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镜传芳: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梅镜传芳: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梁比美,来自泉州凤坡村的男子,当年一身布衣、一箩行囊,就这么只身穿越了险恶的「黑水沟」,来到了遍地都在等待开垦滋养、却又处处是契机的台湾。他与妻子黄幼胼手胝足地在台中大甲的闹街上打腰鼓、卖杂货、摆布摊,一点一滴地丰实了梁家的基底与家业,并且努力地开枝散叶,如此才成就了梁家这株茂盛丰美的家族大树。大树的根,自此深扎,更在顶店之处,孵育出了另一段梅镜的情缘--「瑞莲堂」。

  瑞莲堂集传统建筑艺术于大成,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最后一户梁家成员的迁出,老宅终不堪岁月侵蚀,日益凋敝。自幼成长于大甲瑞莲堂、白手起家创立比菲多食品公司的梁家四房第四代梁家铭,在一份追寻家族荣光之深情,及一份保存台湾传统建筑之美的热忱驱动下,遂于2011年委託「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进行「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

  研究计画只是一个开端,设计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导入文创产业与行销商业思维,为老宅带来资源、注入新生命,并且使它成为梁家人永远安身的沃土,才是让瑞莲堂伴随家族绵延、代代相传、永续存在的契机。如此,「梅镜」方能永世「传芳」。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正处于急遽转型的时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逐渐脱节,文化资产濒临灭绝的情境。有鑑于此,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工作者,集思广益,唿吁抢救,于1979年成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并揭示其宗旨为:「维护民俗艺术,传承民间艺人之精湛技艺,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充实精神生活。」

  本会初创时期,以民族音乐、戏剧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随者各方学者、专家的投入,逐渐扩及工艺、建筑、宗教、饮食及休闲文化等层面。三十多年来,基金会开风气之先,于发掘族群人文,再现台湾图像,成果斐然,深获肯定。

李干朗

  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大稻埕,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与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专任教授,历任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古蹟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巨匠神工》等书。近年以着述、教学及文化资产事务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蹟修护顾问。曾执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着作六十余本、研究报告书近七十本。着作曾获:金鼎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个人于2011年荣获台北文化奖。

郑碧英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室内设计系兼任讲师,长期从事古蹟、历史建筑之调查研究与寺庙规划设计工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题字「梅镜传芳」 汉宝德
梅镜传芳的追忆年华  梁家铭
民宅对场作的经典 李干朗
祖厝的传承与再生 梁方龄
梅镜传芳─诗写大甲顶店梁家古宅 路寒袖
梅镜传芳瑞莲堂 陈丽华

第一章 绪论
计画缘起及工作目标
研究内容、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 历史概述
梁氏家族之历史
顶店梁宅瑞莲堂肇建沿革及变迁
梁比美及梁清波生平简介
梁氏家族之姻亲

第三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建筑空间研究
周围环境与顶店聚落
建筑平面格局分析
排水系统

第四章 建筑结构分析
台基与铺面构造
墙体构造
石构造
大木构造
屋顶构造

第五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建筑装饰艺术
木雕艺术
石雕与砖雕艺术
彩绘艺术
剪黏、泥塑与洗石子
彩绘匠师—刘沛
家具及文物
匾额楹联

第六章 顶店梁宅瑞莲堂现况破坏调查及修复计画
建筑现况损坏调查
植栽现况调查
修复与再利用计画建议
日常维护管理准则
未来修复经费估算

附录
大甲顶店梁氏家族大事记年表
阄书
访谈人物及日期
委託人与执行团队简历
工作人员名录
建筑测绘图目录
梁氏家族世系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梅镜传芳的追忆年华∕梁家铭 台湾比菲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是一场追忆似水年华的历程,时值大甲顶店梁宅瑞莲堂动土兴建百年之际,格外具有意义。

  梁家开台祖比美公于一百四十多年前离乡背井来到大甲,靠着宗亲的微薄资助,一根扁担挑起腰鼓杂货,胼手胝足,因勤勉实在,经商有成,丁口日益众多,进而决心买下顶店土地,兴建让子孙长住久安的堂皇大厝。

  身为梁宅第四代子孙,成长年代正值经济快速发展,至外地就读高中时期自此离开故乡,历经传统到现代化的冲击,倏忽五十而知天命,勐然回头望乡,老辈凋零,宅第更是人去楼空,衰弱颓圮。梁家开枝散叶百来年,却面临家族记忆模煳、故乡大厝何去何从的窘境。

  岁月如流水般一去不回,梁家与大厝的身世却是有迹可寻。也因此我慎重委託当代传统建筑研究翘楚—李干朗教授,为梁家历史与宅第建筑进行调查与见证。透过这次研究计画,记录梁宅传统建筑的精采布置,也逐步将失落的记忆版图拼整,而家族四大房热情参与史料追查,后辈如方龄南北走访探寻,访谈耆老、调阅日治时期户政地政及图书资料,使得家族史更添生动的故事性。

  本次梁宅专辑的出版,相当感谢总统府资政汉宝德教授为「梅镜传芳」题字,以及多年好友、知名诗人、作词家路寒袖,与华陶窑顾问、诗人陈丽华专为梁宅与梁家谱写美丽的诗,因为他们的肯定与加持,让这部记录梁宅的历程增添了许多光采与份量。

  人的一生有限,然祖厝若能悉心维护,与此书的出版,可以是绵延后代子孙的传家之宝。个人秉持「为先人安身,为后人扎根」的信念,期待将梁宅大厝之美,与家族源流之奇,私藏不如公开,传家更要传世,忝为梁家一份子,略尽棉薄心力。

作者序

民宅对场作的经典∕李干朗 「梁宅传统建筑修复或再利用研究计画」计画主持人

  大甲顶店梁宅是台湾中部现存几座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的传统宅第之一,梁家铭先生身为梁家子弟,他为了追本溯源,自发性委託我们调查梁家大厝建筑,并尽心竭力推动未来修复大计,相对于台湾现今许多传统民宅之古蹟或历史建筑多数由政府主导进行调查,但原居者子孙多已迁离或者漠视的无奈大环境中,树立了良好典范,值得敬佩。我们有幸接受梁先生请託为这座精美的古宅进行建筑物之调查研究,将其地域特色及历史脉胳梳理出头绪。

  这次调查除了掌握建筑较深度内涵的课题外,家族人文历史的发掘也着力甚深。梁氏开台祖梁比美自福建南安诗山凤坡只身来台戮力经营发迹,续有梁清波代表四大房积极热心地方事务,并将家族事业版图推至台南,其发扬光大家族的精神亦是许多由闽粤来台移民史之缩影。调查期间梁孙锜先生提供许多珍贵的家族老照片及文物,为本书增添不少风采。几位八、九十岁家族耆老在访谈中提供极珍贵的口述历史,使得家族史、族谱得以顺利架构。我们亦走访福建寻得诗山梁氏祖祠,祈愿梁氏来台家族与原乡一度中断的血脉情怀得以再度凝聚。其次,针对梁宅建筑特色,梁家邀集厦门及福州工匠,其风格典雅承继泉厦,特别是木雕、泥塑、石雕採用竞赛性质的对场作,为民居匠艺之经典。彩画除了板壁墨绘研判应是敦聘泉州匠师大显身手外,木构件另延请客籍匠师刘沛作画,显示梁家交游广阔,闽客往来交流。

  未来我们提出修复及再利用之方针,希望这座百年古建筑得以延续保存、老当益壮。

  调查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同仁郑碧英、黄淑莹、颜君颖、吴亚纯、卓佳霖等在幽暗的木结构中进行实地测量绘图及撰文,诚属不易;梁方龄小姐居中联系并积极投入各地访谈,为全书的功臣;康锘钖先生长年关注梁厝的景况,鼎力襄助,不仅提供多年前拍摄到现已散佚古物的相片,并使用由徐柏峰先生提供特殊的红外线相机辛苦打光拍摄前、后厅及护廊之板壁及供桌,使得肉眼几已不见的精彩墨画得以显现,功不可没。付梓之际,我们也要特别提及:台南梁氏宗祠派下员梁振南先生(秀才梁瑞图之孙)、梁永盛先生(梁瑞图之侄)与其女梁玲蓉女士接受访谈,台南梁氏宗祠总干事梁胜智、魏淑美夫妇提供史料,台中后里广福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张忠雄先生(张花之孙)、张汉诚先生(张花之孙)、卫玉琦(张花外孙)提供日治户籍资料并接受访谈,台中大安苏大松医师遗孀庄梅英女士提供「东洋医学院(台湾出身者)卒业者名簿」,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前所长黄敦友(外埔铁砧山脚黄来旺后代)遗孀陈咏娟女士提供「铁砧山脚黄氏族人录」,大甲镇立托儿所前所长黄华宁先生(母祖黄幼娘家后代)接受访问、陈柔缙女士提供书报文史资料,台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黄天横先生接受访问、台中市大甲观光产业促进协会李澄清先生,台中市大甲地政事务所,大甲社尾人文工作室张庆宗老师提供—陈天赐、张庆宗、李澄清所着《文曲星下的子民:大甲区文曲里的故事》,雷养德先生、施明煌先生、徐逸鸿先生等人提供自摄照片,均促使内容更臻完整,在此一併志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