的唿唤:「青春时代绝对没有什么不可挽回的事。不如说青春的失败,是畏惧失败不愿接受挑战或自暴自弃。过去是过去,未来是未来,应该时常抱持着『从今天开始』、『从今后开始』、『从现在起』、『从这一瞬间开始』的精神,不断朝着未来前进。」
我也想要以闪耀、朗朗的灵魂,坚定目标,充实地度过青春阿!但如果不想尽办法冲破困惑和迷茫,只是安逸于眼前的生活,或者消极埋怨,就会造成往后十年的恐慌,二十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
义大利文艺复兴的睿智阿尔伯蒂(Alberti)也曾留下了警语:「没有什么事会比灵魂的财产更令人感到满意。」
最后,我选择以澳洲度假打工的方式,暂别我最熟悉的土地,脱离了习惯的生活圈,告别悲哀的灵魂。那一年,我没有使用社群媒体,也没写下任何部落格纪录,所有纷扰的杂讯都消音了。我终于听清楚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使命。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旅行的方式不同,回家的路也不一样。但任何人都像一颗潜藏着美丽光辉的原石,具有无限的可能,与无可取代的使命。我认为能够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光辉,才是旅行的意义,也是人生最为要紧的事。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书中似乎探讨了“看见自己”这个议题。旅行常常会让我们脱离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的土地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或者被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触动,从而有机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台湾,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一些最初的自己。我很好奇,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经历,让他开始“看见自己”?是那些独自一人的时刻,还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引导,让我们在旅行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和恐惧?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明白,旅行不只是一场身体的迁徙,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他如何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对内在世界的洞察,这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读到作者对“连接”的描述,我立刻联想到在台湾,我们虽然科技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有时反而变得稀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关于如何在旅行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深刻、更有意义的连接。作者是如何看待,旅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萍水相逢的短暂交流,还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与当地人建立联系的经验?在我看来,台湾人普遍热情好客,但有时候,我们可能过于习惯于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我期待,作者能告诉我们,如何在旅行中,敞开心扉,去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并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觉醒”。这种跨越文化、跨越语言的连接,或许才是旅行中最珍贵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吸引了我,那种远方的召唤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作者在开篇就分享了自己一段关于旅行初衷的思考,那种从日常琐碎中挣脱,渴望去看看世界的冲动,我太能体会了。尤其是在台湾这样生活节奏快、压力不小的城市,偶尔会觉得被困住,需要一些出口。书里提到的“觉醒”,我理解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顿悟,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从内心深处被触动,然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一切。作者用很生活化的笔触,描述了旅途中遇到的不同的人,以及那些不期而遇的风景。我特别好奇,他会如何解读这些经历,并将它们与“觉醒”这个主题联系起来。台湾人看世界,总带着一种既亲切又疏离的视角,我很期待作者的观察会带来多少共鸣,或者给我们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启示。或许,一场旅行真的能让我们跳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12种觉醒”,让我充满了期待。12种,这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完整和丰富的意味。我猜想,这12种觉醒,可能涵盖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人生的豁然开朗,再到对生活态度的转变等等。在台湾,我们常常被灌输“成功学”,好像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某个高度,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我好奇,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旅行经历,让他产生了这12种“觉醒”?它们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这本书会不会像是一份地图,引导我们去探索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尚未被发掘的“觉醒”之处?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认识到旅行的价值,更能从中获得一份勇气,去拥抱生活中那些不确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12种,或者更多,不同的“觉醒”。
评分读到书里关于“慢下来”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欧洲某个小镇的午后,坐在咖啡馆里,看着行人悠闲地散步,而自己却因为时间紧迫,匆匆拍照留念。作者似乎提到了,旅行不只是为了打卡景点,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种氛围,去倾听当地的声音。在台湾,我们常常被“效率”绑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忙碌成了常态。这本书或许能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去体会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去拥抱那种不被催促的自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高强度的旅行安排中,找到那种“慢下来”的契机?他会分享哪些关于如何平衡行程和体验的实用建议吗?我期待的是,他能传递一种更深刻的旅行哲学,让我们不仅仅是“在路上”,更是“活在当下”,从中汲取能量,滋养枯竭的心灵。毕竟,有时候,放慢速度,才能看得更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