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本政治學經典VS.教養實驗全紀錄,
讓孩子從行為到人格完全改變的全麵性教養祕訣!
你對教養小孩充滿無力感?
自己總是不斷嘮叨,小孩卻我行我素?
學柏剋萊律師媽媽活用治國策略,
在《君王論》麵前,傢裏的小皇帝也要乖乖低頭。
蘇珊是一名成功的離婚律師,卻在傢庭工作間疲於奔命,她有四個從三歲到七歲的孩子,其中一個是丈夫和前妻的繼子,還有一個有唐氏癥,在發現所有教養書籍都幫不瞭她之後,她轉而尋求五百多年前的智慧──馬基維利的幫助。
蘇珊問:「父母該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
──馬基維利說:「樹立明確的規範及徹底執行的力量 。」
蘇珊問:「父母如何麵對孩子無止盡的『我要』?」
──馬基維利說:「好的統治者應懂得設底限」
蘇珊問:「被孩子敬畏真的比被愛好嗎?」
──馬基維利說:「愛是靠責任來維持的。」
馬基維利教養計劃帶來的全麵性改變,馬上執行,你再也不用數到三,也不需苦口婆心和威脅利誘!讓傢裏找迴秩序,孩子快樂又自律!
熱情推薦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資深媒體人.親職作 陳安儀/親子教養作傢 彭菊仙
各界好評
「值得注意的育兒書籍!蘇珊以高度幽默感度使用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哲學傢有時近乎鐵血的紀律,維持傢庭的運作。」──《坦帕灣時報》
「媽媽一定會樂於拆開的禮物!在她對四個不受控製的孩子束手無策之時,蘇珊打開瞭一五三二年的《君王論》運用馬基維利的哲學智慧。在快要結束的為期一年的實驗之後,她仍然要麵對一個問題被敬畏真的比被愛好嗎?」──《薩剋拉門托蜜蜂報》
「這本書寫得很好、很幽默,讓我讀得很開心,同時推薦給我的孩子及孫子們。」──讀者約翰.莫爾
作者簡介
蘇珊.伊凡斯
擔任過離婚律師及財經記者,並擁有加州柏剋萊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她第一本非小說著作為《被遺忘的罪行:大屠殺與殘疾人士》。
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洛杉磯財經專刊》(曾擔任過正職記者)及其他全國性刊物。她亦曾擔任過曆史頻道網站的自由作傢,並創立The History Chef部落格,每年有近十三萬人次瀏覽。內容為寫給父母的食物與曆史分享。
譯者簡介
張小蘋
英國諾丁罕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候選人。
擔任過大學講師,廣播節目製作人與化妝品行銷公關,目前從事酒類行銷及文字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女兒的母親。
PART I 第一部 馬基維利,請給我神奇的力量
第一章 馬基維利可以幫你做什麼?
──統治者與承諾的重要性
第二章 馬基維利與我
──非典型教養實驗登場
第三章 如何掌握管教的分寸?
──馬基維利這樣說:「好的統治者應懂得設底限」
第四章 如何發號施令?
──馬基維利這樣說:「一定要建立明確的規範及徹底執行的力量 。」
第五章 如何管教繼子女?
──馬基維利這樣說:「治理新領地比原有屬地更睏難。」
第六章 如何培養孩子優良的嗜好?
──馬基維利這樣說:「給他正麵實行的力量」
第七章 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品德?
──馬基維利這樣說:「君王應該要研究偉人們的事蹟。」
第八章 如何學習不拖延?
──馬基維利這樣說:「智慧之士會立即行動,愚蠢之人則會等到最後一刻。」
第九章 如何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睡眠?
──馬基維利這樣說:「有時最好實行規則的方式就是破壞它。」
PART II 第二部 馬基維利也會感到睏惑的事
第十章 如何做齣正確的決策?
──馬基維利這樣說:「在做決定前,先思考危險是否勝過其優點。」
第十一章 如何與孩子一同麵對破碎的婚姻?
──馬基維利這樣說:「一位君王能擁有的最佳堡壘是人民的愛戴。」
第十二章 如何教導孩子麵對缺憾?
──馬基維利這樣說:「接受眼前的現實。」
第十三章 被敬畏真的比被愛好嗎?
──馬基維利這樣說:「愛是靠責任來維持的。」
第十四章 父母可以對孩子說謊嗎?
──馬基維利這樣說:「一旦領導者失去臣民們對他的信任,他就註定會失敗。」
第十五章 如何處理教養時的意見分歧?
──馬基維利這樣說:「內部反叛比外在攻擊更具危險性。」
PART III 第三部 正確解讀馬基維利的方法
第十六章 麵對超齣負荷的教養危機?
──馬基維利這樣說:「隻有身而為人纔會為愛而瘋狂」
第十七章 如何麵對有特殊需求的小孩?
──馬基維利這樣說:「瞭解他、榮耀他、豐富他、對他仁慈慷慨,及同時讓他知道他不能獨自決定。」第十八章 如何坦然麵對教養時的睏難?
──馬基維利這樣說:「直接找到事情的真實麵,而不是沉浸於夢想中。」
第十九章 如何教育孩子處理無聊的時候?
──馬基維利這樣說:「對於不靠自己的人是建議無用的。」
第二十章 如何紓解教養時的壓力?
──馬基維利這樣說:「幽默是人格建立訓練的要點」
第二十一章 如何麵對失業的危機?
──馬基維利這樣說:「要對命運做齣積極的迴應」
我之前看瞭市麵上很多育兒書,大多都強調“理解萬歲”、“溝通無價”,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常常碰壁。孩子嘛,有時候就是聽不懂,或者故意跟你對著乾。這本書的視角就完全不同,它更像是站在一個“戰略傢”的角度,來審視傢庭教育這件事。它並不迴避管教的必要性,反而認為清晰、有效的管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情緒管理”的探討,不僅僅是教孩子如何控製情緒,更重要的是教傢長如何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孩子的哭鬧、發脾氣而感到焦慮、憤怒,然後用更激烈的方式去迴應,結果就是惡性循環。這本書教你如何保持冷靜,如何在孩子情緒失控時,依然能夠保持原則,並引導他們走嚮積極的方嚮。書中的一些“不給糖就搗亂”式的談判策略,聽起來有點“心機”,但用在孩子身上卻意外的有效。它不是讓你去欺騙孩子,而是教會你如何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得失心”,引導他們做齣正確的選擇。比如,給孩子設定一些小的“任務”,完成任務後會有相應的“奬勵”,這個奬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額外的親子時間或者一次特彆的活動。這比一味地命令和禁止要人性化得多,也更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就是讓我從“雞飛狗跳”的日常管教中,找到瞭一條相對“平靜”的齣路。我以前總是擔心孩子不聽話,擔心他們將來不成功,每天都處在一種高度焦慮的狀態,生怕自己哪裏做得不夠好。這本書的理念,讓我明白,與其把精力花在無休止的“說教”和“糾纏”上,不如花時間去建立一套清晰、可持續的管教體係。它強調的“不動怒”,對我來說簡直是救星!我一直知道自己情緒不太穩定,尤其是在孩子挑戰我底綫的時候,很容易就爆發。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如何識彆自己的情緒觸發點,以及如何用更溫和但堅定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它並沒有教你如何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教你如何“管理”情緒,並將其轉化為更有建設性的溝通。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建立權威”的論述,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傢長式權威,而是一種基於尊重和信任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傢庭領導力。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權威,不是靠吼叫和威脅得來的,而是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及與孩子建立深層連接而産生的。
评分這套書真是打開瞭我育兒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教孩子就是要溫言細語,耐著性子,一遍遍地重復規矩,結果越說越纍,孩子也好像“選擇性失聰”。這本書的理念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傢長,而是教你如何運用智慧和策略,讓孩子更願意聽從,更能理解。我特彆喜歡它裏麵提到的一些“反直覺”的方法,比如有時候不迴應恰恰是最好的迴應。一開始我還有點猶豫,怕顯得太冷淡,但實踐下來發現,孩子反而會因為得不到預期的反應而主動思考自己的行為。而且,它強調的是“建立規則”,而不是“執行懲罰”,這個概念很關鍵。我以前總是忙著抓孩子的小錯誤,然後去糾正,現在我明白瞭,關鍵是要一開始就建立清晰、閤理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且理解這樣做的原因。書裏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分析也特彆生動,讓我覺得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和一個經驗豐富的過來人聊天,感覺非常親切。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有效率地管教孩子的方法,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投資”。它給瞭我很多實用的工具和思維方式,讓我不再感到束手無策。
评分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兒真的可以是一門“藝術”,也可能是一門“科學”。它不再是我以前想象中那樣,隻是憑著一腔熱血和經驗摸索,而是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給你一個固定的“模闆”,讓你去生搬硬套,而是提供瞭一套思維框架和工具箱,讓你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傢庭的實際情況,去靈活運用。它鼓勵你去“觀察”和“分析”,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僅僅看到錶麵上的“不聽話”。我尤其欣賞它關於“培養自律”的論述。以前我總覺得自律是孩子天生就應該有的,現在我明白瞭,自律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而且需要傢長有意識地去引導。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接地氣的方法,比如如何從小事入手,逐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規劃能力。它讓我意識到,教孩子“做人”和教孩子“做事”同等重要,而這本書在這兩個方麵都給瞭我深刻的啓發。它讓我不再把目光僅僅聚焦在孩子的成績或者行為的“好壞”上,而是更關注他們內在品質的塑造,比如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馬基維利式”這個詞,還有點猶豫,覺得是不是太功利化瞭,不適閤用在孩子身上。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完全誤解瞭。這本書並不是教你如何操控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更聰明、更有效地與孩子互動。它強調的是“預見性”和“策略性”,讓你在孩子齣現問題之前就做好準備,而不是等到問題發生後再去補救。我最深的體會就是,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應對者”變成瞭一個“主動規劃者”。以前我總是等著孩子犯錯,然後去糾正,現在我學會瞭如何通過設定清晰的界限和閤理的期望,來預防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它裏麵提到的一些關於“奬勵與懲罰的平衡”的論述,非常值得深思。它不是簡單地說要“少懲罰,多奬勵”,而是教你如何根據具體情況,製定一套有邏輯、有效果的激勵機製,讓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必然聯係。我特彆喜歡書裏反復強調的“清晰的溝通”,不僅僅是告訴孩子“不可以”,更要解釋“為什麼不可以”,以及“怎樣做纔是對的”。這種“有理有據”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它讓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味的“填鴨”,而是一個循序漸進、引導啓發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