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历书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历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do Tada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学历、没有人脉、在大坂工厂区长大,
自学、自立,走出日本在世界发光,成为知名建筑家。
《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历书》是世界知名建筑家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奋斗的履历,是励志故事,也是当头棒喝,
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为跨越难关的指南。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正因为如此,才想用尽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从一个爱打架的小孩,到自认没天分的拳击手,
  想走建筑之路,却被质问「是不是一级建筑师?」后,发愤考上执照,
  以及与各个困难重重的建筑案奋斗的历程……

  透过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历书》,
  坦然阐述不断与现实对抗的建筑家工作的真实面貌,
  娓娓述说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轻人永远保持不服输的精神和学习的热诚。

  本书精采内容:安藤先生的良师益友与家庭故事:

  .用灵魂盖出「光之教会」的一柳幸男先生说:只要具有挑战性,就算条件苛刻,我都会想办法完成。

  .U2当家歌手波诺在「光之教会」,唱起〈奇异恩典〉,神圣的歌声缭绕着整个空间,在场的每个人眼角不禁泛起泪光。

  .经营食品业的岩田宏三委託设计工厂。他要我以员工能在此安心作业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设置了托儿所,并且把光线最好的地方用来做为员工餐厅。

  .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设计七千坪大的美术馆,却安慰我说: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拚全力去做。

  .我们养的狗儿柯尔非常聪明,每当我斥责员工骂得太过头的时候,牠便会汪汪叫,似乎在说:「可以停止了。」然后跑来我脚边用前脚拨我。

  .我们夫妇共同创办事务所,妻子协助事务所的营运。工作中我难免动怒,妻子则会冷静判断,照料、关切员工。因为有她的协助,才得以维持事务所的平衡。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一种心境……」,无论多大岁数,只要愿意挑战新事物,就会产生新可能。

作者简介

安藤忠雄(Ando Tadao)

  1941年出生于大坂。建筑家。自学建筑,旅行欧美各国。
  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曾任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2003年转任名誉教授。

  1979年以「住吉长屋」获日本建筑学会赏
  1993年日本艺术学院建筑赏
  1995年美国普立兹奖
  2002年美国建筑家协会(AIA)金奖
  2005年国际建筑家协会(UIA)金奖
  2010年获赠文化勋章
  等多项奖项

  代表作品有:住吉长屋、光之教会、大坂府立近飞鸟博物馆、淡路梦舞台、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兵库县立美术馆、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东急东横线涩谷地下车站等。

  着作有:《建筑家 安藤忠雄》、《边走边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筑人生》、《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安藤忠雄谈建筑》、《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连战连败》、《具备柯比意勇气的住宅》等。

  进行中的计画: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2006-)
  水户市大工町再开发专案(2006-2010)
  新东京铁塔【东京sky tree】监工(2006-2012)
  东急大井町线上野毛车站(2007-2011)
  阿布达比海洋博物馆(2007-2018)
  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大楼(艺术馆)(2009-2012)
  龙巖人本樱花墓园(2009-2019)
  九州新干线熊本车站(2013-2016)

译者简介

褚炫初

  出生于台北市。

  毕业于京都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攻(现改为媒体学科),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曾任职电子媒体编辑部与国际新闻中心、日商智库研究员、本土食品集团新事业开发部门。

  1999年921大地震随日本NHK电视台赴灾区拍摄纪录片以来,担任建筑、设计美学、品牌行销等相关领域之大型演讲、招商说明会、记者会、专业教育课程之同步∕逐步口译至今,曾任GTDI Co. Ltd.设计公司台湾代表。

  现为专职日文口译员与自由文字工作者。

王筱玲

  曾任职出版社。

  现为自由编辑工作者,《日日》中文版、《美术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编。译有:《小星星通信》、《图说西洋美术史》、《情书》、《燕尾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建筑家的工作∕靠自学找到天职
被送到母亲娘家当养子∕严格又温柔的外婆
意料之外∕初次大病惶惶不安
中学老师∕「数学之美」与热心教导
拳击∕跟着弟弟踏入职业之路
升大学的希望∕因家计与学力死了心
建筑行脚∕深受丹下作品感动
艺术的感性∕年轻人齐聚一堂相互激励
家庭∕事业上与妻子互相扶持
达成目标的觉悟∕午休苦读考执照
旅行∕只身游走欧洲七个月
大坂∕亲切热情的城市
遇见1960年代∕文化先锋们在跃动
事务所的规则∕自备工作用具
工作室∕加盖买来的房子
住吉长屋∕屋外没窗,光线来自中庭
光之教会∕跨越预算的障碍
神户市北野町∕酝酿重新开发的机运
艺术家同志∕生命结束前都要追求美
海外个展∕MoMA展览会∕庞毕度
佐治敬三先生∕自由豪迈的经营者
直岛∕磨练感性的艺术之岛
坂神、淡路大地震∕团结一心完成重建
在美国大学执教∕教学是一种国际交流
任教东京大学∕净是努力不懈的学子
连战连败∕不屈不挠地挑战
坚强的女性Ⅰ∕激发孩子潜力的空间
坚强的女性Ⅱ∕为了创造艺术的空间
赛维利亚万博会∕发挥团队的力量
濑户内∕种树恢复美丽的风景
表参道之丘∕留下「心灵风景」的建筑
东京奥运.海之森∕垃圾山变成绿森林
种植樱花∕靠市民双手打造活力城市
东日本大震灾∕现在日本更要团结一心
日本,加油!∕培育人性的教育才有未来
后记∕透过桃柿育英会的组成
代表作品

图书序言

前言

  如今,日本正面临外界严苛的批判。打从1970年代开始,全球就张大眼睛看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发展,如今已过了四十多年。现在的日本经济,可说正面临濒死的状态。

  在「我的履历书」于《日经新闻》早报连载期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两点四十六分,东日本遭受了大地震与大海啸的袭击。

  当时我正在美国洛杉矶出差回国途中,飞机抵达成田机场的上空准备降落。机舱内的乘客不清楚陆地上发生什么事,只察觉飞机高度一直没有降低,不停地在空中盘旋。

  不知过了多久才听到机上广播,由于东日本发生大地震而无法降落在成田机场,但也无法和塔台取得联系。最后为了避开险阻,终于在北海道的千岁机场着陆。然而千岁因许多临时降落的班机而拥挤不堪,几乎无法让乘客从飞机上下到地面。就算机长频频催促,由于只有管制官在进行控制,机长后来也只能说:「实在束手无策。」

  在机舱内等待很长的时间。下机时已接近午夜,可想而知,千岁附近的旅店全都客满,最后我来到一家远离市中心的温泉旅馆。

  看了电视新闻的报导,净是些让人不敢相信是发生在现在、同样是日本东北地方的受灾惨状。在千年才可能出现一次的大规模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无力与渺小,我只有愕然不已。

  隔天早上,不管航空公司提供的替代班机是几点起飞、要飞往哪里,我心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赶回关西。

  我很幸运地订到早上第一班飞往神户机场的班机,于是立刻往神户出发。

  在这可称之为「国难」的大灾害发生的瞬间,我正好要降落机场;年轻时在旅途中遭遇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我频繁地旅行,并且常在旅途中遇到无法想像的事。

  1968年6月5日,我在柏林机场听说罗伯.甘迺迪于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活动中遭到枪击。当时人们口中纷纷嚷着:「甘迺迪被暗杀了!」然后快步通过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距离1963年罗伯的兄长约翰.甘迺迪在德州达拉斯总统竞选游行中弹身亡,已经过了五年。罗伯当时受命为甘迺迪总统的司法部长,为解决当时美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付出过许多努力。

  在1962年秋天,撼动世界局势的古巴危机中,尽管与当时苏联的赫鲁雪夫处于对立,但罗伯仍寻求美苏和解之道,避免发生战争;对内则积极参与废止歧视黑人种族的公民运动,主张种族平等。

  当甘迺迪总统提出新疆界政策,以「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来激励国民士气。身为弟弟的罗伯则强调打击腐蚀美国社会的黑手党与废除种族歧视,并在哥哥死后、詹森总统任职期间,主张美军即刻退出越南战争。他怀抱着理想,身处于动乱的1960年代,起身面对各种困难与阻碍。

  当甘迺迪总统、金恩牧师、还有罗伯.甘迺迪这些年轻的领导人物相继遭受枪击猝然牺牲,美国顿时陷入了恐慌。

  对我们这些当时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美国那些因燃烧理想而失去性命的领袖人物,是英雄的化身。在那之后,世界各地掀起了追求真正自由的风潮,那些英雄人物成了学运和工运的根源,宛如《圣经》一般的存在。

  能够直接而敏锐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氛围的我,可说是非常幸运。

  1979年,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遭到射杀,那时候,我正好要从首尔机场飞往欧洲。

  事发之后,戒严令立刻被颁布下来,机场也遭到封锁。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得以走避到其他国家,也算是个宝贵的经验。

  在旅途中如此这般地见证了历史重大事件,让我在之后的有生之年,更深刻地感受到应该好好看清世界,并且要站在历史的原点认真思考所有的事。

  2010年元旦,我以专家小组与谈人的身分,和几位来宾一起到NHK电视台参加一个谈话性节目,探讨对今后日本该有什么期待、国家应何去何从的。

  在场每位来宾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为当今民主党的政权运作打分数,你会打几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十分。」因为我认为身为民主党政权中枢的官员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

  当时一起出席的国家策略大臣菅直人,就坐在我面前。盐川正十郎和日本电产的永守重信给的分数比较高,每位参加者都说:「安藤先生分数打得好严格喔!」

  但是,身为大地震后组织的复兴构想会议成员之一,造访灾区、出席多次会议,我总是抱着失望与无力感,坐上返回大坂的新干线。

  不知是我的提案太过具体化,还是提出的数字让政府想要避开执行上须负的责任,总之,经常是不会受到太多讨论便无下文。

  譬如说,福岛遭受辐射的重大事故,今后应该如何思考能源问题?这对复兴构想会议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议题。我认为,如果现在我们依赖核能的比率占总能源的30%,那么2030年就削减为15%,剩下15%中的7.5%以自然能源替代,另外的7.5%借由节能减碳等折衷应对方式来摸索努力,然后再过十年,让其余的15%也完全以天然能源来取代,期望以三十年的时间,逐步利用替代天然能源汰换核能发电的方向来进行转换。

  三十年后能源抽取技术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甚至也可能集合物理、化学和科学等知识,创造出新的能源。既有的核电厂随着老旧败坏自然必须废除,期间处理核废料的能力应该也会有确实的成长。

  资源贫瘠的日本,唯一能胜过他国的,便是即使失败也会从中学习,不断痛下苦心,磨练出高水准的技术。

  对于知识分子们要求核能全废、立即採用天然能源替代等几近歇斯底里的发言,我也抱着存疑的态度。尽管我不认为国家截至目前为止以国策来推动、仰赖核能做为主要能源的政策是正确选择,不过因为实际上我们就是跟着这偏颇的政策仰赖着核电厂一路走来的,所以才要正视现实,花二十年、三十年逐步转换主要能源的取得,不是吗?

  对一般企业与国民而言,能源的问题相当深刻。如果无法确保安定的能源供给,很明显的,企业会舍弃这个国家,将生产据点转移到外国。

  已经有许多类型的企业出走国外,日本产业空洞化已难以煞车,失业率更是大幅提升。如此下去,连脚踏实地培养出来的技术也快走上绝路。

  我们必须号召全国,对过去堆积到现在关于资源、能源、粮食、灾害对策等问题,策略性地思考对策,在完成灾区重建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把复兴日本当作目标。

  就是要趁现在,每位国民的思维都必须改革,我希望政治家们能够痛定思痛,思考如何重建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国家,如何永续经营,展开行动。无论政治家或官员都该分享彼此的智慧,为了带领勤勉的日本国民走往正确方向,应舍弃利己狭隘的纷争、面对现实、磨练国际观、向历史借镜、取回公众利益的精神,不断地努力打拚。

  为了再次唤醒这个国家曾有的光辉,全国上下应该团结合作,然后付诸行动。

图书试读

建筑行脚/深受丹下作品感动

下定决心以自学走上建筑之路的我,以读书做为开端。同时,透过函授课程学习绘图基础、平面设计等。正如写作者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建筑家也必须以身体去体验空间。

我从高中时期开始对建筑世界产生兴趣,便走访了京都与奈良各地的建筑物。出社会以后,逐渐有意识地抱持着目的,更加频繁地前往。无论是京都的传统建筑,或是书院与茶室等,都随着时代与风格展现不同的面貌。此外,以法隆寺、东大寺等飞鸟时代建筑为主的奈良,则开创出与京都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因为想理解日本建筑的精髓而频频走访。

二十二岁那年(1963年),如果有读大学,正好就是要毕业的那年,于是我计画了自己一个人的毕业旅行。从大坂渡船到四国,再绕到九州、广岛,然后从岐阜往东北,是我尝试性的建筑巡礼。

其中最受到冲击的体验,是在走访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那个夜晚。晚上十一点,周围极其宁静,在几乎一片漆黑当中,我走过挑高广场,看见核爆圆顶那令人不舒服的样子,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惨无人道。建筑杂志上令人过目难忘的和平纪念资料馆,那种风格的典雅样貌在这里完全感觉不到。我感受到的是临场空间的力量、建筑所拥有的力量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绪。观赏日本近代建筑巨擘丹下健三的作品,本来就是这趟旅行的目的之一,我得到超乎预期的感动。

另一方面,分布在各地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白川乡、飞驒高山这些世居民宅的空间,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是在皎洁的月光下,伫立在民宅中彷彿要被黑暗吞噬的大黑柱,让我体会到现代建筑无法蕴含的感动。人们的生活与空间相互结合,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创造的风景,真的很美丽。

像这样可说是日本原生风景的村落风光,现在正在消逝。果然和我感觉到的一样,经过将近五十年的时光,使用许多工业产品,表面不易弄脏的现代建筑,破坏了田园的景色。

透过亲自体验、学习所得到的感动,是在书本与传闻中绝对学不到的。

现在,我的事务所规画了「暑期研习营」,让有兴趣的学生体验学习。利用长假到事务所打工之余,选定一个主题,利用週末到京都、奈良等地去研究古建筑。停留一个月的期间可以有八次探访,每次花一整天时间彻底研究。如此一来,有时寺院等地会为了回应学生那份热情,把平常见识不到的珍藏品特别展示出来,这对以为求学就是在大学听课与读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热诚是能够影响他人的。

「暑期研习营」的最后,要把研究内容整理成报告,篇幅与题材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凭自己的能力,汇整好一个月来的研究内容。起初看来靠不住的学生,顿时变得很可靠。

去年夏天,有位学生选择了东大寺的南大门。应该是特别热衷与投入吧,报告里竟然附上缜密到令人吃惊、非常细致的手绘图。

南大门是东大寺的中兴始祖俊乘坊重源建造的,这个被称为大佛样的建筑,形式上的美感在日本建筑史中,实在是简洁有力,又充满动感。我初次目睹时,便被它壮大的规模与充满魄力的空间所折服,那份感动至今仍铭刻在心中,成为我自身想像力的泉源之一。这让我再度体认到,对于从事创作的人很重要的是,能与多少感动相遇?而且尽量在年轻善感的阶段去经历与累积。

2011年夏天,两名东京工业大学学生申请参加「暑期研习营」,而且打算骑自行车由东海道一路到大坂。我即刻便答应这两位勇敢的学生到我事务所来。尽管在途中遭逢一些意外,这两名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最终平安抵达。现今仍勇于尝试与冒险的年轻人,我很感动也很欣赏。他们俩工作很勤快,週末则到京都研究古寺,然后在秋天回到东京。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我自己从旅行的经验中学习到很多。无论如何,都一边寻找着所谓的自我观点,一边思考并持续追寻。只是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建筑物的表层,而是建造者的人性与他们的人生故事,以及盖出那栋建筑物的时代,都必须进行了解。切实地走访建筑,边看边走边思考,这个经验将成为个人宝贵的资产。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