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玄武,同根相残兵血刃
皇权易位,万民同庆盛世兴
唐代隋而有天下,李世民居功甚伟,然因其非嫡长子,遂与大位无缘。李渊虽曾许诺传位,然太子建成并无过失,且熟稔政务。对于大位,世民亦只能可望不可及。
反观太子建成,亦因世民的军功之盛,令其有芒刺在背之感。就在彼此双方心结日益加深,继以周遭幕僚怂恿下,二者已势如水火,互不相容。
玄武门一战,兄弟相残,可谓人世间一大悲剧。弒兄杀弟,固然是李世民个人一世的污点。然而,若历史上没有唐太宗,而是由李建成继位,是否会有大唐盛世呢?这就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本书特色
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以更贴近人性的笔法将之呈现于读者眼前。让读者更能领会中国历史上的人与事,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来达到历史教育所标榜的从善袪恶、教化人心的目的。
作者简介
赵扬
中文系毕业,虽转战商海,仍笔耕不辍,已出版《金钱世界》等作品。
认为阅读是一种享受,创作是一门艺术,经常沈溺于文字而不能自拔。
尤痴迷古典文学,心醉大唐盛景,穷十数年之功研究唐史。
完成并出版历史小说《唐太宗》、《唐玄宗》。
第十一回 李渊仓皇应突变 世民雷霆荡庆州 236
第十二回 太子负荆诉冤屈 封公鼓舌释疑窦 264
第十三回 元吉恶意赠烈马 世民怒言道曲直 291
第十四回 零落势去天策府 疑阵退散突厥兵 318
第十五回 酒肆结识不明客 狱中遭受皮肉苦 342
第十六回 建成怀仁宴兄弟 世民忍痛散府属 368
第十七回 敬德直言促大计 常何婉转表忠心 395
第十八回 显德殿黄粱未醒 天策府秣马厉兵 421
第十九回 玄武门同胞受刃 海池畔唐皇交柄 449
第二十回 平内乱文武并举 登皇位朝野同贺 477
导读
第十二回 太子负荆诉冤屈 封公鼓舌释疑窦
李建成一听,急忙磕头不已,须臾间,满额流血,他辩白道:「父皇,那杨文干确实由儿臣举荐,被授任庆州都督。儿臣见他能文能武,为一可造之材,对他也较为看重。杨文干说庆州居于边陲之地,想练兵以防突厥,儿臣应他之求助其一些戈甲,这些事都是有的。然说儿臣教唆他反叛,这是没有的事儿,望父皇明察。」
「你还在这里嘴硬!告你的人就是东宫之人,他们现在这里,我让他们过来,你与他们对质。」说罢,他转向一旁的马三宝说道,「去,把尔朱焕、桥公山给我带上来。」
马三宝转身出殿,很快将尔朱焕、桥公山两人带上殿来。
李渊手一伸,指向两人道:「孽畜,好好看清了,别对我说你不认识他们两人。」
李建成抬起头,只见他两人满面沾满血迹,模样着实可怖。他的目光来回在两人脸上绕了好几回,敢是心中有鬼,尔朱焕、桥公山两人不敢与他正视。李建成看了一会儿,又复低头对李渊道:「父皇,这两人确实是儿臣府中之人。
前些日子,儿臣派他们前往庆州,给杨文干送去一些旧戈甲,至今未回。」「好,你既然认账,那他们的话也是不会错的。尔朱焕、桥公山,朕为你们做主,当着太子的面,不要有什么顾虑,把太子曾给你们说过的话复述一遍。」
两人先是踌躇了一会儿,方由桥公山将太子令杨文干举兵的事儿说了一遍。
李建成听完,「腾」地起身,作势要抢侍卫之剑,被马三宝拦腰抱住。李建成气得脸色灰白,语不成句,骂道:「你们——你们两人害我!好哇,不料想,我养了你们这两只白眼狼。你们到底受了何人的指使?竟然敢来陷害我?」「孽畜,现在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什么说的?」
李建成长号一声,其声凄厉惨痛,又向李渊磕头不止,泣声道:「父皇啊,这尔、桥两人明显受人指使,是想来陷害儿臣的。儿臣现在已居太子之位,位居尊位,夫复何想?再退一步说,儿臣果有异志,这尔、桥两人在东宫之内位居卑微,此等机密大事,儿臣岂能与他们商议?且他们说儿臣传话给杨文干,就是一个极大的破绽。若杨文干听命于儿臣,他若举兵,儿臣难道没有一信物为凭?他们传话给杨文干,杨文干会相信吗?」
这席话说得很有道理,李渊听来不觉心里一动。觉得这几日一味恼火大郎,并未将事件的诸种细节详加考虑。一旁的马三宝却心里打起鼓来,他瞟了一眼尔朱焕、桥公山,见他们两人脸色惊惧,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
李渊很快镇定下来,喝道:「巧舌如簧!我问你,你既为太子,该当勤勉办事,精心辅佐才是。你却从幽州调来甲士,号称什么『长林兵』;又送兵甲给杨文干,暗中培植身边势力,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养兵蓄士,那是有司负责的事情,至于调兵出行,朝廷自有规制。你这样做,不是图谋不轨又是什么? 」
李建成再顿首道:「所谓『长林兵』,那是京中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给喊出来的,请父皇查一查,朝廷按例为东宫配备的宿卫人数却是不敢超了一个。」
「你还敢嘴硬!自从你入殿以来,句句顶撞于我,难道是朕错了吗?」
「儿臣不敢。儿臣只是觉得此事太冤,唯想辩个明白,为父皇释疑。」
「你辩吧,终归什么时候气死了我,才称了你的心意。」
这一刻,李建成的心思变得清明起来,忽然变得刚硬,他立起身来,说道:「看来儿臣今天不管说什么,父皇终归不信。好吧,儿臣只有一死,方能释父皇之疑。」说完,他勐然用头向左边的圆柱撞去,只见他身影一闪,头已触柱,人马上昏了过去,身子也轰然倒地。
这一举动仓促,马三宝及旁边众人竟然来不及反应。待得他们抢上前去,只见李建成昏厥于地,头上裂开一个大口子,鲜血不绝涌出。马三宝撕下衣摆一角,胡乱在其头上缠了几下,然后一迭声召御医前来。
李渊见状惊愕万分,毕竟父子之情相牵,他情不自禁绕过龙案,上前查看究竟。这时御医匆匆赶来,为李建成仔细包扎。看样子伤势很重,流出的血很快又浸透了绷带。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李建成悠悠醒转过来,看见李渊正看着自己,眼神中透出关切的样子,他有心想说话,然嘴张了几张,终归无力,无法言说。
李渊挥挥手,说道:「抬下去,抬下去。」说完,他又回到龙案前,颓然坐在龙椅上。
马三宝走过来,问他如何发落李建成。李渊叹了一声,说道:「他现在这个样子,还怕他跑了不成。他在宫里是不能住的,你把他抬到西门外的营中好好看管,养伤为主吧。」
马三宝低头道:「三宝为太子的属下,若让臣去看管太子,别人会不会以为不妥?」
李渊不禁有些恼怒:「怕什么?就这几日的工夫,你怎么也变得疑神疑鬼了?你但去无妨,朕信你就成。」
马三宝安顿好李建成,想起李建成说的那番话,心里愈想愈怕。他趁着现在来西门营中的机会,悄悄来到房玄龄、杜如晦的帐前。
拿到《唐太宗(二):阋墙玄武(下)》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读物,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仿佛有一支生花妙笔,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与事件,重新赋予了生命。书中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从朝堂上的君臣对话,到战场上的兵戈相见,再到后宫的尔虞我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李世民这位帝王的解读,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圣君,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也会犯错,也会犹豫,但最终能够凭借其超凡的智慧与魄力,在风雨飘摇中稳住江山。书中对“玄武”这一意象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它既象征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也寓意着王朝新生前的阵痛。读完之后,我对唐朝初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位伟大的帝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读完《唐太宗(二):阋墙玄武(下)》已有一段时间,但书中描绘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及李世民这位雄主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抉择,依旧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流水账,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那个时期的人物群像、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错综复杂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叙述上,采用了引人入胜的笔触,仿佛将读者直接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权谋算计的年代。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张力,无论是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还是之后李世民如何巩固权力、处理政务的细致描绘,都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尤其是在对李世民性格的塑造上,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亲情、权力、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这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唐朝图景。
评分《唐太宗(二):阋墙玄武(下)》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历史题材作品中,无疑是佼佼者。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并非被简单地陈述,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事件发生时的那种紧张、压抑与无奈。李世民的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尤为复杂而真实。他既是那个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皇位的野心家,又是那个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明君。作者对于这种矛盾性的呈现,非常成功,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李世民。书中的对话设计也十分精彩,许多看似平淡的对话,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味和人物性格的张力。读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进程,更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中,那些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唐太宗(二):阋墙玄武(下)》,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历史与人性的盛宴。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又处处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他对于史料的运用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加入了合乎情理的推测与演绎,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精彩。书中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回避其血腥与残酷,但更着重于展现这场政治军事斗争背后,人物的心理博弈与情感纠葛。李世民在其中的角色,被描绘得既有帝王的雄才大略,又不乏人性的挣扎与无奈,这种复杂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令人同情。读完这本书,我对唐朝初期的历史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权力”与“人性”这对永恒的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唐太宗(二):阋墙玄武(下)》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历史事件的呈现,更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堪称一绝。尤其是对于李世民在登基前后,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挣扎、隐忍和算计,被描绘得细致入微。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对话背后,常常暗流涌动,字字珠玑,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隐藏着千钧一发的杀机或重大的政治考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阋墙”这个主题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指兄弟之间的争斗,更是指一个王朝内部,甚至是统治者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玄武门之变作为书中的高潮,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展现了其残酷与血腥,又将其置于整个历史进程中,探讨其必然性与深远影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名旁观者,亲历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君难”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