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西藏非常視窗》、《西藏自在紀行》、《走進喜瑪拉雅》之後
於西藏行旅四十年的韓書力,再集結二十二篇短文
記錄他在這高天厚土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蒼穹如洗,大地銀裝,廟宇、梵音、唐卡、喇嘛……無不訴說著雪域的寂寥與安詳,卻也是吸引韓書力長待四十年的文化資産。韓書力1973年走進西藏,踏足聖山,涉水神湖,一邊以毛筆畫下滋養他心靈的藏文化圖飾,創作齣獨特的藝術風格,一邊以鋼筆揭露這塊神祕的麵紗,不僅拜訪藏地創作者的工作室,評析創作內涵,包含唐卡、版畫、油畫等類型,同時探查古蹟的現存樣貌,捕捉流年碎影。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最好還是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識;最好還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道盡瞭韓書力眼中西藏的美麗與哀愁。任時光在這裏繾綣徘徊,滄桑變幻,潔白的高原永遠是韓書力精神眷戀的原鄉。本書集結其二十二篇韆字短文,以各篇的吉光片羽,記錄下韓書力四十年來在這高天厚土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作者簡介
韓書力
1948年11月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1973年進西藏從事美術工作至今。曾任中國文聯六、七、八屆全委、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西藏文聯主席、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西藏美協主席、西藏書畫院院長。
1989年至今,先後在巴黎、颱北、東京、多倫多、吉隆坡、新加坡、悉尼、聖地亞哥、墨西哥城、裏約熱內盧、加德滿都、開羅、柏林、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福州、青島、拉薩等地舉辦個展或聯展。計有數百件作品被各美術館與賞傢收藏。
作品《邦錦美朵》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質奬,《佛印》獲第一屆加拿大水墨展金楓葉奬,《陽關》獲首屆黃胄美術基金特彆貢獻奬。齣版品包括《韓書力繪畫集》、《西藏藝術集萃》、《西藏非常視窗》、《西藏自在紀行》、《走進喜瑪拉亞》、《韓書力繪畫選》等。
自序
西藏走筆四十年∕韓書力
我不是記者,我隻能算是近四十年西藏曆史進程的經曆者與見證者;我不是作傢,我隻是以美術從業人的眼光來認知與判斷西藏文化;我不是西藏人,我隻是自願加盟並最後成為西藏文化之旅的一份子。寫下這個題目後,自我也覺得不十分準確,但自1973年至今,我確是在荒寒廣褒的雪域大地上,在聖山神湖之間慢慢跋涉與思索,隻是這裏所謂的走筆應該包括繪畫的毛筆與寫日記記錄心得的鋼筆。
承何政廣先生的長期鼓勵與支持,更仰賴一部分讀者朋友看在西藏的「佛麵」上,也順便瞥瞥我這半僧半俗的傢夥所寫的東西。如此,便有瞭《藝術傢》雜誌上陸陸續續地刊登瞭我的百餘篇與西藏文化相關聯的隨筆、散記的機遇。而這些韆字短文的內容無非是我在這片充溢著慈悲與智慧的地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不敢說與讀者朋友分享,它隻是一個內地人走進雪域後的種種際遇,隻是一個畫傢冷暖自知的個案。
如果說地球上根本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如果承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道理,那麼,我以為二十年來《藝術傢》雜誌先後闢齣《西藏非常視窗》、《西藏自在紀行》、《走進喜馬拉雅》、《雪域.淨土.紅塵》專欄,來發錶我這個準西藏人的這些不成體統的文字(含相當數量圖片)的目的,無非也就是希冀通過這扇窗口嚮讀者朋友推介西藏,西藏人與西藏文化罷瞭。有瞭這層意義,相信讀者朋友也就能夠容忍它的個體性、偏頗性與非學術性的毛病。至於筆者自己這方麵,則是始終以戰戰兢兢的心態,在這個人神交織的極地浮世繪中,苦苦尋覓選題,躊躇命筆而已。雖說隻是韆字之文,但對於我,有時實在是比創作一幅畫還難。盡管如此,不少短文中還是齣現過常識之誤,好在及時得到方傢教正,有待日後結集時一併糾正。
三十年前,西藏兩個字對於海內外多數人來講,還是遙遠神祕的代稱。而今,走近她,認識她,熱愛她的人卻是愈來愈多瞭,更有一部分人竟然患上瞭「一次西藏行,一世西藏情」的戀高癥。即便不像我這樣心甘情願地嫁給雪域高原,也是會以各自的方式虔心牽掛著這片高天厚土上的一切,真誠地在友朋間傳遞著各自在缺氧荒寒的地球第三極上精神層麵所獲得的某種淨化與昇華。我想,這就應該歸結於西藏對與其有緣的人們所産生的獨特誘惑力。
在應該結束這篇算是序的短文時,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不期然迴縈於我的腦海之中:
最好還是不相遇,
如此便可不相識;
最好還是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雪域.淨土.紅塵》這幾個字,在我腦海中構建的畫麵,是一種視覺與情感上的雙重衝擊。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在高寒的雪域高原,空氣稀薄,萬物寂靜,隻有風雪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裏,是塵世喧囂之外的一片聖地,是心靈得以淨化的場所。然後,畫麵一轉,便來到瞭繁華的都市,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種欲望與情感在此交織碰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紅塵”。作者將這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並列,讓我不禁思考,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深刻的聯係?“淨土”是否隻是“紅塵”中的一種理想狀態,一種心靈的選擇?而“紅塵”是否又是通往“淨土”的必經之路,是磨礪心智、增長智慧的熔爐?我預感這本書將是一場關於生命與存在的思考之旅,它可能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或者詩意的文字意境,來展現人類在追尋內心平靜與麵對現實挑戰時的種種掙紮與領悟。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當看到“雪域.淨土.紅塵”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瞬間湧現齣強烈的畫麵感。一邊是冰雪覆蓋、人跡罕至的巍峨高原,那裏的一切都顯得如此純粹、原始,仿佛能洗滌掉所有世俗的塵埃。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清冽的味道,聽到風在山榖中低語,感受到一種與世隔絕的寜靜與莊嚴。這便是“雪域”所代錶的意境,一種純淨,一種超脫,一種遠離凡俗的所在。而“淨土”,在我看來,更是心靈深處的一種歸宿,是擺脫一切煩惱、實現內心和諧的理想境界。然而,“紅塵”這個詞,卻又將我拉迴瞭現實。它代錶著紛繁復雜的生活,充滿著愛恨情仇、名利得失、喜怒哀樂。我想象中的“紅塵”,是熙熙攘攘的街道,是人潮湧動的市場,是充滿著無數故事的社會。作者將這三個看似矛盾卻又相互聯係的意象組閤在一起,讓我不禁猜測,這本書是否在探討我們如何在被“紅塵”包裹的現實生活中,去尋覓那一方屬於自己的“淨土”?又或者,是如何在經曆“雪域”般的純粹洗禮後,再迴到“紅塵”中,以一種更豁達、更超然的態度去麵對一切?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哲理,讓我對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筆下的故事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评分僅僅是《雪域.淨土.紅塵》這個書名,就足以在我的心底激起層層漣漪。它讓我想到瞭那種極端的對比,一種既飄渺又實在的張力。雪域,那令人心生敬畏的蒼茫與孤寂,是天地間最純淨的存在,也是人類渺小與偉大的縮影。它代錶著一種極緻,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而淨土,在我看來,更是心靈深處最渴望的安寜與祥和,是擺脫煩惱、迴歸本真的理想狀態。然而,緊接著的“紅塵”,卻又將我們拉迴瞭現實。那個充滿欲望、誘惑、糾纏不清的塵世,是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舞颱。這本書名,就如同一個精巧的隱喻,暗示著生命的多重麵嚮,以及個體在其中不斷掙紮、探索、尋求平衡的過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主題,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講述一個關於信仰與現實的艱難抉擇,還是描繪一個人在繁華都市中尋找內心寜靜的曆程?又或者是,將雪域的純粹與紅塵的喧囂,在同一片土地上,通過不同人物的命運交織演繹?我隱隱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更是一次關於生命哲學和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
评分這本《雪域.淨土.紅塵》的書名,光是聽著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空靈與厚重。它讓我想象起高原上那湛藍得近乎透明的天空,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巍峨的山巒上,偶爾掠過的雄鷹,以及遠處寺廟裏悠揚的梵音。我想象中的“淨土”,或許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寜靜,一種精神上的升華,一種對內心平和的極緻追求。而“紅塵”,又是那麼的真實,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閤,有奮鬥拼搏,也有無奈與嘆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被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極富張力的畫麵。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深刻理解並洞察瞭生命本質的人。他(她)筆下的雪域,可能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高原,更是一種心境的象徵,是一種對生命極限的探索;而淨土,或許並非遙不可及的西方極樂,而是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覺醒;紅塵,也並非全然的汙濁不堪,而是曆練人心的磨礪場。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心靈的遠行,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關於存在與超越的哲學沉思,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智慧與力量,期待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
评分“雪域.淨土.紅塵”,這幾個字在我眼前展開,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捲。我首先聯想到的是那片遙遠而神秘的雪域高原,那裏的天空澄澈如洗,雲朵悠然飄蕩,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古老而純粹的氣息。我想象中,那裏是靈魂可以安放的棲息地,是遠離塵囂的寜靜之地。這或許就是“淨土”的意象,一種精神上的高度,一種內心的平和與澄明。然而,緊隨其後的“紅塵”,又將我拉迴瞭現實的紛擾。它代錶著我們每個人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情感糾葛、生活瑣事、名利誘惑,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們。我猜想,作者可能是試圖通過某種敘事,來展現人們在“紅塵”中摸索前行,在經曆種種睏頓與磨礪後,如何去尋找、去守護自己內心的“淨土”。或許,這“淨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隱藏在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頓悟之中。這本書名所帶來的反差與融閤,給我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感,讓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巧妙地將這三個意境融為一體,勾勒齣引人入勝的故事,又或是引發讀者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層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