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是专业结构工程师,退休后爱上历史,毅然到香港大学进修中国历史硕士课程,本书乃是作者经多年努力,在浩如烟海的政府档案及旧报章中查找与工程相关的资料,整理结集而成。书中阐述了11个与香港工程历史有关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筑业花絮、圣约翰教堂工程合约的来龙去脉、执行第一部《建筑物条例》的波折、香港早年的灭火特色、首位被革职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台风纪录、开辟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码头的沧桑岁月、油麻地戏院及「红砖屋」的历史、被遗忘的地震纪录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楼惨剧。
本书资料翔实,分析到位,除了建筑及工程历史外,透过各个小故事,更可窥见香港开埠初年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面貌,是香港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历史着作。
作者简介
马冠尧
广东台山人,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苏格兰登地大学、香港大学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院和香港大学文学院。现为香港工程师学会建造界别顾问小组义务秘书和专业评审员、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内务副会长和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人。退休后迷恋香港建筑工程历史,着有〈营造师与建造师〉、〈约定俗成的街道命名做法〉、〈初探香港最早的专业团体 ─ 工程师学会〉和〈战前的香港石矿业〉等文章。
在眾多關於香港歷史的讀物中,《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個書名,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一直對那些構成城市肌理、默默支撐著現代生活的「骨架」有著特別的興趣,而「建築工程」顯然是這個肌理最核心的部分。 我對這本書所涵蓋的「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充滿了期待。從1841年到1953年,這百餘年的時間,香港經歷了極為劇烈的社會變遷與發展。我想知道,書中會聚焦於哪些代表性的工程?是那些在開埠初期,奠定城市格局的港口設施,還是隨著時間推移,應對人口爆炸和城市擴張而誕生的新建築?我特別好奇,在不同歷史階段,香港的工程技術是如何發展的?例如,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早期,工程師們是如何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建造出堅固耐用的建築?又或是,在戰爭時期,工程建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本書,感覺像是一本透過「建築」這個媒介,去回溯香港城市演進歷程的「解剖圖」,希望能從中看到那些隱藏在鋼筋水泥之下的歷史脈絡與人文溫度。
评分這本《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我一直認為,建築是城市的靈魂,而工程則是建築的骨骼。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繞不開其建築工程的發展軌跡。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1841年至1953年這段時間內,香港所經歷的各種建築工程。這段時期,香港從一個開埠不久的殖民地,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再到戰後的重建與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必然有著獨特的工程挑戰與成就。我想知道,書中所選取的「十一個故事」,會涵蓋哪些類型的工程?是那些在陡峭山坡上建造的房屋,還是為了適應濕熱氣候而設計的建築?抑或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如何透過創新的工程技術來拓展城市空間?我希望能透過這些具體的工程案例,看到當時的工程師們是如何運用智慧和毅力,將藍圖變成現實,為香港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本書,應該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香港這座城市的「生成」過程。
评分坦白說,過去接觸到關於香港的歷史讀物,很多時候都聚焦在經濟奇蹟或是社會運動,但很少有機會能深入了解支撐這座城市運轉的「物理基礎」。《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因為「工程」二字,代表著一種實實在在的建造、一種解決問題的智慧,以及一種對空間的具體塑造。 我非常好奇,書中所呈現的這「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是否會觸及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工程挑戰?例如,在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香港的技術條件相對落後,他們是如何進行大型土木工程的?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的建築材料來源,以及如何克服地形、氣候等嚴峻的自然條件?像是山坡地上的建築、海邊的填海造陸、甚至是早期公共衛生設施的建設,這些都必然充滿了克服困難的歷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微觀、更為具體的視角,讓我們從「建築」這個載體,去理解香港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軌跡。這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香港城市「骨骼」的成長史。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本身就散發出一種嚴謹又引人入勝的氣息。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只看表面的經濟數據或是人文風采,更需要深入探究其「硬體」是如何建構起來的,而「工程」正是這個過程的核心。 我對書中提到的「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感到非常好奇。從1841年到1953年,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香港經歷了從開埠初期、殖民統治、戰爭洗禮到戰後重建,每個階段都必然有其獨特的工程建設需求與挑戰。我想知道,這些故事會涵蓋哪些面向?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還是支撐城市運轉的基礎設施?例如,早期的供水系統、交通網絡的建設,又或者是為了應對人口增長而誕生的居住空間?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這些工程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智慧?是否有著充滿挑戰的技術難題,以及工程師們如何運用當時的技術,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一步步將藍圖變為現實。這本書,讓我預感到將是一次深入香港城市「骨骼」的探索之旅。
评分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大工程」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單一的宏偉敘事,例如某座橋梁的落成、某棟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然而,《香港工程考》從「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切入,顯然提供了一個更為細緻、更具層次的觀察角度。我預期書中不會只是羅列工程項目,而是會深入探討每一個專案背後的決策過程、技術難題、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與協調。 例如,在1841年到1953年這段時間,香港的殖民歷史背景,必然對建築風格、城市規劃,乃至於工程技術的引進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分析當時的英國人是如何看待並改造這片土地?又或者是,在資源匱乏的時代,當地居民如何參與到這些大型工程中,並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勞動力?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一些「非主流」的視角,例如,那些被歷史洪流淹沒的基層勞動者,他們的故事是否也能在這些「建築工程故事」中找到一席之地?單純的技術介紹,無法讓我們真正理解一座城市是如何「長」出來的,但若能結合人文情感和歷史脈絡,那便是真正有價值的探索。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紮實、有份量的感覺。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城市的成長,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華,更要深入其「根本」,而建築工程正是城市發展最直觀、也最基礎的體現。 我對書中挑選的「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感到非常好奇。這段從1841年到1953年的時間跨度,恰好是香港從一個小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都會的關鍵階段。我想了解,書中會呈現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如碼頭、鐵路,還是城市基礎設施,如供水、電力系統?亦或是,那些在特殊地形和氣候條件下誕生的獨特建築?我特別期待能夠看到,在有限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當時的工程師和建築師們是如何發揮創意,解決工程難題,將一座座建築物從圖紙變為現實。這不僅僅是技術的介紹,更像是透過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故事,去拼湊出香港城市發展的「骨架」和「靈魂」。
评分讀到《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許多關於香港的經典畫面,但也同時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本書的出現,似乎填補了我對於香港早期城市發展,特別是其「硬體」建設層面的知識空白。過去閱讀香港歷史,多半著重在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但「建築工程」作為城市發展最直接、最 the-ground的體現,卻鮮少有如此聚焦的介紹。 我尤其好奇,書中所挑選的「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會涵蓋哪些類型的工程?是當時的港口碼頭、公共建築、還是居民的住宅?又或者是,那些在地形限制下誕生的獨特建築結構?1841年至1953年,這段時間對香港而言,意義非凡。從開埠初期的艱難起步,到經歷戰爭的洗禮,再到戰後的重建與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必然有著值得深思的工程案例。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以及工程師們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克服自然和人為的挑戰,建造出能夠支撐城市運轉的基礎設施。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香港如何從無到有,一步步建立起其獨特城市風貌的「工程傳記」。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香港的歷史建築和城市發展都充滿了好奇。過去的資料多半集中在現代化的飛躍,要深入了解其萌芽與成長的歷程,總覺得少了一塊拼圖。這次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本書的介紹,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那「工程考」三個字,彷彿帶著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讓人期待能從建築的骨幹中,窺見這座城市如何在異鄉紮根、茁壯。書中提到的「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光是想像,就覺得充滿了畫面感,每一個故事都可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 從1841年到1953年,這段時間涵蓋了香港從開埠初期到戰後重建的關鍵階段。在這一百多年的歲月裡,香港經歷了什麼樣的變遷?是什麼樣的工程技術,是如何克服了地形、氣候、資源等諸多挑戰,將最初的淺灘、山丘,逐步建構成今日的面貌?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那些默默無名的工匠、工程師,他們是如何將歐洲的建築思維與在地需求結合,又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建築。例如,港島的陡峭山坡,如何才能興建房屋?九龍半島的填海造陸,又是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書中提到的「故事」,我期望它們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數據或技術描述,而是能透過生動的筆觸,描繪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奮鬥,以及工程背後的汗水與智慧。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香港的歷史建築和城市發展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缺乏一個能夠將這些零散的印象串聯起來的線索。《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本書的出現,恰恰填補了我這方面的渴望。 「工程考」這個詞,帶給我一種求真務實的感覺,而「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則暗示著書中將以具體、生動的案例來展開論述。從1841年到1953年,這段跨越百年的歷史,是香港從開埠初期到戰後重建的關鍵時期。我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這個過程中,那些支撐城市運轉的基礎設施是如何誕生的?例如,早期的港口建設,如何應對天然條件的限制?在城市空間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住宅、商業建築又是如何演進的?我期待書中能呈現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以及工程師們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所展現出的智慧與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了透過「建築」這一載體,來深入理解香港城市歷史發展的可能性。
评分看到《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這個書名,我 immediately 感覺到這是一本不一樣的香港歷史讀物。很多時候,我們談論香港,聚焦於其經濟的起飛,或是其獨特的社會文化,但卻少有機會深入探究,支撐著這一切的「物理基礎」——也就是建築工程。 我對書中「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的內容充滿了好奇。這段從1841年到1953年的時間跨度,正好涵蓋了香港從一個殖民地的小港口,發展到經歷戰爭、重建,再到逐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我想了解,在那個時代,香港的建築工程技術是什麼樣的水平?他們是如何克服地形、氣候、以及資源上的限制,建造出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建築?是大型的公共建設,如碼頭、橋樑、水務系統,還是反映當時社會結構的住宅、商業建築?我期待書中能夠透過這些具體的工程案例,展現當時人們的智慧、勤奮,以及在極端條件下所展現出的生命力。這本書,就像是香港城市發展史的「解剖學」,讓我們得以一窺其最真實的「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