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的对谈:建筑大师隈研吾 VS 消费社会大师三浦展
低价格、低姿势、低依存的「三低主义」
在台湾,我们所居住的核心都会城市,如台北市、高雄市……,传统的、美好的三低城市的氛围也快速流失。而剷除原有生活纹理记忆,奖励无限上纲的粗暴都更戏码,却依然不停上演……
本书特色
站在世界第一线的建筑师──隈研吾,和消费社会研究的第一人──三浦展,针对都市、建筑、住宅、消费社会的对谈。
经济萧条、政权交替,「进步」、「近代」、「未来」等价值观发生动摇的日本,此时,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型态呢?关键字乃是「三低」(低价格、低姿势、低依存)。最近数年来,都市的生活文化改变了。大规模的再开发依旧进行,另一方面,在年轻人之间,「下町志向」(下流志向)逐渐增加。山庄流的「三高」(高价格、高姿势、高依存)与下町流的「三低」(低价格、低姿势〔可爱的〕、低依存〔生态的〕)──此一两极化,正是现代日本都市的现状。
本书从这个「三低」的观点分析都市与消费社会的现况,思考新的都市、建筑、住宅所应有的样子与日本社会该有的姿态。反观台湾,我们所居住的核心都会城市,如台北市,传统的、美好的三低城市的氛围也流失快速,剷除原有生活纹理记忆,奖励无限上纲的粗暴都更戏码,却依然不停上演……所以,二十一世纪的都市应非「三高」而是「三低」的啊!
作者简介
隈研吾
建筑师、东京大学教授。一九五四年生于横滨。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课程修毕。历经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主要建筑作品:水/玻璃、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竹屋(长城)、长崎县美术馆、Lotus House、山多利美术馆、朝日放送新公司大楼、根津美术馆等。着作=《十宅论》、《新建筑入门》、《建筑的慾望之死》、《反造型》、《负建筑》、《自然的建筑》、《新.都市论TOKYO》(共着)等。www.kkaa.co.jp/J/main.htm
三浦展
Culture Studies 研究所主持人。消费社会研究者。一九五八年生于新潟县。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历经编辑长、三菱总合研究所后,设立Culture Studies研究所。着作:《下流社?》、《快速风土化的日本》、《大人专用的东京散步指南》、《「家族」与「幸福」的战后史》、《My Homeless Child》、《简朴族的反乱》(畅销书)、《吉祥寺风格》(共着)、《奇蹟的团地? 阿佐谷住宅》(编着)等。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林铮顗,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自然的建筑》、《隐私不保的年代》、《茶水间的八卦效应》等。
第一章 三低的都市,那么建筑是?
进步结束的时代
二十世纪都市的生与死
难以忍受大型购物中心化的世界
超越高压的建筑
光在那里就快乐的街区
柯比意的深层心理
都市的快速风土化
找回笑话的感觉吧
辛德勒自宅的「三低」魅力
混合之气在都市逐渐消失
「三低」的美学
连亚历山大也……
第二章 移动与建筑
翻新中古公寓,只备齐二手货
隈研吾的心象风景
现代应富于更多的阴影
不旅行的建筑系学生
移动变质为负面意义
普通的民家和商店比较有趣
「三高」又「三低」的宫□檀
郊外住宅的界限
从白昼都市往黑夜都市
从私有主义的郊外脱离
关于建筑产生新的雇用
简朴族的居住方式
第三章 租借的建筑、租借的都市
若有宛如合作租赁住宅的东西就好了
活化旧东西
东京的风土,何谓在地的?
私生活不充份的生活形态
五十年前认为近代的东西不错,然而今天全然不同
为死亡而建造的街区、让弱者生活幸福的街区
消除记忆丧失型街区
郊外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被摆脱的建筑
分享时间的居住方式
《三低主义》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它没有给我设定任务,而是给了我一种更轻松、更自在的视角来看待生活。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极简主义”的书,但《三低主义》给我的感觉更加温和,也更加贴近台湾人的生活习惯。作者在书中探讨的“低”,并非是一种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丰盈。我尤其喜欢他对“低社交”的解读,它不是让你变得孤僻,而是让你学会投资那些真正滋养你的人际关系,而勇敢地与那些消耗你能量的社交保持距离。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有时候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让自己身心俱疲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里还提到了“低期望”,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我们常常被社会灌输“高成就”才是成功的标准,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享受过程,去感受当下的美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种观点让我感觉压力骤减,生活也变得更加有弹性。而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他不会强硬地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讲述故事和引发思考,让你自己去发现答案。我常常一边读一边点头,觉得“哇,原来可以这样想!”。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柔的语言,为我指点迷津。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台湾社会充满了“竞争”和“焦虑”,大家都在努力追求“更好”、“更快”、“更强”。所以,《三低主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更加从容、更加自在的生活哲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关于“低信息输入”的论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海量的信息裹挟,却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摄入,反而能让我们更专注,更有深度。读完之后,我真的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另外,书中关于“低物质执念”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提倡你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鼓励你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区分“需要”和“想要”,从而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之前常常会因为冲动购物而感到后悔,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理性地对待物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用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他不会强硬地给你灌输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引导你自己去发现答案。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交流,他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三低主义》这本书,对我来说,绝对是一剂“心灵镇定剂”。在这个追求“快、高、多”的社会里,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自足的姿态。我当初买这本书,是被它那个有点“叛逆”的书名吸引了,觉得这书肯定有点东西。读了之后,果然不负所望。作者并没有宣扬消极,而是提倡一种“精简”的生活方式,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低社交期待”的讨论。我们常常因为怕别人觉得我们“不合群”,而参加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社交活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在无效的社交中消耗自己,不如把时间留给那些真正能滋养你、支持你的人。这种“断舍离”人际关系的方式,让我感觉更加自由。而且,作者对“低物质欲”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它不是让你变成“穷酸”,而是让你明白,过度的物质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读完之后,我真的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模式,更加注重物品的实用性和持久性。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带着一种特有的台湾式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他能把很深刻的道理,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讲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启发。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这个地方,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三低主义》这本书的时候,它那“反其道而行”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作者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简化之道”。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低信息量”的观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消息淹没,但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呢?作者鼓励我们,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上。读完之后,我真的减少了很多刷手机的时间,感觉自己的注意力变得更集中了,也更有深度了。另外,关于“低物质占有”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是让你变成“苦行僧”,而是让你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区分“需要”和“想要”,从而摆脱物质的奴役。我之前常常会因为冲动购物而后悔,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三思而后行,也让我更珍惜自己拥有的物品。作者的文笔非常有力量,但又很温柔,他不会用强硬的口吻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让你自己去领悟。感觉就像在和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朋友聊天,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评分《三低主义》这本书,说实话,当初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反潮流”特质。在这个什么都要“高”的时代,什么“高薪”、“高颜值”、“高效率”,甚至连“情绪”都讲究“高涨”,突然出现一个讲“低”的,简直就像一股清流。我读的时候,其实心里带着点好奇和一丝丝的“叛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否定“高”,而是非常有智慧地分析了过度的“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低效率”是“高压力”的副产品,而“低满意度”则常常源于“高期待”。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尤其是在职场上,有时候为了达到那些不切实际的“高绩效”,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结果离“满意”却越来越远。书中关于“低消费”的探讨,也不是鼓吹节衣缩食,而是引导我们去审视消费的本质,区分“需要”和“想要”,以及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我记得作者举了个例子,关于在网上冲动购买那些“用一次就闲置”的东西,读完之后我默默地清空了购物车,感觉自己省下了一笔钱,更重要的是,省下了很多后续的“清理”和“后悔”的时间。这本书让我明白,追求“低”并不代表消极,反而是一种更积极、更理性的生活选择,它能帮助我们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释放内心的能量。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趣,不时会冒出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让阅读过程一点都不枯燥。感觉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些看似抽象的人生哲学讲得明明白白。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社会节奏算是比较快的,大家都在努力往前冲,好像稍微停下脚步就会被落下。所以,《三低主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药”。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低”到什么程度。结果,它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把“低”描绘成一种贫乏或是不思进取的姿态,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精简”和“专注”。比如说,书中关于“低信息输入”的讨论,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刷手机的时间,不再被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轰炸,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和阅读。我发现,当我不那么焦虑地去追逐“最新资讯”时,我的思维反而更清晰了,对事物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另外,作者在谈论“低社交压力”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参与一些聚会或社交活动,并不是出于真心喜欢,而是怕被孤立,怕显得“不合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在无效的社交中消耗自己,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能滋养自己的人和事。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勇敢地对一些不必要的邀约说“不”,感觉自己的生活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心情也更舒畅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辨识度,带着一种特有的台湾式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沉重。他能把很深奥的道理,用最简单、最生动的方式讲出来,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拿到《三低主义》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书名有点意思,但内容会不会很无聊?”结果,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现实且可行的生活态度,它不讲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落实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谈到“低追求”时所传达的那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这个人人都追求“更好”、“更快”、“更强”的时代,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让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真正需求。作者并没有否定“追求”,而是提醒我们,过度、盲目的追求,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原本拥有的快乐。他提出的“低欲望”并非是要我们变得消极,而是要我们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内耗。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摆脱“社交焦虑”,以及如何筛选有意义的社交关系。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并不是真的想去,而是出于一种“不得不”的心态,这种消耗真的很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回了一些生活的自主权,不再被外界的眼光和社会的期待所束缚。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带着一种特有的台湾式的细腻和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他能把很深刻的人生哲学,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讲出来,让你在会心一笑中获得启示。
评分哇,拿到《三低主义》这本书,老实说,我一开始还真的有点被书名给“吓”到了,总觉得会有什么深奥难解的理论在等着我。不过,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平易近人又带着点幽默的笔调给吸引住了。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天南地北地聊人生、聊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一些看似宏大的议题时,总能巧妙地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切入,用非常贴切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他讲到“低欲望”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倡导大家要“知足常乐”,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如何塑造我们的欲望,以及我们如何在物质的洪流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那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开始思考哪些连接是真正有意义的,哪些只是出于习惯或面子。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活得太累了,是不是很多所谓的“追求”只是被社会价值观裹挟的结果。读完之后,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好像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作者并没有强迫你改变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你自己去发掘和选择。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比那些大声疾呼的口号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个人经历,都写得特别真诚,让人读起来很有共鸣。我有时候会一边读一边点头,觉得“对!就是这样!”,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步调的启发,让我觉得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更自在的姿态。
评分《三低主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做什么”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启发你“怎么想”的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被它那个有点“另类”的书名吸引了。读了之后,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书中探讨的“低”,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更精炼、更有效的生活哲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低物质欲”的论述印象深刻。在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广告和潮流所裹挟,不断地购买那些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作者通过分析这种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认清哪些是真正的“必要”,哪些只是“诱惑”。读完之后,我真的开始反思自己的购物清单,开始更谨慎地对待每一次消费。这本书并没有要求你变成苦行僧,而是鼓励你用一种更审慎的态度来面对物质,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另外,书中关于“低期望值”的观点也很有趣。我一直以为,“高期望”是进步的动力,但作者却指出,过高的期望往往是导致失望和焦虑的根源。他提倡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结果,享受过程,这样反而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观念转变。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设定很高的目标,一旦达不到就会非常沮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放低一点期望,其实是一种更聪明的活法。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
评分《三低主义》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本“解压指南”。在这个生活节奏超快的台湾,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慢下来”的视角。我当初是被它那个有点“挑战性”的书名吸引了,想着看看作者到底能“低”到什么程度。读了之后,发现这本书的“低”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加精炼、更加有智慧的生活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谈到“低消耗”时所传达的理念。它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节约,更包括精神上的不内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干扰,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作者鼓励我们,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也更有深度了。另外,关于“低社交压力”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常常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导致身心俱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在无效的社交中消耗自己,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能滋养你、支持你的人。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带着一种特有的台湾式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他能够将复杂的人生道理,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你在捧腹大笑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