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四境,民富国强开新局。
  威加海内,四邦均臣天可汗。
    李世民在登上皇位后,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富庶,人民也能安居乐业,整个国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对外事业的开拓,李世民亦未懈怠。
 
    贞观二年,夏州割据势力弭平,全国统一。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就将矛头指向东突厥。贞观四年命李靖出师塞北,灭了东突厥。
 
    西域诸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以天可汗威加海内,示上天之意。」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更具有一种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的实质意义。
 作者简介
 
  赵扬
 
    中文系毕业,虽转战商海,仍笔耕不辍,已出版《金钱世界》等作品。认为阅读是一种享受,创作是一门艺术,经常沈溺于文字而不能自拔。尤痴迷古典文学,心醉大唐盛景,穷十数年之功研究唐史。完成并出版历史小说《唐太宗》、《唐玄宗》。
  第一回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帖  4
  第二回 发重兵李靖挂帅 取名帖萧翼入越  30
  第三回 老僧痛失〈兰亭序〉伏允溃逃茫沙碛  59
  第四回 太上皇归葬献陵 老狐狸魂归碛中  87
  第五回 薛万均贪功受辱 李药师闭门谢客  117
  第六回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  141
  第七回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  165
  第八回 高昌国渐生离心 贤皇后病作《女则》  192
  第九回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  216
  第十回 建昭陵贤后入葬 赚孝名魏王刻石  24
 序
 
    隋朝末年,炀帝苛政,民不聊生,各路豪杰,群起反隋,共逐天下。山西唐公李渊趁势起兵,一路攻城掠地,渐有王者之相。李渊二子世民年方十八,有雄伟之姿,韬略之谋,率兵之才,其在浅水原之战平定薛仁杲,柏壁、雀鼠谷之战荡平刘武周、大败宋金刚,洛阳之战逼降王世充,虎牢之战生擒窦建德……战功赫赫,为大唐王朝奠定了领土基础。
 
    因累累战功,李世民被封秦王,官至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传奇人物,荣耀之极,由此也引发了秦王与太子的储位之争。
 
    秦王集团与太子集团为争皇位,迭施阴谋、互相打压,两股政治势力此消彼涨,最终处于劣势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该卷力求还原历史真貌,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慷慨激扬,权谋斗争刀光血影、动人心魄,风土人情旖旎生动、贴近唐朝,饮食器物描写精致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回  四夷遥尊天可汗 八方搜求羲之帖
 九成宫毕竟建造已久,多处宫室显得简陋,如今又遭数年风雨侵蚀,更为不堪。李世民初入九成宫的时候,对群臣说道:「朕不耐热,因而来此避暑。这里宫室虽然破旧,一样能住,不求精妙。」此后,将作监觉得这里实在不成样子,年年奏请另起新殿。到了今年,李世民也许觉得财力许可,遂准其请。阎立德此时为将作大匠,当即绘出图样,并前赴天台山亲自督造,三月间即将阔大新殿造成,殿内光线明亮,宽敞洁净。李世民临行之时,令人将自己所收藏的墨宝悉数运来,意欲与群臣共同鉴赏。
 李世民爱好书法,在搜求古人遗墨上,可谓不遗余力。还在他为秦王的时候,征战之时即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代他搜寻古人遗墨帖,若得知了一点讯息,即穷追不舍,一定要找到持帖之人,採取各种办法将此帖收购到手。后来遭到李渊冷落的时候,府中学士尽散,广求古代大家遗墨,似乎成了他唯一的乐趣。当然,他最大的心力还是谋求太子之位,不能像求帖那样可以无遮拦罢了。
 前代书法之人,李世民最看重的是钟繇、王羲之,其所求得的墨蹟之中,以此两人的最多。这其中,他高度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将其推举到书圣的地位,自称「心慕手追,此人而已」。这些年,经过他以重金大加搜购王羲之故帖,已得其真迹凡一百五十卷,基本上将王羲之所留故帖囊括宫中。
 却说李世民入九成宫之后,即令人将携来之墨帖张于新殿之中,供其朝夕观摩。随来的臣子中,像虞世南、欧阳询已是名动天下的书法大家,褚遂良从虞世南学艺,近来其名气直追两人。
《唐太宗(四):威加海内(上)》这本书,我真的是从头到尾都沉浸进去了,感觉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在描写唐太宗李世民的这段时期,尤其是他如何一步步巩固皇权,对外威震四方,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贞观年间政治斗争的细腻刻画,那些权谋、博弈,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某个官员,在复杂的朝堂上,面对着李世民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会是怎样的心情?书中对李世民性格的塑造也极其成功,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又有作为人君的仁爱和审慎,这些复杂的特质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他这位千古一帝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处理突厥问题上,那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既有武力震慑,又不失怀柔之策,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读到这一部分,我甚至能感受到当年长安城内那种安定祥和的气氛,以及万邦来朝的盛况。这本书不只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代入,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个伟大的时代。
评分拿到《唐太宗(四):威加海内(上)》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大气磅礴的书名,似乎预示着一段辉煌的征程。读进去之后,果然名不虚传。作者对史实的还原度很高,但又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枯燥感,而是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战略部署和指挥的描绘,那些战役的细节,战术的运用,都写得非常精彩,让我感觉热血沸腾。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政治层面的博弈,将朝堂上的风云变幻,臣子间的尔虞我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之路,也让我对唐太宗这位伟大的君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如何成就一番伟业。
评分刚拿到《唐太宗(四):威加海内(上)》这本书,就被它的厚重感吸引了。翻开目录,看到“玄武门之变”、“东宫之争”这些熟悉的字眼,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跟着作者一起重温那段激荡的岁月。读下去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考据相当严谨,但又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深入到了那个年代。我尤其对书中对李世民在位初期如何处理前朝遗留问题,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建立起稳定的统治秩序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致。那些朝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派系之间的角力,都被作者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其中,会如何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抓住机会?这本书让我对帝王心术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是如何炼成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李世民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政治格局的演变。
评分《唐太宗(四):威加海内(上)》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比如书中对某些臣子的评价,我之前一直认为他们是忠心耿耿,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都更加复杂。作者在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脉络上,显得游刃有余,逻辑清晰,让人读起来丝毫不费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唐朝对外政策的描写,尤其是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那种既有军事上的强硬,又不乏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灵活手腕,都让我叹为观止。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开放包容的盛唐,看到了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共同谱写了一曲辉煌的篇章。这本书让我对“大唐盛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唐太宗作为一位“天可汗”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颇感兴趣,所以《唐太宗(四):威加海内(上)》这本书我早就期待已久了。读完之后,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时间旅行。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出色,将零散的史料整合成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唐太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不仅仅是描述他们的行为,更深入地去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机。在处理“九成宫避暑”这段时期,作者对于李世民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危机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描写,都让我印象深刻。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帝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孤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帝王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智慧、以及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视角,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