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7
主流之外的集结场域─「替代空间」在台湾的早期发展
「替代空间」以属于各自的不同的形态,曾有人居住过的旧民宅、旧公寓、普通民宅、半废弃的厂房、仓库,因着不同的建筑物本身的条件及地理位置,以不同的展示方式展现自己对于艺术认知的态度及个性,或许是隐身于在巷弄中,或是高调的伫立在马路边,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属于台湾市民在行走过程中,一个与「艺术」不经意巧遇,构筑成市民行走于城市中,一个日常一天的感知及观看的经验。在这一个章节,我们试图回溯所谓「替代空间」在台湾出现的背景,这一名词源于何处?何时出现?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替代空间」一词?而位于台湾南端的台南,继台北之后,替代空间最初的发展又是什么样的形态?
直至1992年「边陲文化」(1992年4月-1995)、「新生态艺术环境」(1992年6月-1999)两间展览空间的出现,才稍稍改变了台南艺文展览的生态;「原型艺术」稍晚于1998年8月成立,但致力于实验及当代艺术推动上力度较为强烈的「替代空间」。
最重要的是1990年代存在于台南的艺文空间,是将现、当代艺术引进的重要发起者及耕耘者,也让台南所累积的年轻且实验的艺术能量,不用受限于体制,得以生产一个被看见及被讨论的场域。
独立展示空间如何可能─台南艺文空间新向度
时间接续至2000年,原于1990年代诞生的三间艺术空间,其中「边陲文化」于1995年解散,「新生态」则于1999年结束经营,仅剩1998年始成立的「原型艺术」一间替代空间,持续运作至2005年。如同世代替换,2000年之后陆续有新的空间成立,在属性及空间的经营型态上,皆与1990年代的空间有所不同。
台南艺文空间慢慢拓展出属于自身的样貌,由「文贤油漆行」开始,空间开始开展出公共性功能;其它后来成立的艺术空间,多以老屋作为展览空间的改造,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活络存在于台南各处的老房子空间,亦让艺术与台南的都市纹理因此产生新的对话关系,成为近几年台南展示空间独有的呈现特质。
多重、复层,新世代的潜行─个体空间的群聚效应
艺术空间在台南的发展,至2010之后有一个趋势,即空间的经营者几乎清一色为年轻面孔。这些空间的经营方式与展览的方向皆不相同,许多以复合式的经营方式,试图借此让空间得以营运下去,部分空间则是不收场租,或是以自负盈亏的方式经营。每个空间的理念、经营方式都随着经营者的背景而不同,也让台南艺术空间的性质显得变化多重。
由于这些空间的地理位置大多集中于市中心,让艺术空间彼此间的距离也非常接近,几乎可以由步行的方式,逐一地拜访这些空间。希望艺文空间在这段时间的大量兴起,不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潮流」。展览空间的持续长久经营以及增加,能有更多艺术工作者投入,让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连结,逐步形成一个艺术聚落,艺术可以真正从微小的弱势中发挥它的力量。
本书中仅以「台南」这个地区为限,以逐一踏访的方式,拜访在这段漫长岁月中已消逝或正准备运作的「替代空间」,作为一个偏向「文献纪录」的初步整理,是现阶段所完成的。关于书中的分类,关于书中的定义,许多答案都是在透过拜访、书写至梳理的这个过程,逐步变得清晰的,所以许多问题仍是可以讨论、保留、更动的。「替代空间」不停地消逝又不停地发生,新型态的「替代空间」也不停地在出现,它也因此还是一则进行式。
希望本书作为梳理的一个开端,也作为大众认识「替代空间」的一本入门书。
作者简介
杨佳璇
目前定居台南,「齁空间」负责人,现专职文字工作与展览策划。
陈聿宁
大学时期主修人类学,现于研究所攻读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热爱参与各项艺术活动。
侯昱宽
台南人,现于研究所攻读艺术史与艺术评论。
郑雯仙
原本主修美术工艺设计,研究所转而攻读艺术评论。目前以投入艺文相关活动、书写为志趣。
在微光下,从南方出发:台南艺文空间回访1980-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在微光下,从南方出发:台南艺文空间回访1980-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