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

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龍山寺
  • 靈簽
  • 颱灣民俗
  • 宗教信仰
  • 傳統文化
  • 求簽
  • 命運
  • 故事
  • 信仰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們拜神、求簽,從簽詩中望文生義得到神明的指示,殊不知在龍山寺觀音靈簽一百首中,說的都是先民曆史文化的智慧結晶,這些先民的苦心,隨著龍山寺建寺已安然渡過瞭兩百七十多個春鞦,經過十萬多日的考驗。簽詩看似各自獨立有時相隔五十首之遙卻環環相扣,此點繼承司馬遷《史記》精神,將各簽詩間之人、事、地、言、物做有形、無形的展延,成就先民通史。

  此書談及的簽詩裏,共有八位代錶性人物:順序是薑太公、鬼榖子、範蠡、孫臏、張良、達摩、呂洞賓、西王母八傢。西王母曾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信仰,但在哲學曆史的範疇裏卻非一般人能瞭解,但由於她在五帝時代對中國文化有重大影響,因此於此書佔瞭較大的篇幅介紹。這八位古人,帶動瞭中國的哲學曆史,由各式典籍中流傳到瞭現在。

  作者黃凡,以龍山寺簽詩為引,講述瞭其中從黃帝開始直至漢朝的有關故事,由簽詩主角說起,仔細分析當時事件,以及對於相關人物的影響,更觸類旁通廣搜相關史料、典籍,在中國書海裏為讀者講解相關的曆史故事。

作者簡介

黃凡

  本名黃孝忠,颱北市人,先祖為四百年前隨鄭成功來颱的部將。他是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傢,獲奬無數,並締造瞭三座裏程碑,齊邦媛教授贊他為「一個光輝的名字」!為颱灣都市文學,後現代文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捷剋等國文字,深獲國際的肯定。

  黃凡是當下最具代錶性的知性型作傢,他用極大的勇氣革新技法,為鄉土文學論戰以後,創作疲軟的文壇注入瞭新鮮活力,打開瞭一條政治、都市和後現代書寫的道路,以緻引領風騷十多年。

靈簽背後的文化脈絡與人生哲思 一冊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符號與民間信仰實踐的著作,旨在梳理“龍山寺靈簽”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扮演連接人、神、與世俗生活的橋梁。本書不涉獵任何特定書籍的具體故事或案例,而是從宏觀的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及社會曆史的視角,解構靈簽文化現象的深層結構與時代意義。 第一部分:簽文化的曆史溯源與流變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東亞地區簽文化(特彆是求簽習俗)的起源地,探討其如何從早期的占蔔術,逐漸演化為一種具有高度儀式性和社會性的民間信仰實踐。 古代占蔔術的演進: 從甲骨文時代的龜蔔、蓍草占蔔,到後世儒傢典籍中的“蔔筮”,分析占蔔活動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角色轉換。重點闡述“簽”這種媒介——最初可能與祭祀或戰爭決策相關——是如何被吸納進寺廟和宮觀體係,成為平民化、易於操作的問蔔工具。 簽的本土化與宗教融閤: 探討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中的神祇崇拜)如何各自對簽的解釋體係進行建構和規範。在不同地域和宗派的影響下,簽的文化內涵如何發生歧義和分化。例如,佛教的因果觀如何嵌入簽文的“警示”中,而道教的符籙、齋醮傳統又如何影響簽的“應驗”機製。 媒介的物質形態變遷: 考察簽的物理載體——竹簽、木條、紙條——從古代簡樸的標記到近代精緻的工藝品之間的演變過程,分析這些物質變化對求簽儀式親近感和可信度的影響。 第二部分:靈簽的符號學解讀與文本結構分析 本部分聚焦於“靈簽”作為一種特定文本的構成要素、符號係統及其背後的邏輯結構,而不涉及任何具體簽文的內容。 結構解析: 靈簽文本通常由幾個核心部分組成:數字編號、神祇名號、指示性短語(如“中上”、“下下”)、以及一段寓言性或勸誡性的詩句或偈語。本書將解構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數字與秩序: 分析編號係統在整個簽文體係中所起的作用。數字如何建立起一種內部的、可量化的秩序感,使混沌的未來預測得以被歸類和管理。探討數字與中國傳統命理學(如河圖洛書、易學卦象)之間可能的隱性關聯。 詩文的象徵性語言: 深入剖析簽文詩句所使用的語言特徵——高度凝練、多用典故、注重意境而非直陳。這種語言模式如何實現“模糊的精確性”,使得不同背景的求簽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與自身處境相符的投射點。這種模棱兩可性,正是其流傳廣泛的關鍵機製之一。 “靈”性的構建: 探討簽文如何被賦予“靈性”和“權威”。這種權威不是來自現代科學的驗證,而是通過特定的儀式(如擲筊確認、焚香稟告)和群體心理(集體的信仰實踐)共同構建起來的社會共識。 第三部分:求簽儀式中的社會心理學 本章將靈簽視為一種社會行為,探討個體在麵對不確定性時,如何通過參與求簽儀式來調適自身的情緒、規劃行動,以及維護社會關係。 不確定性的應對機製: 在生活充滿變數(如疾病、婚戀、商業風險)的背景下,求簽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被認可的“暫停鍵”。它不是提供最終答案,而是提供一個“被允許反思”的框架。分析求簽者如何利用簽文作為外部參照,來閤理化或調整他們內在的決策傾嚮。 儀式與社區粘閤: 考察寺廟作為求簽場所的功能。求簽行為往往不是孤立的,它發生在特定的公共空間,涉及與其他信眾的互動、與廟方人員的交流。這種共同的儀式實踐,如何強化社區的文化認同和道德規範。 “信”與“不信”的張力: 探討現代社會中,受過現代教育的信徒如何調和“科學理性”與“民間信仰”之間的衝突。許多求簽者采取一種“有備無患”或“權宜之計”的心態,將靈簽視為一種文化參與或心理安慰,而非絕對的命運判決。分析這種“實用主義的信仰”在當代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靈簽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語境轉換 本書最後將目光投嚮全球化和信息時代背景下,靈簽文化所麵臨的挑戰與新的機遇。 從地域性到全球傳播: 探討隨著移民和文化交流,靈簽習俗如何在新的地理和文化環境中被移植和重塑。分析其在海外華人社群中作為文化記憶載體的角色。 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商業化: 討論當傳統廟宇和簽文化麵臨現代化改造或旅遊開發時,其原始的宗教意義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點。分析過度商業化可能對簽的“靈性”造成的侵蝕。 媒體與“數字靈簽”的興起: 考察互聯網、手機應用等新興媒介如何重構求簽體驗。分析虛擬環境中的簽文傳播,在保持符號結構的同時,如何削弱瞭原有的物理儀式感和社區互動性。這種轉變對傳統信仰結構的長期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分析框架,將“龍山寺靈簽”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文化和社會網絡中進行審視,揭示其作為一種古老而頑強的民間智慧載體,如何持續地參與塑造人們對命運、道德和希望的理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
美國人的由來--一則有趣的颱灣文學 黃凡
【前言】
釋儒道三學與颱灣先民

第八十九首〈薑太公渭水遇文王〉
天國反撲--薑太公的十字架
第十八首〈鬼榖子演課〉
鬼榖仙蹤
第五十六首〈範少伯泛舟五湖〉
永憶江湖歸白發的範蠡
第六十五首〈孫臏睏龐涓〉
孫臏和他的壞同學
第四十五首〈張良受書圯上老人〉
張子房的小蝴蝶 
第三十一首〈達摩麵壁〉
達摩為什麼睡不著
第五十四首〈呂仙枕黃粱未熟〉
哮天犬老咬呂洞賓
第八十六首〈西王母獻益地圖〉
人類的終極之秘--西王母

【附錄一】求簽蔔卦的源流
【附錄二】鎮靈簽中不分的儒與道

圖書序言

代序

美國人的由來∕黃凡

--一則有趣的颱灣文學

  一九五○年代冷戰時期,美國會通過援華後,美軍跟澎湖有瞭近距離接觸。戰爭期間的年輕大兵,舉止自然不夠莊重;開放的態度,在漢人眼中根本毫無體統,更何況原本就在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上格格不入。最令人不自在的,是他們迥異東方人的長相──金棕色的頭發,鳥一般的藍眼珠、凸鼻仔,即便穿著整齊,看起來也是毛茸茸的。

  保守的澎湖人,錶麵上完全看不齣對這些美國人有任何反應,但不久之後,人類學傢到馬公市東衛村田野調查,意外得到一個新故事──美國人的由來。

  採集到這故事的,不隻一位,敘述者也不僅一人;由於大同小異,此處以彼岸近年齣版之《颱灣神話與傳說》中,所收錄之文大許教授的采風──

  從前有個皇帝的女兒得瞭痲瘋病。另一說法是,太後生瞭重病,不過無論是太後還是公主,反正都是治不好的怪病,心急如焚的皇帝重金懸賞,嚮民間廣求名醫,結果宮裏老太監所養大的跛猴子前來應徵,說自己有個祕方包醫包治,不過皇帝得答應把美麗的公主嫁給牠,纔願意提供醫療,這是趁人之危,但皇帝再不願意也隻有點頭。

  於是猴子大夫去到高山懸崖,萬分艱難的採瞭猴兒茶,治好公主。

  皇帝將把尊貴的女兒嫁給猴子的新聞,立刻轟動全國,被國人引為笑談。可憐的皇帝既愧且悔,但想盡辦法,猴子都不肯交換,皇帝無法背信,隻好把公主許配給奸詐又可惡的猴子。

  跛猴娶瞭不幸的公主後,這隻毛茸茸的畜牲,不能見容天下,不得已帶著公主遠渡重洋到美國去,以種番薯、花生與芋頭維生。

  卑鄙的猴子有瞭好太太,也很努力工作來養傢活口,不久之後,還生瞭一個猴子小孩,外型毛茸茸的,完全是跛猴的翻版,心地更是無比奸詐,「青齣於藍」。

  猴子小孩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放屁,而老猴子卻自恃為一傢之長,到處放臭屁。有一天,老猴子在田裏忙,猴囝仔趁著送飯時,把這個配不上公主的傢夥給用石頭砸死瞭。

  公主在傢從父,齣嫁從夫,夫死之後,頓失所有的倚靠,為瞭不失去女人應有的重要身分,以及得到生活所需,靈機一動,化妝成彆的女性,用騙術嫁給無知的兒子;亂倫後,跟猴子孩兒生齣許多毛茸茸又毫無品德的後代,就是現在滿身是毛的美國人。

  故事裏,茶葉、生瞭痲瘋病的公主,婚前婚後的猴太太、跛猴、屁、猴囝仔、美國人……這些象徵,是由憤怒、怨恨的澎湖人,將順手拈來的原型,在種植花生、番薯與芋頭的土地上,一一化成自傢的故事。而且又因為人類學者採集及時,留住瞭田野中集體創作的種種痕跡。

  故事,是虛構的,但往往藉來反映時代,以故兼具虛幻與現實,甚至在大傢都知道「隻是個故事」的前提下,將矛盾、不閤理之處,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處理,令人意外的情境猶如夢幻,四兩撥韆斤的,風格充滿詩意,顛覆惱人的真實人生,反而特彆有趣,更令人感動。

  這也是人類有瞭語言工具,纔能把自身的種種遭遇,錶現成思想的文明過程。曆史的變遷中,對人類智慧最嚴厲的批判,就是在被認定為「不值得批判」的公論下遭到淘汰;隻有少部分古老的智慧結晶,幸運的傳播到各地去,也開始瞭各種延伸,生齣瞭子子孫孫,一個個被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憑藉著簡單的元素,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經過淘煉、改寫;受到挑戰的原作者早被隱沒瞭名姓,接受挑戰的自由創作者,逐一或同時嘗試著將之與民族的夢想、傳統,深植人心的哀愁、恐懼,用新時代觀點重新創造能再流傳的新故事。隻要能抓住原型的形上精髓,情趣轉化得愈高妙,就愈能打動人心。變型得愈厲害,愈發旺如野地裏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就連原處也不再認得它,(此處的無有,自有其高妙處,禪宗公案有最多、最眼花撩亂的錶演,外人一見便徬徨無主、徒亂心魂;坊間之鬍言亂語各種《公案解讀》即為明證)。

  常有人認為──大題目都早已用罄,好的故事根本已被寫完;這是衛護自傢缺乏內涵作品的藉口,至少是錯誤觀念。時代的演變會帶來各種新的衝突、新的問題,四周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若是對曆史沒有認知,對時代沒有反省,是不可能造就傑齣的作傢、作品的。隻是,要能在深度與廣度上,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麵臨到的考驗,也常是創作者始料未及。所以,嚼飯餵人或靈光乍現,高低之分主要決定於作者的六分纔華(包括悟性),不能靠教導,也彆指望水磨功夫。

  這則〈美國人的由來〉,繼承瞭不少曆史遺産,我們不妨來充當偵探,來為之萬裏尋母,即可發現它的身世不凡,譜係顯赫;爸爸媽媽、祖父外祖母洋洋大觀,主要可分為五則:

  一、中國推原神話〈盤瓠〉──這神話同時是〈盤古〉之前身。所謂推原,依照彼岸學者解釋,便是推尋事物之始、起源。初民對事物成因,每每無法給予答案,隻好創造神話滿足求知慾,以及特屬於人類本能的好奇心。

  二、〈蠶馬〉。故事很普及,此不贅述。

  三、西元前五世紀希臘悲劇〈伊底帕斯〉弒父娶母。

  四、女媧、伏羲(盤古)磨盤結親(這故事與天竺脫不瞭關係,祖輩是禪宗公案指涉的西方人);大意是女媧、伏羲婚後生瞭一個怪物──磨刀石,夫妻愁憂之下砸碎愛情見證,磨刀石的碎片滾下山,流到水裏變成魚蝦。對此若有似曾相識之感,不妨參考希臘羅馬神話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的第三個故事──石頭人後裔。

  五、本地早先的原住民神話(布農族的祖先)。典中之典是〈犬戎國〉。大意與〈美國人的由來〉相似。美麗的布農族頭目的女兒生瞭皮膚病,變成可怕的模樣,巫醫束手,倒有一隻狗跑來聲稱能治,惹來衛護公主的眾位勇士憤怒地趕走狗,但狗兒潛至公主床上遍舔全身,公主便告痊癒。頭目不願履約,託辭要狗變成人,纔允許嫁女,狗兒經過努力奮鬥,成功改變形象;頭目隻有為狗人主持婚禮,然後羞憤不已的趕走狗夫妻。狗人帶著太太遠走他方,生下小孩,但狗仔長大後殺父娶母,又生瞭後代,來到颱灣,便是布農人的祖先。

  布農人錶現其勇氣的神話裏,處處標榜傳統道德形象,竟在最後突破歧視,有革命性的一舉,從拒絕到接受,頗耐人尋味。(在此,我順便提一下前年鞦天一篇可能是來自監獄的文學奬甄選遺珠,雖然最後隻得到我的一票,但頗有文采。原典齣於〈盤瓠〉,經改寫後麵目全非,卻極具巧思。作者在濃濃的南國風情裏加入瞭魚鱗癥、經血、女巫的湯、大型爬蟲類寵物、珊瑚……文中隻見創造人類婚姻之始的鱗身伏羲、蛇軀女媧四處遊走,又在新世紀有瞭新麵目;也把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金羊毛〉裏米蒂亞弒親殺子,以及安徒生的〈小美人魚〉寫瞭進來,大體說來,作者作瞭有趣、大膽的嘗試,所以雖敗猶榮。)

  〈美國人的由來〉引起人類學傢的興趣,是因為特殊的時空背景所帶來的意義。

  光是講述一個故事,不是文學。罵美國人是猴子的痲瘋老婆亂倫之後裔,也非文學。民間曠男怨恨政府不顧自己娶不到妻子,卻放任女同胞賣身給美國人,當然更不是文學!但能把深藏的哀痛,有瞭進一步的思考,賦予齣深度與涵義,昇華齣形上的果實,就是文學。

前言

釋儒道三學與颱灣先民

  近年,有識之士討論著颱灣文化的未來、或者究竟有沒有未來時,聲音不大卻很焦慮;但是站在曆史洪流中,這絕對不是個新鮮話題。

  打從先民渡過黑水溝時,無論是以何種原因踏上這塊土地--流亡的革命傢、逃荒的農民、罪犯、海寇、無以維生窮漢、找尋桃花源的幻想者、漁民、甚至包括鄭氏部隊的濛古人後裔……,早在齣發之前,其實都有共同的憂患意識:遠離故土故人後,子孫們是不是自要茹毛飲血,成為化外之民。

  所以,在談颱灣文化之未來,我們應迴顧一下--颱灣文學之過去。
當年告彆唐山的讀書人非常擔心,子孫們會因隔閡而遺忘自己古老優美的文化,甚至因為齣現斷層,根本以為自己是猴子的錶親。

  這些子孫包括絕大多數的文盲,古來受教育的機會並不普遍(不過近來也有人稱呼雖受正式的現代教育,卻不知文化為何物的人為新文盲),一個文盲要如何承襲傳統、記憶文化,更要如何將文化有效傳承下去?除瞭利用節慶祭典、掃墓拜祖先、領壓歲錢……還有更好的辦法?

  這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後來在綠島,果然發生由於須順應天然環境,而迴歸瞭大自然的生活(一九五○年代,軍法處以隔離政策,將政治犯從內湖新生總隊送到綠島時,官方製作的檔案,影像紀錄意外捕捉到島民的生活,便是此憂之真實見證)。

  當然,在這些懷疑、焦慮、憂傷、恐懼之前纔得先要有子孫纔行--

  明鄭時期,清廷孤立明鄭勢力厲行遷界,但無法阻止流民入颱,當時約有五萬人衝破海禁,而原在颱之漢人有荷據時期之二萬五韆人,隨明鄭來颱之三萬七韆人,共約十一萬二韆人左右。

  由於一五五○年代,美洲作物甘藷、花生、玉米經澎湖傳入颱灣而普遍推廣,本地的土地人口扶養力遽增,吸引大批閩粵流民,但在一八七五年廢止禁令前,這些人是羅漢腳,無父母妻女宗族之係纍。

  以故,另一個現象的問題是--隻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一直到十八世紀清據時期,除瞭颱灣府古來的舊住民,其他三縣:諸羅、鳳山、彰化都是無妻的新住民。

  荷據、明鄭、滿清時期,颱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在十七世紀羅漢腳已與本地平埔女人結婚生子,因為漢人(包括充分漢化),來到颱灣之後,即使沒有朝廷禁令,此地也極缺可婚配的漢人女性;島上唯一可以滿足傳宗接代願望的,是雙方在文化、語言上都有絕大差異的原住民女子,但這也非一廂情願便可達成,得排除萬難、甚至使齣各種手段;例如鄭成功部隊為瞭安撫軍心,強製官兵搶平埔女子為妻。

  在「無後為大」的壓力下,與原住民女性結閤的幸運兒,解決瞭傳傢繼世的問題,但馬上又麵臨到難題--如何避免嚮原住民文化傾斜。

  在當時,漢人完全不瞭解、更無機會深入的原住民文化,當然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本島的平埔族西拉雅係的蔦鬆文化,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早跟大部份平埔文化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尚存的其他原住民文化一路至今纔得到尊重。而且經過考古的努力,發現某些習俗與大陸自新石器時代就有共通,例如成年禮同屬「海洋性拔牙俗圈」,兩岸學者指齣颱灣原住民有九成拔牙比率延續到日據時期的拔牙的習俗,不能排除受大陸影響或可能於大陸係,以及一九四八年國分直一勘察之營埔遺跡有可能與山東黑陶文化末期之承襲等等,然而後代齣生後,除瞭承繼母係的血統、體質特徵,也勢必無法避免母親原生傢庭的人優勢影響。

  讀書人對於現實的景況,憂心自是超過一般移民,深思之後,為瞭正本清源,做過種種努力。目前仍然可見的成果,而且具有代錶性的當屬廟宇,剛好一在南,一在北。

  在颱南府城的是建於西元一六六五年的孔廟,純粹以傳統齣現;在北部的是舊稱艋舺,建於一七三八年之萬華龍山寺--不論在二十三萬兩白銀重建之前、還是之後,釋儒道三傢都透過簽詩,落實於颱灣人的生活。

  現以年代先後區分,先談颱南孔廟。

  鄭經建於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柱仔行街的孔廟,是由讀書人來奉祀,祭典儀式與山東麯阜一樣依王製,迄今已有346年,最有趣的是儒傢之錶現方式,在於儒王的精神象徵--建築硬體氣度寬宏,軟體實是些牌位,頗有「文以載道」的意義。

  當後人來到孔廟,在空間、動綫充分的誘導下走到牌位前,不由自主地一一唸齣那些莊重的、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大儒之名時,自有一番滋味。

  提到儒學,大傢最熟悉的就是四書,這是南宋涼熙間,硃熹取《小戴禮》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閤為四書,復為之章句集注,又稱四子書。

  要講解四書,開宗明義地就在四本書名上。限於篇幅,簡單的講一下。

  《大學》,什麼是「大」?大有無量、無上、善(形上)、始、深、尊……等義,天之大謂太,永遠都多上那麼一點,是詭辯者之最愛。人大謂奘、盛大曰奕、力大曰夯、物大異於常是奇;儒傢用大、用中,用得大有謀略。

  什麼是「學」呢?學初到是「術」,藉術之「覺」,先使受教者(倣效的學生)去其濛蔽、而自反自強;對教授者也可自我覺悟、教學相長。教師、弟子都必須身心自我約束,所以儒傢期許《大學》,是無上的覺悟,真諦的領受。

  《中庸》,「中」,有三種解釋,其一是達到目標、相契閤。進而不依二邊,最後昇華到「離二邊而不執中」。「庸」,小篆的庸,有庚有用。庚有垂實之象,象徵物實,本義作「象鞦時萬物庚庚有實」,更是西方也是道(有人將「法」稱為道,不全),萬物得由其「道」,庚可解成「繼續」,但要剋服弔詭,否則寜可藏拙。「用」是可施行,行而繼之以「常」為之庸。常是什麼?是名言上的不變易;常道,是名言上永恆的道,儒傢認為已臻真理,跟「經」的意思相同。

  《中庸》就是不執中,不以中為我--「無我的真理」,是齣世法,但以世間名言呈現,有多不得已?本身就充滿辯證。

  《論語》,論,錶麵上是《說文》之--凡言語循其禮,得其宜。或是考量,議,其實它是理,「有其道之理,便是智慧」,但它在法則之內,卻又以無為最上。

  語,《說文》的語,解釋是「論」。直言為言,應答為語;非「不問自說」,而是以二邊相論做為錶達思想的工具,有相契、對應各種關係,《論語》之意是智慧的載體,也就是微言大義--「文以載道」。孔聖人(神、明)乃指月之指。月亮固然重要,沒有這一指,學子怎脫濛昧,君王怎會有道?

  《孟子》,孟是開始,子指世法,所以是「開始講述世法」。即使是「浩然之氣」、「大道」、「矢人函人」這種學問,也說得很平實,讓學的人不至於東想西猜,誤人誤事。語言用得也很不俗--例如萬章問孟子:「帝堯將天下給舜,有這迴事嗎?」孟子迴答:「沒這事,天子不能將天下給人。」萬章又問:「照如此說來,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孟子答:「是天給他的。」萬章問:「天給他時,是不是很誠懇又詳細地告知呢?」孟子說:「天不說話,隻是就舜之德行與行事,暗示著將天下給他……讓他主持祭祀,所有鬼神都來享用,就是上天接受他,讓他主理天下事,萬事妥善,老百姓安心信服,人民接受他;天給他、人民給他……舜輔佐帝堯二十八年,不是人力能做得到,而是上天幫的忙啊!如《尚書.泰誓》說:『老天爺無眼,祂的視察能力都從百姓之視察為定;老天無耳朵,祂的聽聞能力都從百姓之聽聞為定。』這就是『天與』」和『人與』的講法。」

  孟子的「天人閤一」,六道不離人道,對絕對的君權有所打擊,對神秘的天、人交涉,更是緻命的反撲;君王即使再「裝神弄鬼」,已被孟子一語道破。

  也同時因為他把可以說的都說盡瞭,孟子之後,儒傢再想有什麼齣色的「帝王術」都很睏難瞭。

  「四」這個字在排列不是隆殺有序,次第而下;從《易》理推演是開方,暗含「天下流佈」之義。儒傢要流佈些什麼呢?當然是世間最重要的兩種學問--世法及齣世法。這不是儒學首創,但不論是古印度還是古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要的帝王術。在沒有文字之前,各傢學說是以祭祀來錶現,有瞭文字之後,紀錄下的儀禮內容,頂重要的就是祭禮中「天人閤一」所得到的兩種奧義。世法可教導帝王統馭人民,齣世法可讓人民敬畏天子--天神之子,當君王「天人閤一」所有羽化成仙的資格。

  儒傢分析齣這種奧義再添上一番學理,成為一傢之學;理論很巧妙,身分很像印度的婆羅門,隻是,他們無法跟婆羅門一樣藉宗教(儀式與奧義)取得掌理政治的實權,但擔任大臣同樣可以主導國傢政事,君王倘有擅動,就可以立即依經典提齣糾正,《易經》及四書都是他們常用的法寶。

  《易》是帝王術,也是重要的「臣禮」。「經」這個字有度量、治理之義,它本身為尺度,就已是真理。《易》的文字常被人認為模稜兩可,所以是本很好利用的工具書,怎麼解釋都可以,不同意的人得提齣有力的反證,而所謂之反證,基礎還不是得站在所反對的說法上!一點也不自由。《易》的地位雖然崇高,卻從來沒有人能夠真正為它定位,所以常有人藉著它搞神秘,而且逍遙「法」外。因為真相是,薑太公當年與周文王在渭水相會時,做瞭一件中國思想史上最大的事--建構瞭六十四卦的模型,中國哲學有瞭實際依據,但思想因而停滯,可以說是集體退化,有什麼新的論說,其實是來自外邦;因為三皇開始就有的「古八卦」被隱蔽,真相永遠冰凍在北極。

  三傢《易》留給世人的,隻剩下宇宙萬有模型六十四卦,這是古八卦的殘影。

  儒傢的齣世法,主要在於天道,精神上還經常與道傢混淆,因為它們的來源及目的也總是不謀而閤。雖具有形上,但與佛教大乘的齣世法迥異。

  建立好儒傢文化係統,再建造的文廟,當然與一般寺觀大不相同,所以裏麵沒有「賽錢箱」,隻有一年一度祭孔時,與天子等級的八佾舞。

  孔廟啓發颱灣先民的內涵,當然也不真在八佾舞,而是在--無論你有沒有決定要如何度過此生時,啓示你先做一個人。

  即使不識字、不上學,不與名流文士交遊,也該好好體會人應知道的事。

  這個「人的事」,已不拘泥於文字,而是儒傢最擅長的氣質教化。

  去過颱南孔廟的人都曉得--孔廟古木參天,建築莊嚴壯闊,白晝雍容高華,入夜肅穆古雅;尤其是晚間的照明恰如其份,至聖先師的格局,讓人不論何時置身此地,自然覺得自己像個人,至少想好好做個人。

  如果走入孔廟的是個壞人,莊嚴的格局會讓他不知不覺地會起慚愧心,若是不能立即改過嚮善,至少不會水流更下。而天生的壞胚子,就絕不會喜歡這裏,不是想把孔廟的「圍牆」拆掉,就是將建築物敉平(曆史上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一八九五年四月底,馬關條約議定颱灣割讓日本,內定樺山資紀伯爵為颱灣總督,樺山將颱灣殖民地教育的大任委諸伊澤修二,開始瞭日本治颱五十年的教育史。以總督府學務部為重心的日本學者所做的颱語研究,竟是颱語研究二百年史最璀璨的五十年。日人編纂瞭數十本颱語教科書,創刊六種颱語雜誌,編瞭十數本日颱字典、颱日字典、俚諺典、地方詞典、植物名匯、職業名匯等颱語詞典,為颱語留下汗牛充棟的寶貴文獻,也以專業素養開創學術研究的風氣,但這些漂亮的成果背後的目的,其實是藉著颱語瞭解颱灣,並以颱語教育達到統治目的;當年六月十七日,伊澤抵颱北,次日上書設置「土語講習所」,提齣颱灣教育意見書,六月二十六日將學務部遷往芝山巖,開始研究颱語、編輯會話書籍。

  就在芝山巖「開漳聖王廟」中對所招收的21名日本語傳習生進行三個月的短期速成教育,好讓這些颱灣人擔任曰人與颱人的溝通媒介時,黑旗軍劉永福在抗日戰鬥且戰且退,退到颱南城後,十月十九日逃迴廈門;颱南城內大亂,府城大學校長英人巴剋禮牧師,依城中紳士之請,率領十四人代錶團嚮乃木將軍投降,日軍在毫無抵抗情況下入城,接收所有政府單位,其中文廟被改成臨時病院,伊澤在日軍佔領颱南後的第三日--十月二十五日隨樺山南下,伊澤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孔廟,立刻上報給總督請示恢復原狀,並派兵保護,因為這種汙辱文廟的行為,踐踏颱灣人的文化與人格,非常傷害颱灣人的感情,會引起比日軍進城更大的反抗。對孔廟釋齣善意的伊澤,為颱灣教育的創製者,被後世稱為颱灣殖民地教育之父,一八九六年創設「國語學校」,落實以日語教育為殖民地教育方針的同化主義;從保護孔廟到養成颱灣人以「本國精神為本旨」不到一年)。

  伊澤在日本以宣揚「國傢主義教育思想」著稱,打擊自由主義嚮來不遺餘力;在一八九五年六月之前未曾到過颱灣,不認識一個颱灣人,卻對颱灣教育充滿瞭野心,內中雖然處處是荒謬和誤會,但對「教育」颱灣人一點也不氣餒。「永遠的教育事業」最大的眼中釘就是孔子孟子,在受到西方文化重大衝擊的日本改革傢心中,不把孔孟趕齣颱灣人的心裏,「國語」教育不會有成功的一天,但他初期採取懷柔,維護颱灣人的精神堡壘--孔廟,比隻會使槍弄□的關東軍,高明不少。

  連一個莫名其妙搭上曆史列車的日本人都看得齣來,颱灣人受得是什麼樣的潛移默化,颱灣人隻要努力保住傳統,當然會有更大的機會,發展齣新的在地文化,使民族更強壯。--若原住民依此指稱這就是漢人當年之文化佔領,也沒什麼太錯,但定義下得太狹隘,還有商榷的空間。

  漢人在島上遍插漢傢旗,宣告文化領地,絕對不是隻限於颱灣、颱南,影響力遍及所至,所嚮披靡。曆史上的「外國人」--五戎、濛古人、女真人、迴族,其至於來到中國的猶太人,都因為「緻命的吸引力」,融閤成一爐。尤其是滿人,大傢不妨去看看大清統治末期的科考官方檔案,彼岸的齣版社已有完整的整理,有多少文章優於漢人的八旗進士,是早已不會講母語的滿人子弟,殿試時皇帝一問及「媽媽的話」,便急得麵紅耳赤。

  假如外地人來到北京,若隻是會打些「官腔」,立刻要被發現是外人,因為北京大街小巷的普遍人生活中,還在講著辭海上不曾齣現的「本土語言」,是外地人完全不能進入情況的柵欄,比如「媽楞」、「蛤什馬」、「玳牡貓」,分彆指的是蜻蜓、長白山林蛙卵巢,三色如玳瑁花紋的母花貓。

  這些地道、不時冒齣一兩句、具有相當份量,代錶著北京城生活文化的滿州話,是可證明由關外一路殺進來的滿洲人,強權統治三百餘年之後,沒有瞭王朝,也不再屬於小族群。

  至於更早的、元末南下的濛古人,在中國南方落地生根,元朝亡瞭也未迴到大漢去,倒像水珠般化進瞭中國這座大海,充份與當地人融閤,不分彼此,也再分不齣來彼此。

  古老的漢人文化如果不夠好、不夠用、不夠深度,經不起韆錘百鍊,就是到處佔領,也必然到處碰壁。至於一些不符時代需求的觀念,「時代」就是最佳改革者。

  明鄭時期,除瞭孔廟、除瞭曆明鄭三世的瀋光文(颱南一中的校歌--「思齊往哲、光文瀋公」,可見得人們對這位颱灣開山先賢之懷念)、先民還用瞭許不同的「故事」、「傳說」,來幫助鞏固漢傢領地。

  例如--颱中大甲鐵砧山的國姓井、嘉義水上鄉尖山的顔思齊無字墓碑、劍潭投寶劍斬魚精……等等,這些故事不但好聽,也有曆史上考古的價值,不過限於篇幅,此處不多介紹,大傢可以上網看一下,因為它們就是颱灣文學的前身。
古文廟在南,老龍山寺在北。

  龍山寺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眾,對颱灣影層麵廣,自廟宇之曆史沿革,便可窺知先民在生活上的奮鬥與經營。

  萬華,這個古老的聚落,在意外中建廟,特由泉州晉江安海龍山寺恭請觀世音菩薩像來颱,成為艋舺地區居民之信仰與活動中心與清水祖師祖、大龍峒保安宮,並稱颱北三大廟。二戰時正殿被砲彈擊中全燬,菩薩像卻端坐蓮颱,民眾益信觀音菩薩之靈感;重建後在一九八五年被列為二級古蹟,建築是宮殿式的四閤院,正殿供奉佛教崇拜,後殿除地藏菩薩,即是道教神明,方便昔時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同聚在此祭祀「十方圓明、尋聲救苦」的觀音媽,統閤地區的宗教、經濟、政治、娛樂、精神生活……;以及自衛力量,所以先民讀書人將心思用在此處確有先見之明,他們的苦心就安排廟中的一百首簽詩。

  信眾行禮如儀求得簽詩,定是萬般急切想知道自己所問之吉凶禍福,對於觀世音菩薩所賜與的答案,必然不會等閑視之。

  廟中也配閤這一點,特設瞭「解簽處」;倘若解簽人不知道曆史掌故及內中麯摺,絕對無法令人滿意。在聽取說明時,善男信女一定會希望有最詳的解讀,甚至意猶未盡,提齣一堆問題,這樣一來,即使是文盲,也會對曆史典故産生興趣,而且在探求的過程中,有機會充份瞭解到,遇事不要隻看事相的錶麵,要學習由絃外之音,更進一步的求索內涵。這種寶貴的教化,同時地令文盲懂得敬重原所陌生的讀書人。

  去過一趟廟裏,信徒被各殿的神明庇佑,還得到先民讀書人的諸多照顧,所以,不管後來的日本皇民化(奴化)多麼強烈,中國人心理上仍在拜菩薩、用八卦、看黃曆、打麻將。

  這個在二百多年前隨著移民的文學,在本地生根茁壯,就成瞭颱灣人的文學,非常實用、優美,也不知不覺地用到瞭今天。

  我們不在意唸簽詩時,是用國語、颱語還是客語;因為無論怎樣唸,也改變不瞭先民的曆史與遺下的寶貴文化。

  每當善男信女遇到睏難需要解惑,或是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這些簽詩除瞭應用之外,更蘊涵瞭讀書人民胞物與的感情。

  龍山寺建於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迄今一百七十餘年,也就是說,先民之苦心,安然通過瞭二百七十多個春鞦,將近十萬個日子的考驗。

  曆史典故、文以載道

  為瞭讓大傢瞭解簽詩,我們先列齣百首簽詩的前四首題名為參考:

  第一首:〈宋太祖黃袍加身〉,第二首:〈薑太公渭水垂釣〉,第三首〈燕將獨守聊城〉,第四首:〈長樂老曆相五代〉。

  隻要受過《三字經》、《韆字文》、《幼學瓊林》這些啓濛教育,對這樣的題名必不會陌生,但若是經過慎重選擇的先民讀書人的層次僅此而已,龍山寺的簽詩也就沒什麼好談的瞭,夫是啓濛足矣,何必寄情簽詩?

  任何學問都需更上一層樓,否則落於僵硬、呆闆、教條而已。靈簽之珍貴,正是在於內涵與題名有若乾差距,微妙之處,不細心是無法分辨的--

  經常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不如說--明智的人一定讀史。

  但若每一個曆史故事都僅限眾人熟知的內容,熟悉的人物,都被一個「理所當然」的框架給框著--「曹操是白臉、關公是紅臉、張飛是黑臉」,每個時代的每個讀者都不能如此認知,還有誰要看戲,誰要讀曆史?造簽的人、讀簽的人、解簽的人要打破陳舊老套,評論、批判之後,為曆史尋找到一個形上意義,為自己的睏難找到一個智慧的方嚮,不再倚靠一條「大同牌曆史思考生産綫」來直通大腦,纔是造簽者的使命,求簽者的收獲。

  如前麵所提求簽者為明瞭聖意,先得對簽詩上的人物、事件、原因、地點、過程與結果産生興趣,繼而求知、揣摩雅意,最後得以昇華,這種用心,其實就是中國人讀史的理想--史傢絕唱先韆古、無韻離騷澤萬象。

  《觀世音靈簽》並不如一般人想像,每一首都是獨立的;當初創作時,不少是由斷代史上打散,其中編年、紀傳均有稽可循,曆史觀照也未特立獨行,所傳承及欲普及之思想文化,常來自儒傢。簽詩彼此有的相隔五十首之遙,卻是同一時甚至前因後果環環相扣,又各有各的氣數,各有各的結果,這一點,是繼承瞭司馬遷寫《史記》的精神。

  「欲上肇韆鞦」是曾隨董仲舒學習《公羊》的司馬遷,在寫作記事上選材、鑑及考訂的標準;也就是「不離『古文』(儒傢經典)者近是」,在考證真僞上以儒傢六藝為最高準則,最高道德也經常以儒傢教訓為尺度,其中奧妙在從容自然,與一般知識份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有分彆。

  司馬遷以孔子的《春鞦》為藍圖,創瞭中國史學的形式,將史料類比排列、分類解釋,錶麵上各不相關,事實上史料、篇章間有形、無形之展延、關聯性,將上下三韆年之人物、事、言、地、物作為一體之通史。紀中有傳、傳中有紀,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

  儒傢最忌迂腐又固執或是不學有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解讀者;司馬遷以曆史為己任,不但繼承儒學,還能在自身遭受無比苦難時,昇華齣更高的意義,這可由他的〈報任安書〉中的讀書人精神得知一二,文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圖書試讀

天國反撲
--薑太公的十字架


〈薑太公渭水遇文王〉觀世音靈簽第八十九首
齣入營謀大吉昌 無瑕玉在石中藏
如今幸得高人指 獲寶從心喜不常

颱灣廟會最熱鬧的,莫過民間的藝陣遊行。除瞭職業性的陣頭,還有信徒組團來神明前獻藝,我們這些沒有節目可錶演的,也樂於站在路邊,對那些閃閃發亮、有趣的「藝閣」、「陣頭」指指點點,看久瞭,頗有點心得。

南部人情味濃厚,遊行的花樣或許不夠華麗,但人人參與的熱情,不論錶演的是成人還是小朋友,沿路贏得的鞭炮、喝采,都讓人融入節慶歡樂的氣氛。

藝閣的原名叫做「詩意內閣」,有裝颱閣及蜈蚣閣之分。裝颱閣是小型的藝閣,由勇伕對扛,後來改良為機械式,倒非颱灣迎神賽會所獨有,在日本祭典、中國大陸的廟會都極普遍,還有各種爭奇鬥妍的競賽;若溯及古代,印度經典中更有諸多記載,信奉小乘的東南亞也有悠久的傳統。

蜈蚣閣的意義則比較嚴肅,具有驅邪除穢的功能,獨立於藝閣之外,被稱為「蜈蚣陣」。

陣頭是鄉土性錶演,民俗趣味濃厚,但是若要強加以「藝術」來做改良,倒大可不必;人們樂於親近是因為有曆史源流,既然錶演得是跑旱船、媒婆、弄車鼓、八美圖、老揹少……就是愈鄉土愈好,愈民俗愈佳;至於蚌殼精雖是齣自《淮南子》的鷸蚌相爭,除瞭正統男主角老漁翁之外,為瞭減少單調,我還看過「海鮮之最高境界」,由小學生扮演的忍者龜、章魚小丸子、鯉魚娘仔、蝦公大神、東海老龍王……

民俗專傢考據陣頭錶演將之分類成六大類:宗教、番陣、音樂、小戲、喪葬、趣味。

每當鞭炮和八音在街一響起,不論是哪一種陣頭,大傢都會放下手邊的事跑到街上看,職業陣頭、莊頭陣都一樣受歡迎,如果正巧端午節到鹿港去,還可以看到白鬍子的薑太公在街上跑。

颱灣民間搬演野颱戲《封神演義》,大傢嚮來愛看〈文王拖車〉;彰化縣鹿港鎮興化裏主祀許府三韆歲的聖宮,就有這樣的陣頭。

《封神演義》與《史記》懸隔,就連記敘也跟《封神榜》不同。但和人民親近,由薑太公的「太公車」可見一斑,此車在颱灣有多種用途,甚至可用來迎娶新娘,更由於是獨轎車,新娘得坐在新郎腿上,甜蜜到不行。

《封神榜.第二十四迴.渭水文王聘薑子牙》,周文王乘得是鸞輿,子牙乘得是馬,《史記.齊太公世傢》,太公與文王一同乘車而歸,文王尊太公為太師。若論誰寫得有趣些,《封神演義》在這一段,可說是替天下不得誌的讀書人大大討瞭一個公道。

颱灣民間的野颱戲隻要演到〈文王拖車〉,就人人叫好。

這是描述周文王姬昌帶夫散宜生、武德將軍武吉等文武百官,到渭水尋訪賢人高士,禮聘到薑子牙;太公為瞭考驗文王,自己坐在車裏,令他拖車;文王已年高體邁,但錶示十足的誠意,拖走車子奮力一拉,拉瞭八百八十步終於力竭停下,薑子牙不滿意,再三請他拖拉,但周文王真的支持不住,薑子牙這纔下車,嘆息瞭一聲:「周祚八百八十年矣!」周送王再想請薑子牙上車,但天機已洩,周朝果然到瞭八百八十年時氣數散盡。野颱戲颱下有諸多「馬後礮」先生、小姐、大爺、大娘,這時候也都會紛紛錶達高見,批評一番。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我帶著這份好奇心打開瞭它,結果發現這本書的內涵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解簽或者預測未來的書,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集,隻不過這些故事都巧妙地與龍山寺的靈簽聯係在一起。作者在講述每一個靈簽背後的故事時,都花瞭很大的心思去考證和演繹,讓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簽文,變得充滿瞭人情味和畫麵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性、對情感的深刻描繪。那些故事裏的人物,有的是因為一時的衝動而鑄成大錯,有的是因為堅守信念而贏得尊重,還有的則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齣瞭影響一生的選擇。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也讓我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麵對自己的選擇和睏境。這本書不是在宣揚某種宗教信仰,而是在通過這些古老的故事,傳遞一種對人生的觀察和理解,一種對智慧的探尋。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傳統文化和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覺得即便不拜神,也能從中獲得很多寶貴的啓示。

评分

《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這本書,讓我這個平時對宗教文化興趣不大的人,也讀得津津有味。我一直覺得廟宇裏的簽文,總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是給特定人群解讀的“天機”。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沒有直接去解釋簽文的吉凶禍福,而是從“故事”這個角度切入,一下子就拉近瞭讀者的距離。每當我翻開一頁,就會被一個或悲傷、或喜悅、或充滿哲理的故事所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將那些古老的故事講得鮮活生動,讓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理解他們當時所處的境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一些經典人物的解讀,比如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賢臣名士,他們的經曆似乎在靈簽故事中得到瞭某種呼應,讓人不禁感嘆命運的奇妙和人生的無常。這本書也讓我反思,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多麼多元。即便麵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境,都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靈簽故事中的一些道理,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受用,比如關於堅持、關於選擇、關於放下。它不是簡單的迷信,而是一種古老的智慧沉澱,通過故事的形式,以一種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傳遞給我們。

评分

《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靈簽的書,不如說是一堂生動的人生哲學課。我一直認為,所謂的靈簽,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暗示,一種對人生迷茫時的精神寄托。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靈簽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作者通過講述每一個簽文所關聯的故事,將那些抽象的文字具象化,賦予瞭它們生命和情感。我能感受到故事主角們的掙紮、喜悅、失落和釋然,這些情感跨越瞭時空,與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書中那些關於因果報應、關於善惡報應的故事,雖然聽起來有些古老,但細細品味,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們提醒著我們,每一個選擇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我們不能隻顧眼前,而忽略瞭長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以說教的方式呈現,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睏擾我們的問題,答案或許早已包含在這些古老的故事中,隻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這本書讓我對龍山寺的靈簽有瞭一種全新的敬畏感,不是因為畏懼神明,而是因為敬畏那些蘊含在其中的智慧和故事。

评分

讀完《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我真的對龍山寺的靈簽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總覺得靈簽是給那些虔誠的信徒求問神明的,自己一個凡人,即便不懂其中的門道,也不會去貿然探究。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固有觀念,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每一支靈簽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那些故事,有的是關於忠貞不渝的愛情,有的是關於人生際遇的起伏,有的是關於智慧的啓迪,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命運的警示。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簽文,而是像一位講故事的老者,將曆史人物、民間傳說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我仿佛置身於故事現場,感受著人物的喜怒哀樂。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民俗文化,這使得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瞭解靈簽,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發現,原來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諺語,甚至一些生活習俗,都能在這些靈簽故事中找到淵源。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不求神問蔔,瞭解這些故事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情世故,以及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它讓我開始思考,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簽文,其實承載著祖先們對生活、對命運的觀察和總結,是值得我們去品味和藉鑒的。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的寺廟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龍山寺作為颱北的著名地標,更是我嚮往的地方。《不拜神也要知道的龍山寺靈簽故事》這本書,則像一座橋梁,將我與這座古老的寺廟和它承載的文化連接瞭起來。我並沒有抱著求簽的目的去閱讀這本書,更多的是想通過故事瞭解這座寺廟的曆史淵源和人們的精神寄托。書中所講述的每一個靈簽故事,都充滿瞭濃鬱的時代氣息和地方色彩。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因果故事,更是當時社會風貌、人情冷暖的縮影。我被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他們的命運起伏,他們的愛恨情仇,以及他們麵對睏境時的選擇,都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思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人物關係梳理得清晰明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在現代社會,這些古老的靈簽故事依然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它們傳遞的不僅僅是迷信,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命運的思考,以及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它讓我覺得,瞭解這些故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切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