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職《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二十年間,瑪西亞.安卓(Marcia Angell)目睹製藥産業日趨嚴重的悖離研發與製造新藥的最初使命,變成握有巨富權勢的大型行銷機器。她用心觀看藥廠無所不在的影響,徹底滲透瞭醫學研究、教育和行醫者,同時對美國社會大眾,尤其是年長者無力遏止高張的處方藥價,寄予同情。在這本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的新書裏,安卓揭露製藥業駭人聽聞的內幕,並疾言呼籲進行必要的實質變革。
安卓從暢銷藥AZT(最先推齣的愛滋病藥)、汰癌勝(Taxol,史上銷售第一名癌癥藥物)開始,到轟動一時的抗過敏藥Claritin,將新藥推齣市場的始末娓娓道來。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發現,藥廠一直依賴公費資助的研究成果做為藥品的發展基礎,還用不正常的手段操縱臨床試驗結果,誇大藥品功效,最後再讓旗下的律師團想盡辦法延長政府核可的專賣權期限。不僅如此,市場上充斥的仿製新藥也是藥廠的傑作,不但售價更貴,藥效也不見得比被仿製的藥更好。
美國藥業必須要想辦法把自救,以免陷入更大的睏境當中。安卓在書裏提齣攸關藥廠延續的改革計畫,包括重建客觀的臨床研究精神,切斷藥廠與醫學教育的臍帶關係。本書以清晰有力的論述,佐以深度的研究,對製藥産業發展失控的現象,提齣沉重的針砭。
本書特色
藥品是如何研發、量産,再到醫院、藥房,最後到患者口中?
你吃的藥品都是安全的嗎?新藥一定比舊藥好嗎?
昂貴的新藥一定最有效?
藥廠同時也是醫師的教育者?他們用納稅人的錢賄賂醫師?
藥廠隻會公布好的臨床結果,而隱匿不利的部分?
藥廠究竟在耍什麼花招?你還不知道的危機有哪些?
你一定要知道藥品的研發、製作過程,
更要知道自己吃下去的是藥還是毒!
本書帶你完整透視用藥黑洞,打破藥廠公關編造的神話!
作者簡介
瑪西亞.安卓(Marcia Angell)醫師
曾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擔任編輯一職,目前任職於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係,在衛生政策與醫學倫理方麵,是美國國內公認的權威,同時亦直言倡議醫藥體係改革,被《時代雜誌》(TIME)列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
安卓醫師著作:
《審判中的科學:醫學證據與隆胸法規的衝突》(Science on Trial: The Clash of Medical Evidence and the Law in the Breast Implant Case)
譯者簡介
曾育慧
雲林人,颱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國際衛生、貧窮與社會體係之間的關聯。課餘從事翻譯,作品包括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尤努斯自傳《窮人的銀行傢》、《危害孩子健康的6大環境毒素》、英國BBC電視節目文字版《食物的真相》等十餘本譯著。
專文推薦 消費者應重視用藥安全 李鳳翱
專文推薦 迴歸本質,重尋核心價值 張苙雲
專文推薦 正視你的用藥習慣 全嘉莉
導言 論藥品之特殊性
要錢還是要命∕口水與事實的拉鋸戰∕說清楚,講明白
第一章 一年二韆億美元的大餅
雷根與《杜拜法案》∕強力吸金産業∕景氣轉壞,社會大眾心生不滿 /巨大的行銷機器
第二章 新藥的誕生
藥廠介入研發的時機點∕案例:愛滋病新藥AZT∕人體試驗--尋找自願者∕失職的食品藥物管理局
第三章 藥廠研發價多少
新藥成本有多高∕虛構的八億零二百萬美元∕四億零三百萬…..然後再加倍∕賣藥利潤高於研發成本∕藥品定價與研發關係薄弱
第四章 「創新」的製藥産業?
真正創新的藥品實在太少∕藥品創新的來源∕被剝兩次皮的納稅人 /預防條款無法阻止不當剝削∕大有賺頭的公司閤作
第五章 藥廠搖錢樹:同質藥
專利屆滿,換湯不換藥∕同質藥的搶食競爭∕同質藥的市場成功法門∕撐大市場,眾人分食∕隻管一窩蜂,不顧真需要
第六章 新藥誕生的真相
利尿劑可以降血脂?醫學研究報告不再公允?報喜不報憂?藥廠可以對臨床試驗下結論?新藥並不見得比舊藥好
第七章 誘惑、賄賂與迴扣
教育訓練的真麵目∕研發費高於促銷∕開發國傢對醫藥廣告的設限∕無孔不入的業務代錶∕「禮物放在門口就好」∕用納稅人的錢賄賂醫師?正在上演的大僞裝劇
第八章 假教育,真行銷
「繼續醫學教育」的贊助者∕賄賂醫師,還是培養顧問∕有如行銷市集的專業會議∕藥廠也是教育者?∕把無助的消費者帶到藥廠腳下∕僞裝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
第九章 少研究,多賣藥
把鎮頑癲當成止痛藥∕第四階段臨床試驗∕藥師與藥廠的「關鍵點」∕過度用藥社會
第十章 以專利之名行延長壟斷之實
超級搖錢樹:藥廠專利∕造福大藥廠的《H-W法案》∕無所不用其極的案例∕灰色地帶
第十一章 金錢萬能
政治捐獻與特殊遊說團∕國會立法迴報大藥廠∕國際顔麵盡失的美國政府∕受製於人的食品藥物管理局∕為藥廠代言的局長∕大風暴來襲
第十二章 榮景不再?
組團到加拿大買藥∕藥業抵製,國會成夾心餅乾∕州政府帶頭對抗大藥廠∕以前忙告人,現在常被告∕掙紮中的巨人
第十三章 拯救沉淪藥廠
把焦點拉迴創新藥∕揮副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正常功能∕設利藥品臨床試驗監督中心∕限製專賣權的不當壟斷∕讓藥廠全麵退齣醫學教育∕資訊透明化∕藥價閤理化∕結閤力量,戰勝大藥廠
後記
緻謝
這本書的某些章節,觸及到瞭藥物臨床試驗中數據披露和透明度的問題,這一點讓我尤為關注。書中通過一些案例,質疑瞭部分臨床試驗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暗示一些不良數據可能被選擇性地忽視或修改,以確保藥物能夠順利通過審批。這種信息的不透明,讓我感到一種無力感,因為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很難獨立驗證這些信息的真僞。我們隻能依靠監管機構的審批和醫生的建議,而如果這些環節本身就存在瑕疵,那麼患者的健康就可能因此受到威脅。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更加重視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並且促使我更加主動地去尋找多方麵的資料,對醫生提供的建議進行二次核實,而不是全盤接受。它提醒我,在麵對關乎健康的決策時,保持一份警惕和審慎是多麼重要。這種對信息透明度的呼籲,雖然可能觸及瞭一些敏感的利益,但它所傳達的“知情權”和“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對我而言,是最具價值的啓示。它讓我明白,健康的維護,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也包括瞭對信息的辨彆和對真相的追求。
评分這本書的某個章節,著重討論瞭製藥公司如何通過“病恥感營銷”來擴大市場,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值得深思。書中引用瞭一些例子,說明一些原本並不被視為嚴重疾病的狀況,是如何被包裝成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疾病”,從而誘導消費者産生焦慮,並進而購買相關産品。這種營銷手段,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廣告,它們常常會放大身體的不適感,暗示某種“不完美”是需要被“治愈”的,而藥物正是那個解決方案。這種現象,不僅在醫藥領域存在,也在其他消費領域有所體現,但與健康直接相關的醫藥領域,其影響無疑更為深遠和令人擔憂。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某些健康焦慮,可能並非源於真實的健康危機,而是被精心設計的商業策略所驅動。讀到這裏,我腦海中浮現齣自己曾經因為一些小毛病而購買各種保健品或藥物的經曆,現在迴想起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齣於健康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市場信息所誤導?這本書的這一部分,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充斥著“解決方案”的廣告和信息,讓我學會更加冷靜和獨立地判斷,不輕易被外界的宣傳所左右。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寶貴,尤其是在關乎我們身體健康的議題上。
评分拿到這本書,初衷是被那個引人注目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醫藥行業的一些潛規則保持警惕。讀完之後,我發現書中對於藥物審批流程的描述,以及一些藥物上市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被掩蓋的風險,確實讓我感到不安。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論述是關於“安慰劑效應”和“實際療效”之間的界限問題。書中通過一些案例分析,質疑瞭某些藥物的真實療效,暗示其利潤的來源可能更多地依賴於市場營銷和患者的心理預期,而非真正的藥效。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平時服用的一些藥物,其效果究竟有多少是藥物本身的功勞,又有多少是由於我們對治療的期望和心理暗示?這種思考延伸到瞭我生活中對藥物的態度,我會更謹慎地對待醫生開齣的處方,主動去瞭解藥物的成分、可能的副作用以及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變得更加理性地看待醫療和藥物,不再盲目迷信,而是學會去質疑和探索。它提醒我,作為消費者,擁有知情權是多麼重要,並且我們有責任去瞭解我們身體正在發生的一切,以及我們所接受的治療。這種主動的求知和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對健康負責任的錶現,讓我覺得這本書雖然內容可能令人沮喪,但它所激發的這種批判性思維,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最近讀瞭一本讓我深思的書,雖然書名直擊人心,直指“藥廠黑幕:製藥公司如何掏空你的錢包和健康?”,但我對書中提齣的某些觀點,尤其是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有更深的感觸。書裏雖然聚焦於藥物的研發、審批和營銷環節,但它間接引發瞭我對現代醫療體係中過度治療和對癥治療的思考。我們是不是過於依賴藥物,而忽視瞭從根本上改善生活方式來預防疾病?我一直相信,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纔是抵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探討這些,但它讓我反思,當我們麵對各種疾病時,首先想到的總是藥物,是不是忽略瞭那些更自然、更根本的解決方案?也許,藥物的齣現,在某種程度上,讓人們對自身健康的管理産生瞭惰性。我們習慣瞭將健康問題交給醫生和藥物,而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身體的修復能力和預防疾病的潛力。這本書的討論,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健康認知的新視角,讓我開始更加審視自己和傢人的生活習慣,思考如何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來構建更堅實的健康防綫。這本讀物,雖然可能揭露瞭一些行業的陰暗麵,但它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關於健康生活哲學的啓迪,讓我重新審視瞭“健康”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主動地維護它。
评分讓我感到特彆受觸動的是書中關於“專利懸崖”和仿製藥的論述。它讓我瞭解到,當一種新藥的專利到期後,仿製藥的齣現如何能夠大幅降低藥物價格,從而使更多患者能夠負擔得起治療。書中通過一些數據和案例,揭示瞭在專利保護期內,一些創新藥的價格被抬高到令人咋舌的程度,而這種高價,無疑給患者和整個醫療係統帶來瞭沉重的經濟負擔。這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藥物的可及性會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以及為什麼一些發展中國傢在應對特定疾病時會麵臨更大的挑戰。雖然書中沒有直接呼籲改革,但它所呈現的現實,足以讓任何一個關心社會公平和公共健康的讀者感到憤慨。這種對藥物經濟學層麵的剖析,讓我不再僅僅從療效的角度去看待藥物,而是開始關注藥物的定價機製、專利製度以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它促使我去思考,如何纔能在鼓勵藥物創新的同時,也能保證藥物的公平可及,讓更多人能從中受益。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的閱讀體驗超越瞭個人層麵的健康問題,上升到瞭對整個醫療體係和社會責任的思考,讓我對“藥廠黑幕”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