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

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L. Holloway III
图书标签:
  • 航空母舰
  • 二战
  • 战争史
  • 海军
  • 军事
  • 战略
  • 太平洋战争
  • 舰船
  • 历史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霍洛韦将军的回忆录《战争中的航母》中文版的出版
生动地再现了从二战结束到全球反恐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母作战运用的历程
以及鲜为人知的航母战斗故事

  作为航母坚定的支持者,霍洛韦将军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国海军实现全球海上控制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战平台。

  尽管冷战结束后,由于在广阔的海洋上失去了可以匹敌的舰队,美国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标已从「实现对海洋的控制」转向「利用对海洋的控制」,进而「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构成来维持支援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国家建设、安全援助、维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乱以及危机反应所需的前沿存在」的濒海作战新思维、新框架,得到了正在重新寻找敌人而进行战略调整的海军的高度关注,加之造船及维护费用的飙升、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兴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为此,霍洛韦将军在他的《战争中的航母》中客观地评论道:「其实,航母就如同机场一样,只有战术飞机在战争中变得过时而不再使用的情况下,航母才会显得过时。这种情况会发生吗?……那种认为航母在未来战争中脆弱易损的观点是错误的。航母并不比海军其他装备脆弱。事实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军作战行动的保证。」事实上,航母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冷战的象征,而应该被视为一种「大型多用途」平台。正如霍洛韦将军指出的,随美军全球战略的调整,以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已过渡到如今的航母打击群,已溶入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倡导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联合集成概念之中。即,成为海上基地(Seabase)组成部分,为持续的海上力量投送、战斗生存提供了一种全范围作战能力,同时还包含了最强大的单一海上打击单元。

  二○○七年,在霍洛韦将军英文版《战争中的航母》出版之时,正值美军争论长达近二十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渐形成并完善之时。例如,2007 年6 月,第2版《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中称,「海基能力将使我们具备从海上的国际水域发起行动的能力,从而可以确保作战机动和进入权利」;2007 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发布了《21 世纪海上力量的合作战略》文件。这一文件充分吸收了两版《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和2006 年版《海军作战概念》的观点,反应了近二十年来的海基能力概念发展过程;2009 年版《海军作战概念》中认为,海基能力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支持多种类型军事行动,而是它可以为美国提供在一种适用于新安全环境的非对称优势。

  随着「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兴起,与之紧密相关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将走向前台。而事实上,联合作战早已成为美军的基本作战形态,以有效应对新兴大国崛起带来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挑战,这也必然要求各军种广泛参与,形成联合作战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出,不仅直接影响到海军、海军陆战队的转型思路、作战概念发展、装备项目建设,甚至直接影响美国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大战略。对霍洛韦将军所钟爱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环之后,作为海上基地的组成部分正迅速溶入更加广泛的联合作战体系之中,并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名人推荐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相对历史不长的国家来说,冷战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但很少有人有资格像霍洛韦将军一样撰写专着,对其品头论足。霍洛韦将军为读者提供了我们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家牵制苏联,最终导致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的第一手资料。

  从海军少尉成长为一名将军,霍洛韦将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中与苏联的恼人小冲突,一直处于作战和决策的第一线。据说吉姆•霍洛韦的驱逐舰二战中被日本人命中过,飞机在朝鲜战争中被中国人击落过,旗舰也在越南战争中被越南民主共和国击中过。

  我一直是吉姆的仰慕者,但鲜有机会与之共事,直到一九八五年,他当总统反恐特遣队执行理事时才如愿以偿。一九八六年,我委任他为中东特使,解决巴林和卡达的地区冲突。在鲜有人听说基地组织前,吉姆就未雨绸缪地分析了恐怖主义的威胁,为国家安全进言献策。

  由于具备战术和战斗层面的直观认识,他对于重要事件的描述总是鲜活具体。他经历之广,智慧之深,从海军飞行员到舰长的视角让读者在海战中「畅游」,很少有学者和研究员能够为读者开启这段神奇的阅读之旅。霍洛韦将军的这本书将首次为我们揭祕冷战胜利之谜。

--乔治•H.W.布希

  关于航母在塑造美国军事实力中所扮演的角色,没人比吉姆•霍洛韦更有发言权。《战争中的航母》是一本有关公海中勇气和领导艺术的传奇着作,是海军历史学家、研究冷战中美苏战略运用的学者难得的珍贵资料,也是那些喜欢阅读扣人心弦、行文并茂的回忆录的读者的精神大餐。--亨利•A•基辛格——美国国务卿  1973-1977

  这是本我所读过的关于航母作战行动和这些行动如何影响我国20世纪后半叶的外交和战略的最令人信服、最包罗万象的个人传记。致作者——杰出的前海军作战部长:你无愧于一名了不起的海军军官!

--约翰•华纳——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议员,前海军部长

  霍洛韦是屈指可数的伟大领导:他历经3场鏖战,功勋卓着;他对这些战争经历记忆犹新;他从这些经历中汲取“智慧光芒”。也正是这些“智慧光芒”在冷战时期帮助国家高层领导作出英明决断。他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出坚定信念和深刻见解在达成最终胜利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幸的是,现在历史学家以及新生代读者能阅读到作者在这些重要历史时期的个人回忆录及其学者的评述。这是一段有价值的历史,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阅读历程。

--小约翰•F•雷曼——海军部长 1981-1987

  在《战争中的航母》一书中,吉姆•霍洛韦以其冷战时期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深刻描写了那些风雨起伏、危机重重的岁月。让我们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关键但容易让人误解的现代美国历史。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霍洛韦将军冷战时期的战友,这都是本别有价值的着作。

--布兰特•斯考特罗夫特——美国空军中将,杰拉德•福特和乔治•H•W•布希总统的前国家安全顾问

  吉姆•霍洛韦是一名天资过人的领导,一名献身国防事业的爱国者,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士。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联邦政府和海军,由于他在海军航空兵事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经历印证了海军航空兵的兴衰荣辱。无论对于有鸿鹄之志的海军航空兵青年,还是求知若渴的航母空战迷这都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威廉•J•克劳威——退役美国海军上将,前参联会主席

  詹姆斯•霍洛韦上将以现代的视角审视冷战中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美苏对抗中的历史事件、历史决策以及历史结局。正是这些历史锻造了美国今日海军的主力战舰、大甲板舰船以及核动力航母。毫无疑问,霍洛韦将军是对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作为朝鲜战场上的飞行员、越南战争中第七舰队司令、20世纪70年代中期海军作战部长以及后来的各种调查团体中的总统民间特派员,霍洛韦将军全程参与了整个冷战事件。

  书中,霍洛韦将军冷静地观察和思索了当时国内外的战斗、战术以及战略形势。他以第一人称的战斗行动叙述方式,表达出紧张的战场气氛以及千钧一发时刻的指挥决策。从他在白宫与总统的对话中以及在作战室与参联会成员的会议中,我们可一览作战的决策过程。无论是解释道路侦察行动的战术编队队形,还是描述海军首艘核动力航母投入战斗的动因,他都能刻画入微,从而勾勒出冷战时期一系列对抗行动的珍贵的立体画卷。

  退役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L•霍洛韦三世,1942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二战时曾在驱逐舰上服役。

  1945年成为海军飞行员参加了朝鲜战争,期间担任喷气式战斗机中队中队长。随后随海曼•里科弗中将学习核反应炉技术,后成为海军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舰长,并随舰两次部署到越南战场。

  1968年返回五角大楼建立核动力航母专案。4年后担任第七舰队司令。1974年被选为海军作战部长及参联会成员。

  1978年退役后,霍洛韦将军致力于民间公共事业,从事包括指导总统的反恐特遣部队以及担任中东特使。现担任海军历史研究基金会主席。他和妻子现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卓市。

  作为海军的伟大战士,霍洛韦将军创造了光辉的美国海军航空兵职业生涯。在这本杰出着作《战争中的航母》中,处处可见当时风云诡谲的政策和外交事件。

--詹姆斯•A•罗威尔——退役美国海军上校,“阿波罗”13号舰长。

雄鹰的黎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权与技术革新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权理论的剧变、海军技术里程碑式的突破,以及各国海军战略如何从“炮舰外交”的传统思维,艰难地转向对新兴技术——特别是航空力量——的认知与应用。全书聚焦于1914年至1918年间,从日德兰海战的巨大战列舰对决,到潜艇战的无限制升级,再到水上飞机和早期舰载机在侦察与攻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旧日荣光与新时代阴影 (1914-19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应是“无畏舰”(Dreadnought)的最终舞台。然而,这场冲突从一开始就暴露了传统海权理论的局限性。本书首先细致考察了英德两国海军的战略部署与思维定势。英国皇家海军依赖其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和“大舰队”战略,旨在通过封锁扼杀德国的海上贸易和工业输出。德国海军,则寄希望于通过机动性的“公海舰队”与英国进行决定性的会战,以打破封锁。 我们详细分析了“炮术的极限”:尽管战列舰的口径和装甲持续增大,但远距离的精确射击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的复杂性被置于聚光灯下。本书不仅仅复盘了双方的交火细节,更侧重于其战略影响:海战的“果断性”未能实现,欧洲的制海权仍旧掌握在英国手中,但德国海军也证明了其在近海防御和夜战中的强大能力。 然而,真正预示未来的是那些“非传统”的武器。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在潜艇技术上展开了近乎疯狂的竞赛。U型潜艇的崛起,让交战双方意识到,水面舰艇引以为傲的火力,在水下突袭面前是何等脆弱。本书探讨了潜艇战的伦理困境与技术演进,从最初的鱼雷攻击,到布雷和水雷的广泛应用,海战的战场开始向水下延伸。 第二部分:天空的觉醒与侦察的革命 (1915-1917) 航空技术在战前被视为海军的“附加品”或“观鸟器”。本书重点阐述了航空力量如何迅速从辅助角色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前沿哨兵。 最初,各国海军依赖水上飞机——通常由改装的巡洋舰或战列舰搭载起飞弹射器进行部署。我们详细研究了英国“老鹰”(Engage)级巡洋舰和德国“秃鹰”(Falke)级辅助舰艇上搭载的侦察机,它们在北海的早期巡逻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早期的航空行动,主要目标是引导炮火和定位敌方舰队。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舰载飞机的起降技术上。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RNAS)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们开始实验在经过简易改造的商船甲板上进行起飞和降落。这些早期的“飞艇母舰”或“航空母舰的雏形”,如“卑鄙的一英里”(The Furious)和更成熟的“竞技神”(Argus)号,展示了将空中打击力量带入远洋作战的可能性。书中详尽分析了这些早期舰载机的性能限制——动力不足、结构脆弱,以及舰上人员必须面对的巨大风险。 德国的努力则主要集中于齐柏林飞艇(Zeppelins)。虽然飞艇在战场上的直接攻击作用有限(主要轰炸英国本土),但在海上侦察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本书对比了飞艇的滞空时间优势与固定翼飞机的速度优势,探讨了各国海军如何权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中力量。 第三部分:跨越界限的实验与战略的转型 (1917-1918) 随着战争进入后期,技术试验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本书关注那些直接指向未来海战模式的尝试。 1917年,美国参战极大地改变了资源分配和技术发展方向。美国海军将航空视作核心要素,而非权宜之计。我们详细介绍了美国海军在舰载战斗机(如S.E.5a和F4B的原型机)和舰载轰炸机方面的早期投入,以及他们对“航母协同作战”概念的初步构想。 在潜艇战方面,协约国被迫发展了反潜武器和战术。鱼雷艇的改进、深水炸弹(Depth Charges)的标准化和布雷区域的扩大,使得U型艇的生存率显著下降。本书分析了声呐技术的萌芽——虽然当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水下声学探测的尝试已经开始。 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舰载机对水面舰艇的攻击”概念的初步验证。虽然一战期间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对决,但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对德国停泊在威廉港的飞艇设施发动的空袭,展示了舰载航空力量能够对敌方重要海军资产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些行动,为战后各国海军将航空母舰提升到“主力舰”地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结论:战后世界的奠基石 《雄鹰的黎明》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海军设计的深远影响。它清晰地展示了,尽管这场战争的最高潮仍然是战列舰的对峙,但决定未来的力量——潜艇、航空器和电子侦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旧的条约体系和海军建设计划,都将在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冲击下,被彻底重塑。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航母时代”如何从战壕与铁甲的硝烟中诞生的深度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L‧霍洛韦三世 James L. Holloway III


  最具政治军事思想和政策感的海军高级将领,参与美国全球军事政治政策和战略制订与执行的重要关键人物,美国海军退役上将,前海军部长。

译者简介

吴志丹、顾康敏、陈和彬


  多部军事图书译者
 

图书目录

第1章 「企业」号:越战归来 /1
第2章 五角大楼:航母计画管理者 /17
第3章 叙利亚入侵约旦 /37
第4章 越南:第七舰队司令 /51
第5章 越南:海防港之战 /69
第6章 越南:停火和巴黎协定 /85
第7章 海军作战部部长 /97
第8章 海军作战部部长:项目管理 /131
第9章 参谋长联席会议 /153
第10章 政坛元老 /175
第11章 未来:过去只是开始 /191
后记 /203
缩略语 /207
 

图书序言

读者推荐

  在拜读美国着名的政治家、参议员约翰•麦凯思回忆录《父辈的信念》时,已深感一位富有远见的父辈总是能正确影响子女的一生。同样,作为父亲的“依阿华”战列舰舰长对儿子的一句“太平洋战场是航母的天下,美国海军的未来在于海军航空兵”,从而造就了“本尼恩”号驱逐舰上一名枪炮长未来的航母之路,乃至第20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前海军上将詹姆斯•霍洛韦。

  霍洛韦将军的回忆录《战争中的航母》中文版的出版,生动地再现了从二战结束到全球反恐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母作战运用的历程,以及鲜为人知的航母战斗故事。作为航母坚定的支持者,霍洛韦将军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国海军实现全球海上控制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战平台。

  尽管冷战结束后,由于在广阔的海洋上失去了可以匹敌的舰队,美国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标已从“实现对海洋的控制”转向“利用对海洋的控制”,进而“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构成来维持支援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国家建设、安全援助、维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乱以及危机反应所需的前沿存在”的濒海作战新思维、新框架,得到了正在重新寻找敌人而进行战略调整的海军的高度关注,加之造船及维护费用的飙升、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兴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为此,霍洛韦将军在他的《战争中的航母》中客观地评论道:“其实,航母就如同机场一样,只有战术飞机在战争中变得过时而不再使用的情况下,航母才会显得过时。这种情况会发生吗?……那种认为航母在未来战争中脆弱易损的观点是错误的。航母并不比海军其他装备脆弱。事实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军作战行动的保证。”事实上,航母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冷战的象征,而应该被视为一种“大型多用途”平台。正如霍洛韦将军指出的,随美军全球战略的调整,以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已过渡到如今的航母打击群,已溶入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宣导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联合集成概念之中。即,成为海上基地(Seabase)组成部分,为持续的海上力量投送、战斗生存提供了一种全范围作战能力,同时还包含了最强大的单一海上打击单元。

  2007年,在霍洛韦将军英文版《战争中的航母》出版之时,正值美军争论长达近20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渐形成并完善之时。例如,2007 年6 月,第2版《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中称,“海基能力将使我们具备从海上的国际水域发起行动的能力,从而可以确保作战机动和进入权利”;2007 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发佈了《21 世纪海上力量的合作战略》档。这一文件充分吸收了两版《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和2006 年版《海军作战概念》的观点,反应了近20年来的海基能力概念发展过程;2009 年版《海军作战概念》中认为,海基能力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支持多种类型军事行动,而是它可以为美国提供在一种适用于新安全环境的非对称优势。

  随着“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兴起,与之紧密相关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将走向前台。而事实上,联合作战早已成为美军的基本作战形态,以有效应对新兴大国崛起带来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挑战,这也必然要求各军种广泛参与,形成联合作战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出,不仅直接影响到海军、海军陆战队的转型思路、作战概念发展、装备专案建设,甚至直接影响美国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大战略。对霍洛韦将军所钟爱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环之后,作为海上基地的组成部分正迅速溶入更加广泛的联合作战体系之中,并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该书作者——原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霍洛韦将军从军经历异常丰富,足迹遍佈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航母以及五角大楼海军作战部。作者在作为“本尼恩”号驱逐舰的枪炮长时就参加了苏里高海崃之战以及萨马岛之战等多次海战;二战后作为海军航空兵驾驶过F9F“黑豹”战斗机,后担任“福吉谷”号航母第52舰载战斗机中队中队长参加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担任“埃塞克斯”号航母第83攻击机中队中队长,驾驶A-4“天鹰”攻击机,随第六舰队部署到地中海掩护陆战队登陆黎巴嫩并执行空中巡逻的任务;1965-1967年,担任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航母舰长,并随舰部署于东京湾,参加了对越战争,期间两次荣获美国“功绩勋章”,所在航母荣获“成绩卓越奖”; 1966年晋升少将;1967年调回海军作战部任处长,致力于推进尼米兹级核动力舰空母舰计画;1970年任地中海第六舰队航母打击群司令,随舰部署地中海,援救约旦免遭叙利亚的攻击,由于其出色表现,旗舰“独立”号荣获美海军“单位嘉奖”;1971年晋升中将,任大西洋舰队副司令兼参谋长;1972年任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在“后卫Ⅱ号”作战中指挥巡洋舰封锁越南海防港,直接导致1973年的停火协议,期间第三次荣获“海军优异服役奖章”;1973年晋升海军上将,担任海军作战副部长;1974-1978年任海军作战部部长,同时也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霍洛韦将军从戎期间4次荣获 “海军优异服役奖章”,2次荣获“国防部优异服役奖章”,可谓功勋卓着,其军旅生涯极具传奇色彩。

  该回忆录以航母及其舰载机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为主线,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回顾了作者的海军生涯。该回忆录注重从战争细节进行描述,文字极具画面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阅读该书能对美国海军航母的作战计画、战术运用、后勤装备保障以及战略走向背后的政治因素等都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这是市面上一般介绍美国海军航母及相关航母作战的科普性书籍无法比拟的,因此该书不仅可作为军事爱好者的生动读物,也可作为军事研究者的第一手航母研究资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二战这一特定时期,而是从航空母舰的起源一直讲到现代,虽然书名是“II”,但从内容上看,它更像是一部航空母舰发展史的史诗级画卷。《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钢铁巨兽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叱咤风云的完整历程。作者的叙述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对每一艘航空母舰的“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包括其设计理念、建造过程、服役生涯中的辉煌与伤痛。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不同时期航空母舰的设计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国家在造船技术、军事战略上的差异。例如,早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就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强调速度,有的强调火力,有的则侧重于防御。这些差异,最终都在战场上得到了验证。书中对一些经典航空母舰的设计细节,如舰岛的布局、机库的结构、航空炸弹的弹射系统等,都有细致的图文讲解,这对于我这样喜欢钻研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作為一名對軍事歷史,尤其是海軍發展史有着極大興趣的讀者,《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筆觸,將航空母艦這個海上巨獸的發展歷程,從它誕生伊始的摸索與嘗試,到二戰時期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力量,再到現代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戰略投射平台,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繪。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航空母艦技術演進的論述感到十分著迷。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了各種數據和規格,而是深入探討了每一項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過程以及對戰爭形態的影響。例如,從最初的木質甲板到鋼質甲板,從簡陋的彈射裝置到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每一個細節的改變,都代表著人類在海戰領域不斷探索和進步的腳步。

评分

我一直對軍事史,尤其是海軍發展史情有獨鍾,所以《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作者以極其詳實的考證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呈現了一幅關於航空母艦的宏大畫卷。書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數據,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冰冷的鋼鐵巨獸,那些在炮火硝煙中譜寫傳奇的飛行員和水兵,都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航空母艦在不同時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剖析。從它誕生的初期,被視為一種實驗性的武器,到二戰時期成為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再到現代戰場上不可或缺的戰略投射力量,航空母艦的演變史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軍事科技和戰略思想革命史。書中對於航空母艦的設計演變、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術戰法的創新,都有著細緻的描寫,讓我對這些海上巨獸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评分

我本身是一名對近代軍事史,特別是二戰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絕對是近期讓我最為滿意的一本。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將航空母艦這個在現代海戰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的海上巨獸,進行了詳盡而生動的描寫。從它的起源、設計理念的演變,到其在各場重大戰役中的運用,以及對戰爭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作者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航空母艦戰術的發展和演變的介紹。我了解到,航空母艦並非一成不變,它的戰術運用也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戰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革新。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航空母艦編隊的構成、偵察、攻擊、防禦等戰術的詳細闡述,讓我對海戰的複雜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海战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书籍往往会过于侧重宏大的战略背景,而忽略了战争中那些真正的主角——舰船本身。《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航空母舰为中心,对其发展历史、技术演进、作战运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让我对这些海上巨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细节描写真是令人惊叹,从舰船的内部结构到外部设计,从舰载机的种类到武器的配置,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航空母舰设计理念的对比分析。例如,作者对比了二战时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航空母舰的设计思路,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这种对比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设计理念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技术水平。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看到不同国家的海军将领们,在战前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将他们的战略设想融入到一艘艘航空母舰的设计之中,最终又如何在炮火中检验这些设计。

评分

對於一個熱衷於研究戰爭史,特別是海戰史的讀者來說,《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生動的敘事技巧,將航空母艦這一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海上巨獸,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他能夠將複雜的軍事戰略、技術演進以及政治背景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敘事。 書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部分,是對航空母艦在關鍵海戰中的作用的描寫。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戰役的概況,而是深入挖掘了航空母艦在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戰略格局的改變。我讀到關於太平洋戰爭中,航空母艦如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海戰模式,從艦炮對決轉變為艦載機的空中對決,那種歷史性的轉折,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尤為觸目驚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军事史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於《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可謂是期待已久。拿到書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而作者也沒有讓我失望。他以一種極為宏觀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為我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航空母艦發展史詩。書中對航空母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地位、技術演進以及作戰運用,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航空母艦如何改變海戰格局的論述。從早期的“大艦巨炮”時代,到艦載機成為主宰戰場的決定性力量,這其中的轉變是如此的劇烈且具有顛覆性。本書將這一歷史性的飛躍,通過具體的戰役、關鍵的技術突破以及重要的決策者的視角,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彷彿看到了那些曾經被視為海軍力量象徵的戰列艦,在航空母艦的衝擊下,逐漸黯然失色,最終走向歷史的舞台。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军事历史读物,除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分析,更需要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故事细节。《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回避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个体命运。他通过对舰长、飞行员、水手等不同角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我尤其被书中描述的一些年轻飞行员的故事所打动,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飞向战场,用生命谱写了英雄的赞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战地记者的视角,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片段,这使得整本书的叙事更加立体和饱满,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巨兽的对决,更是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的交织。 其中,关于航空母舰在战略层面的作用,作者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航空母舰不再仅仅是海上作战平台,而是延伸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投射能力,成为了维护地区稳定甚至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棋子。书中对于航空母舰的部署、编队构成、以及如何与陆海空其他力量协同作战的分析,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能够将复杂的军事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即使是军事小白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写作方式,正是吸引我持续阅读的动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军事史,尤其是海战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最近入手了《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就相当有吸引力,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预示着里面蕴含着无数波澜壮阔的故事。打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深深吸引。他并没有仅仅罗列枯燥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巨舰,那些在炮火与硝烟中搏杀的英雄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航空母舰在现代战争中地位的深刻剖析。从最初的海军巨兽,到后来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航空母舰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军事技术革命史。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这一过程,从航空母舰的诞生、设计理念的演变,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再到其武器装备、战术战法的发展,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到关于太平洋战争中,航空母舰如何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格局,从舰炮对决转向舰载机攻击,那种震撼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书中对每一次重要海战的细节描写,比如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等,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感受着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洪流。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来说,《战争中的航空母舰 II》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深度视角。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战役过程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航空母舰发展背后的技术创新、战略思想演变以及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防御系统、以及舰载机设计演变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对于不同国家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在战争中的表现,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 我读到关于“大舰巨炮”时代向“航空母舰时代”的转变,是技术进步和战争形态改变的必然结果。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史料和专家的观点,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性的飞跃。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舰载机的起降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雷达技术的应用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战争思维的革新。读完这一部分,我深深地体会到,军事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技术、战略、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