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天下文化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2/09/28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新建筑虽然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但在现代大师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仁心。
一个态度严肃的建筑家与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然而我看到,世界建筑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这种人文精神完全丧失了。建筑家只在造型上譁众取宠,赢得大师之名,甚至与真正的美感绝缘,其实与耍小丑没有多少分别。
在一波波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承续的声音日渐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几个建筑师在讨论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延续建筑文化的传统?我们要承续的传统要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传承这些传统下去?
建筑,是文化的产品,是有深度、有思想的艺术。要探讨建筑界如何因应现代化,我们也许应该先找到「母语」才成。
作者简介
汉宝德
1934年生,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现任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总统府资政、文建会顾问、教育部谘询委员等。
汉宝德先生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接轨国际现代建筑的重要学者。毕生以建筑为己任,思考空间与人文的关系。为了普及科学教育,他花了12年的时间筹设完成「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并担任首任馆长,以创新规划与深厚学养,将科博馆经营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
着有《汉宝德谈美》、《写给青年建筑师的信》、《设计型思考》等诸多作品。
著者信息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自序-建筑家的文化责任感
1.传统、现代之争的回顾
2.现代建筑怎么看传统
3.台湾现代中国建筑第一波
4.地域主义的历史意义
5.有机建筑算甚么
6.现代主义是国际主义吗
7.回归乡土
8.建筑的这一代
9.乡愁说的批判
10.建筑传统承袭的思考
11.苏州博物馆的传统与现代
图书序言
<时间空间的人文思考>
建筑这种创造物,忠实的纪录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及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在时间轴上,生活方式因物质条件的进步在逐渐改变中,而象征意义亦因精神领域的扩展而有所改变。所以建筑是文明史上最具体的时代纪录。这是我们今天要努力的保存古蹟的主要理由。
但是回顾历史,研究历史是我们唯一的理由吗?
不然。历史会在传承中存在,这是我们在保存工作上不喜欢用「历史」,宁愿用「传统」建筑的理由,因为历史是回忆的,充其量不过是供人发思古之幽情,但传统则暗示着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价值,并不是在眼泪,鼻涕之后可以丢弃的垃圾。但珍惜传统,会不会又回到古典形式的抄袭呢?文化传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谈到这里可以知道,建筑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形式与空间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只是怎么过日子,还有怎么欢笑怒骂。单是宗教的信仰与象征就说不清楚了。台湾地区的宗教建筑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用说就知道台湾的宗教建筑是来自闽南,与信仰一起过来的。可是要想知到初来台湾时的面貌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我对鹿港龙山寺那么珍惜,劝告当年打算改建的委员们要保存清代的原貌,因为我知道,庙宇建筑是最容易改变的。今天所看到的庙宇,即使名义上是清代所建,但已历经多次改变,原貌尽失了。在台湾,气候潮湿,木质容易腐烂,每过三、五年就需要修理,此其一。庙宇可以因香火之盛衰而有所改变。衰者自然颓败,盛者则因信众之要求而加大规模,建筑之外观与材料自然随之改变。台湾看不到第二个鹿港龙山寺,是因为日本人占领台湾的时候,征用了龙山寺,作为日本的寺庙,也就是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渡过了几十年,台湾庙宇形体变化最大的阶段。我们有机会看到被日本人保存的古建,实在是历史的偶然。比较一下鹿港同样有历史的天后宫是什么模样?就可知道传统的价值是什么了?
回到地域与历史的讨论。当台湾自大陆承袭庙宇信仰与形式时,台湾的庙宇建筑是闽南式,也就是传承了闽南的地域特色与历史累积的结果。可是到了台湾之后,就会受到台湾地域的影响。地域转变的影响是缓慢的,可是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正式脱钩,成为异国的殖民地,即使对宗教没有强制性的改变,文化会因而变质。在不知不觉间,就与大陆的庙宇建筑分道扬镳,自成系统发展下去了。
只要去今天的闽南走一趟,就知道台湾的庙宇,如台北的龙山寺 一类的建筑,在大陆是看不到的。至于中南部香火鼎盛的大庙,其建筑的富丽堂皇,雕饰之堆积,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又因为战后政治的发展,庙宇不但在信仰上是人民的精神重心,在政治上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人文的现象,走到庙口就感觉到了。然而有趣的是,民间宗教建筑如此兴盛,建筑教育界却视若无睹,建筑的专业者对于这些大庙都几无所知,更不用说经由研究,进行了解了。它是民间自发自生的建筑场域。
自台湾的庙宇 发展可以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首先,其地域性非常浓厚。这是前文提过的,它不但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宗教建筑截然不同,与本地的清式闽南建筑也已脱离关系。这是地域因历史发展的歧异所造成的结果。但这也说明了当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凸显后,在建筑上不期然的就表现出来了。这说明地域与历史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其次,其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的传统性,仍是不可能否认的。我们走到台湾的乡间,随时都会看到或大或小的庙宇,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形式特色各有千秋,崇拜的神祇亦千奇百怪,但一看就认出是台湾本土的庙宇,几年后,有例外。我曾到马来西亚 旅行,在华侨集中的地区,看到不少闽南传统的庙宇,我立刻即可辨认其闽南的特色,但也同时感到异域的色彩,与台湾庙宇相去甚远。可知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基因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台湾庙宇形式在后期发展上特别侧重于装饰性。闽南建筑原本就重色彩富丽的装饰,在屋嵴及檐下安置很多民间故事的雕刻与绘画,是民俗艺术的宝藏。到台湾后,这一部分发展得特别精采。交趾烧与「剪粘」使台湾庙宇的屋顶近似民艺的展示场所。这两种工艺越到后期,成为庙宇地位的象征。这些早期用瓷片塑制或烧成的民俗小说的故事,与庙宇的神祇无关,有以戏剧娱神的意味。到了后期,由于可以使用塑胶色片组成,规模就无限的膨胀,甚至大过屋顶本身。使得一个小型的庙宇的外观,几全为彩塑所笼罩。至于镂空的石龙柱更是不在话下了。
总之,地域主义是与历史传统很难分辨的。在有丰厚文化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物质性影响受到忽略,文化传承的特色实际上囊括了大部分乃至一切地方色彩。大中国地区就是这种情形。闽南与台湾在地理环境上完全不同,台湾建筑却原封不动的自闽南搬来。但是在开拓性的国家,如美国西部开发的时代,地理区域的物质性条件则占有主要的地位。欧洲的生活方式与形式观,则属于次要的性质。一直到开荒完成后,大家才想到精神的价值。
图书试读
None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