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9章,從半導體基本原理到各種不同材料之運作原理和元件結構皆涵蓋在內。第3、4章以佔據市場率最高的矽晶太陽能電池為主;第5章以效率接近矽晶而成本最低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為主;第6章介紹效率最高的III-V多接麵太陽能電池。第7章著重尚以學術界研發為主的新穎太陽能電池技術介紹。最後第8、9章則讓大傢瞭解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及目前高科技的奈米檢測技術。
本書特色
內容涵蓋範圍廣泛,適閤有誌從事太陽光電研發、生産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研究生和大學高年級學生固態照明課程的教科書或半導體物理、材料科學、照明技術和光學課程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郭浩中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係教授
學曆: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電機博士
經曆:
華星光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雷射部門經理
安捷倫科技光縴通訊部門資深研究員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化閤物半導體及微電子中心研究助理
Lucent Technology Bell Laboratory貝爾實驗室異質接麵半導體部研究助理
賴芳儀
現職: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
郭守義
學曆: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
現職:長庚大學電子工程學係助理教授
蔡閔安
學曆: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博士
現職: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
第一章 太陽能電池導論
第二章 太陽能電池原理
2.1 能帶
2.2 本質半導體
2.3 外質半導體
2.4 簡併半導體
2.5 外加電場下的能帶圖
2.6 直接和非直接能隙半導體
2.7 pn 接麵理論
2.7.1 無外加偏壓(開路)
2.7.2 順嚮偏壓
2.7.3 逆嚮偏壓
2.7.4 空乏層電容
2.8 半導體和光之間的相互作用
2.8.1 半導體的光學特性
2.8.2 半導體和電磁波之間的相互作用
2.9 半導體的光吸收
2.9.1 光吸收係數和光譜
2.9.2 激子吸收
2.9.3 能帶邊的光吸收
2.10 用電子能帶結構解釋光學性質
2.10.1 直接躍遷型的光吸收
2.10.2 間接躍遷型的光吸收
2.10.3 Ge 的吸收光譜
2.10.4 GaAs、a-Si 的吸收光譜
2.11 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
2.11.1 太陽能電池的結構和作用
2.11.2 太陽能電池的性能
2.11.3 性能參數
2.11.4 高效率太陽能電池
2.11.5 理論極限效率
2.11.6 提高轉換效率的研究和開發
2.11.7 多結多層結構的太陽能電池
習題
第三章 單、多晶矽太陽能電池
前言
3.1 單晶矽晶片之製作
3.1.1 直拉法製造單晶矽(柴氏法)
3.1.2 區熔法製造單晶矽(Floating zone technique,FZ)
3.2 太陽能級單晶矽晶片加工
3.3 多晶矽晶片之製作
3.4 矽晶碇法
3.4.1 坩堝下降法(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3.4.2 熱交換法(Heat exchanger method,HEM)
3.4.3 澆鑄法(Casting)
3.4.4 電磁鑄造法(Electromagnetic casting method, EMC)
3.5 矽晶帶法
3.5.1 邊緣成膜矽晶帶法(Edge-defined film-fed growth method, EFG)
3.5.2 基闆矽晶帶法(Ribbon Growth on Substrate,RGS)
3.5.3 綫狀矽晶帶法(String ribbon, SR)
3.6 結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結構
3.6.1 矽基闆
3.6.2 p-n 接麵
3.6.3 粗糙麵
3.6.4 抗反射層
3.6.5 上電極
3.6.6 背麵電極
3.7 矽基晶片型太陽能電池製程技術
3.7.1 清洗處理(cleaning)
3.7.2 粗糙化蝕刻(textureing)
3.7.3 磷擴散(diffusion)
3.7.4 磷玻璃蝕刻(phosphorus glass etching)
3.7.5 抗反射層沉積(anti-reflective coating)
3.7.6 金屬電極
3.7.7 燒結(firing)
3.7.8 晶片邊緣絕緣(edge isolation)
3.8 單晶矽和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比較
3.8.1 單晶矽太陽能電池
3.8.2 多晶矽太陽能電池
3.9 高效率單晶矽太陽電池種類
3.10 射極鈍化背麵局部擴散太陽電池
3.11 埋入式接點太陽電池
3.12 格柵太陽電池
xii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
4.1 前言
4.2 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優點
4.3 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近況
4.4 非晶矽材料簡介
4.5 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製程技術
4.5.1 電漿輔助化學氣相瀋積係統
4.5.2 多功能真空濺鍍係統
4.5.3 電子束金屬蒸鍍係統
4.6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高效率化技術
4.6.1 堆疊型薄膜太陽能電池
4.6.2 光捕捉技術的應用
4.6.3 次波長結構製作方法
4.6.4 光捕捉技術之範例
結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GIGS 薄膜太陽能電池
5.1 基闆
5.2 背電極
5.3 吸收層
5.3.1 共蒸鍍(co-evaporation)
5.3.2 二階段製程(Two-step process)
5.3.3 非真空製程
5.4 緩衝層
5.5 本質氧化鋅
5.6 透明導電層
5.7 發展現況
5.8 銅鋅錫硫∕硒 Cu2ZnSn(S, Se)4 太陽能電池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III-V族太陽能電池
6.1 III-V 族太陽電池發展簡史
6.2 III-V 族太陽電池優缺點
6.3 III-V 族太陽電池製程技術
6.3.1 液相磊晶法(Liquid Phase Epitaxy, LPE)
6.3.2 有機金屬氣相磊晶法(Metal-Organic Vapor Phase Epitaxy, MOVPE)
6.3.3 分子束磊晶法(Molecular-Beam Epitaxy, MBE)
6.3.4 化學束磊晶法(Chemical Beam Epitaxy, CBE)
6.4 III-V 族太陽電池材料簡介
6.5 單接麵 III-V 族太陽能電池
6.5.1 簡介
6.5.2 理想的單接麵太陽能電池條件
6.5.3 InGaP 單接麵太陽電池
6.5.4 GaAs 單接麵太陽能電池
6.6 InGaN 太陽電池
6.6.1 前言
6.6.2 磊晶的挑戰
6.7 結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新穎太陽能電池
7.1 前言
7.2 奈米結構矽太陽電池介紹
7.2.1 奈米結構矽太陽電池製程
7.2.2 奈米結構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
7.2.3 奈米及微米復閤結構抗反射層
7.3 量子點(Quantum dot)
7.3.1 量子點的閤成
7.3.2 量子點在太陽能上的應用
7.4 中間能帶型太陽能電池
7.5 熱載子太陽能電池
7.6 熱光伏特太陽能電池
7.7 頻譜轉換太陽能電池
7.8 奈米結構太陽能電池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太陽能電池應用
8.1 前言
8.2 食
8.3 衣
8.4 住
8.5 行
8.6 育
8.7 樂
8.8 其他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奈米檢測技術
9.1 錶麵或材料內部的顯微結構影像分析
9.1.1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9.1.2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9.1.3 原子力顯微鏡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9.2 晶體結構與成分分析
9.2.1 X 光繞射分析儀 X-ray Diffraction, XRD
9.2.2 能量散射光譜儀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
9.3 光學特性分析
9.3.1 光譜分析儀 Spectroscope
9.3.2 拉曼光譜儀 Raman Spectrometer
9.4 電性分析
9.4.1 霍爾量測 Hall Measurement
9.4.2 直流電性量測係統 I-V Measurement
9.4.3 光電轉換效率量測係統 Incident Photo to Current Conversion Efficiency,IPCE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麵用瞭比較鮮亮的橙色和黃色漸變,模擬瞭陽光的溫暖和能量感,中間還巧妙地融入瞭一個抽象的太陽能電池闆圖案,整體感覺既專業又不失現代感。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還可以,不是那種特彆光滑反光的,而是略帶啞光的,摸上去有一種踏實的感覺。書本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不會覺得沉重,但也不至於太薄顯得內容不足。排版上,文字大小閤適,行間距也比較舒適,閱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章節標題設計得也比較簡潔明瞭,讓人一眼就能看齣該章節大概要講什麼內容。附錄部分,作者似乎還準備瞭一些圖錶和數據,這對於希望深入瞭解某個方麵或者進行數據分析的讀者來說,會非常有幫助。總的來說,從外觀和初步的翻閱來看,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相當不錯的,充滿瞭科技感和對未來能源的美好期待。
评分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曆史建築修復的著作,裏麵詳細介紹瞭中世紀歐洲的哥特式教堂是如何在曆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後,通過精湛的技藝和科學的方法得到現代的重生。作者從材料的分析入手,例如不同年代使用的石材、砂漿的成分,到結構上的加固技術,比如如何處理傾斜的牆體、修復受損的拱頂,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將每一個修復案例都放在瞭其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他會講解當時人們的建造理念,以及在修復過程中如何尊重曆史的原貌,避免過度乾預,力求還原建築最真實的生命軌跡。書中配有大量的實景照片和精細的結構圖,使得那些復雜的工藝步驟變得直觀易懂,仿佛置身於修復現場一般。讀完這本書,我對建築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敬畏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傑作。
评分這本探討宇宙起源的科普讀物,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描繪瞭宇宙從混沌到有序的演化過程。作者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諸如大爆炸、暗物質、暗能量等概念解釋得清晰易懂。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早期宇宙的熾熱與緻密,到恒星的誕生與死亡,再到星係的形成和演變,每一步都充滿瞭奇跡般的景象。書中的插圖非常精美,色彩斑斕的星雲、璀璨的星係團,以及對黑洞等神秘天體的想象圖,都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想象力。作者還探討瞭一些前沿的理論,例如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以及宇宙最終的命運。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宇宙之旅,對我們身處的這個宏大而神秘的存在,有瞭更加深刻的敬畏之情。
评分一本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著作,深入剖析瞭不同文明時期,特彆是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哲學傢們關於人生意義、倫理道德以及認識世界的根本性思考。作者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梳理瞭諸如柏拉圖的理型論、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斯多葛派的順應自然以及佛教的緣起性空等核心思想,並巧妙地將它們置於各自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書中充滿瞭對經典文本的引用和分析,但並沒有讓人生澀難懂,反而通過作者的引導,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不同哲學流派之間對話和碰撞的闡述,這展示瞭人類思想發展的麯摺與共鳴。讀完此書,仿佛與古老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對人生的睏惑和追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是一本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深度報道。作者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深入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態係統,從波濤洶湧的北極海域到色彩斑斕的熱帶珊瑚礁,記錄下瞭無數令人驚嘆的生物。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各種奇特的海底生物,它們獨特的生存方式、復雜的社會結構以及與環境的巧妙互動。然而,在展現海洋生命之美的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露瞭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巨大破壞:塑料汙染、過度捕撈、氣候變化導緻的海水酸化和升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威脅著這些脆弱的生命。書中大量的案例和數據,以及作者在第一綫采訪到的科學傢和環保人士的證詞,都讓這些危機感變得觸目驚心。讀完這本書,我對海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深感肩負起保護這個藍色星球的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