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台北:60后中低层公寓改造新城市

同居台北:60后中低层公寓改造新城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城市改造
  • 公寓改造
  • 居住
  • 60后
  • 中低层
  • 建筑
  • 设计
  • 台湾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从既存的都市纹理中,
生长出共同梦想的预言书

  从最小的住宅单元出发
  微调出都市中不同尺度的异质场景

  都市,都是由多样的异质元素所构成的集合。然而在台北,多层次的异质纹理却同时能在一栋老公寓中完全展现。本书不仅探讨兴建于1960年代后的台北老公寓在整建维护上之设计对策与可能性,还从一个更宏观的视野谈住居的改变对整个城市所造成的影响,一种由私密到公共、由内到外的连锁变动。

  从了解台北住居的现实,我们试图为这座「为居住而生」的城市开启崭新的视野──从微调的尺度与思考角度开始,再造都市的价值、记忆以及风景。

  张  枢│曾成德│阮庆岳│团纪彦│林圣峰│梁豫漳│仓方俊辅│漆志刚│吴声明│平原英树│林嘉慧│林志宏│沈中怡│刘崇圣│曾泊铭+蔡嘉豪│黄琬雯-一场集结台湾与日本经验的都市介入行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同居台北(曾成德)
前言 便利城市(漆志刚)
导读 住居,蕴含所有(黄琬雯)
论述 为居住而生的城市(漆志刚)
空间地图 标示16 个基地位置与空间关系的地图

I

里:居家生活的空间
住居问题 壁癌 、渗水、通风、採光、管线
建筑场景 阳台、天井、天窗、平面
居民访谈 永吉路公寓
设计论述 老台北.新态度(吴声明)
关键议题 都市更新必须尊重个体差异与多元价值(阮庆岳)
设计对策 阳台
客厅=阳台 ∕ 漆志刚 – 蝶居
逐层退缩的露台 ∕ 吴声明 – 民生西路
双皮层中的阳台空间 ∕ 平原英树 – 台北DIY
向都市延伸的框景阳台 ∕ 吴声明 – 西藏路
公寓花园 ∕ 漆志刚 – 绿毛线
与街道亲近的阳台 ∕ 吴声明 – 永吉路
泸光器 ∕ 蔡佳豪+曾泊铭 – 鸟笼城市 空间皮肤
天井与天窗
垂直「庭 + 塔」 ∕ 吴声明 – 西藏路
空气的自由平面∕ 漆志刚 – 蝶居
揭开屋顶的天窗 ∕ 吴声明 – 福荣街
平面调整
起居花园 ∕ 漆志刚 – 绿毛线
公开座谈1:居家生活的空间

II

间:与邻居分享的空间
住居问题 缺乏电梯、通风、採光、省能、绿化
建筑场景 楼梯与电梯、屋顶、中庭
居民访谈 Taipei DIY ( 新生北路公寓)
设计论述 探索台北的新住宅类型(平原英树)
台北□的新□□住宅设计的□□□□□□的模索
关键议题 战后亚洲地区的集合住宅之课题探讨(仓方俊辅)
□□□□□□□ 后集合住宅□□□课题
设计对策 楼梯与电梯
外挂电梯的可能性 ∕ 平原英树 – 台北DIY
大型社区的垂直动线 ∕ 吴声明 – 西藏路 
新增电梯的配置尝试 ∕ 沈中怡 – 新中街
风与光流动的楼梯 ∕ 吴声明 – 民生西路   
转角梯间的发想 ∕ 刘崇圣– 塔悠路 
屋顶
绿与省能屋顶 ∕ 林嘉慧 – 城市 绿∞
居民共享的聚会空间 ∕ 吴声明 – 西藏路 
双皮层屋顶 ∕ 平原英树 – 新生北路二段
中庭
大型社区的中庭空间 ∕ 吴声明 – 西藏路
防火巷的祕密花园 ∕ 吴声明 – 永吉路
公开座谈2 间:与邻居分享的空间

III

表:与街道联系的空间
住居问题 铁窗、增建、通风採光、 消防安全、围墙
建筑场景 立面外观、街道延伸元素
居民访谈 蝶居(杭州南路公寓)
设计论述 扰动城市的居住 (漆志刚)
关键议题 台北的魅力与可能性 (团 纪彦)
台北的魅力□可能性
设计对策 立面与外观
让风与光进入街道 ∕ 吴声明 – 民生西路
与环境同步的立面 ∕ 漆志刚 – 蝶居
立面DIY ∕ 平原英树 – 台北DIY
向公园展开的立面 ∕ 漆志刚 – 绿毛线 
可变的外墙系统 ∕ 林嘉慧 – 城市 绿∞  
慢热墙 ∕ 吴声明 – 建国南路二段
日照与隐私兼得的立面∕ 吴声明 – 福荣街
街道延伸元素
城市绿电梯 ∕ 沈中怡 – 新中街
连系公园的绿毛线 ∕ 漆志刚 – 绿毛线
社区的林荫散步道 ∕ 吴声明 – 永吉路
水平延伸的立面开口 ∕ 吴声明 – 民生西路
巷弄转角的花园 ∕ 漆志刚 – 蝶居
公开座谈3 与街道联系的空间

关键议题 重建台北厝的价值论述(林崇杰)
后记 黄琬雯
谢志 漆志刚
附录一 案例资料
附录二 参与者介绍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同居台北

  即使在265 年后,诺理Giambattista Nolli 的罗马平面(1748) 仍令我着迷,即使是在台湾台北。

  众所周知,诺理的地图区分为白与黑。留白的是街道、广场、公园、教堂等公共空间,黑色则是佔据大部份画面的量块。对委託制作地图的教皇而言,这些毫无性格的量块可能不过是地图的背景。然而正如认知心理学家的提醒,若没有黑色的量块就没有白色的形体。这些黑色的量块是信众的居住的地方,是庶民生活的场所。它们形成百姓与教皇共同居住教皇的世界。是它们撑起城市。

  罗马如此,北京的胡同民居也同样如此。台北不也如此吗?在观光客簇涌的101 与中正纪念堂之外,真正构成台北的是大型街廓里的4、5 层公寓,那些我们一起生活、成长、变老的地方,那些构成我们集体记忆的基因。在密度极高,共生集居的台北,住宅建筑就是共生城市的基石,公寓就是同居于台北的生活经验,集体记忆的基底。在台北,建筑就是城市,住宅就是生活,同居在台北,住宅建筑就是城市的基因,也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场所,我们所拥有的形式并非毫不起眼,我们对其中的风景也并非毫无感受,只是我们似选择更为直接,更为赤裸。

  本书的编者也是提案者之一的漆志刚先生在与我讨论台北时,曾经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台北可能不需Richard Meier 或 Steven Holl」。我感受到这句话是因为他指出了台北并不由一个个单独的亮点建筑所建立,而是由一整面共同的生活场域所构成。而这也是整个设计团队在投入这个计画时,领导整个方案的张枢先生所坚持的信仰与理想。台北的城市建立于住宅类建筑,而住宅建筑又建立于一般常民之所需。因此相对于集村农舍或田野庄园等「造自己的屋子」的浪漫怀想;这些设计的发想源起一方面深植于城市生活住宅文化里原有的元素,另一方面又投身于社会变迁,经济改善,人口老化与绿色觉醒等当前环境的需要。前者如屋顶加建,阳台外推,悬空外挂于建筑线之外的铁窗,厝边隔壁相偕问好的楼梯间等现象;后者则是电梯、储藏室、通风、採光、省能、环保等议题。

  台北是居住城市。我在想起台北时最常于心中所浮现的一句话是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拿来做为他的箴言录书名的名言,「人性的,太人性的 (Human, All Too Human/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这些青年建筑师的设计提案从环境的实用论,伦理学与美学上共同着手,追求人性上更可居的城市,让我们得以同居台北。

曾成德

前言

便利城市

  2010 年,受到中华民国都市设计学会理事长张枢老师的邀请,参与了一群由年轻建筑师为主的工作团队「台北市60 后中低层公寓改造计画(老屋新生计画)」,在历经两年多的努力,最终共提出了16 个设计案,并分别于2010年与2011 年举办了两场公开设计说明会,而「同居台北」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近年,由于大量屋龄超过三十年以上的老旧中低层公寓(俗称无电梯设备的四、五层楼公寓)因都市更新,而逐渐被拆除改建为15 层以上的高楼住宅,这对于台北原来的都市环境与巷弄文化造成不少的影响。当时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察觉这种以拆除重建为主的都更方式并不完备,老公寓更新的方式应该有更多选择,因此主办了上述这样有意义的计画,希望对这种台北市最常见的建筑类型,透过提出更新设计之提案,来寻求台北住居的新观点。

  虽然这个计画在开始时好像只是回应各别住户的需求,例如加装电梯等方案的研究,但最后却发现为了改善整体的居住品质,往往必须同时调整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在的都市环境,以保存原有巷弄纹理,并延续城市生活文化的底蕴。

  此外,除了设计发想,这个计画同时也观察到许多的潜在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来探讨:

  第一类是有关于推动更新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层面等问题,例如阮庆岳老师思考:如何将新增的公共空间面积计入居民的产权面积之可能方式,让居民不用透过政府补助,就有自力更新的永续经济力量呢?或者是日本的团纪彦建筑师所提到,以中低层公寓作为台北市都市建筑的基底,如何利用设计手法,将城市活动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

  第二类则是设计层面的问题,建筑师面对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增建充斥的现况,不论是双皮层、建筑膨胀、或跨越法定边界等现象,提出模煳或暧昧边界区域存在的可能性?或者透过改造后的私领域建筑基因来复制或衍生,能否让影响的范围超越单栋建筑,创造改善都市环境的机会?

  在编辑初期,我们希望不只从参与建筑师或台北居民的角度来看中低层公寓的问题与可能性,所以举办公开展览和座谈,并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提供意见与交流,包含日本类似的旧公寓新生的案例,让居民、政府相关部门、建筑师、与学者专家能够有共同讨论与沟通的机会。因为城市的更新必须要上述所有人的参与,如曾成德老师于座谈会所提到,所有的角色彼此间必须有新的相互关系产生,因此,这个计画不只是提出设计,更是重要的社会再造工程( Social Engineering)。所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上述各种不同角色与读者们ㄧ个共同讨论与相互激发的平台,针对目前中低层公寓的现况尽可能提出问题,并发掘问题,而非仅提供单ㄧ的解决方案。

  不同于其他以工业或商业为导向的城市,居住才是台北的核心机能,我们甚至可以说台北是以居住便利为主而发展的城市,因此以中低层公寓住宅为建筑类型基底的台北市,其更新对于都市生活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同时我们也期待透过这段对于台北住居的讨论与记录,能够与世界其他都市的发展与共同问题产生对话,ㄧ起来思考空间改造对活化城市生活与文化的可能性。

漆志刚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