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史帝芬‧金恩 Stephen D. King
滙丰控股(HSBC)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与资产分配研究中心全球主席,也是英国政府亚洲工作小组的成员,经常在《金融时报》与《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目前与家人住在伦敦,闲暇时间弹钢琴自娱。
译者简介
李振昌
政大历史系毕业,美国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学(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硕士。曾任中国生产力中心丛书主编、经理,读者文摘丛书主编,现专事翻译工作。译有《在简单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幸福》、《恢复力》、《钱与闲》、《新天方夜谭》、《新君王论》、《活用数字作分析》、《巴菲特开讲》等书。
陈仪
目前为投顾公司的投资部主管,投入金融理财领域长达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经理人及专业投顾研究主管,实务经验丰富。译有《比努力更关键的运气创造法则》、《2012大萧条》、《管理会计与决策绩效》、《透析财务数字》、《财务管理立即上手》、《聪明理财的第一本书》、《识破财务骗局的第一本书》、《标准普尔教你做好选股策略》、《交易未来的决策技术》、《美元的荣光》等。
推荐序 经济成长已将终结,该如何是好? 吴惠林
谢辞
前言 富裕年代发生什么事情?
第一章 我们错将进步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认为经济衰退都是週期循环的,总会在逆境中反弹回升。不过,不是永远这样的。
第二章 停滞的痛苦
人类不喜欢失去已经拥有的。在经济停滞时,不仅缺乏进步,更糟的是要抗拒经济上的掠夺。
第三章 修复凋敝的经济
利率下调、刺激方案与量化宽松似乎都没有效,提振经济的政策只会延长痛苦的停滞。
第四章 刺激方案是会上瘾的止痛药
我们希望货币与财政的药方可以救我们,但持续使用这些止痛药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第五章 刺激方案的限制:历史的教训
一九二○与三○年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刺激方案的效果总是有限,甚至可能造成新问题。
第六章 失去信任,也失去成长
信任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率,更是社会体系很重要的润滑剂。没有信任,经济很难复元,人类的互动也将逐渐毁坏。
第七章 三大断裂
一旦经济陷入停滞,这三个断裂就会被凸显出来:富人与穷人、老年人与年轻人、债务人与债权人。
第八章 从经济失望到政治动盪
不愿正视并着手解决因经济失败而衍生的困难,最后只会让政治朝民粹主义及保护主义倾斜。
第九章 一塌煳涂的反乌托邦
十四世纪的英国,从黑死病爆发到农民起义的这段期间,发生了很多值得现代人记取的教诲。
第十章 如何避免成为反乌托邦
我们不能假装只要一点点额外的量化宽松,或额外增加一些政府支出,就能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我的建议说来简单,却难做到。
註释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让人心生警惕,那种灰暗的色调和略显凝重的字体,仿佛在预示着某种难以回避的现实。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本身就足以引发我许多思考。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总是在追逐着“成长”、“复苏”、“进步”这些词语,仿佛它们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然而,当经济增长的脚步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我们该如何自处?当社会裂痕日益明显,贫富差距、世代矛盾、地区发展不均等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又该如何弥合?这本书的名字直击了这些我一直在内心深处感到忧虑的议题,它似乎在告诉我,逃避是徒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真实世界”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或许不是带来安慰剂式的希望,但至少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前进方向。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腾飞的辉煌,也见证了产业转型的阵痛,如今面对全球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许多人心中都笼罩着一层不确定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在这个时候,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度反思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记警钟,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敲响了沉重的回声。我常常觉得,我们太习惯于被“增长”的光环笼罩,总认为只要经济还在增长,社会就会自动趋于稳定和繁荣。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景气不会复甦”——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许多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那些日复一日的辛劳,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而“社会出现断裂”,更是令人心惊,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世代之间的隔阂、价值观的冲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社会的基石。这本书的名字,并没有选择用一些空洞的口号来吸引眼球,而是直接抛出了“真实世界”的残酷景象。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分析框架,去理解为什么经济增长会遭遇瓶颈,为什么社会会逐渐分裂。它或许不会提供轻松的答案,但如果它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认清现实,并且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非同小可了。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起伏,也目睹了社会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自身处境的绝佳契机。
评分坦白说,我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们社会中许多令人沮丧的现象。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的经济数据,总觉得与自己口袋里的钱,或者身边亲友的生活状况,有着天壤之别。好像整个经济的巨轮还在向前转动,但我们普通人却感觉被抛在了后面,甚至还在原地打转。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心中的那种不安和困惑:“景气不会复甦”——这似乎是对我们许多人期待的一种无情的否定,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着某种不可忽视的合理性。我们是否已经走到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极限?而“社会出现断裂”更是触目惊心,阶级固化、年轻人的“躺平”现象、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这些都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唱衰”之作,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让我们即使面对一个不那么“景气”的时代,也能找到维系社会凝聚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实世界”的视角,让我们不必再活在对美好未来的虚幻想象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时代变迁的书籍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经济成长的终结:景气不会复甦、社会出现断裂,这,才是我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这本书时,它的标题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我们似乎被鼓励着不断地往前冲,追逐着更高的GDP、更快的经济增长。然而,当我们环顾四周,看到的却是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资源枯竭的危机,以及年轻人普遍的迷茫和焦虑。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又可能异常真实的现状:我们所熟悉的“经济成长”逻辑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性的断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它是否基于详实的经济学数据和深刻的社会学分析?又或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文明发展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短期经济波动、放眼长远发展的宏观视野,帮助我理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的本质,并思考在这个“真实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它的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经济成长”这件事,似乎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总觉得只要GDP还在增长,一切就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经济数据和民众的实际感受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脱节感——“景气不会复甦”、“社会出现断裂”,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充满了现实的重量。它不像那些总是鼓吹“突破”、“创新”、“无限可能”的书籍,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乐观感,反而是一种冷静的、甚至是带点悲观的论断,但正是这种“真实”,才显得尤为珍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经济成长的终结”这一观点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或者,这种“终结”并非绝对的停滞,而是某种质的转变?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正面临着少子化、高龄化、产业升级的瓶颈等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都与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出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