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鹗的都市更新九堂课

张金鹗的都市更新九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可不知!
  房产教授张金鹗,以自己的房子做都市更新案例,
  站在住户与专家双方的立场,告诉你都更成功最重要的九堂课!

★破天荒!
  与政府都更处、建设公司、代理实施者、建经公司、估价师、建筑师、银行等专业人士精采对谈,告诉你看不到的都市更新细节!

  改善住家环境,你可以亲自参与!
  九堂课,教你充分掌握都市更新!

  第一课  都更六大神话,破解不当迷思
  第二课  都更要知道的六大权益
  第三课  都更的意愿,这样确定
  第四课  启动都更,这样做
  第五课  整合住户,大家动起来
  第六课  都更实施者,谁来主导大不同
  第七课  建筑规画,让都更价值提升
  第八课  都市更新,财务问题面面观
  第九课  都更完成,新生活开始

  台湾都市环境杂乱、老旧,欠缺公园绿地及舒适人行步道等公共空间,住宅居住品质不理想,房价又贵得吓人,生活在都市的台湾人应该都感受得到,居住品质仍有相当的改善空间。

  「都市更新」是结合了个人住宅与公共环境,一起进行脱胎换骨的整体改善工作。

  张金鹗教授长期研究都市更新,深感都市更新的专业与复杂,因此本书以平实的写法,希望能够让读者了解完整的都市更新观念与做法,加速都市更新的正面推动,为台湾的都更尽一份心力!

作者简介

张金鹗

  不只关心房价,更关心住屋品质。
  不只关心经济,更忧心「富裕中的贫穷」。

  过去,你所知道的张金鹗,是一位房地产的学术良知。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对于都市更新的关切,早在三十五年前即已萌芽,并持续关注至今。

  现在,他甚至将原本谈好价格的人生第一屋收回来,让自己成为都市更新户中的一员,更深切体会都更户的心情。

  张金鹗认为,都市更新是一件不能不做的事情,剥削住户利益的建商,的确令人不满;以赚钱为主,致使社区失去都更机会的住户,却也让人觉得遗憾。

  因此致力于寻求、建立让都市更新公平、公正、公义的方法及平台,期待都市更新有更美好的未来。

现职
  政治大学地政系特聘教授
  政治大学台湾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都市及区域计画硕士、博士

经历
  中原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 / 台北市大桥段都市更新计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论文 / 台北市柳乡都市更新实验计画
  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任教 / 台中市柳川都市更新实习课程
  政治大学地政系任教 / 都市更新委託研究案
  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北县政府都市更新审议委员会委员
  高雄市政府都市更新审议委员会委员
  内政部都市计画委员会委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都市更新,大家一起来关心
〈楔子〉从研究都更到亲身参与都更

第一课 都更六大神话,破解不当迷思
1 老厝免费换新屋,不花一毛钱?
2 都更一坪换一坪,完全不吃亏?
3 投资都更老公寓,保证赚大钱?
4 容积奖励是都更的万灵丹?
5 同意都更,越晚表态越有利?
6 找建商不可靠,自己进行好处多?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都更处对谈

第二课 都更要知道的六大权益
1 谈都更,对象是谁有关系
2 多看、多听、多了解,积极参与不吃亏
3 实际坪数要确认,以免造成纠纷
4 都更文件何其多,聪明签字不怕受骗
5 专户、信託双管齐下,确保钱不被骗走
6 细节也要弄清楚,别让权益睡着了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都更顾问建经公司对谈

第三课 都更的意愿,这样确定
1 要不要都更?先思考两大角度
2 从四大面向检视,你家是否要更新?
3 掌握三大重点,从各种角度认识都市更新
4 想都更,你的社区会成功吗?
5不想都更,进退应对该如何拿捏?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代理实施者对谈

第四课 启动都更,这样做
1 更新前先弄清楚──你家可以都更吗?
2 都市更新三阶段──整合、规画、执行
3 执行前先确定──谁来进行更新?
4 都更说明公听会,这样听出眉角来
5 都更成功的六大致胜关键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建经公司对谈

第五课 整合住户,大家动起来
1 团结力量大,一起揪团来都更
2 千言万语,如何向住户说明都更工作?
3 有系统的组织,凝聚住户向心力
4 更新进行中,住户该做些什么?
5 遇到不愿都更的住户,该怎么办?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估价师对谈

第六课 都更实施者,谁来主导大不同
1 实施者为建商,大家一起来帮忙
2 建商主导都更,这样思考保权益
3 实施者为地主,这些细节要注意
4 都更新趋势──找代理实施者
5 监督都更──找专业顾问公司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建设公司对谈                                

第七课 建筑规画,让都更价值提升
1 建筑物的产品定位,需要住户的参与
2 都更容积奖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 规画建筑物前,要先知道容积大小
4 规画未来房屋面积的两大思维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建筑师对谈

第八课 都市更新,财务问题面面观
1 钱从哪里来?──更新的费用该由谁来支付?
2 都更资金的强力后盾──银行
3 钱用在哪里?──更新所需要的花费有哪些?
4 更新成功的最大关键──权利变换
5 如何选择位置?──都更后的住户楼层安排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银行对谈

第九课 都更完成,新生活开始
1 不可不知的都更实施过程 三阶段
2 各阶段与实施者协商的注意事项
3 更新期间,这样监督
4 更新后的房子要如何安排?
5 结束都更工作,三件事值得注意
对谈现场──张教授与都更之母对谈

附录

图书序言

〈楔子〉从研究都更到亲身参与都更
继《张金鹗的房产七堂课》之后,每每遇到亲朋好友、学生时,都不免被问一句:「接下来,要写哪一本书呢?」
答案是「都市更新」。

或许,读者朋友们会诧异:张金鹗与都市更新有什么关系?
说起来,我与都市更新的渊源颇深。
故事,要从我的大学时代说起。

毕业设计,开展都更思想
大学时,我就读于中原建筑系,对于建筑设计也有一定的喜爱。五年级毕业前(建筑系要读五年),教授要求学生必须缴交一份毕业设计,才能正式毕业。

当时,我和好友颜尧山同学一起在校外农舍租屋,两人也一起进行毕业设计,并以台北大桥淡水河畔大龙峒地区的「大桥段」范围作为目标,进行都更设计。

那个年代,大龙峒可说是非常老旧、紊乱的社区,街道巷弄非常多,旧建筑物也多。学建筑的我们,对于老旧建物多半有一份情感,总觉得不一定得是铲除所有的旧建筑,换上西方味浓厚的大楼才叫都更。

我和好友反覆思考着:「有什么方式可以将既有的历史味道保存下来,又能让社区进行一定的更新?」

在国外,沿河地段的建筑物,处处皆景观,反观大龙峒却不是如此。我们两人经过了数十次的思考、推演,以「建筑物与河川的关系」为主轴,最后设计出「沿河的建物最高,离河越远,建物的高度也递减」的建筑风景,并且在每一个建筑物之间以庭院做为连接。

至于巷弄内充满古意的街道,也採取保留的方式,期待让大桥段这一个区段,在保留原历史风貌之余,注入新的景观建筑物。
经过将近一年的纸上推演,在毕业前夕,我和他整整三天三夜未眠,将纸上图型立体化,终于完成了理想中的「大桥段都市更新」模型,并且得到了很多掌声。

这一份毕业设计,开启了我对都市更新的第一步,也让我对于老旧建筑物有了一份不同于以往的感情。
有一天,在「得意于作品大受好评」之余,一个声音突然在心底响起:「如果真的按照这份设计图来执行,原本的居民要住哪里?」当时我年纪尚轻,对于这个问题找不出解答,但「都市更新与原住户之间的关系」却已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相信随着经验的增长,这个问题终究可以找到解答。

出国深造,感受不一样的都市文化
常听人说,进了大学就可以「由你玩四年」。大学不像研究所,不需要缴交论文,从学生的心态上来看,的确比较轻松。不过……

「张金鹗,你好像很忙,到底都在忙什么?」有一天,一位同学忍不住问我。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发现台湾的庙宇建筑别具特色,十分吸引我。只要有空,我就会背着相机展开拍庙之旅,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全台湾的大小庙宇,几乎都是我镜头下的主角。

大学毕业后一年,我开始申请出国留学,除了缴交平日在大学时的作品外,突然想起我的庙宇之旅。于是,我将台湾庙宇的建筑特色、庙宇与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做成一份论文,并寄给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更顺利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对于托福分数不佳的我而言,这份当初只是为了兴趣而进行的庙宇建筑论文,可说是帮了我极大的忙。

第一次出国的我,接触到异国不同的语言、文化,当地环境与建筑物的关系,沿河精致却不突兀的建筑、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环境、人文荟萃的波士顿……映入眼帘的每一幕,都带给我无限的冲击。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十分强调与在地结合、亲人亲地的学校,课堂上的讨论与实验,都以该校所在地波士顿、康桥为主。但在学校的第一堂课,却给了我一记大大的震撼弹。

还记得这堂课是「环境设计」。教授一上台就问大家:「什么是好的环境?」台下的同学们纷纷提出见解。下课前,教授建议大家去看看「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

「昆西市场?」在波士顿人生地不熟的我,为了了解教授眼中的「好环境」,只好发挥问的本能,在假日时搭了地铁,终于来到了昆西市场。
昆西市场为传统港边渔市场改建的观光建物,在当地是很成功的都市更新典范。多次来到这个地方,我总是拿着小本子和笔,坐在附近画下当地的种种,实际感受环境与人、建物的关系。

在研究所,论文是能否毕业的关键,而我主攻的系所,又是由都市计画系与建筑系合办的研究所课程(系上凯文‧林区〔Kevin Lynch〕教授的「都市意象」〔Image of City〕,在学界十分有名),加上麻省理工学院的在地思想,毕业论文的选题,对我这个外国学生来说,实在是一大挑战。其中,我所选修的「开发中国家住宅问题」课程,是由人类学家丽莎‧佩蒂(Lisa Peattie)教授所讲授,她给了我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教授每堂课都会丢出两个问题,并开出书单,要同学将答案写在作业中。几週后,她突然当着同学的面宣读并赞赏我的作业,然后对大家说:「你们都习惯在我开的书单中找寻问题的答案,这些书我早就看过了,不需要再看你们的答案。」其实我的作业之所以突出,是因为我的英文不够好,而教授所开的书单又太多,根本看不完,所以只好选择当中重要的部分,并与台湾经验及个人想法做连结。

因为教授的赞美,让我的论文题目有了线索──要以台湾为主。在多方打听下,我得知万华柳乡正在进行都更,并毛遂自荐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台北市都市计画处林将财处长,希望暑假时可以参与协助柳乡都更,并得到了同意。于是那年暑假,我每天都泡在柳乡,上午在都市计画处整理相关纪录,下午和晚上就一一访问当地民众,进行意愿调查。而当时的主事者何芳子小姐,更因后来她致力于都市更新,而有「都更之母」的称号。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