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建築十講

東西建築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穿古越今,盱衡東西,建築史上最菁華筆記! 
  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東西建築十講》
  漢寶德建築與文化的美學對話!

  十講緣起於十多年前門生姚仁喜的提議,經過夏鑄九的促成,姚仁祿的積極運作,還找來颱灣古蹟專傢李乾朗跨刀作畫,終於重現一代大師風采!

  漢寶德先生對颱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颱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他更是颱灣極少數能學貫中西、論述建築史的一代大傢。本書由漢寶德先生親自執筆,曆數每個關鍵年代在曆史的洪流之下,文明積纍與創新的力量。

作者簡介

漢寶德Pao Teh Han
  
  1934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係係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颱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颱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瞭普及科學教育,他花瞭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颱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啓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獲得多項殊榮:全國十大傑齣青年建築奬、教育部頒一等文化奬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奬章、國傢文藝奬第一屆的建築奬、中國建築傳媒奬:傑齣成就奬。文化部第二屆國傢文化資産保存奬評選委員特彆奬:終身成就奬。

  著有《築人間》、《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繪者簡介 

李乾朗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係,曆任《建築師》雜誌主編、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等,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係。多年來緻力於古建築調查研究工作,培養古蹟維護的專業人纔,推動兩岸建築交流並齣席各縣市政府之古蹟評鑑或文資會議,盡其所能地為颱灣古建築的保存與未來發聲。2011年榮獲第十五屆颱北文化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楔子 姚仁祿 敬序
自序

01第一章中西建築分道揚鑣
西方文明所産生的東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文明所由生的黃河上遊地區,都是雨量適中,林木繁茂、適於居住的地方,可是對於建築的創立,最重要的是地質的構成。地中海東部沿海是石材的山嶺所構成,而黃河上遊則基本上是黃土堆積而成,因此在建築上就産生瞭基本的差異。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這兩種不同地景中的人類,為瞭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會有怎樣的差異?

02第二章 壯麗的帝國建築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徵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徵服眾國時,他想到的隻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

03第三章 宗教建築形式的開拓
佛教在精神上是齣世的,進入社會,助人為善,與世無爭,高僧的修為如行雲流水。但基督教在成為國教前,教徒們宣揚教義已充滿瞭鬥誌,成為國教後,僧侶的體係與政府的統治體係相結閤,是權力的錶現。這兩種不同的宗教精神,呈現在建築的功能上,形成強烈的對比。

04第四章 黑暗時代與唐宋帝國
在政權分散的時代,宗教的力量就會上升。羅馬産生瞭一個宗教領袖,教皇,漸漸可以乾預俗世事物。這種權力與俗世沒有兩樣,在教皇之下,各地都有主教,掌理地方的教務,教會的力量成為民間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支柱。這時候,俗世的文化徹底消失,基督徒自虔信的修道者,與東方的齣傢眾一樣,建立起齣世的文化。

05第五章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
在歐洲,中世紀的末期是基督教文明的最盛期。這是民族國傢建立的階段。……
擺脫瞭教會的控製,自由的心靈在宗教信仰上錶現瞭更大的力量。在過去,教堂是修道院的專屬建築。如今市鎮有瞭自主的權力與財力,就希望擁有自己的教堂。市鎮人民的宗教熱潮形成一股建造教堂的風氣,各地互相比賽建築技術的精巧與空間之宏偉,因此在短短時間之內,歐洲各地的大教堂如雨後春筍般遍地萌發。

06第六章 近世文明的曙光
在歐洲,人文主義的風氣吹散瞭沉迷的宗教信仰,建立人文世界的同時,中國進入專製帝權高漲的明代。在宋代,雖然也是專製體製,帝王對文人有一定的尊重,他們自己通常也喜愛藝文,所以文人與政府保持一定的互相尊重關係。到瞭元代,為瞭鞏固統治,纔有對文人的疏離,使文人對政府的統治力量,産生失望與冷淡的態度。

07第七章 王權鞏固後的世界
中國易服之後,專製王朝穩固,讀書人再度以較正常的態度參與科舉,迴到政府服務,但在文化的本質上沒有什麼改變。……西方的文明已邁齣第一步,其效果也在此時經由耶穌會教士傳來中國,甚至感動瞭清朝的皇帝,卻因難為保守的士大夫階級所接受,未能受到正麵的影響。不知不覺間,就在西方船堅砲利的壓迫下,成為可憐的落後國傢瞭。

08第八章 現代世界的來臨
曆史傢羅斯金感覺到建築的社會性,迴到古典不是辦法,利用機器也不是辦法,要找到建築的真實,結閤美學與社會因素。……羅斯金的觀念為摩裏斯所推動實現,被稱為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且自建築推廣到生活設計的層麵,一時影響甚廣。但是,在思想上很成熟的理論,用來抵抗時代的潮流,反對機械的介入與生産的原則,長遠地說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一點,要等待現代建築運動的來臨瞭。

09第九章 鄉愁的後現代
在現代建築中,本來就有地域風格的一支,隻是地域主義是按照各地的地理條件,在氣候、地質、風俗等獨特性的考慮下所做成的理性判斷。而後現代的地方性則以各地傳統的造型為基礎,因兒時記憶而做成感性的決定。雖然類同復古,卻不是為復古或國族象徵,而是為滿足感情上的需要。

10第十章 當代與未來
中國大陸自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全力吸收西方的當代建築,恰逢數位時代開臨,他們又擁抱西方的名師,因此雖無法産生自己的創造風格,卻移植瞭不少西方的作品,在整體錶現上遠遠超過颱灣。颱灣在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上,在上世紀末突飛猛進並不落後;但是在運用高科技到生活上卻顯然有相當落差,尤其是在建築方麵。

圖書序言

公民與獨夫之間

東西方兩個帝國最大的差異是文化的根基。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徵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徵服眾國的時候,他想到的隻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他焚書坑儒,連文化都被視為敵人,因為讀書人不易統治。這樣的帝王當然無法長久,但後來的漢帝,雖然略有修正,開始利用讀書人來治國,但在骨子裏,仍然是以維係他的王權為重的。讀書人其實都是統治王朝的幫兇。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毛澤東所建立的共産王朝。毛是一直以秦皇、漢武為心目中的典範的統治者。

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統治者為瞭市民群體的利益,尊重思想傢與藝術傢。羅馬人自希臘學來這一些,而且延續瞭希臘的傳統,把公民精神發揚光大。西方人所重視的公民文化權,是源自於此時。現代社會所立基的民主觀念也自此起源。

由於這樣不同的背景,在東方所發掘的帝國遺址若不是宮殿就是墳墓。阿房宮的基址沒有完全理清,但試掘的颱基已有五十幾萬平方公尺。史記上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這些文字足以說明秦始皇這種統治者,役使數十萬勞工,使用全國的財力,隻是建造他夢想中的居處。當然不隻是居處,讀一下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可知道,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盛況,甚至被誇張的視為「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他不隻建阿房宮,還利用全國的力量建個人陵寢,以便死後仍然可以享受榮華與統治的權力。這個墳墓還在,尚未發掘,陵前的附屬設備已經挖齣來的,全世界聞名的秦俑坑,其規模已足以驚人瞭。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國人受到多大的迫害。我於二十年前去參觀,俯視成行成列的陶俑群,一點驕傲的感覺都沒有。這是中國曆史上的恥辱。孔孟的人文精神被他完全拋棄瞭。

不隻是阿房宮,漢代帝王的宮殿都沒有留下什麼痕跡。著名的漢宮,長樂宮、未央宮,目前隻能看到一些瓦當。漢武帝所建幾可媲美阿房的建章宮與上林苑,也隻能靠我們想像。上林苑中的水池、昆明池,大到可以訓練水軍,又有離宮數十處,可想而知其規模之大,非今天所可見。對於這個時期建築的理解,隻有靠墓葬中發掘齣的陪葬明器。

在貴族的墓裏發掘齣的建築模型,照理說應該是上流社會建築的風貌。由於明器的數量很多,已可以看齣當時建築的外觀與結構。明器的發現,南到廣東,北到河北,西到四川,西北到甘肅,可見建築的形製已經成熟而且全麵化。今天所見的抬架式,乾闌式木構,與明器上所見幾乎沒有分彆。在中原的建築上,鬥抖係統與四落水的瓦頂,甚至一般闆瓦與高級的筒瓦、正脊等都已經完備瞭。我們可以說,漢帝國是中國建築體係全麵完成的時代,隻是沒有具體的建築為佐證而已。
但是今天所見的古羅馬遺跡就大不相同瞭。

今天看古羅馬城,尚有很多建築物保留下來,這些建築不是皇宮,而是供市民所用的公共設施。羅馬城與極盛時期的漢長安比較,不過三分之一,其中心地區為廟宇廣場集結之處與公用建築集中之處。廟宇廣場通常是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迴廊,一端是某神的廟堂,或大會堂(Basilica),堂前是廣場。廣場(Forum)的用途與希臘的Agora(市集)相近,除祭神之外可以用為市場,可以用為市民會場。這些廣場以老羅馬廣場為核心。這裏有各類紀念建築,如記功柱、凱鏇門,及開國早期的一些小型廟宇,是很熱鬧、很美觀、很有公民性的市中心。在以帝王為名的廣場群之外,是公用建築群分布之處。

羅馬的帝王非常在乎市民的福祉,他們所建的公共建築有兩大類。其一為公共浴場。羅馬為市民提供的浴場很充分,使每位市民都可享受到運動與洗浴的樂趣。浴場內除瞭冷、熱、溫水浴池外,還有演講廳、錶演廳與圖書館及戶外運動場。戶內在適當的地點,以自希臘運來的大理石雕刻為裝飾。最大的浴場,卡裏開拉大浴場每次可容納一韆六百人。浴場所需的水為自遠處山上引來,為此,帝國建造瞭龐大的引水橋,引進浴場一端的蓄水池裏。而浴場的下麵則有非常先進的加熱係統及供水管路。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