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为热爱建筑、都市、旅游、摄影、宗教、与文化现象的读者所写的书,将它视为一本欧洲城市小史,亦无不可。」──王维洁
欧洲语文之场所、广场、与市场常相同,例如希腊文agora(市场、广场),拉丁文forum(市场、广场、生活领域),法文place(场所、广场、空间),德语Platz(场所、广场、房间、座位),西班牙文plaza(场所、广场、空间、房间、位置、座位),本书标题以场所代表广场;石具有基础与建构的意涵,因此取其延伸义,将书定名为《场所之石》,副标题是〈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讨论范畴由公元前七世纪起至公元十九世纪止,跨二千五百年岁月。
南欧以外的世界各个角落,实不乏动人的广场。然而这些广场空间,除界面各别有致,空间本身并无太大特色。本书聚焦于南欧,在于其历史的延续与故事的紧凑,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一脉相传,维持不变的本质与丰厚的内容。
一座广场常历时数百年方得以完成,因此跨时代,具多元风格,势所不免,因此以风格区分叙述,有其困难。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于九世纪初动,廿世纪初重建钟塔后,方有今日风貌,历时逾千年,拥多种风格;本书以广场今日所呈现之主要风格,为章节安置原则,并予前溯与后记,以求完备。欧洲幅员广大,广场案例不可胜数,没有一本书能够尽述。本书的作法是择取时代性经典范例,尽量能依历史进程,接续成故事,期待读者借之在都市文明潮流中,体验广场各时代的独到展现。
作者简介
王维洁
满人,祖籍北京,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台湾台南,东海大学建筑学士、宾夕凡尼亚大学建筑硕士、密西根大学哲学博士班肆业,主修设计与建筑史。
曾于美国奥柏林音乐学院与印地安那大学音乐学院研习古代音乐与历史演奏,于巴黎美术学院研习建筑理论,曾多次赴欧调查历史建筑与都市空间,工水彩画与摄影,并于欧洲举行水彩画个展,风格清丽不俗。不仅专注于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对古代音乐及基督教神学亦有所涉猎。二十余年来,于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讲授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理论、美术史、音乐史相关课程,并于本省各地举辨音乐活动,推广古代音乐。
多次受託为成功大学制作纪念品及公共艺术,成大图书馆并为其画作出版一套《藏书票》。着有《南欧广场探索—古希腊至文艺复兴》、《路康设计哲学》、《画者手记》、《达文西密码背后的假说》、《方舟之石—基督教堂千禧之演》,并曾发表五十余篇建筑史与基督教艺术论文。
谢志
图表说明总览
凡例
导论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巴洛克
结论
附录:广场的构成:界面活力与封闭性
註释
参考书目
导论
界说
广场是南欧都市文化的主角。在南欧,到处都是广场:教堂广场、市政厅广场、果菜广场、中央广场、大广场、古堡广场、城门广场、历史人物广场、历史事件广场;广场上有各种活动:宗教仪式、政治集结、公共竞赛、商展、马戏、音乐、戏剧、选美等五花八门的活动。在南欧,因性质与文化之不同,广场有许多称法:piazza、piazzetta、piazzale、largo、slargo、campo、campiello、prato、forum、foro、place、square、circus、plaza、plaka、platia、agora 等。在义大利,广场的最常用字为piazza,其复数型为piazze;广场规模较小的称piazzetta,规模较大的称piazzale;largo 一字也指较小的广场,而slargo 是都市空地、开阔空间等,prato 是草坪广场;威尼斯一带以方言称广场为campo,称小广场为campiello;上古时代,罗马风格的广场称为forum,复数为fora;今天义大利人称古罗马广场为foro,称其复数型为fori。上古时代,希腊广场称为agora,复数为agorae;今天,希腊人称广场为platia、plaka 或square。这些广场用字,另有词态及单复数之变化,将在之后说明。
在华人社会,广场是个用途广泛的字眼,总统府前的宽大马路、闽南台澎的庙埕、百货公司的大厅、大卖场、公园中大片铺面,也均可称为广场。在南欧,广场的定义比起华人的认知严密;以piazza 为例, 义大利的《都市暨建筑百科》(II Dizionario enciclopedico di architettura e urbanistica) 中对其定义:一块基本上由都市建筑物包围界定出的多用途空间(uno spazio libero, circondato prevalentemente da edifice, che assume funzionidiverse)。根据这个定义,南欧的广场有下列特性:都市空间、由建筑物包围界定、是一种建筑类型、供公众使用、有弹性且具多种用途的场所。
广场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建筑类型,也是一件呈现都市空间的艺术品。十九世纪奥地利都市规划家Camillo Sitte 在其Der Staedtebau (都市建筑艺术) 一书指出:「由艺术的观点,一块未建空地不足成为都市广场。由美学来看,广场应加入丰富的装饰、意义与气息」。都市学者Zucker 提到「合于艺术观点的广场远超过仅是块空地,他们代表有组织的空间,事实上广场的历史意味着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主题的历史」。广场除了是都市空间外,还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与内容,更蕴含着多重的意义。Zucker 也提到一个都市中的封闭空间若不能提供公共生活与交通两项机能,即没有资格被称为广场。多元之公共生活为广场的必要条件。例如约旦首都之北的耶拉什(Jerash、Gerasa),为罗马帝国东方边疆的屯田城市,其南城门入口有座类似椭圆形的大尺度都市空间,作为城外公路与城内棋盘系统的转折点,虽然极有特色,因只具交通与识别功能,它就不是真正的广场,建筑史家MacDonald 也将它与forum做区分。日本学者加藤晃规提到:「都市需有一座发挥整合功能的空间,它需要一个社交中心,不论室内或户外,使都市不再是个简单的聚合而已。广场作为户外空间就是都市社会化元素的原始典型。广场不只是都市中的开放空间,更应该是都市组织的一部分;建筑物间的空地,若不具备这种凝聚能力,则不可以称为广场」。
成形
前述中,广场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不是有了城市,即出现广场。当人类形成聚落,就必然因为交易之需求而出现市场,由广义角度来看,称市场为广场亦无不可,但这种交易空地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广场。目前所知最古早、且持续至今的人居环境,是出现于公元前九千年约旦河畔的耶利哥(Jericho)。依澳大利亚人类学者Childe 对城市定义十项条件,距今一万一千年之前的耶利哥仍不算座城市,只是个聚落。它拥有神社,有防御围墙,但并未出现街道与广场。土耳其东南方,一九六○年代出土的聚落恰玉努与恰塔霍玉克,民宅交杂密接,其中偶有介于十至二十米间的敞地,推测作为交易之公共用途7。苏美人是城市文明的发明者,早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建立了农耕社会,发明文字书写及城市文化。苏美城市如乌鲁克与乌耳,均发展出街道系统(第三期文化层)出现聚落边缘的交易空地,仍然不见广场踪迹。二十世纪初出土之印度河谷文化(The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2600-1900B.C.E.) 包含几座城市,如摩亨犹大洛(Mohenjo-Daro),哈拉帕(Harappa),罗塔(Lothal) 等城市,为目前所知最早的棋盘计划城市,然而也并未出现计划广场。公元前两千年起的埃及中王国时代,已有集合住宅的营建,具备有集体的、意识的整合性都市计划行动。建于公元前十四世纪的计画城市卡雍(Kahun) 与Akhetaten ( 今名阿马尔那城Tell el-Amarna),採用正交长条街廓、合院民宅,夹杂大型神庙与宫室构成城市纹理,却未曾产生广场。
两河流域、埃及、及印度等古老文明均未出现广场,探其缘故,可能是在这些古老文明皆未能拥有政治、行政、社会、与心理环境,来促成聚集场所的需求9。笔者以为促成广场文化最大的动力就是民主或类民主的活动。历史上最先出现类民主文化的就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这些由酋长 / 祭司统治的聚落最显着的特色是均拥有大型户外空间,作为聚落核心,推测为酋长 / 祭司统治等领袖从事农作粮食物料的分配,或许尚有其它公共用途。克里特岛出土的克诺索斯(Knossos)、马利亚(Mallia)、菲士多斯(Phaistos)、顾尔尼亚(Gournia)等遗址均是;考其年代介于公元前一七○○年至一四五○年之间。学界称「第二宫室时代」。这种部族大院或许正是希腊广场的前身。
南欧是第一个创造广场文化的地区。公元前七、八世纪间,在小亚细亚、克里特、西西里、与南义大利等大希腊地区,出现了广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在赢得与波斯漫长的战争之后,开始建立信心,也有了新的生活哲学,个人与邦国有了新的关系,一座人聚场所,一个真正的广场才可能产生。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展开他们璀璨的广场文化,那也是古典希腊艺术成熟的年代。
看到《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的画面。光是“南欧广场”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数关于旅行的回忆。我想起了在罗马斗兽场附近,阳光洒在古老石板上,鸽子扑翅而过的场景;或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夜晚灯光映照着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充满了浪漫气息。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承载了千年历史、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公共空间。从古典希腊的 Agora,那个集市、政治、社交中心,到后来罗马的 Forum,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广场的功能和形态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演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广场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意义深远的广场故事?比如,某个广场是如何在战火中幸存,又在和平年代重获新生的?亦或是,某个广场成为了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诞生了无数不朽的杰作?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场所之石”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让我在下次踏足南欧的土地时,不再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是能感受到那些石头所诉说的古老传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指南,带领我用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熟悉的风景。
评分读到《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唤起的历史感和画面感所吸引。南欧的广场,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旅行的目的地,更是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的“场所”。这本书似乎承诺带我们穿越时空,从古典希腊的 Agora,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空间,一路走到后来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巴洛克广场。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从古典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广场在功能、形态以及象征意义上的巨大演变。书中会不会详细探讨广场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它如何体现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如何成为罗马帝国的权力象征?又如何承载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和商业活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广场的设计理念,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艺术思潮相呼应的。这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些古老的广场至今仍然充满魅力,它们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场所精神”,能够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评分这本《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的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学术好奇心。作为一个对历史建筑和城市规划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对广场在西方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感到着迷。古典希腊的 Agora 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集市,它承载着民主政治的萌芽,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罗马的 Forum 更是帝国的权力中心和精神象征。而到了巴洛克时期,广场的意义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为了彰显君王的荣耀,还是成为了戏剧表演和盛大庆典的舞台?书中对“场所之石”这个意象的运用,也让我感到十分精妙。这些石头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广场的设计理念、功能演变以及其对周边城市肌理的影响。例如,从狭窄的、以功能为主的早期广场,到后来开阔的、充满艺术装饰的宏伟广场,这种转变背后反映了哪些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作者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雅典卫城下的 Agora、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广场,或是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来佐证他的观点?我想,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理解南欧城市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广场作为城市心脏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在塑造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作用。
评分读到《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书!”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尤其是对欧洲历史文化充满向往的我,南欧的广场简直就是我旅行清单上的重头戏。想象一下,走在古罗马的石头路上,脚下的每一块砖瓦都似乎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而广场,无疑是这些故事最集中的发生地。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我手里捧着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历史的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古典希腊时期的 Agora,那个承载着民主萌芽和市井生活的场所,一步步带到后来更加辉煌壮丽的罗马 Forum,甚至是巴洛克时期那些充满戏剧性和艺术感的广场。这段漫长的演变过程,一定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转折和革新。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广场,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出名,却在地方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或者,书中会不会通过对某个特定广场的深入剖析,来揭示不同时代的权力结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以及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让我在下次前往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地的旅途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广场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评分光是《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南欧那些古老的广场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是欧洲城市灵魂的所在。那些石板路,那些围绕广场的建筑,无不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这本书似乎承诺要带我们从古典希腊的 Agora 开始,一路走到充满艺术气息的巴洛克时期,揭示广场在这漫长历史中的演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不同时期广场的功能变化。例如,古典希腊的 Agora 不仅是市场,更是公民集会、讨论政治、传播文化的地方。罗马的 Forum 则是帝国的权力中心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巴洛克时期的广场,那些宏伟、华丽的设计,又象征着什么?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广场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和艺术思潮紧密相连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理解广场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公共空间,演变成集历史、艺术、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复杂载体。
评分看到《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我内心深处那股对欧洲历史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南欧的广场,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凝固的雕塑,是故事的集散地。想象一下,站在罗马斗兽场旁边,感受着古罗马的辉煌;漫步在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仿佛还能听到当年 Medici 家族的低语。这本书似乎承诺带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古典希腊那个集市、议会、社交功能于一体的 Agora,一路走到后来充满戏剧性和宏伟感的巴洛克广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广场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古典时期广场是如何体现城邦民主精神的?罗马时期广场又如何服务于帝国的统治和扩张?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又发生了哪些演变?而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它们所追求的宏伟、壮丽和动感,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广场设计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其背后的美学理念和政治意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些“场所之石”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南欧城市的独特气质,又是如何成为人们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评分《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历史和旅行充满热情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南欧的广场,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低语着过往的辉煌。我一直很好奇,从古典希腊的 Agora,那个集市、集会、政治讨论的中心,到罗马辉煌的 Forum,再到后来那些充满艺术感的巴洛克广场,广场的功能和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广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例如,它如何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如何承载帝国的荣耀?又如何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或者,它如何成为艺术和文化交流的舞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广场的设计演变,从简单的聚集地到后来具有复杂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城市空间。这种演变一定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艺术潮流以及权力斗争息息相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深层联系的深刻解读,理解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方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些欧洲古老城镇中心的那种独特的情感。我一直觉得,广场是欧洲城市最迷人的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空间的聚集,更是历史、文化、生活的交汇点。从古典希腊时期,公民们在 Agora 里讨论哲学、政治,到罗马时期, Forum 成为帝国权力的象征,再到后来巴洛克时期,那些充满雕塑、喷泉、宏伟建筑的广场,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领我们去探寻这些“场所之石”背后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从古典希腊到巴洛克)和广阔的地域(南欧)串联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广场,例如那些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广场,或者是那些孕育了无数艺术杰作的广场?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广场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变化,比如从纯粹的商业集市,到宗教中心,再到政治象征,最终演变成城市生活和艺术展示的舞台。这种演变一定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潮流息息相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深层联系的解读。
评分《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韵味。南欧的广场,对我而言,从来不仅仅是城市中的一块空地,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交流的舞台,更是无数故事发生的源头。我一直对广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充满好奇,尤其想了解,从古典希腊时期那个集市、辩论、社交的 Agora,到罗马宏伟的 Forum,再到后来巴洛克时期那些充满雕塑、喷泉、戏剧感的广场,它们的功能和意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广场的设计理念,例如,为什么某个时期的广场会强调开阔的空间和对称的布局?为什么到了巴洛克时期,又会注重动感、华丽和戏剧性的表现?这种设计风格的演变,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这些“场所之石”,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理解广场是如何塑造了南欧城市的独特风貌,以及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场所之石:南欧广场的历史--由古典希腊至巴洛克》,光听这个书名,就让我联想到无数关于欧洲旅行的美好回忆。我一直觉得,南欧的广场是那个地区最能体现其历史厚重感和人文魅力的场所。无论是希腊雅典卫城下的 Agora,还是罗马的 Forum,亦或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它们都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记忆。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带领我们深入探索这些“场所之石”背后历史的钥匙。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从古典希腊到巴洛克这么漫长的时间跨度?书中会不会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广场,并深入分析它们在各自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古典时期的 Agora 如何成为公民参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罗马的 Forum 如何体现帝国的权力与荣耀?而到了巴洛克时期,广场又如何通过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塑,来表达新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能更深入地挖掘广场的设计理念、功能演变以及其对周边城市肌理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这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这些广场至今仍然能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它们究竟拥有怎样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