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杀死他,而且他也没有死,凭什么判我死刑?」
个体在大历史下过着不自觉扭曲的生活,我们,是否还有回归正常的可能?
一部在大陆禁绝了十年的小说,因为它,贬低革命。
九点钟,行刑开始。随着枪声和围观者的唿啸、口哨,杜雨的灵魂离开了他那满是罪恶的躯体。母亲、继父、谷秀、曹勤,还有生父、弟弟、曹炯……像他杜雨溅在河水里的血点儿,渐渐散开、扩大,变成乌有。他给世间留下了什么?留恋、创伤、冲动、悲怜……,很难概括。只有一个关于罪恶的故事,才表明这个杜雨来过人世。-一部从清末写到2000年的长篇小说,思索大历史下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小说证历史,从虚构见真实。
本书特色
一位曾身陷囹圄之人写下的狱中之作,以小说证历史,从虚构见真实。
作者简介
綦彦臣
作家,独立中文笔会成员,经济学者,着有十余部历史与经济学书目。较具代表性的着作有:《中国人的历史误读》、《刀与笔──东汉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斗争》、《给历史放把火》。
曾于2007年初入选《2006年百名华人公共知识份子名单》。另为网易专栏作家,博客(sihoen.blog.163.com)是网易历史名博。
作者同时也是大陆知名异见人士,曾于1999年9月2日至2003年5月1日系狱(原判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四年,后在国际社会唿吁下,提前四个月获释)。经常在网刊《民主中国》、《零八宪章月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目前是《民主中国》网刊排名第一的专栏作者。
前言 这是一部「狱中之狱」的作品------写在小说《绝育》在台湾出版之前
自序 与《金瓶梅》无关!
01盐粮汇的传说
02迎面而来的血腥
03三换儿成了疯女人
04诡谲的动盪年代
05那枚抛起来的硬币
06冰龙起舞的时节
07荒唐的正经 正经的荒唐
08胖子们
09这里是赝品大世界
10好一张透明的大网
11计算精当的私下交易
附录 小诗十三首
后记 扭曲之后的回归
后记 在国内流亡的情状
自序
与《金瓶梅》无关!
小说拟名为《绝育》,取小说里面有「天无绝育」碑的历史描写,以及其中惊心动魄的砸碑细节------「天无」二字随一员骑马骁将掉在河里(后者摔死),「绝育」二字留在了翰林桥上。「绝育」二字奇怪地和一种生育政策的名称重叠了,并且小说人物的私密对话不止一次地涉及到这两个字。并且,涉及此二字的细节描写,在一般读者看来,有点儿「黄」。
小说最初命名为《不足为道的死亡》,在初步刊出网路版时,用的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含义几乎是对卡缪《局外人》书名含义的直接模仿。我试图把卡缪提出的人的存在意义那么一个哲学问题的文学化表述予以中国化,即试图在中国的语境里面铺开一条个体生命存在意义探究的小路。
卡缪因《局外人》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我是先从一本很经典的哲学工具书上看到「局外人」词条的,在很一大晚才得以细读同名小说。不过,作为模仿者我不指望这本小说产生轰动效应,并由此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
我们身处一个哲学极度匮乏并且也极度无用的时代。但是,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哲学问题。我们------许许多多的「我」生活在一个欲望极度膨胀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我」究竟有没有「存在」过,假如存在过,那么,个体的本真意义是什么?
此前,一家国内很有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我的一本通俗历史着作后,继续向我约稿,我就递交了这部小说的草稿。起初,编辑大为高兴,后来又借市场前景不明之故中止合作。
我一直在想「这本小说有什么问题吗?」
我试着在一个以打羽毛球之业余爱好标准加入的聊天群里发了两章,结果,管理员与我私聊,说:「小说很黄,大家很有意见,一些女球友想退群。」
难道,我在小说中设定的哲学含义都被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给沖淡了?不过,和我私聊的群管理员也解释说,「我们小地方的人思想比较保守」。我勉强接受着这种解释,也宣布不再往群里帖小说。但是,我不认为在网路时代里,仅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四线城市就必定保守啦?!令我有些安慰甚至不得不接受的误解,仍然是有人认为我是在写一本当代《金瓶梅》。
当然,《金瓶梅》近乎自然主义的写法,我还是欣赏的,而且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读过香港版的该书。但是,从作为一个学者的角度讲,《金瓶梅》之所以被后人关注,不是它的性描写如何「露骨」的问题,而是它作为禁书的历史背景之吸引力。
然而,我写的这本小说,既不是以自然主义手法来突出「性」,也不是要续补禁忌,而是通过人物命运来沉思人的存在意义,以至于追求到「扭曲之后的回归」(见本书后记)。简单地说,它与《金瓶梅》无关。在另一端,我不奢望我的周围有读过《局外人》的人,更不奢望有人知道「局外人」还是一个哲学词条。
作为「经济学家」的我是个杂家。茅于轼老先生在给我的通俗经济学着作《真实的交易》作序时,很明确地指出我自称的「半个经济学家」以外的那半个是「杂家」,里面有政治、历史还有「许多不好归类的新奇想法」。既然真为杂家,涉足文学又有何妨!
经济学家涉足文学我并不是先例,我所推崇的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也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有与同时代的作家谈文学的兴趣,还参与过拍电影。尽管他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声望绝不亚于任何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不想拿加尔佈雷斯为自己的越界而辩解,作为自由撰稿人的我比作为「经济学家」的我理应有更宽阔的视野与人文关怀。我不想如卡缪那样因一本哲理小说而轰动文学界,但是我在小说中所做的个体存在意义探讨,确实应当成为中国文学新潮流的嚆矢!
请原谅我的自诩。
涉足文学并不是勉强之为。我与文学的渊源系于少年时代的兴趣,比方说在十九岁时曾翻译过日本短篇小说《画猫的孩子》。那篇译作并没发表,那时也不知道去何处发表,只是抄写几遍供周围的人们看着玩。直到人近中年,为了谋生即挣稿费,还翻译了探险实录《地平线并不遥远》一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二○○四年版)。这算一点文学「资本」吧。
平时的文学创作是处于边缘状态的,那就是通俗历史写作。
通俗历史写作的文学性质是市场所认可的。比如,大量的该方面作品会被一些网站(特别是书店所开网站)列入文学类,而该类作品纸面出版后的网路连载也是以小说面目出现的。
至于个人的「纯文学」创作则是写点现代诗,但数量不多,而且是在研究古典文献《诗经》之后的一些「模仿」,或曰对古典意境的某种翻译。这一点在我的新书《给历史放把火》中有所体现。此外,我对小说的现实意义之学术解析,也以通俗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二○○五年出版的《中国人的历史误读》一书当中,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对《水浒传》的历史背景分析。在新书《给历史放把火》当中,同样採用了这个「套路」。换句话说,我是把《水浒传》当作一部历史和预言书来读的。
这本小说也有强烈的预言色彩。消极的预言是彼时(二○○二年(描述的丑恶想像,后来陆续发生;积极的预言则是扭曲之后的回归发生,它以小说辅助人物杜春来与谷秀的老年结合为寓意。在现实中,我们虽然还没见到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意义之哲学反思潮流,但毕竟人本主义(通俗化为「以人为本」)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既然「与《金瓶梅》无关」是个真实的状态,那么,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对卡缪的模仿还是与加尔布雷斯的偶然相似,乃至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意境翻译,但愿模仿不算拙劣、相似不算刻意、翻译不算勉强。
当然,这些是交由读者判断的。
以上提到的那些小诗也将附录于小说正文之后。一方面,权作「资格证明」;另一方面,按经济学的原理来说,是向读者提供一些「消费者剩余」。关于后一点,需要多说的是,我将一些诗句摘录,放在每一张的前面,让它起题引或点题的作用。当然,这是小说修订之时的想法,最初创作时并没想到这一点。
啰嗦两千余言,勉为序。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写于绵逸书房,小城泊头。
《绝育:一个死囚的微观大历史》这个书名,就像一句低语,却带着惊雷般的震撼力。它将“绝育”这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主题,与“死囚”这一极端生命状态相碰撞,并将其置于“微观大历史”的视角下审视。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框架。我猜想,作者必定是一位极其擅长挖掘个体经验背后普遍意义的思想者。他可能不会简单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会通过对一个死囚的生命历程,尤其是涉及“绝育”这一关键节点的细致描摹,来折射出历史上关于生命权、身体自主权、社会控制以及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这种从极端的个例出发,去揭示宏大的历史趋势,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洞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那些被忽略的个体生命所承载的意义,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事件,如何能够深刻地影响整个时代的走向。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生命、历史与伦理的深刻探究,充满了未知的吸引力。
评分《绝育:一个死囚的微观大历史》这个名字,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陈词滥调的历史读物,也不像单纯的纪实文学,而是巧妙地将两个看似无关的元素——“绝育”和“死囚”——以及一个宏观的视角——“微观大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将这两个极端点连接起来的绳索的。是某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某种社会思潮的缩影?抑或是某个被遗忘的历史细节?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叙事张力和人文关怀的。它可能是一位死囚的独白,一段关于生命选择权的控诉,一段关于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低语。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个“死囚”及其“绝育”经历的细致描绘,展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关于生育、伦理、法律、甚至人权观念的微妙演变。这种从个体身上抽丝剥茧,最终触及宏观历史肌理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其迷人的叙事策略,我迫不及待地想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读到《绝育:一个死囚的微观大历史》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和深刻的预感所吸引。它似乎指向了一个极端而又普遍的困境,一个关于生命与剥夺、自由与限制的宏大叙事,却被压缩在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生命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样一个“死囚”身上所蕴含的“大历史”的。这是否意味着,这位死囚的经历,无论是他被剥夺生育权,还是他自身的某种选择,都成为了观察更广泛社会变迁、伦理观念转变,甚至权力运作的绝佳切入点?这种“微观”到“宏观”的跳跃,需要极高的洞察力和叙事技巧。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关于个体命运的碎片,却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并最终汇聚成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承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次关于生命、自由、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在历史中位置的深度对话,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绝育:一个死囚的微观大历史》这本书,从书名上就足够引人遐思,让人忍不住去探究“绝育”这个带有强烈禁忌色彩的词语,如何与“死囚”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身份联系起来,更别提还有“微观大历史”这样一个宏大的视角。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疑问和画面。它会讲述一个死囚在生命尽头,如何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微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进而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吗?还是说,它会从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经历出发,揭示出历史上那些关于生育控制、生命价值、社会伦理的深刻变化?这种反差和融合,让这本书充满了神秘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沉重和严肃的主题,以一种“微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还能将其上升到“大历史”的维度。这需要多么精妙的构思和多么深厚的学养才能做到?它会不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历史的真相,同时又让读者感受到个体生命的重量?这本书的潜力巨大,它承诺了一场关于生命、权力、选择和遗忘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最终会呈现出一个怎样令人震撼的叙事。
评分对于《绝育:一个死囚的微观大历史》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在情感上的冲击力。想象一下,一个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人,他的思绪会如何飘荡?他会回顾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那些让他生命轨迹偏离轨道的关键时刻吗?而“绝育”这个主题,本身就承载着无数关于生命延续、家庭希望、甚至是社会政策的沉重议题。将这两个元素结合,我相信这本书必然会挖掘出人性中最深层、最隐秘的部分。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死囚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对生育的强制性干预,那些剥夺个体生育权力的决定,那些看似无声无息却深刻影响了无数生命的政策。这种微观的个体经历,往往比宏大的统计数字更能触动人心。我想象着,在那冰冷牢房的静谧中,那些关于生命选择的挣扎、关于自由的失落、关于对未来的绝望,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呈现。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把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肌理,也剖开人性的最脆弱之处,让我们在共情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