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梁比美,来自泉州凤坡村的男子,当年一身布衣、一箩行囊,就这么只身穿越了险恶的「黑水沟」,来到了遍地都在等待开垦滋养、却又处处是契机的台湾。他与妻子黄幼胼手胝足地在台中大甲的闹街上打腰鼓、卖杂货、摆布摊,一点一滴地丰实了梁家的基底与家业,并且努力地开枝散叶,如此才成就了梁家这株茂盛丰美的家族大树。大树的根,自此深扎,更在顶店之处,孵育出了另一段梅镜的情缘--「瑞莲堂」。
瑞莲堂集传统建筑艺术于大成,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最后一户梁家成员的迁出,老宅终不堪岁月侵蚀,日益凋敝。自幼成长于大甲瑞莲堂、白手起家创立比菲多食品公司的梁家四房第四代梁家铭,在一份追寻家族荣光之深情,及一份保存台湾传统建筑之美的热忱驱动下,遂于2011年委託「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进行「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研究计画只是一个开端,设计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导入文创产业与行销商业思维,为老宅带来资源、注入新生命,并且使它成为梁家人永远安身的沃土,才是让瑞莲堂伴随家族绵延、代代相传、永续存在的契机。如此,「梅镜」方能永世「传芳」。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正处于急遽转型的时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逐渐脱节,文化资产濒临灭绝的情境。有鑑于此,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工作者,集思广益,唿吁抢救,于1979年成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并揭示其宗旨为:「维护民俗艺术,传承民间艺人之精湛技艺,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充实精神生活。」
本会初创时期,以民族音乐、戏剧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随者各方学者、专家的投入,逐渐扩及工艺、建筑、宗教、饮食及休闲文化等层面。三十多年来,基金会开风气之先,于发掘族群人文,再现台湾图像,成果斐然,深获肯定。
李干朗
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大稻埕,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与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专任教授,历任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古蹟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巨匠神工》等书。近年以着述、教学及文化资产事务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蹟修护顾问。曾执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着作六十余本、研究报告书近七十本。着作曾获:金鼎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个人于2011年荣获台北文化奖。
郑碧英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室内设计系兼任讲师,长期从事古蹟、历史建筑之调查研究与寺庙规划设计工作。
序言
题字「梅镜传芳」 汉宝德
梅镜传芳的追忆年华 梁家铭
民宅对场作的经典 李干朗
祖厝的传承与再生 梁方龄
梅镜传芳─诗写大甲顶店梁家古宅 路寒袖
梅镜传芳瑞莲堂 陈丽华
第一章 绪论
计画缘起及工作目标
研究内容、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 历史概述
梁氏家族之历史
顶店梁宅瑞莲堂肇建沿革及变迁
梁比美及梁清波生平简介
梁氏家族之姻亲
第三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建筑空间研究
周围环境与顶店聚落
建筑平面格局分析
排水系统
第四章 建筑结构分析
台基与铺面构造
墙体构造
石构造
大木构造
屋顶构造
第五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建筑装饰艺术
木雕艺术
石雕与砖雕艺术
彩绘艺术
剪黏、泥塑与洗石子
彩绘匠师—刘沛
家具及文物
匾额楹联
第六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现况破坏调查及修复计画
建筑现况损坏调查
植栽现况调查
修复与再利用计画建议
日常维护管理准则
未来修复经费估算
附录
大甲顶店梁氏家族大事记年表
阄书
访谈人物及日期
委託人与执行团队简历
工作人员名录
建筑测绘图目录
梁氏家族世系表
梅镜传芳: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梅镜传芳: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