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实建筑的深度认识──「实构筑Tectonic Becoming」
◆ 「建筑师+营造厂+业主」三方合作,从创意、技术到需求,达致对真实建筑的深度认识
◆ 超过三十件近两年内完工建筑作品的构筑全貌完整披露
「实构筑」的涵意,「实」即真实,「构」即建构、构造之意,「筑」即建筑之意;「实构筑」即真实建构建筑之意。
从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设计创意的追求、营造厂工程师在建筑营建技术及工程细部的人力及智慧付出、以及业主在整体建筑需求及工程执行机制上的协助及对设计施工团队的信任;透过这三方合作,《2012实构筑ing》不仅希望达成三赢,而是更促进建筑之于社会优质资产的四赢,广泛形成社会大众对真实建筑的深度认识。
法国哲学家德波(Guy Debord,1931-1994) 曾于1967年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着作-《奇观社会,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他引用马克思的理论,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末期存在的视觉形式的不当,却也形成了本文最后结语的反省。而西方尤其是德国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透过不断的辩论及设计执行,逐步形成以人类生活文化为基调的构筑论述;其所获得的不只是在跨业专业工作上,建筑师及工程师所结构形成之「合作」关系的呈现,而成为如柯比意所言之「构造者」之外,这种专业合作也将以「技术卓越」(Technical Excellence)为前题的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设计,化约昇华为具文化性意义的空间核心形式的追求。
这些努力固然提昇了人类文明的品质,但另一方面,因为如前述建筑的永恆意义追求己不复坚定如往常,建筑己成为显现奇观社会存在之温床所在,使得目前眼前所见之建筑,成为如德波所预示批判之与资本密集最紧密结合且普受争议的视觉形式,建筑如果可以不以外在形式的表征上呈现永恆,建筑应可借内在理性的方式,表达将建筑做为德波文意中奇观社会表象文化的批判与不满,这是建筑师、营造业者及业主三方关系可再思考的议题,也就是说,「合作」之于建筑构筑文化的理想性为何?这也是本次「实构筑」展所欲提示的议题之一。
相对于逐渐奇观化的社会发展状态,以民间自发力量为基础举办至今已第三届的「2012实构筑ing」展,正是借建筑师、营建业者及业主的三方合作,借近二年所完成的32件建筑作品(包括2件数位设计制造及1件非物质性建筑等3件较具实验前瞻性的作品),所欲揭示当前台湾建筑之建筑构筑文化及未来发展的包容力,正是这次展览以及专书的策画主题所在,也期望以此为开端,能持续累积台湾在地的建筑经验。
后记「2012实构筑ing」策展∕吴光庭
策展说明
展场平面图
N01│台中大都会歌剧院∕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
N02│2009高雄世界运动会主场馆∕The Main Stadium for World Games 2009
N03│朴建筑∕Hollow Core Headquarter
S01│若水会馆∕Je Shui Pavilion
S02│富贵三义馆∕Fu Guei Sanyi
S03│内湖何宅∕House H
S04│安安妇儿诊所∕An-An Women and Children Clinic
S05│璞园心地居∕PAUIAN Housing Block Iikokochi
S06│House CK
S07│克缇办公大楼∕Kelti Center
S08│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Shih Chien University Gymnasium and Library
S09│蚂蚁屋∕Ant Farm House
S10│台东Prefab Vacation House
S11│中和地政事务所与税捐稽征处中和分处∕Zhonghe Land Office and IRS Zhonghe Branch
S12│东和钢铁桃园新厂新建工程∕TUNG HO STEEL TAOYUAN WORKS
S13│妮傲丝翠总部大楼新建工程∕NEOASIA LTD. OFFICE BULDING, NEI HU, TAIPEI
S14│五所为透天集合住宅设计∕WSW Houses
S15│Cupola Prototype I
S16│云∕The Cloud
S17│塑胶袋之屋∕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S18│茶.胞∕Teagloo
S19│台北那条通∕TAIPEI EXTRA-ORDINARY
S20│大东文化艺术中心∕Da-Dong Art Center
S21│国立高雄大学风雨球场新建工程∕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Pavilion
S22│医疗器材宜兰厂新建工程∕MEDICAL SUPPLIER OFFICE & LOGISTIC CENTER
S23│罗东文化工场∕Ludong Cultural Working House
S24│太平陈宅-儒园∕Private Mansion of Chen Family
S25│台北东门邮局捷运共构大楼兴建工程∕Taipei Metro Dongmen Station and Taipei Dongmen Post Office Co-Construction Project
S26│台北花卉批发市场新建工程记台湾国际花卉贸易中心(小基地)∕Taipei Flower Wholesale Market & Taiwan International Flower Trade Center
S27│宏亚巧克力博物馆(巧克力共和国)∕Hungya Chocolate Museum (Republic of Chocolate)
S28│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台中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National Taichung Library)
S29│Hello Milllro∕Adaptive Architecture Studio
参展作品名单
2012实构筑ing海报
筹备过程会议纪录暨决策小组成员名单
主、协办单位名单
后记「2012实构筑ing」策展
「合作」──实构筑的基础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结构理性主义的抬头虽然逐渐明确建筑的趋势走向,也指出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作品呈现上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但将建筑构造理性化而使建筑师放弃艺术性及个人风格诠释的能力,无疑的,加剧了原本即已模煳不清的建筑师、营造工程师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及彼此对建筑的认知差异,柯比意也曾于1923年提醒过我们有关建筑师及工程师的角色争执,他说:「……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工程师总是健康、快乐、年富力强且积极任事,而建筑师总是一幅受挫折样、游手好闲、喋喋不休的模样?因为,建筑师快无事可做了,我们(建筑师)也没有足够的金钱物资,保留我们过往所创造的历史记忆,我们必须振作,工程师们将会毫无保留的取代我们而开始建造。」(Wieser,2012: 35)柯比意这段话在形容当时建筑业界所面临的状况真是再写实也不过,尽管他的原创概念「多米诺住宅系统」符合「构造理性化」的原则,尽管富兰普顿以「非构筑性(atectonic)的纯粹主义别墅」的观点,来概括柯比意在1920-1930年代之建筑设计成就(王骏阳译,2007: 352),但柯比意仍然为建筑师在专业上该做的努力尽力表达了他的忧虑,而如果富兰普顿对柯比意的批判性分析观点是可接受的,那么,柯比意在上述1920-1930年之间的住宅作品所表现出高度内在空间性的建筑艺术成就,也反证了脱离了严谨的构筑表现论述,最适于建筑师专业形象的还是艺术性的表现,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仍旧关注此问题的柯比意,在1960年,用他的巧手画了一幅图──「构造者」(Les Constructeurs),说明建筑师及工程师在建筑构造上的分工,在这幅手绘图中,左侧是工程师,右侧是建筑师,二者的工作性质是相互紧扣且互为因果的,尤如图中双手十指紧扣般,象征双方必须同心协力,紧密合作无间。这是柯比意晚年对建筑建造一项谦虚且卑微的期许,也说明了,无论基于任何理由,只有在建筑师及工程师的团队合作基础下,才可能为业主的付出争取最大的建筑价值及宏大的社会意义。
战后台湾构筑文化回顾与反省
另外,在台湾,以光复(1945年)后的台湾现代建筑发展状况而言,能在「构筑」实践上的案例可能相当有限,但台湾在二战后所面临的社会发展状况异常严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相对困难,其中有二个因素对台湾在日后,尤其在1950-1970年间,在现代的建筑构造思考与技能上能与国际社会勉强同步,其主要因素分别为1.「美援」2. 外来教会及外籍建筑师的协助.。
1.美援的影响
当1949年底,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撤退来台之时,虽不乏有良好实务经验的建筑师随之来台,如着名的基泰工程司主持建筑师关颂声(1892-1960),但对于当时时局之困顿,可为发挥之建筑业务实为有限,尤其在1948年,美国政府发表「对华政策白皮书」表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支持及不信任态度后,台湾的地位更显飘摇及危急。不意于1950年,朝鲜半岛发生二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战事,美国政府鑑于西太平洋「反共」防守链之战略佈局之实质需求,重新思考台湾战略之地缘重要性,继之重新修复与台湾国民政府之关系,复于1951年恢复大陆时期已执行之对华援助计划,实行对台之援助,称之为「美援」,至1965年结束,前后共执行14年,对台湾当时及此后,无论政治、军事乃至于经济民生均有极广氾之影响,已故作家陈映真并曾己「美国文化圈」形容当时台湾接受美援之后的社会发展状态。
「美援」过程中对台湾建筑发展上主要的贡献在于将已普遍实行于当时欧美先进国家的「系统式」施工图绘制方式带入台湾,其途径有二,第一种方式是透过台美双方(官方)核定并以「美援」名义执行之工程,负责业务执行之建筑师被要求一律以英制比例及英文绘制系统式施工图,方便在台代表美国美国政府执行业务审查之工程顾问审查,必要时,若干重大工程得送返美国本土审查,这种极为真实的实质援助计划,将台湾的建筑设计执行及工程构造实务,尤其在细部设计能力的培养及提昇台湾在地营造工程实务技能上,有相当重要的贡献,也连带的培养出一批当时台湾年轻的建筑师如沈祖海及杨卓成……等,弥补了战后建筑工程人才不足及符合国际水平实务能力培养的迫切问题。
第二种方式则是透过民间建筑个案形成的经验交流,起因于当时驻台美军顾问团中亦有若干具良好现代建筑设计能力及美学素养的建筑工程师,因特殊机缘完成了在台湾少有的「非美援」工程,但却受惠于美援体系的建筑案例,最重要的个案是当时驻台的美军顾问团工程官史东(Anthony Stoner),受顾问团所在(今台北市中山足球场)附近,台北巿中山北路三段大同大学对面的天主教圣克里斯多福教堂主事神父之託,于1957年完成该教堂设计,无论建筑设计对都巿环境所回应,并以不同材质组成的空间层次感处理,或轻巧量体的教堂主体建筑,都让台湾当时建筑同业眼睛为之一亮,更重要的是当时与史东一起为该教堂设计并绘制新式「系统式」施工图的成大建筑系毕业生隋洪林,成为当时几乎是少数几位有机会学得系统式施工图绘制技能的纯「民间」人士,随着这件独特的非实质美援的民间工程完工,该套施工图随后透过同好辗转流传,嘉惠当时台湾对现代建筑响往的年轻建筑师,成为战后,使台湾建筑业界真正迈向现代建筑工程实践的重要转捩点。显然,借由图面深化所构成建筑建造的智慧及知识是整个建筑现代化过程不变的真理,也明确反应了属于建筑师专业范畴不可替代的角色。
2.外来教会及外借建筑师的影响
另一个在战后初期(1950-1970年)对台湾发展现代建筑水平提昇有重要贡献的是外来宗教教会及其所聘任之外籍建筑师。就现代建筑建造的技术卓越性角度而言,我认为台中东海大学鲁斯教堂(贝聿铭∕陈其宽,1963)、艺术中心(陈其宽,1963)及台东公东高工的圣堂大楼(Dr. Justurs Dahinden,1960),是非常具代表性的案例。支持东海大学建校的基督教美国联董会及支持公东高工建校的天主教瑞士白冷教会,过去都是长期在中国宣教的教会,1950年代初辗转到台湾继续传教。透过教会严明的内在纪律所形成对现代性的认知及持续追求,使得这三件案例即完成于1960年代,且均为钢筋混拟土构造的建筑案例,除具备技术卓越性的建筑建造特质外,借由核心形式(core form)形成的结构理性主义态度及巧妙的空间使用计画,使其内在深具机能使用及在地传统空间文化特质,而毋需借特定外在形式寻求文化意义的自我认同,尤其是鲁斯教堂内部及艺术中心的内部中庭与小演奏厅之关系,更是将建筑构筑所必须的结构理性的核心空间形式昇华为现代空间文化特质而非仅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大业为前题的空间论述;公东高工以外借教会之力,由瑞士建筑师达兴登及结构工程师修毕格(Dr. Schubiger)之合作完成的案例,无论在空间形式美感及社会功能上,都足以说明其对台湾社会的贡献。这些案例都是台湾在现代建筑的构筑发展历程上最重要的突破,同时也是一个里程碑。
鑑于战后台湾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全面性研究所需,自2006至2011的三年时间,国立台湾博物馆委託以本人(吴光庭)为主之团队,执行《二次战后台湾经典建筑图说征集研究》的委託计画,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自1945年后至约1990年代电脑CAD开始全面取代手工绘制前,以手绘方式绘制之施工图、设计图或草图、模型或模型照片等,记录台湾1945年至今现代建筑发展之图面史料,冀希借此大规模的针对经典建筑案例的施工图的征∕收集,目的不只在形成二战后至今,台湾现代建筑研究的本土构筑研究史观的视野,也希望为将来若有机会成立的「国家建筑博物馆」做基础研究及馆藏史料典藏之奠基工作。
五年余来,幸多位资深前辈建筑师及其家属、门生,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及学生们,若干公部门营缮单位的档案资料开放等之大力协助,目前共征∕收集八万余张之施工图,其中包括许多资深建筑师如王大闳、陈其宽、陈迈、汉宝德、林庆丰、蔡柏峰、高而藩、吴明修、潘冀、王秋华、陈仁和……等建筑作品之施工图,也包括至为难得的1986年普立兹建筑奖得主,德借建筑师波姆(Gottfried Bohm, 1920-),于1955年完成设计之台南后壁之菁寮天主教堂(1961)之原始手绘设计图。这些为数甚大的图面资料,目前正由台博馆以逐张大图原尺寸电脑扫描建档中,预计三年时间完成全部扫描;期间,除再继续征∕收集施工图外,预计邀请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研究生协助建立每一单张图面之后设资料库(metadata),方便未来研究台湾建筑构筑文化及史观建立所需。(节录)
吴光庭(「2012 实构筑ing」策展人,淡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策展说明
「实构筑」展,源起于2009年,由廖伟立建筑师及清水工坊廖明彬先生,因共同执行基督教救恩堂建筑及工程,有感于教会及营造厂商及建筑师之三方,相互信任及支持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于完工启用后,于该教堂举办实体开放参观及小型论坛,分享相关三方之工程施工及设计经验,是为第一届实构筑展之开始;随后于2010年12月于台中市绿园道勤美,由筑生基金会林芳怡及东海大学建筑系罗时玮及苏睿弼教授共同策展第二届实构筑展,共17件作品展出并邀请日本建筑师参展,形成实构筑展第一次国际交流。本届「2012实构筑ing」展,则为第三届展,由淡江大学建筑系吴光庭教授负责实质策展,共邀请近二年(2010-2012) 年完工之建筑作品共32件,其中包括2件较具数位实践意义及3件非传统物质材料所构成的空间设计作品;预计于台北市民生东路一段21号忠泰中山创意基地URS21展出,自07/21-09/23展出二个月(上午10:00-下午6:00, 週一休馆) 。
「实构筑」展的基本构想在于推动对整体建筑环境品质提昇的关心,从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设计创意的追求,营造厂工程师在建筑营建技术及工程细部的人力及智慧付出,业主在整体建筑需求及工程执行机制上的协助及对设计施工团队的信任,透过这三方合作,不仅形成三赢,更形成建筑之于社会优质资产的四赢,广泛的形成社会大众对真实建筑的深度认识,表达「建筑师+营造厂+业主」的三方「合作」,是形成社会优质环境的基础,这是「实构筑」展举办三届以来一贯的基本理念。
因此,「实构筑」展,并非是单纯的建筑创意风格展,而是建筑设计创意落实执行完整的实际作品展,因此,所有参展的作品,皆需展示自建筑设计、施工营建、细部设计施工及完工后的完整过程,透过图说、建筑模型、细部模型及影像放映等方式,希望让参观的观众不仅是建筑、营建专业工作者、相关科系学生及最重要的社会大众,均能将深入浅出的展览视觉展示,适当的转换成对建筑构筑的基本概念知识,同时,并借展示的不同案例,展现建筑及营造业者在设计创意及工程执行上默默的高度智慧付出,达到的傲人成果。换言之,「实构筑」的涵意,「实」即真实,「构」即建构、构造之意,「筑」即建筑之意,综合而言,「实构筑」即真实建构建筑之意,我们相信优质的三方合作所形成的建筑,将是社会集体共有的优质资产。
除了展场展示之外,本次策展亦包括07/21及07/22的三场主题论坛、07/28及08/25二天共四场建筑与营造专题讲座及展览期间(07/29-09/16)每週六、日下午3:00起,共十四场次的参展建筑师现场导览(08/25因配合讲座课除外) 等不同性质的活动。三场主题论坛主要是借三件参展作品--2009高雄世运主场馆(互助营造+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竹中工务店)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丽明营造+大矩建筑师事务所+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 及台北内湖朴建筑(璞宝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大砚建筑师事务所) 等三件公私部门主导完成之作品,借不同工程发包机制及三方相互合作克服困难之过程,剖析如何营建优质建筑的经验分享;建筑营造专题讲座则侧重建筑营造执行过程,建筑师及营造工程师的执行经验分享及讨论;现场导览则由参展建筑师现场解析自已的作品经验分享,也同时评析参展的其他作品,形成更广泛的专业交流及经验分享。策展单位亦计画推出「2012实构筑ing」建筑作品现场参访之行程,以期达成本展策展理念对「真实」建筑的体验。
由于对本次策展所接触到的实质参与及赞助的所有单位、个人及厂商们的热情及物质上的全力支持,使得本展在不需要政府官方任何垂爱关怀之下,得以顺利举办,共同为营建「我们的」社会优质建筑资产而努力,这说明了这些年来,台湾「民间力量」所累积的竞争优势及知识优势皆优于公部门的现象及态势,但无论公、私部门在「实构筑」的理念下都必需合作,才得以集力实现一些符合社会集体所殷盼的建筑品质及公益环境。
“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脑海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的直白,而是用一种更具暗示性、更引人遐思的方式,抛出了一个主题。“实构筑”,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构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完成,而是持续进行、不断演变的“ing”。“2012”,这个年份本身就带有某种特殊的时代印记,很多人把它和“世界末日”的预言联系起来,但也许,它更代表着一个转折点,一个旧的循环即将结束,新的开始正在孕育。所以,“2012 实构筑ing”可能是在探讨,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人们是如何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现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这种“实构筑”?它会是关于某个具体的项目,某个社群的集体行动,还是某个个体的内心蜕变?它是否会涉及到台湾本土的案例,那些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充满创造力的故事?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积极的预感,它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展现一种正在发生的、充满活力的创造过程,一种“此时此刻,正在构建”的态度。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自带一种非凡的吸引力,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标题,而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实构筑”,这两个字本身就非常有力量,它暗示着一种动手实践、脚踏实地的创造过程,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ing”的后缀,更是强调了一种动态的、正在进行的状态,仿佛这本书就是在记录一个鲜活的、不断发展的“建造”过程。2012年,那一年,世界好像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新开始的期待。而这本书,巧妙地将这种时代背景与“实构筑”的概念结合,我猜想,它一定是在探讨,在那个特殊的节点,人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构建”出新的现实、新的可能。它可能不是关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关于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创造价值、改变世界的人们。或许是关于建筑师如何设计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设计师如何用创意解决实际问题,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触动人心,亦或是社区居民如何携手合作,将一片荒地变成充满生机的花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充满行动力的力量,它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邀请我们一起参与到“构筑”未来的过程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呈现出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实构筑”案例,它们又是如何在那一年,在那片土地上,悄然绽放的。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真的非常特别,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洞悉内容的书名,而是像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谜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实构筑”,这两个字本身就非常有力量,它暗示着一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态的过程,一种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现实的行动。而“ing”这个词尾,更是强调了这种“构筑”的持续性和动态性,它不是一劳永逸的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行式。2012年,那一年,世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既有对潜在危机的担忧,也有对新时代的憧憬。这本书,似乎就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将这种情绪与“实构筑”的行动力结合在一起。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不是在描绘一个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案例,展现不同个体或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份,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或者去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它可能涉及建筑、艺术、社区发展、甚至是个人的精神探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踏实、一种创造、一种改变,它不是在被动地等待未来,而是在主动地“构筑”未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真实的“构筑”场景,感受那些在2012年,那些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实构筑”是如何发生的。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真的太有意思了,它直接点出了“构建”这个核心概念,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构建”,更关键的是那个“ing”,瞬间就把这份“构建”拉到了一个正在进行、充满活力的状态。2012年,那一年,世界各地都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有对“末日”的戏谑,也有对“新纪元”的期待,各种关于改变、转型、重塑的讨论此起彼伏。这本书,似乎就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时代情绪的尾巴,将“2012”的特殊时间点,与“实构筑”这个充满行动力的词汇结合在一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来解读和展现“实构筑”的?它是否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领域,比如建筑、艺术、科技,还是更广泛地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社区建设、甚至思想观念上的“构筑”?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那些在2012年,那些勇敢的、有创造力的人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出新的可能,去对抗不确定性,去拥抱未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力量,它不是在预言什么,而是在邀请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构筑”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真是自带一种工业风和未来感的融合,让人一眼就觉得它充满力量和可能性。“实构筑”,这两个字,就有一种动手实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态的实在感,而“ing”这个后缀,更是将这种“构建”推向了一个动态的、正在进行的、充满活力的状态。2012年,那一年,充斥着各种关于“终结”与“新生”的讨论,一种深刻的时代转型感弥漫在空气中。这本书,似乎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个时间节点的特质,将“2012”的特殊象征意义,与“实构筑”这个充满行动力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实构筑”?它是否会以某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展现从概念到实现的每一个细节?还是会通过一系列分散但有联系的案例,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在不同领域中的“构建”尝试?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了那些在2012年,那些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的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去“构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现实,甚至是影响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创造精神,它不是在预测一个既定的未来,而是在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构筑”未来的过程中。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瞬间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它没有给我一种“预知未来”的宿命感,反而是一种“创造未来”的紧迫感和可能性。“实构筑”这三个字,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际的建造与塑造。而“ing”这个尾缀,更是将这份建造推向了一个正在发生、永不停止的进行时状态。2012年,那一年,世界似乎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既有对未知未来的隐隐不安,也有对新纪元来临的隐隐期待。而这本书,就像是在那个特殊的节点,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那股想要“重塑”和“创造”的冲动。我猜想,它一定不是在讲述宏大的政治或经济叙事,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微观层面,那些个体或小团队,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实构筑”。是关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用创意和智慧搭建起新的生活方式?是关于如何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亲手去“构筑”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又或者是关于如何在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进行突破性的尝试,用“构筑”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一种“行动者”的精神。它让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用“构筑”来定义自己和未来的故事。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历史的印记,又有未来的张力。“实构筑”,这两个字给我一种非常具体的、充满行动力的感觉,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切切实实的建造和创造。而“ing”这个词尾,则为这份建造增添了一种进行时的动态感,仿佛我们正在目睹一个鲜活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故事。2012年,那一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预感,很多人都在思考着“改变”和“新生”。这本书,就好像是抓住那个时代的关键词,将“2012”与“实构筑”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某个领域,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构筑”行为。或许是关于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作品来“构筑”新的审美体验,建筑师如何用设计来“构筑”更宜居的空间,企业家如何用创新来“构筑”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是普通民众如何通过社区行动来“构筑”更美好的生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正在发生”,它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展现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创造姿态。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2012年,那些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实构筑”是如何被实践,又是如何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评分拿到《2012 实构筑ing》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书名也太有意思了吧!”“实构筑ing”,光是这几个字就自带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动态感,仿佛我不是在翻阅一本静止的文字,而是在现场观看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充满能量的“建造”过程。2012年,那是一个充满末日预言和新世纪曙光交织的奇妙年份,好像每个人都在屏息以待,又都在暗自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某种改变。而这本书,竟然将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与“实构筑”这个充满实践精神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想,这本书肯定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书,它一定是关于那些脚踏实地、亲手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行动者们的记录。或许是在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人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双手、智慧和热情,去“构建”出新的可能?是关于建筑、艺术、科技,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实验?它是否记录了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尝试的先驱者,他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方向,用“构筑”的方式来对抗虚无,或是拥抱未来?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可能是设计师在工作台上精益求精,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挥洒汗水,又或是社区居民一起动手改造生活空间……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扎实”、“有力”,它承诺的不是虚幻的畅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构筑”过程,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这些“实构筑”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带来了怎样令人惊喜的结果。
评分哇!看到《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来自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实构筑ing”这几个字,仿佛在说,这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正在发生的、鲜活的创造过程。2012年,那一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预感,一种关于转变、关于重塑的集体情绪。而这本书,似乎就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将那些关于“构建”的思考、实践,甚至是对未来的期许,都凝聚在了字里行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2012”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与“实构筑”这个充满行动力的概念巧妙结合的。它是否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社会结构、甚至个人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和打造的记录?是在探讨我们如何从零开始,将想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还是在描绘那些默默耕耘、用双手和智慧塑造新可能的人们的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行动”和“创造”,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正在构筑”的过程,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2012”这个特定的节点,究竟发生了怎样令人惊叹的“实构筑”呢?它有没有触及到当时台湾社会的某些角落,有没有反映出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某种集体性的奋斗和转型?我真是太好奇了,那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就像是被一双看不见的手轻轻地推向书本,想要打开它,一窥究竟。
评分“2012 实构筑ing”,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哲学拐弯抹角,而是直接了当地抛出了一个充满行动力和生命力的概念。“实构筑”,这两个字,给我一种“动手做”的感觉,一种将想象化为现实的实在感。而“ing”,这个进行时的后缀,更是让这份“实构筑”变得更加鲜活,它暗示着一个持续不断、永不停止的过程,一种充满活力的创造。2012年,那一年,似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层特殊的氛围中,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改变的渴望。这本书,就像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那股想要“重新开始”、“重新建造”的冲动。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来展现不同的人们,在那个时间点,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构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它可能涉及艺术家的创作、工程师的创新、设计师的实践,甚至是一些基层社区的自发性改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实践精神的力量,它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构筑”未来的行动中来。我非常好奇,那些在2012年,究竟有哪些令人惊喜的“实构筑”在发生,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