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建筑十讲

东西建筑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建筑史上最菁华笔记! 
  中国建筑史+西洋建筑史+现代建筑史+当代建筑=《东西建筑十讲》
  汉宝德建筑与文化的美学对话!

  十讲缘起于十多年前门生姚仁喜的提议,经过夏铸九的促成,姚仁禄的积极运作,还找来台湾古蹟专家李干朗跨刀作画,终于重现一代大师风采!

  汉宝德先生对台湾的建筑界与文化界影响重大而深远,他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要舵手,他更是台湾极少数能学贯中西、论述建筑史的一代大家。本书由汉宝德先生亲自执笔,历数每个关键年代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文明积累与创新的力量。

作者简介

汉宝德Pao Teh Han
  
  1934年生,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现任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总统府资政、文建会顾问、教育部谘询委员等。

  汉宝德先生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接轨国际现代建筑的重要学者。毕生以建筑为己任,思考空间与人文的关系。为了普及科学教育,他花了12年的时间筹设完成「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并担任首任馆长,以创新规划与深厚学养,将科博馆经营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

  获得多项殊荣: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奖、教育部颁一等文化奖章、中华民国建筑学会建筑奖章、国家文艺奖第一届的建筑奖、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文化部第二届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评选委员特别奖:终身成就奖。

  着有《筑人间》、《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汉宝德谈美》、《写给青年建筑师的信》、《设计型思考》等诸多作品。

绘者简介 

李干朗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历任《建筑师》杂志主编、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等,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多年来致力于古建筑调查研究工作,培养古蹟维护的专业人才,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并出席各县市政府之古蹟评鑑或文资会议,尽其所能地为台湾古建筑的保存与未来发声。2011年荣获第十五届台北文化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楔子 姚仁禄 敬序
自序

01第一章中西建筑分道扬镳
西方文明所产生的东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文明所由生的黄河上游地区,都是雨量适中,林木繁茂、适于居住的地方,可是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的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是石材的山岭所构成,而黄河上游则基本上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基本的差异。我们可以想像生活在这两种不同地景中的人类,为了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有怎样的差异?

02第二章 壮丽的帝国建筑
东方的秦汉帝国是建立在帝王的强力征服之上的。当秦始皇征服众国时,他想到的只是权力统治全国。所以在成功之后,他所展现的就是帝王的无上权力。西方帝国的统治者是以希腊的城邦文化为基础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领袖是在市民的拥戴下建立起来的。他们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艺术来娱神。因此过着团体的、以美的追求为中心的共同生活。

03第三章 宗教建筑形式的开拓
佛教在精神上是出世的,进入社会,助人为善,与世无争,高僧的修为如行云流水。但基督教在成为国教前,教徒们宣扬教义已充满了斗志,成为国教后,僧侣的体系与政府的统治体系相结合,是权力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的宗教精神,呈现在建筑的功能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04第四章 黑暗时代与唐宋帝国
在政权分散的时代,宗教的力量就会上升。罗马产生了一个宗教领袖,教皇,渐渐可以干预俗世事物。这种权力与俗世没有两样,在教皇之下,各地都有主教,掌理地方的教务,教会的力量成为民间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支柱。这时候,俗世的文化彻底消失,基督徒自虔信的修道者,与东方的出家众一样,建立起出世的文化。

05第五章 近代来临前的东西方世界
在欧洲,中世纪的末期是基督教文明的最盛期。这是民族国家建立的阶段。……
摆脱了教会的控制,自由的心灵在宗教信仰上表现了更大的力量。在过去,教堂是修道院的专属建筑。如今市镇有了自主的权力与财力,就希望拥有自己的教堂。市镇人民的宗教热潮形成一股建造教堂的风气,各地互相比赛建筑技术的精巧与空间之宏伟,因此在短短时间之内,欧洲各地的大教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萌发。

06第六章 近世文明的曙光
在欧洲,人文主义的风气吹散了沉迷的宗教信仰,建立人文世界的同时,中国进入专制帝权高涨的明代。在宋代,虽然也是专制体制,帝王对文人有一定的尊重,他们自己通常也喜爱艺文,所以文人与政府保持一定的互相尊重关系。到了元代,为了巩固统治,才有对文人的疏离,使文人对政府的统治力量,产生失望与冷淡的态度。

07第七章 王权巩固后的世界
中国易服之后,专制王朝稳固,读书人再度以较正常的态度参与科举,回到政府服务,但在文化的本质上没有什么改变。……西方的文明已迈出第一步,其效果也在此时经由耶稣会教士传来中国,甚至感动了清朝的皇帝,却因难为保守的士大夫阶级所接受,未能受到正面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就在西方船坚砲利的压迫下,成为可怜的落后国家了。

08第八章 现代世界的来临
历史家罗斯金感觉到建筑的社会性,回到古典不是办法,利用机器也不是办法,要找到建筑的真实,结合美学与社会因素。……罗斯金的观念为摩里斯所推动实现,被称为工艺运动(Art & Craft Movement),且自建筑推广到生活设计的层面,一时影响甚广。但是,在思想上很成熟的理论,用来抵抗时代的潮流,反对机械的介入与生产的原则,长远地说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一点,要等待现代建筑运动的来临了。

09第九章 乡愁的后现代
在现代建筑中,本来就有地域风格的一支,只是地域主义是按照各地的地理条件,在气候、地质、风俗等独特性的考虑下所做成的理性判断。而后现代的地方性则以各地传统的造型为基础,因儿时记忆而做成感性的决定。虽然类同复古,却不是为复古或国族象征,而是为满足感情上的需要。

10第十章 当代与未来
中国大陆自上世纪八○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全力吸收西方的当代建筑,恰逢数位时代开临,他们又拥抱西方的名师,因此虽无法产生自己的创造风格,却移植了不少西方的作品,在整体表现上远远超过台湾。台湾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上,在上世纪末突飞勐进并不落后;但是在运用高科技到生活上却显然有相当落差,尤其是在建筑方面。

图书序言

公民与独夫之间

东西方两个帝国最大的差异是文化的根基。


东方的秦汉帝国是建立在帝王的强力征服之上的。当秦始皇征服众国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权力统治全国。所以在成功之后,他所展现的就是帝王的无上权力。他焚书坑儒,连文化都被视为敌人,因为读书人不易统治。这样的帝王当然无法长久,但后来的汉帝,虽然略有修正,开始利用读书人来治国,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以维系他的王权为重的。读书人其实都是统治王朝的帮兇。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毛泽东所建立的共产王朝。毛是一直以秦皇、汉武为心目中的典范的统治者。

西方帝国的统治者是以希腊的城邦文化为基础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领袖是在市民的拥戴下建立起来的。他们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艺术来娱神。因此过着团体的,以美的追求为中心的共同生活。统治者为了市民群体的利益,尊重思想家与艺术家。罗马人自希腊学来这一些,而且延续了希腊的传统,把公民精神发扬光大。西方人所重视的公民文化权,是源自于此时。现代社会所立基的民主观念也自此起源。

由于这样不同的背景,在东方所发掘的帝国遗址若不是宫殿就是坟墓。阿房宫的基址没有完全理清,但试掘的台基已有五十几万平方公尺。史记上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这些文字足以说明秦始皇这种统治者,役使数十万劳工,使用全国的财力,只是建造他梦想中的居处。当然不只是居处,读一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可知道,当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盛况,甚至被夸张的视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他不只建阿房宫,还利用全国的力量建个人陵寝,以便死后仍然可以享受荣华与统治的权力。这个坟墓还在,尚未发掘,陵前的附属设备已经挖出来的,全世界闻名的秦俑坑,其规模已足以惊人了。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国人受到多大的迫害。我于二十年前去参观,俯视成行成列的陶俑群,一点骄傲的感觉都没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孔孟的人文精神被他完全抛弃了。

不只是阿房宫,汉代帝王的宫殿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着名的汉宫,长乐宫、未央宫,目前只能看到一些瓦当。汉武帝所建几可媲美阿房的建章宫与上林苑,也只能靠我们想像。上林苑中的水池、昆明池,大到可以训练水军,又有离宫数十处,可想而知其规模之大,非今天所可见。对于这个时期建筑的理解,只有靠墓葬中发掘出的陪葬明器。

在贵族的墓里发掘出的建筑模型,照理说应该是上流社会建筑的风貌。由于明器的数量很多,已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外观与结构。明器的发现,南到广东,北到河北,西到四川,西北到甘肃,可见建筑的形制已经成熟而且全面化。今天所见的抬架式,干阑式木构,与明器上所见几乎没有分别。在中原的建筑上,斗抖系统与四落水的瓦顶,甚至一般板瓦与高级的筒瓦、正嵴等都已经完备了。我们可以说,汉帝国是中国建筑体系全面完成的时代,只是没有具体的建筑为佐证而已。
但是今天所见的古罗马遗迹就大不相同了。

今天看古罗马城,尚有很多建筑物保留下来,这些建筑不是皇宫,而是供市民所用的公共设施。罗马城与极盛时期的汉长安比较,不过三分之一,其中心地区为庙宇广场集结之处与公用建筑集中之处。庙宇广场通常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回廊,一端是某神的庙堂,或大会堂(Basilica),堂前是广场。广场(Forum)的用途与希腊的Agora(市集)相近,除祭神之外可以用为市场,可以用为市民会场。这些广场以老罗马广场为核心。这里有各类纪念建筑,如记功柱、凯旋门,及开国早期的一些小型庙宇,是很热闹、很美观、很有公民性的市中心。在以帝王为名的广场群之外,是公用建筑群分布之处。

罗马的帝王非常在乎市民的福祉,他们所建的公共建筑有两大类。其一为公共浴场。罗马为市民提供的浴场很充分,使每位市民都可享受到运动与洗浴的乐趣。浴场内除了冷、热、温水浴池外,还有演讲厅、表演厅与图书馆及户外运动场。户内在适当的地点,以自希腊运来的大理石雕刻为装饰。最大的浴场,卡里开拉大浴场每次可容纳一千六百人。浴场所需的水为自远处山上引来,为此,帝国建造了庞大的引水桥,引进浴场一端的蓄水池里。而浴场的下面则有非常先进的加热系统及供水管路。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