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I. M. Pei的官方作品集
贝聿铭(I.M.Pei),国际知名的华裔建筑师,1983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现年95岁,在建筑界发光了60多年的贝聿铭,亲手打造过50多件轰动一时的作品;包括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美秀美术馆……,近期作品有卡达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其作品极有象征性与时代意义,因此也常成为电影拍摄、观光旅游的必要景点。
本书特色
.全球唯一官方作品集!
.由专业建筑作家Philip Jodidio和I. M. Pei & Partners媒体公关部主任Janet Adams Strong共同执笔,完全记录贝聿铭的52件作品,其设计过程和历史背景。
.收录300多张珍贵贝聿铭手稿和历史照片。
.精心整理的分类索引目录,方便快速查找。
得奖纪录
贝聿铭获奖年表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国「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
1978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埃尔希.德.沃尔夫奖」(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edaille d'Or)
1981年--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义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国纽约市政艺术协会「贾桂琳.甘迺迪.欧纳西斯奖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国布朗大学「独立奖」(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国麦克杜威部落「麦克杜威奖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国纽约市历史地标保存中心「文化桂冠奖」(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国哲学会「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国国家房屋博物馆「亨利.C.特纳奖」(Henry C. Turner Prize),表扬其「对建造技术创新的贡献」(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 (Royal Gold Medal)
作者简介
原着作者∕珍妮.史壮Janet Adams Strong
建筑史教授,曾任教于美国布朗大学、罗德岛艺术学院,后在贝聿铭工作室担任媒体公关部主任。
拿到“贝聿铭全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说我是个普通的爱好者,但对建筑的美学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贝聿铭大师的名字,早已是现代建筑的代名词,他的作品,如同一颗颗镶嵌在世界各地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一直对他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是如何让那些宏伟的建筑,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肌理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特的个性与生命力?例如,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便巧妙地将传统园林的意境融入现代建筑之中,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大气。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他在这方面的思考,以及他在材料选择、空间布局、光影运用等方面是如何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的。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巧思的细节,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大师的设计世界,去感受那些线条与光影交织的诗意,去理解那些几何与人文碰撞出的火花。
评分“贝聿铭全集”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权威性和收藏价值。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建筑作品,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哲学思想的体现。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少即是多”的简洁之美,但在这简洁之下,又蕴含着丰富的光影变化和空间层次。我特别好奇,他在处理大型公共建筑时,是如何考虑人流的引导和空间的疏导的?他如何能让庞大的建筑空间,既能容纳大量的人群,又不失亲切感和人性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分享一些他在项目规划和空间设计上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在考虑流线、视线和公共区域设计时的具体做法。特别是一些他设计过的交通枢纽、展览馆等,我非常想了解,他是如何用建筑语言,让这些功能性场所也变得富有艺术感和人文关怀的。我期待着能从书中,感受到大师那份对于“实用”与“美观”的完美平衡,以及他对人类空间需求的深刻理解。
评分“贝聿铭全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仿佛一本浓缩了时代变迁和艺术革新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觉得,每一栋伟大的建筑,都是它所处时代的精神符号。而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无疑是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建筑史上的璀璨明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他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他的童年经历,是否对他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我尤其好奇,他在面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时,是如何打破常规,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的?比如,他如何处理像香港中银大厦那样,既要满足商业需求,又要融入东方风水考量,还要在视觉上极具标志性的复杂项目?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他未曾公开的设计草图、手稿,或者他与合作者的交流记录?那些隐藏在最终方案背后的探索和挣扎,往往比最终的成品更能打动人心。我渴望能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大师那份永不止息的创造力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次拿到“贝聿铭全集”,我翻开第一页,一股对大师过往辉煌的敬意油然而生。虽然我并不是建筑专业出身,但我对有形的艺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而建筑,在我看来,是最宏大、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我虽然亲眼见过的可能不多,但从无数的图片和介绍中,早已被他那流畅的线条、精准的比例和对光线的巧妙运用所折服。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他的设计哲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像是一位空间魔术师,总能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震撼人心的效果。我特别想了解,他在处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时,会有哪些不同的考量?例如,设计一个博物馆,他会如何引导观众的目光,让他们在探索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带来的韵味?又比如,设计一个办公大楼,他如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赋予建筑以生命和温度?书中提到的那些案例,是不是都蕴含着他对于“人”在空间中的角色的深刻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看”建筑,而是能“感受”建筑,甚至“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拿到“贝聿铭全集”,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领略怎样的建筑世界。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对贝聿铭大师的作品一直心怀敬意。他的建筑,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宁静”和“力量”,仿佛能与人对话,也能与自然共生。我一直对他在材料运用和结构创新方面的思考很感兴趣。他如何能让那些看似冰冷的材料,在光影和线条的 interplay 下,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他又是如何运用创新的结构,实现那些宏大而又精巧的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他在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结构设计方面的细节,并配以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作品的精妙之处。特别是一些他早期或不太为人熟知的项目,我希望能从中发现更多惊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他严谨的设计流程,去了解那些看不见的细节如何成就了那些举世闻名的杰作。
评分啊,说到贝聿铭大师,“贝聿铭全集”这个名字一出来,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好多画面,有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有香港中银大厦那优雅的身姿,还有我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也曾有过他参与设计的美术馆计划,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大师的思考和概念总能带来无限的启发。我一直觉得,建筑不只是钢筋水泥堆砌的躯壳,更是承载文化、历史和人情味的容器。读一本关于贝聿铭的书,不单单是看图纸和模型,更是在品味他如何将光影、线条、材料与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合,创造出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我尤其好奇,在“全集”里,是否会深入探讨大师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是如何演变的?比如,他在东方文化和西方现代建筑哲学之间找到了怎样的平衡点?他又是如何应对复杂的场地限制和业主的需求,最终化腐朽为神奇的?这本书一定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纯粹的几何体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东方哲学和人文关怀。我期待着能从书中窥见他那些未曾实现的伟大构想,那些在图纸上熠熠生辉,却因各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的杰作。也许,那些“遗憾”的作品,反而更能展现大师的纯粹和理想主义。
评分终于拿到“贝聿铭全集”,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大师的沉稳与大气。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情感共鸣的。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平和、理性、却又不失温暖的感觉。我特别想了解,他在设计中是如何融入他对“时间”和“变化”的理解的。他的建筑,很多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他是如何通过建筑材料的选择、空间的布局,甚至对植物和水的运用,来体现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分享一些他在考虑建筑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设计,让建筑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岁月的沉淀中焕发新的光彩。我期待着能从书中,感受到大师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对建筑长久生命力的追求,让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当下的杰作,更是能传承给未来的宝藏。
评分“贝聿铭全集”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的重量和艺术的魅力。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承载着人类生活、文化和情感的空间。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宁静、大气、充满智慧的感觉。我特别想了解,他在设计中是如何平衡实用功能与美学追求的。一个成功的建筑,既要满足使用者的一切需求,又要能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让他的建筑既能成为一个高效的运作空间,又能在多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的地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分享一些他在项目初期,是如何与客户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独特设计理念的过程。那些在图纸上反复推敲,在模型中不断调整的细节,一定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大师的严谨与创造力。我期待着能从书中,窥见他如何用他独特的语言,讲述关于建筑、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故事。
评分“贝聿铭全集”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份对建筑史的贡献和对艺术的致敬。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建筑师,不仅仅是在建造空间,更是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总给我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它们仿佛是永恒的雕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又散发着独立而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想了解,他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项目时,是如何进行研究和思考的。他又是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设计中,创造出既有国际视野,又充满地方特色的建筑?例如,他在中东地区的一些项目,或者在亚洲地区的一些项目,他又是如何理解和诠释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他在不同地区的设计故事,以及他在处理这些项目时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期待着能从书中,感受到大师那份对于全球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独特思考。
评分拿到“贝聿铭全集”,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大师设计殿堂的金钥匙。我对建筑的喜爱,更多的是源于它所能传达的情感和理念。贝聿铭大师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融合了东方韵味和西方现代感的优雅。我一直好奇,他在处理不同类型的项目时,是如何找到切入点的?比如,为一个博物馆设计,他会如何考虑观众的流线和观展体验?为一个宗教场所设计,他又会如何体现神圣与宁静?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一些他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并深入剖析其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思考。特别是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项目,例如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我非常想知道,他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场所,是如何做出如此大胆而又恰到好处的创新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他创作灵感的来源,或者他对于不同文化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我期待着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大师那份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