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温度 微生活: 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

手感温度 微生活: 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居布置
  • 生活美学
  • 轻装修
  • 软装设计
  • 小空间
  • 收纳技巧
  • 日式风格
  • 北欧风格
  • 治愈系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必大兴土木,也能打造手感居家生活
46种你最想要的生活布置
46种你最期待的手感风格
46种你最梦幻的幸福提案
让你省下预算,创造无价氛围,找到家的好感觉……

  想做就能做的轻布置,打造自己的生活美学,随着心情让家变得不一样!

  换一个植栽就是换一个氛围、换一个概念就是改造、换一面墙就是换一个空间,谁说舒适的、轻松的居家布置需要大兴土木?谁说一定要敲敲打打才能到感觉空间不一样了?在本书中,教你花少少的钱、短短几个步骤,将家具、饰品、随手取得的东西换个角度摆设、重新活用,注入新生命,就能马上让家里变身日系乡村部屋、欧式浪漫风格。

  温暖而明亮、温馨而舒适,这本书精心设计磁砖涂料布置、轻木工手作、老家具大改造、杂货布置、织品拼贴布置、植栽布置等六大单元,除了可以让手作中毒者多一些让居家环境变美好的小点子外,更是融合到住家的实用、便利、美观等舒适需求。即使是租屋族,也可以实践好感住宅的美梦……

  让每一个布置都能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温度。美好的东西,总是光用看的,就能让心情愉悦。随手取用身边美丽布料、棉布的蕾丝、手感的麻绳和纸,就能换化成日杂、欧风等风格。又像是,不同花色的磁砖,搭配在空间中,就能让居家生活大大改变;运用大自然的芬芳的花草,就能妆点出许多舒适轻松的居家空间。

  老旧的家具不要急着废弃,往往出乎意料地让你的家有新的风景,也能让氛围变的和谐与美丽;如果偏好木工布置的话,不需要大型的工具,只需要花费一点气力,配上简单的五金螺丝,你会发现,你能做的,比想像中的多更多。这些不藏私的居家布置小点子,帮你省下预算,也能让居家氛围更美好!

作者简介

Aiko

  现为自由撰稿者,曾受《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爽报》等报章媒体竞相报导。她是一位对「美的事物」非常固执的金牛座女生,更是一位细腻的居家美学专家,奉「美感」与「实用」兼具为生活最高原则。她热爱一切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人事物,因此选择在文字里优游,用文字编织出氛围场景。除此之外,她也喜欢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梦想的生活美感。如果可以放掉忙碌的工作,她愿意花时间用自己的双腿,探索这个世界的小祕密。这么热爱生活,只为了让世界充满更多幸福,越来越美好……

  Aiko。手感温度.爱生活︱aiko6034.pixnet.net/blog
  Facebook粉丝团︱www.facebook.com/aiko1027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了一份关于一本假设性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完全围绕“不包含”您提供的原书主题展开。 ---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符号与回响》 一部探索宇宙深处、解构古代图腾与现代科技交叉点的跨学科巨著 第一部分:暗流涌动的符号学迷宫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居家布置或生活美学的读物,它深入人类文明史上最幽深、最令人困惑的领域——那些被时间侵蚀、被历史遗忘的失落符号系统。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地下遗址、深海沉船或遥远星际观测数据中偶然捕获的、无法用现有语言学解释的图形和序列。 一、图腾的二进制起源:从拉斯科洞穴到欧姆信号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眩晕的考古之旅。我们摒弃传统的文化人类学解读框架,转而采用信息论的视角,审视史前岩画中那些重复出现的几何图形。为什么在数万年前的欧洲洞穴深壁上,我们能发现与现代计算机电路板布局惊人相似的排列?作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某些基础的符号逻辑,可能并非通过文化传播,而是通过某种更深层次的、与物质世界结构耦合的“自然信息”被记录下来。 我们详尽分析了特定图腾的频率分布、拓扑结构,并将其与现代数字加密技术中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码进行比对。这种比对并非为了寻找表面相似性,而是为了探究符号承载信息量的极限,以及早期人类在没有文字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非口述”信息存储机制。 二、失落的巴比伦时间轴:行星运动与预言的数学结构 在本书的第二章,我们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的星象记录。不同于通俗历史对占星学的描述,《星海拾遗》着重于巴比伦泥板上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些泥板不仅记录了太阳、月亮以及已知五大行星的运动轨迹,更展示了一种超越当时工具水平的精密计算能力。 我们引入了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模型来反向解构这些泥板上的“预言”或“周期”。研究表明,某些被视为神谕的记载,实际上是基于对遥远天体事件(例如,超新星爆发的余晖信号或伽马射线暴的周期性回归)的精确预测。这种跨越数千年的观测精度,指向的可能不是神祇的启示,而是某种代代相传、系统性极强的观测方法,其核心可能与我们今天用于深空探测的“引力透镜”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部分:超越地球的科技残响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地球上寻找线索,那么第二部分则将探索的维度提升至太阳系乃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重点关注那些看似自然现象,实则可能是高级文明活动残留的“技术回响”。 三、火星上的结构性异常:地质学与工程学的悖论 我们深入分析了火星勘测任务中获取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特别是那些被主流科学界简单归类为“风蚀”或“火山熔岩管”的区域。本书挑战了传统的地质学解释,提出某些大型、规则排列的地下结构,其形成所需的能量与时间尺度,远超火星自身的自然演化所能提供的范围。 研究集中在“轨道对齐性”上。我们对比了特定地貌结构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如木星的卫星群)的相对位置关系。这种对齐性并非巧合,而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校准标记”系统。作者大胆推测,这些结构可能是一个超前文明为应对行星尺度灾难而设计的、用于长期信息备份或能源重置的巨大工程的残余部分。 四、深空射电:背景噪音中的非随机序列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是关于被归类为“背景噪音”的射电天文学数据分析。利用先进的频谱分析技术,我们对数十年积累的射电望远镜原始数据进行了逆向滤波处理,旨在剥离地球自身干扰、已知脉冲星信号以及其他人工干扰源的影响。 我们发现了一组极其微弱、但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的窄带信号簇。这些信号的特点是:其频率调制模式(Frequency Modulation Pattern)展现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递归结构,这与已知的自然天体物理过程(如氢线辐射、类星体喷流)产生的信号特征截然不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信号在特定时间窗口内,似乎以一种对齐的方式,指向了银河系边缘的一个特定区域。这暗示的可能是一种极其古老、能源效率极高,且其“信息包”设计旨在抵抗宇宙背景衰减的远距离通信协议。 第三部分:意识的熵增与知识的封存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视角拉回人类自身,探讨这种跨越时空的“失落知识”对当前文明的潜在影响。 五、记忆的量子纠缠:梦境、失眠与集体潜意识的共振 本书探讨了人类认知边缘地带的现象——那些无法被主流神经科学完全解释的、个体间共享的模糊记忆或强烈的“既视感”。我们并未转向灵异解释,而是基于量子信息理论,提出一个假设:在极端的压力或特定脑电波状态下,人类的意识场可能产生某种“信息泄露”或“弱纠缠”效应。 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对某些古老文明遗址(如埃及金字塔群、复活节岛石像)的集体梦境记录,我们发现了一种跨越地理障碍的、关于特定几何结构的重复性描绘。这提示我们,某些极度稳定的、与宇宙基本规律相关的知识,可能已经以一种高度压缩、接近于物理常数的形式,被封存在了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硬件”之中。 结语:遗忘的重量 《星海拾遗》旨在提醒读者,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和“科技”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进步,或许不在于发明新的工具,而在于如何成功地“解码”那些前辈们,甚至可能是更古老实体,留下的复杂、但被我们自身遗忘的“信息碎片”。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那些对宇宙边界、时间深渊以及符号底层逻辑充满好奇心的求知者,共同踏上这场没有地图的探险。它探讨的是宏大叙事下的严谨推演,是对宇宙中“知识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得以保存”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2|自序

006|PART 1磁砖涂料佈置
008|PROJECT 1文化石的逆袭
014|PROJECT 2木地板之真假王子
018|PROJECT 3纸胶带与水泥漆的爱相随
022︱PROJECT 4梯厅里的森林系
026|PROJECT 5经典款ㄇ型桌在我家
030|PROJECT 6餐桌大作战

034|PART 2木工手作布置
036︱PROJECT 7 木尺狂想曲
038|PROJECT 8 史奴比的信箱窝
042|PROJECT 9 美好展示架
046|PROJECT 10框起美好的瞬间
050|PROJECT 11装可爱的烹饪梦
054|PROJECT 12胶带出头天
058|PROJECT 13学人精的梦想锅架
062|PROJECT 14缝线的排队潮
064|PROJECT 15飘移吧!木箱

068|PART 3老家俱大改造
070|PROJECT 16床头的蕾丝火光
074|PROJECT 17花团锦簇好好坐
078|PROJECT 18森林中的练习曲
082|PROJECT 19椅凳回春术
084|PROJECT 20办家家酒的梦想

086|PART 4织品拼贴布置
088|PROJECT 21巴黎,我爱你
092|PROJECT 22小物们的秋千世界
096|PROJECT 23留言的青春记忆
100|PROJECT 24衣架的春天
104|PROJECT 25我的环游世界梦
108|PROJECT 26灯具圆舞曲
114|PROJECT 27蕾丝三层塔
118|PROJECT 28蔷薇垃圾桶

122|PART 5杂货佈置
124︱PROJECT 29Time Freeze,让美好静止在此刻
128|PROJECT 30木盒里的小风景
132︱PROJECT 31托盘上的早餐时光
138|PROJECT 32泡澡时的阅读时光
144|PROJECT 33烤肉架的香味记忆
148|PROJECT 34假文青桌旗
152|PROJECT 35换餐具的好对策
158|PROJECT 36厨房里的时间记事
162|PROJECT 37蓝胡子的钥匙圈
164|PROJECT 38罐头深夜食堂

170|PART 6植栽佈置
172|PROJECT 39巴黎欧风带回家
174|PROJECT 40片手锅小花园
176|PROJECT 41迷迭香的联谊时光
178|PROJECT 42蛋壳里的小秘密
180|PROJECT 43软木塞迷魂记
182|PROJECT 44普罗旺斯的印记
184|PROJECT 45蒸笼里的东方风华
186|PROJECT 46浓汤碗里的绿意

图书序言

Aiko∕自序

  金牛座,好像真的是个对「美」的事物很在意的星座。

  小时候,我会把我觉得丑却不能丢掉的台灯,用喜欢的花色胶带贴满,才能心满意足的使用它照明。不到变美的那一刻,我甚至不想打开灯具的开关。书桌贴皮翘起,就把老旧书桌柜门那已经掀起的美耐板撕除,再一片一片的将门板慢慢贴上喜欢的布料,最后看着原本老旧脏污的美耐板换成喜欢的布料,整个书桌变得跟新的一样,成就感无限。老旧到坐不住的书桌椅,换上白漆,用不要的旧衣包入棉花,绷在椅垫上,老旧书桌椅变得焕然一新,原本很难坐的椅垫也因为包入棉花而变的澎软。

  房间的门脏了,我就重新上漆,心血来潮还会在门上画画,或是剪下杂志或餐巾纸上喜欢的图案,黏贴在门上,整个旧门就换了新模样。小时候我也是那种前一天晚上会把第二天要穿甚么衣服准备好的人。某天家人带我去庙里祈福,妈妈问我许了什么愿,我回答:「当中国小姐」。谁叫当时每天电视都在强力播放「中国小姐选拔」,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傻得好笑。长大了,开始爱在指甲上作画,当时的我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只用指甲油的刷子就能在指甲上画出极细的线条,变成格子,豹纹,千鸟格,现在想来都不可思议。更爱改造已经不穿的衣服,像是把领子剪宽、在毛衣烫上贴布、在素净的黑衣缝上铆钉、把过宽的裤子缝成窄版细身裤、把少穿的鞋子黏上金属装饰、不穿的牛仔裤改成牛仔长裙或迷你裙。

  这一切,从没有人教过我。但要说是无师自通,倒不如说:全然就是为了「美」这个字!因为觉得家具丑、觉得衣裤鞋帽有更美的可能,自然而然地衍伸出来的变美行动,长大后我才知道那叫做「DIY」、「手作」、「蝶古巴特」……等等名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我从小就跟手作脱不了关系。

  当然,除了爱美,也不能忘了金牛的实际。我喜欢漂亮的东西,却不爱空有外表却不实用的物品。我热爱各种烹饪用具、餐具,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漂亮,也可以拿来煮食,盛装菜餚,甚至光是摆着时,也能是好风景。实用又美观,就是我爱的物品风格!

  这次要非常感谢怡宁的邀约,让我这个懒人重拾了手作的热情,近而出版了这本实用的书籍。这本书除了把一个东西倏地变成另一个意料不到的物品那种惊喜外,我更希望能兼顾到美感与实用性。像书里有几个品项就遵循这条美观与实用并济的路途前进着。像是把少用的相框变成托盘、烤肉网变成书架、老旧的汤勺作成烛台、平常会丢弃的罐头与蛋壳变成展示收纳、老旧的家具省钱改造后又是新风貌。

  许多一般般的收纳木盒,让他变得更多功能:像是变成信箱、乡村展示架、甚至变成可以让多如繁星的缝线、纸胶带列队排好的新家。装修剩下的废弃木条,没用的层板,可以来作成拍立得展示架、花色置物夹、多彩烹饪小物的收纳架,甚至可以做出烹饪迷必备的三格锅物架,不仅漂亮,更具备着可以用得到的实用性质。最后,还有许多居家绿意佈置的小点子,省下预算,也能让让居家氛围更美好!

  不仅仅是旧物翻新、新品仿旧,我还希望这本书除了可以让手作中毒者多一些让居家环境变美好的小点子外,更是可以唤起你我记忆的一个个美好故事。每个物品,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个物品,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故事的凝结。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鱼小姐家巷口那不复存在的韭菜盒摊,怀念起辣椒香。我想起汀洲路上的图书馆变成王贯英图书馆,也怀念起那里教给我的文字养分。我想起姵小姐家冷冻库里超美味的牛角面包及起酥片,还有我们做的草莓蛋糕。我还想起了好久没吃到的钱柜超美味水饺,还有甜腻却鬼打墙不断续壶的奶茶。

  每个物品,都带有我的青春记忆。46个带有故事的生活提案,哪一个也曾是你的故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手感温度 微生活: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的标题,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手感温度”四个字,精准地触动了我心中对于家的最深切渴望。它不仅仅指视觉上的美观,更包含了触觉上的细腻和情感上的温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去发现那些能让我的双手感受到温度的物件,它们或许是粗糙的原木,或许是柔软的布艺,又或许是带有独特纹理的陶瓷。而“微生活”和“轻布置”的概念,则完美契合了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既想让自己的居住空间更加舒适宜人,又没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不需要一步登天,只需在日常的点滴中加入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也许是关于如何在餐桌上用一束鲜花来营造仪式感,又或者是如何用一些绿植点缀书架,为空间注入生机。 我相信,这本书提供的46种方法,会是那种既实用又富有创意,能让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轻松上手,并从中获得乐趣的“小魔法”。

评分

《手感温度 微生活: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在床头柜里的秘密宝典,充满了让人惊喜的居家灵感。书名中的“手感温度”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我总觉得,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承载我们情绪和回忆的容器。而“手感温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暗示着那些充满人情味、能够让我们在触碰时感受到温暖的物件。或许是亲手打磨的木质摆件,或许是带有岁月痕迹的旧物,亦或是那些能带来舒适触感的织物。 “轻布置”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更是恰到好处。我渴望让家变得更美,但又常常因为“布置”二字而望而却步,总觉得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时间。而这本书,似乎是在轻声告诉我:“别担心,只需一点点的小改变,就能让你的家焕然一新。”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提到的46种方法,究竟会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是关于如何巧妙运用色彩来提升空间氛围?还是关于如何通过绿植的摆放来增添自然气息?亦或是关于如何用一些小巧思来解决收纳难题?这本书承诺的,不只是家居美学的提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它鼓励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用双手和爱,为自己的家注入那份独一无二的“手感温度”。

评分

这本《手感温度 微生活: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光听书名就觉得很吸引人。“手感温度”四个字,瞬间就能勾勒出一种温暖、亲切的居家氛围,让人联想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物件,比如手织的毛毯、温润的木质摆件,或是精心挑选的陶瓷杯。而“微生活”则暗示着一种不追求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从细微之处着手,提升生活品质的理念。这种“轻布置”的方式,对于我这种既渴望让家变得更好看,又不想投入过多时间精力,或者担心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好奇,书中提到的“46种轻布置”具体会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于色彩搭配的小技巧?还是关于绿植摆放的妙招?亦或是收纳整理的创意?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想象,或许会有关于如何用一盏别致的落地灯点亮角落,如何用几幅艺术挂画唤醒墙面,又或者如何通过更换抱枕套和窗帘来快速改变房间的季节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真正可行、易于模仿的灵感,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变,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居家感受,让每一个回到家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手感温度”。

评分

翻开《手感温度 微生活: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传递的“微小改变,巨大不同”的理念所吸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轰炸,渴望追求“诗和远方”,但却常常忽略了身边最真实、最触手可及的幸福。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告诉我们,不必进行大规模的装修,也不必花费巨额的金钱,仅仅通过一些巧妙的“轻布置”,就能让原本平凡的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手感温度”的解读。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触感上的温度,更是一种情感的注入,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或许是亲手制作的小摆件,或许是精心挑选的二手家具,亦或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灵感,这些都为家居空间增添了独特的“手感”。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有物品,通过创意组合和搭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在新的环境中再次闪耀。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藏,它鼓励我们从细节出发,用温柔的力量,一点一滴地雕琢自己的理想生活。

评分

《手感温度 微生活:让家变得不一样的46种轻布置》这本书,简直像一股清流,注入了我对居家生活的新认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布置”这个词带着些许的沉重感,仿佛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大量的投入。但这本书用“轻布置”的字眼,瞬间打消了我的一切顾虑。它传递的是一种轻松、随性的生活态度,让人明白,即使没有设计师的背景,也能通过一些小小的调整,让自己的家变得更温馨、更有“人情味”。我特别喜欢“手感温度”这个概念,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带有生活痕迹的物品,比如一本翻阅过无数次的旧书,一个用了很多年的木碗,或是妈妈亲手织的毛衣。这些物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了无数回忆和情感的载体。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引导我们如何去发掘和运用这些充满“手感”的元素,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现代家居环境中,让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的港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布置”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技巧,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