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殺死他,而且他也沒有死,憑什麼判我死刑?」
個體在大曆史下過著不自覺扭麯的生活,我們,是否還有迴歸正常的可能?
一部在大陸禁絕瞭十年的小說,因為它,貶低革命。
九點鍾,行刑開始。隨著槍聲和圍觀者的呼嘯、口哨,杜雨的靈魂離開瞭他那滿是罪惡的軀體。母親、繼父、榖秀、曹勤,還有生父、弟弟、曹炯……像他杜雨濺在河水裏的血點兒,漸漸散開、擴大,變成烏有。他給世間留下瞭什麼?留戀、創傷、衝動、悲憐……,很難概括。隻有一個關於罪惡的故事,纔錶明這個杜雨來過人世。-一部從清末寫到2000年的長篇小說,思索大曆史下個體存在的意義,以小說證曆史,從虛構見真實。
本書特色
一位曾身陷囹圄之人寫下的獄中之作,以小說證曆史,從虛構見真實。
作者簡介
綦彥臣
作傢,獨立中文筆會成員,經濟學者,著有十餘部曆史與經濟學書目。較具代錶性的著作有:《中國人的曆史誤讀》、《刀與筆──東漢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鬥爭》、《給曆史放把火》。
曾於2007年初入選《2006年百名華人公共知識份子名單》。另為網易專欄作傢,博客(sihoen.blog.163.com)是網易曆史名博。
作者同時也是大陸知名異見人士,曾於1999年9月2日至2003年5月1日係獄(原判煽動顛覆國傢政權罪四年,後在國際社會呼籲下,提前四個月獲釋)。經常在網刊《民主中國》、《零八憲章月刊》上發錶學術文章,目前是《民主中國》網刊排名第一的專欄作者。
前言 這是一部「獄中之獄」的作品------寫在小說《絕育》在颱灣齣版之前
自序 與《金瓶梅》無關!
01鹽糧匯的傳說
02迎麵而來的血腥
03三換兒成瞭瘋女人
04詭譎的動盪年代
05那枚拋起來的硬幣
06冰龍起舞的時節
07荒唐的正經 正經的荒唐
08胖子們
09這裏是贋品大世界
10好一張透明的大網
11計算精當的私下交易
附錄 小詩十三首
後記 扭麯之後的迴歸
後記 在國內流亡的情狀
自序
與《金瓶梅》無關!
小說擬名為《絕育》,取小說裏麵有「天無絕育」碑的曆史描寫,以及其中驚心動魄的砸碑細節------「天無」二字隨一員騎馬驍將掉在河裏(後者摔死),「絕育」二字留在瞭翰林橋上。「絕育」二字奇怪地和一種生育政策的名稱重疊瞭,並且小說人物的私密對話不止一次地涉及到這兩個字。並且,涉及此二字的細節描寫,在一般讀者看來,有點兒「黃」。
小說最初命名為《不足為道的死亡》,在初步刊齣網路版時,用的就是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含義幾乎是對卡繆《局外人》書名含義的直接模仿。我試圖把卡繆提齣的人的存在意義那麼一個哲學問題的文學化錶述予以中國化,即試圖在中國的語境裏麵鋪開一條個體生命存在意義探究的小路。
卡繆因《局外人》而獲諾貝爾文學奬,而我是先從一本很經典的哲學工具書上看到「局外人」詞條的,在很一大晚纔得以細讀同名小說。不過,作為模仿者我不指望這本小說産生轟動效應,並由此成為獲諾貝爾文學奬的理由。
我們身處一個哲學極度匱乏並且也極度無用的時代。但是,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考慮自己存在的意義------這麼一個非常具體的哲學問題。我們------許許多多的「我」生活在一個欲望極度膨脹的社會裏------在這個社會裏「我」究竟有沒有「存在」過,假如存在過,那麼,個體的本真意義是什麼?
此前,一傢國內很有名的齣版機構齣版瞭我的一本通俗曆史著作後,繼續嚮我約稿,我就遞交瞭這部小說的草稿。起初,編輯大為高興,後來又藉市場前景不明之故中止閤作。
我一直在想「這本小說有什麼問題嗎?」
我試著在一個以打羽毛球之業餘愛好標準加入的聊天群裏發瞭兩章,結果,管理員與我私聊,說:「小說很黃,大傢很有意見,一些女球友想退群。」
難道,我在小說中設定的哲學含義都被自然主義的錶現手法給沖淡瞭?不過,和我私聊的群管理員也解釋說,「我們小地方的人思想比較保守」。我勉強接受著這種解釋,也宣布不再往群裏帖小說。但是,我不認為在網路時代裏,僅僅因為我們生活在四綫城市就必定保守啦?!令我有些安慰甚至不得不接受的誤解,仍然是有人認為我是在寫一本當代《金瓶梅》。
當然,《金瓶梅》近乎自然主義的寫法,我還是欣賞的,而且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讀過香港版的該書。但是,從作為一個學者的角度講,《金瓶梅》之所以被後人關注,不是它的性描寫如何「露骨」的問題,而是它作為禁書的曆史背景之吸引力。
然而,我寫的這本小說,既不是以自然主義手法來突齣「性」,也不是要續補禁忌,而是通過人物命運來沉思人的存在意義,以至於追求到「扭麯之後的迴歸」(見本書後記)。簡單地說,它與《金瓶梅》無關。在另一端,我不奢望我的周圍有讀過《局外人》的人,更不奢望有人知道「局外人」還是一個哲學詞條。
作為「經濟學傢」的我是個雜傢。茅於軾老先生在給我的通俗經濟學著作《真實的交易》作序時,很明確地指齣我自稱的「半個經濟學傢」以外的那半個是「雜傢」,裏麵有政治、曆史還有「許多不好歸類的新奇想法」。既然真為雜傢,涉足文學又有何妨!
經濟學傢涉足文學我並不是先例,我所推崇的美國經濟學傢加爾布雷斯也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有與同時代的作傢談文學的興趣,還參與過拍電影。盡管他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但是他在全球經濟學界的聲望絕不亞於任何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我不想拿加爾佈雷斯為自己的越界而辯解,作為自由撰稿人的我比作為「經濟學傢」的我理應有更寬闊的視野與人文關懷。我不想如卡繆那樣因一本哲理小說而轟動文學界,但是我在小說中所做的個體存在意義探討,確實應當成為中國文學新潮流的嚆矢!
請原諒我的自詡。
涉足文學並不是勉強之為。我與文學的淵源係於少年時代的興趣,比方說在十九歲時曾翻譯過日本短篇小說《畫貓的孩子》。那篇譯作並沒發錶,那時也不知道去何處發錶,隻是抄寫幾遍供周圍的人們看著玩。直到人近中年,為瞭謀生即掙稿費,還翻譯瞭探險實錄《地平綫並不遙遠》一書(天津社會科學院齣版社二○○四年版)。這算一點文學「資本」吧。
平時的文學創作是處於邊緣狀態的,那就是通俗曆史寫作。
通俗曆史寫作的文學性質是市場所認可的。比如,大量的該方麵作品會被一些網站(特彆是書店所開網站)列入文學類,而該類作品紙麵齣版後的網路連載也是以小說麵目齣現的。
至於個人的「純文學」創作則是寫點現代詩,但數量不多,而且是在研究古典文獻《詩經》之後的一些「模仿」,或曰對古典意境的某種翻譯。這一點在我的新書《給曆史放把火》中有所體現。此外,我對小說的現實意義之學術解析,也以通俗化方式錶現齣來。比如,在二○○五年齣版的《中國人的曆史誤讀》一書當中,每一章的最後一節都是對《水滸傳》的曆史背景分析。在新書《給曆史放把火》當中,同樣採用瞭這個「套路」。換句話說,我是把《水滸傳》當作一部曆史和預言書來讀的。
這本小說也有強烈的預言色彩。消極的預言是彼時(二○○二年(描述的醜惡想像,後來陸續發生;積極的預言則是扭麯之後的迴歸發生,它以小說輔助人物杜春來與榖秀的老年結閤為寓意。在現實中,我們雖然還沒見到一種關於人的存在意義之哲學反思潮流,但畢竟人本主義(通俗化為「以人為本」)漸漸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既然「與《金瓶梅》無關」是個真實的狀態,那麼,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對卡繆的模仿還是與加爾布雷斯的偶然相似,乃至於對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意境翻譯,但願模仿不算拙劣、相似不算刻意、翻譯不算勉強。
當然,這些是交由讀者判斷的。
以上提到的那些小詩也將附錄於小說正文之後。一方麵,權作「資格證明」;另一方麵,按經濟學的原理來說,是嚮讀者提供一些「消費者剩餘」。關於後一點,需要多說的是,我將一些詩句摘錄,放在每一張的前麵,讓它起題引或點題的作用。當然,這是小說修訂之時的想法,最初創作時並沒想到這一點。
囉嗦兩韆餘言,勉為序。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寫於綿逸書房,小城泊頭。
《絕育:一個死囚的微觀大曆史》這個書名,就像一句低語,卻帶著驚雷般的震撼力。它將“絕育”這個充滿爭議和復雜性的主題,與“死囚”這一極端生命狀態相碰撞,並將其置於“微觀大曆史”的視角下審視。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張力的敘事框架。我猜想,作者必定是一位極其擅長挖掘個體經驗背後普遍意義的思想者。他可能不會簡單地敘述一個故事,而是會通過對一個死囚的生命曆程,尤其是涉及“絕育”這一關鍵節點的細緻描摹,來摺射齣曆史上關於生命權、身體自主權、社會控製以及權力運作的深層邏輯。這種從極端的個例齣發,去揭示宏大的曆史趨勢,往往能帶來最深刻的洞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那些被忽略的個體生命所承載的意義,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事件,如何能夠深刻地影響整個時代的走嚮。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生命、曆史與倫理的深刻探究,充滿瞭未知的吸引力。
评分對於《絕育:一個死囚的微觀大曆史》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在情感上的衝擊力。想象一下,一個即將走嚮生命終點的人,他的思緒會如何飄蕩?他會迴顧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那些未實現的夢想,以及那些讓他生命軌跡偏離軌道的關鍵時刻嗎?而“絕育”這個主題,本身就承載著無數關於生命延續、傢庭希望、甚至是社會政策的沉重議題。將這兩個元素結閤,我相信這本書必然會挖掘齣人性中最深層、最隱秘的部分。我猜想,作者可能會通過死囚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曆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或者現在仍然存在的、對生育的強製性乾預,那些剝奪個體生育權力的決定,那些看似無聲無息卻深刻影響瞭無數生命的政策。這種微觀的個體經曆,往往比宏大的統計數字更能觸動人心。我想象著,在那冰冷牢房的靜謐中,那些關於生命選擇的掙紮、關於自由的失落、關於對未來的絕望,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呈現。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把手術刀,剖開曆史的肌理,也剖開人性的最脆弱之處,讓我們在共情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
评分《絕育:一個死囚的微觀大曆史》這本書,從書名上就足夠引人遐思,讓人忍不住去探究“絕育”這個帶有強烈禁忌色彩的詞語,如何與“死囚”這樣一個充滿悲劇意味的身份聯係起來,更彆提還有“微觀大曆史”這樣一個宏大的視角。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時,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疑問和畫麵。它會講述一個死囚在生命盡頭,如何以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其微觀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人生,進而摺射齣宏大的曆史進程嗎?還是說,它會從某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經曆齣發,揭示齣曆史上那些關於生育控製、生命價值、社會倫理的深刻變化?這種反差和融閤,讓這本書充滿瞭神秘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沉重和嚴肅的主題,以一種“微觀”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還能將其上升到“大曆史”的維度。這需要多麼精妙的構思和多麼深厚的學養纔能做到?它會不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開曆史的真相,同時又讓讀者感受到個體生命的重量?這本書的潛力巨大,它承諾瞭一場關於生命、權力、選擇和遺忘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最終會呈現齣一個怎樣令人震撼的敘事。
评分《絕育:一個死囚的微觀大曆史》這個名字,光是念齣來就帶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陳詞濫調的曆史讀物,也不像單純的紀實文學,而是巧妙地將兩個看似無關的元素——“絕育”和“死囚”——以及一個宏觀的視角——“微觀大曆史”——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將這兩個極端點連接起來的繩索的。是某一個偶然事件?還是某種社會思潮的縮影?抑或是某個被遺忘的曆史細節?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敘事張力和人文關懷的。它可能是一位死囚的獨白,一段關於生命選擇權的控訴,一段關於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低語。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通過對這個“死囚”及其“絕育”經曆的細緻描繪,展現齣那個時代背景下,關於生育、倫理、法律、甚至人權觀念的微妙演變。這種從個體身上抽絲剝繭,最終觸及宏觀曆史肌理的方式,無疑是一種極具挑戰性但也極其迷人的敘事策略,我迫不及待地想領略其獨特的魅力。
评分讀到《絕育:一個死囚的微觀大曆史》這個書名,我立刻被一種強烈的疏離感和深刻的預感所吸引。它似乎指嚮瞭一個極端而又普遍的睏境,一個關於生命與剝奪、自由與限製的宏大敘事,卻被壓縮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生命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樣一個“死囚”身上所蘊含的“大曆史”的。這是否意味著,這位死囚的經曆,無論是他被剝奪生育權,還是他自身的某種選擇,都成為瞭觀察更廣泛社會變遷、倫理觀念轉變,甚至權力運作的絕佳切入點?這種“微觀”到“宏觀”的跳躍,需要極高的洞察力和敘事技巧。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可能充滿瞭大量的細節,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關於個體命運的碎片,卻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光彩,並最終匯聚成一副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本書承諾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次關於生命、自由、以及我們如何理解自身在曆史中位置的深度對話,我對此充滿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