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提供给计算机网路的入门课程使用。它可以供计算机科学系或电机工程系使用。就程式语言上的设定来说,本书只假设同学们有撰写过C、C++或Java的经验(即使如此,我们也只在少数几个地方有做如此的假设)。虽然本书比其他许多计算机网路的基础教科书更为严谨也更具分析性,但是我们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高中未曾教授过的数学概念。我们特意地避免使用任何进阶的微积分、机率、或随机程序的概念(虽然我们有为具有这些进阶背景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些作业习题)。因此,这本书很适用于大学部或研究所第一年的「电脑网路」、「计算机网路」课程。本书对于电信业界的从业人员,应当也极有帮助。
(本书第 1.7、2.7-2.8(6e Python)、7-9章、参考资料之内容,均收录于随书光碟中)
第1 章计算机网路和网际网路1 - 1
1.1 什么是网际网路? 1 - 2
1.1.1 关于基本元素的描述 1 - 2
1.1.2 关于服务的描述 1 - 5
1.1.3 什么是协定? 1 - 6
1.2 网路边际 1 - 8
1.2.1 连线网路 1 - 10
1.2.2 实体媒介 1 - 17
1.3 网路核心 1 - 20
1.3.1 封包交换 1 - 21
1.3.2 电路交换 1 - 24
1.3.3 一群网路的网路 1 - 29
1.4 封包交换网路的延迟、遗失与产出率 1 - 32
1.4.1 综观封包交换网路中的延迟 1 - 32
1.4.2 伫列延迟与封包遗失 1 - 36
1.4.3 端点到端点延迟 1 - 38
1.4.4 计算机网路的产出率 1 - 40
1.5 协定层级与其服务模型 1 - 43
1.5.1 分层式架构 1 - 43
1.5.2 封装 1 - 48
1.6 面临攻击的网路 1 - 50
1.7 计算机网路和网际网路的历史(註:本节内容置于附书光碟中) 1 - 54
1.8 总结 1 - 54
第2 章应用层2 - 1
2.1 网路应用的原理 2 - 2
2.1.1 网路应用程式架构 2 - 2
2.1.2 行程通讯 2 - 5
2.1.3 应用程式可使用的传输服务 2 - 8
2.1.4 网际网路所提供的传输服务 2 - 10
2.1.5 应用层协定 2 - 13
2.1.6 本书所涵盖的网路应用 2 - 14
2.2 资讯网和HTTP 2 - 14
2.2.1 HTTP 的概观 2 - 15
2.2.2 非永久性与永久性连线 2 - 17
2.2.3 HTTP 的讯息格式 2 - 20
2.2.4 使用者与伺服器的互动:Cookie 2 - 24
2.2.5 网页快取 2 - 26
2.2.6 有条件的GET 2 - 30
2.3 档案传输:FTP 2 - 31
2.3.1 FTP 命令与回覆 2 - 33
2.4 网际网路电子邮件 2 - 33
2.4.1 SMTP 2 - 35
2.4.2 与HTTP 的比较 2 - 38
2.4.3 邮件讯息格式 2 - 39
2.4.4 邮件存取协定 2 - 40
2.5 DNS—网际网路目录服务 2 - 44
2.5.1 DNS 所提供的服务 2 - 45
2.5.2 综观DNS 如何运作 2 - 47
2.5.3 DNS 记录与讯息 2 - 52
2.6 点对点应用 2 - 57
2.6.1 P2P 档案传布 2 - 58
2.6.2 分散式杂凑表(DHT) 2 - 63
2.7 使用TCP 的Socket 程式设计 2 - 69
2.7.1 使用TCP 的Socket 程式设计 2 - 70
2.7.2 某个Java 的用户端–– 伺服端应用范例 2 - 72
2.8 使用UDP 的Socket 程式设计 2 - 78
2.9 总结 2 - 86
第3 章传输层3 - 1
3.1 导言与传输层服务 3 - 1
3.1.1 传输层与网路层之间的关系 3 - 2
3.1.2 网际网路传输层的概观 3 - 5
3.2 多工与解多工 3 - 6
3.3 无连线的传输:UDP 3 - 13
3.3.1 UDP 区段的结构 3 - 16
3.3.2 UDP 检查和 3 - 17
3.4 可靠资料传输的原理 3 - 18
3.4.1 建立可靠的资料传输协定 3 - 20
3.4.2 管线化的可靠资料传输协定 3 - 29
3.4.3 回溯N (GBN) 3 - 32
3.4.4 选择性重复(SR) 3 - 36
3-5 连线导向传输:TCP 3 - 42
3.5.1 TCP 连线 3 - 42
3.5.2 TCP 区段的结构 3 - 45
3.5.3 来回时间的的评估与逾时 3 - 49
3.5.4 可靠资料传输 3 - 52
3.5.5 流量控制 3 - 59
3.5.6 TCP 连线管理 3 - 61
3.6 壅塞控制的原理 3 - 67
3.6.1 壅塞的成因与代价 3 - 68
3.6.2 壅塞控制的方法 3 - 73
3.6.3 网路协助的壅塞控制范例:ATM ABR 壅塞控制 3 - 74
3.7 TCP 壅塞控制 3 - 76
3.7.1 公平性 3 - 86
3.8 总结 3 - 88
第4 章网路层4 - 1
4.1 导言 4 - 2
4.1.1 转送与绕送 4 - 2
4.1.2 网路服务模型 4 - 6
4.2 虚拟回路与资料报网路 4 - 8
4.2.1 虚拟回路网路 4 - 9
4.2.2 资料报网路 4 - 11
4.2.3 VC 与资料报网路的起源 4 - 13
4.3 路由器的内部有什么? 4 - 14
4.3.1 输入处理 4 - 17
4.3.2 交换 4 - 18
4.3.3 输出处理 4 - 20
4.3.4 伫列会在哪里产生? 4 - 20
4.3.5 绕送控制平面 4 - 24
4.4 网际网路协定(IP):网际网路的转送与定址 4 - 25
4.4.1 资料报格式 4 - 25
4.4.2 IPv4 定址 4 - 31
4.4.3 网际网路控制讯息协定(ICMP) 4 - 44
4.4.4 IPv6 4 - 47
4.4.5 关于IP 安全性的简短讨论 4 - 53
4.5 绕送演算法 4 - 54
4.5.1 连结状态(LS) 绕送演算法 4 - 57
4.5.2 距离向量(DV) 绕送演算法 4 - 61
4.5.3 阶层式绕送 4 - 69
4.6 网际网路的绕送 4 - 72
4.6.1 网际网路的AS 内部绕送:RIP 4 - 72
4.6.2 网际网路的AS 内部绕送:OSPF 4 - 76
4.6.3 跨AS 绕送:BGP 4 - 79
4.7 广播与群播绕送 4 - 88
4.7.1 广播绕送演算法 4 - 88
4.7.2 群播 4 - 93
4.8 总结 4 - 100
第5 章连结层: 连结、连线网路和区域网路5 - 1
5.1 连结层:导言 5 - 2
5.1.1 连结层所提供的服务 5 - 3
5.1.2 连结层实作于何处? 5 - 4
5.2 错误侦测与更正技术 5 - 5
5.2.1 同位检查 5 - 7
5.2.2 检查和方法 5 - 9
5.2.3 循环冗余检查 5 - 9
5.3 多重存取连结与协定 5 - 11
5.3.1 通道分割协定 5 - 14
5.3.2 随机存取协定 5 - 15
5.3.3 轮流存取协定 5 - 24
5.3.4 DOCSIS: 缆线网际网路连线的连结层协定 5 - 25
5.4 交换式区域网路 5 - 26
5.4.1 连结层定址和ARP 5 - 27
5.4.2 乙太网路 5 - 33
5.4.3 连结层交换器 5 - 39
5.4.4 虚拟区域网路(VLAN) 5 - 45
5.5 连结虚拟化:将网路视为连结层 5 - 48
5.5.1 多重协定标签交换(MPLS) 5 - 49
5.6 资料中心网路连线 5 - 52
5.7 回顾:网页查询生活的一天 5 - 57
5.7.1 起步:DHCP、UDP、IP 和乙太网路 5 - 58
5.7.2 仍在起步:DNS 和ARP 5 - 59
5.7.3 仍在起步:网域内部绕送到DNS 伺服器 5 - 60
5.7.4 资讯网的用户端- 伺服端互动:TCP 与HTTP 5 - 61
5.8 总结. 5 - 62
第6 章无线与行动网路6 - 1
6.1 简介 6 - 2
6.2 无线连结与网路特性 6 - 6
6.2.1 CDMA 6 - 8
6.3 WiFi:802.11 无线LAN 6 - 12
6.3.1 802.11 架构 6 - 13
6.3.2 802.11 的MAC 协定 6 - 16
6.3.3 IEEE 802.11 讯框 6 - 21
6.3.4 在同个IP 子网路中的行动性 6 - 24
6.3.5 802.11 的进阶特性 6 - 25
6.3.6 个人区域网路:蓝芽和Zigbee 6 - 27
6.4 行动电话网际网路连线 6 - 29
6.4.1 行动电话网路的架构概观 6 - 30
6.4.2 3G 行动电话数据网路:将网际网路延伸至行动电话用户 6 - 32
6.4.3 迈向4G:LTE 6 - 35
6.5 行动性管理:原理 6 - 36
6.5.1 定址 6 - 39
6.5.2 绕送往行动节点 6 - 40
6.6 行动IP 6 - 45
6.7 管理行动电话网路的行动性 6 - 48
6.7.1 将通话绕送到行动使用者 6 - 50
6.7.2 GSM 的换手 6 - 51
6.8 无线与行动性:对于较高层协定的影响 6 - 54
6.9 总结 6 - 56
第7 章多媒体网路(註:本章内容置于附书光碟中)7 - 1
7.1 多媒体网路应用 7 - 2
7.1.1 视讯的特性 7 - 2
7.1.2 音讯的特性 7 - 3
7.1.3 多媒体网路应用的类型 7 - 4
7.2 串流预储视讯 7 - 7
7.2.1 UDP 串流 7 - 8
7.2.2 HTTP 串流 7 - 9
7.2.3 适应性串流和DASH 7 - 13
7.2.4 内容散布网路 7 - 14
7.2.5 案例研究:Netflix、YouTube 和康康 7 - 20
7.3 IP 电话 7 - 24
7.3.1 尽力而为IP 服务的限制 7 - 24
7.3.2 在接收端移除音讯的时基误差 7 - 26
7.3.3 从封包遗失中回复 7 - 29
7.3.4 案例研究:使用Skype 的VoIP 7 - 32
7.4 即时互动性应用的协定 7 - 35
7.4.1 RTP 7 - 35
7.4.2 SIP 7 - 38
7.5 多媒体的网路支援 7 - 43
7.5.1 规划尽力而为网路 7 - 44
7.5.2 提供多种服务等级 7 - 46
7.5.3 Diffserv 7 - 56
7.5.4 每一连线服务品质(QoS) 保证:资源保留和通话许可 7 - 59
7.6 总结 7 - 62
第8 章计算机网路的安全性(註:本章内容置于附书光碟中) 8 - 1
8.1 何谓网路安全? 8 - 2
8.2 密码学原理 8 - 4
8.2.1 对称式金钥密码学 8 - 5
8.2.2 公开金钥加密 8 - 11
8.3 讯息完整性与数位签章 8 - 17
8.3.1 密码学杂凑函数 8 - 18
8.3.2 讯息认证码 8 - 19
8.3.3 数位签章 8 - 21
8.4 端点认证 8 - 27
8.4.1 认证协定ap1.0 8 - 28
8.4.2 认证协定ap2.0 8 - 29
8.4.3 认证协定ap3.0 8 - 29
8.4.4 认证协定ap3.1 8 - 30
8.4.5 认证协定ap4.0 8 - 31
8.5 安全的电子邮件 8 - 32
8.5.1 安全的电子邮件 8 - 33
8.5.2 PGP 8 - 36
8.6 安全的TCP 连线:SSL 8 - 38
8.6.1 概观 8 - 39
8.6.2 较完整的观点 8 - 42
8.7 网路层的安全性:IPsec 与虚拟私人网路 8 - 44
8.7.1 IPsec 与虚拟私人网路(VPN) 8 - 44
8.7.2 AH 与ESP 协定 8 - 46
8.7.3 安全性系合 8 - 46
8.7.4 IPsec 资料报 8 - 47
8.7.5 IKE:IPsec 的金钥管理 8 - 51
8.8 提供无线LAN 的安全性 8 - 52
8.8.1 有线等效私密性(WEP) 8 - 52
8.8.2 IEEE 802.11i 8 - 54
8.9 作业安全性:防火墙与入侵侦测系统 8 - 56
8.9.1 防火墙 8 - 57
8.9.2 入侵侦测系统 8 - 64
8.10 总结 8 - 67
第9 章网路管理(註:本章内容置于附书光碟中) 9 - 1
9.1 什么是网路管理? 9 - 1
9.2 网路管理的基础设施 9 - 5
9.3 网际网路标准管理框架 9 - 7
9.3.1 管理资讯结构:SMI 9 - 10
9.3.2 管理资讯库:MIB 9 - 13
9.3.3 SNMP 协定的运作以及传输层的对应 9 - 17
9.3.4 安全性与管理 9 - 19
9.4 ASN.1 9 - 21
9.5 结语 9 - 26
参考资料(註:本单元置于附书光碟中) 参- 1
【随书光碟:本书第 1.7、2.7-2.8(6e Python)、7-9章、参考资料之内容,均收录于随书光碟中】
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专业、严谨,又带着一丝亲和力。封面上的蓝色调,总能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互联网空间,而银白色的字体,则显得干净利落,不失科技感。“电脑网际网络”几个字,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也勾勒出了一个我渴望深入探索的领域。当我注意到“第六版”这个字样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内容的可靠性。一本能够不断更新到第六版的教材,必然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反馈,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毋庸置疑。“附部分内容光碟”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纯文字的学习方式之外,这种多媒体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我猜想,光碟中可能包含着一些互动式的学习内容,比如网络命令行的实操演练,或者是一些网络安全案例的分析,这些都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朴实却又不失专业的感觉,那种淡淡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银灰色的字体,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关于信息技术、关于连接世界的专业氛围。当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扎实的纸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而是沉甸甸的,仿佛里面承载着厚重的知识。翻开扉页,书名《电脑网际网络(第六版)》映入眼帘,虽然只是一本书的书名,但它唤起了我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特别是“第六版”这个字眼,暗示着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迭代,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而“附部分内容光碟”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数字化的今天,这种附赠光碟的方式,虽然有些复古,但却显得格外贴心,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还包含着实际的操作演示,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我深入阅读之后,会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光碟里的内容,去亲手实践书中所讲的理论知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准备将他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我,就是那个渴望知识的学生,准备好接受这场知识的洗礼。它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旅程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一步步揭开网络神秘面纱的场景,那种成就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其简约却不失深度的风格,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是一种沉静的、富有质感的色彩搭配,没有浮夸的装饰,却散发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电脑网际网络”这几个字,简洁明了,却承载着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概念,激发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而“第六版”的标志,则如同一块金字招牌,向我保证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迭代是常态,一本能够不断更新到第六版的书籍,其价值可见一斑。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附部分内容光碟”这一说明,这在当前的电子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阐述,更提供了实际操作的辅助材料,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我甚至可以想象,光碟里可能包含着各种网络设备的模拟配置过程,或者是一些网络故障排除的演示视频,这些都将是我学习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正准备将他毕生的智慧传授给我,而我,已迫不及待地准备好倾听。
评分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它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传递出一种知识沉甸甸的感觉。封面设计相当大气,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点缀着抽象的网络连接线条,仿佛将整个互联网的宏伟图景浓缩在了这小小的封面之上。“电脑网际网络”这几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我渴望深入了解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电脑,更是关于连接,关于信息,关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六版”的标记,让我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陈旧的教辅,而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能够引领我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更令人兴奋的是,“附部分内容光碟”这个信息,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实践型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光碟里究竟蕴含了哪些宝藏,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的实例,还是关于搭建小型网络的指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张通往未知领域的导航图,让我充满好奇与期待,想要立刻启程,去探索那片属于我的网络海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沉稳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电脑网际网络”这个书名,简洁有力,直接指出了书本的核心内容,也勾起了我对互联网世界的好奇心,它是如何构建的?又是如何运作的?“第六版”的标识,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它并非一本僵化的教科书,而是一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知识宝库。在快速发展的IT领域,版本的更新至关重要,这足以证明作者的严谨和对新知识的追求。“附部分内容光碟”更是让我感到惊喜,在如今电子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实体的光盘依然被附赠,这表明作者希望提供最全面、最直观的学习体验。我期待光盘中包含着各种实际的网络配置教程,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网络协议的模拟演示,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在书架上安静地展示着,它的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字体,营造出一种科技、信息、连接的氛围。“电脑网际网络”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也勾勒出了一个我渴望了解和掌握的领域。而“第六版”的字样,则暗示了这本书的成熟度与权威性,它经历了几代的更新与迭代,必然承载了大量经过验证和优化的知识。“附部分内容光碟”的标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如今普遍依赖在线资源的环境下,能够附赠实体光盘,无疑是一种贴心的设计,它提供了更加稳定、独立且易于访问的学习辅助材料。我可以想象,光盘中可能包含着各种网络配置的演示视频、实用的网络工具软件,甚至是模拟实验环境,这些都将大大提升我对抽象网络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实践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广阔网络世界的窗口,充满着探索的魅力。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感和信息量。封面上“电脑网际网络”几个字,字体清晰,排列得体,给人一种稳定可靠的感觉。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没有过于花哨,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静的蓝色,这往往与科技、理性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第六版”这个字眼,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版本的更新代表着知识的鲜活性和时效性。这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紧随时代步伐,能够让我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网络知识,避免被落伍的信息误导。“附部分内容光碟”这个附加信息,更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学习抽象的网络概念时,直观的演示和实践操作往往比纯粹的文字说明更有效。我能想象,光碟中可能包含着各种网络拓扑图的动态展示,或者是一些关键网络命令的实际操作录屏,这些都将极大地加深我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不仅能用清晰的语言讲解复杂的原理,还能提供亲手的实践机会,让我能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掌握网络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非常舒适和有序的感觉。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是较小的字体也能轻松阅读,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面上的主色调,那种沉静的蓝色,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网络”这一主题,既有科技感,又不失沉稳。当我看到“电脑网际网络(第六版)”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涵盖的内容之广泛,以及在不断发展的技术浪潮中,它如何保持其核心价值并融入新的知识。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入门指南,而更像是一次对网络世界深度探索的邀请。“第六版”的出现,意味着它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当前的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而“附部分内容光碟”这一点,更是让我感到惊喜。在学习技术类书籍时,理论结合实践至关重要,而光碟的附赠,极大地降低了这种实践的门槛,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去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概念。这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提供了实践的工具,让我能够事半功倍。
评分初次捧起这本书,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这种传统的气息与书中“电脑网际网络”的现代主题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技术发展中不变的知识传承。封面上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那柔和的色彩搭配,让我感到一种专业且易于亲近的氛围。书名“电脑网际网络”本身就蕴含着广阔的领域,它是我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一扇窗口。“第六版”的标识,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时效性充满了信心,我知道,在快速变化的科技领域,一本不断更新的书籍,是多么的珍贵。它意味着作者团队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对读者负责的精神。“附部分内容光碟”这一附加信息,更是让我感到惊喜连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获得包含实际操作内容的辅助材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便利。我甚至可以想象,光碟里可能包含着各种网络协议的模拟演示,或者是一些实用的网络工具的介绍,这些都将是我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的百科全书,等待我去发掘其中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在书架上静静地矗立着,散发出一种低调却不容忽视的专业气质。它的厚度适中,不会显得过于臃肿,也不会显得过于单薄,恰到好处地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封面上“电脑网际网络”几个大字,虽然简洁,却蕴含着庞大的信息量,它不仅仅是连接全球的通信方式,更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基石。而“第六版”的标识,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可靠性,在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版本的更新换代至关重要,这说明作者团队一直在努力保持知识的与时俱进,不会让读者陷入过时的理论海洋。最吸引我目光的还是“附部分内容光碟”这句话,这在如今电子文档盛行的时代,显得格外突出。它不仅仅是一个附件,更是一种承诺,承诺着这本书将提供更直观、更具操作性的学习体验。我甚至可以想象,光碟里可能包含着各种网络配置的演示、软件操作的教程,甚至是模拟的网络环境,这些都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拿到这本书,就像拿到了一把开启网络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无限遐想,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