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探泰國迷人的曆史與政治、文化之處。
★ 作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泰國曆史之研究心得濃縮、整理,對泰國有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
在今天泰國領土內由泰族所建立的王朝至今有七百多年,就與其他東南亞國傢相較,算是晚近的。泰南由非泰族建立的王朝,則曆史遠較泰族王朝悠久。本書將略述在泰國領土內所進行的早期考古發現,並根據中國古籍對泰國境內早期王朝的興滅作一簡單敘述。泰國在建國過程中,曆經各種對緬甸、柬埔寨和寮國的戰爭,由於次數很多,本書無意對各次戰爭進行描述,僅簡略介紹幾次重要戰爭的時間和經過。同樣地,泰國跟其他君主製國傢一樣,經常發生王位爭奪現象,本書也僅作簡略介紹。對於重大政治變革,例如拉瑪四世濛固特的開始西化運動、拉瑪五世硃拉隆功的現代化改革運動、1932年軍事政變、披汶首相的國傢主義運動、塔信首相引發的政治動亂、以及蒲美蓬國王的君主立憲角色等,則作瞭較為詳細的描述和分析。
此外,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傢,採政教分離政策,佛教是由政府管理,但國王卻非宗教的領袖,隻是保護人。佛教界另有佛教領袖,泰王、佛教和國傢構成三位一體,這也是泰國政治文化特齣之處。本書有一章討論此一問題。本書也另闢一章專門討論泰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作者簡介
陳鴻瑜
颱灣花蓮縣人。
現職: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政治係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傢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經曆: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著作有:《新加坡史》、《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奬)、《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第二節 泰南文明的興起
第三節 早期古國
第二章 蘭那、羅斛與暹國
第一節 蘭那
第二節 羅斛
第三節 暹國
第三章 阿瑜陀耶王朝
第一節 暹羅建國
第二節 暹羅復國
第三節 北大年王朝
第四節 王朝體製與社會
第四章 吞武裏王朝
第五章 曼榖王朝
第一節 現代泰國的奠基者
第二節 硃拉隆功推動現代化
第三節 1932年政變
第六章 半民主體製之發展
第一節 民主試驗
第二節 軍人政權下的民主錘鍊
第三節 民主之路顛簸
第四節 泰王調解政治惡鬥
第七章 危機四伏民主路
第一節 製訂一部現代化憲法
第二節 2006年再度政變
第三節 2007年後政局動盪
第四節 因應金融危機
第五節 泰南迴民分離主義運動
第六節 柏威夏古廟之爭
第八章 國傢、佛教與國王
第一節 王權的來源
第二節 傳統的王權觀念
第三節 現代的立憲君權體製
第四節 佛教之傳入與生活體係
第九章 泰國的風俗習慣和文化
第一節 風俗習慣
第二節 語言、文字與文學
第三節 錶演藝術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十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泰國舊名暹羅( Siam ),總麵積為51萬4韆平方公裏,位於印度支那(Indo-China)半島的中心。東、北、西三麵為陸地,南麵臨暹羅灣,西南為一長條狀半島陸地,延伸至馬來半島。泰國的國際邊界綫長達4,932公裏。西部和北部毗鄰緬甸,東北界寮國,東鄰柬埔寨,南接壤馬來西亞。
泰國是由兩條大河流沖積而成,境內最大的河流是湄南河(Chao Phya, Menan),從北往南流入暹羅灣。第二條大河是靠近緬甸的素攀河(Supan),也是從北往南流入暹羅灣。兩河上源為山區,兩河沖積河榖地為平原,西南部靠近馬來半島為一狹長地帶。依地形特點,整個泰國可分為四個地理區:
1.中央平原:指泰國中央心髒地帶,屬湄南河沖積平原,是泰國主要産米區,也是人口主要集中區。首都曼榖(Bangkok, Krung Thep Maha Nakhon) 即位於此,曼榖人口將近900萬(2009年推估),是工商、文化和政治中心。其次有佛統(Nakhon Pathon)、素攀(Supan)等城市。
2.東北區:佔全國麵積三分之一,主要有柯叻( Khorat )高原。此區是泰國土地最貧瘠的地區,雨量不足,無法種植水稻及其他經濟作物。該地區因為土地貧瘠,人民生活睏苦,大多數男人從事外勞工作,許多女人也到曼榖從事特種行業。主要城市有柯叻(Korat)、廊開(Nong Khai)。
3.北區:主要是山地及陡深的榖地,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是木材主要産地。主要城市是清邁(Chaingmai),是泰國北部的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心。
4.南區:是一條狹長的陸地,稱泰南半島,由泰國中部延伸至馬來半島,全區為熱帶雨林。橡膠、椰子及其他熱帶經濟作物是本區重要的齣産,也盛産錫礦。主要城市是猜耶(Chaiya)、蘇叻他尼(Surat Thani)、單馬令(Nakhon Si Thammarat)、宋卡(Songkla)、北大年(Pattani)。
我一直對東南亞曆史充滿興趣,而這本《泰國史》無疑滿足瞭我對此的期待,甚至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態度,深入發掘瞭泰國曆史上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於早期王國時期社會結構的分析,對於等級製度、傢庭組織、氏族關係等方麵的描寫,為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古代泰國社會模型。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政治和軍事的層麵,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例如,他對古代泰國農業經濟的詳細介紹,包括耕作技術、灌溉係統、土地所有權等,讓我瞭解到泰國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他對古代泰國商業貿易的描寫,包括國內貿易網絡的形成、對外貿易的開展(特彆是與中國、印度等地的貿易往來),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階層變化,都讓我對泰國經濟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於城市的發展,如素可泰、阿瑜陀耶等古都的規劃、建築風格、城市功能等,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能夠想象齣那個時代的繁華景象。這本著作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講述瞭“發生瞭什麼”,更試圖解釋“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發生瞭之後對社會産生瞭什麼影響”。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都做得非常齣色,閱讀體驗極佳。作者的筆觸流暢而富有吸引力,即使是處理一些較為專業的曆史理論,也能做到通俗易懂。我尤其被書中對泰國近代曆史中“緩衝國”地位的探討所吸引。在東西方勢力交錯的時代,泰國能夠憑藉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靈活的政策,成功地避免瞭被殖民的命運,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深思的曆史。作者詳細分析瞭泰國君主和政府在處理與英法等國的關係時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割讓部分領土以換取國傢整體獨立,以及積極推行現代化改革以增強國力。他並沒有迴避這些策略所帶來的爭議,而是客觀地呈現瞭其中的得失。書中對於泰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立場,以及其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自身利益,也有著細緻的梳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瞭泰國人民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的支持和配閤是國傢獨立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並非簡單的因果鏈條,而是充滿瞭無數復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
评分最近終於讀完瞭這本《泰國史》,心中感慨萬韆,這部厚重的著作,不單單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民族史詩畫捲,讓我得以窺見泰國這片土地上,數韆年來跌宕起伏的命運軌跡。從遙遠的早期王國紛爭,到璀璨的吳哥文明輻射下的暹羅崛起,再到近代列強環伺下的獨立與蛻變,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將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 meticulously (一絲不苟地) 整閤在一起,勾勒齣瞭一個鮮活而多層次的泰國形象。我特彆被書中對早期王朝的描寫所吸引,那些關於素可泰王國和阿瑜陀耶王國的故事,充滿瞭傳奇色彩,也揭示瞭泰國文化在佛教、印度教以及東南亞本土文明交融中形成的獨特根基。作者對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結構的變遷、經濟模式的調整,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讓我對泰國古代社會的運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阿瑜陀耶時期,那種輝煌的宮廷文化、繁榮的商業貿易,以及其最終滅亡的悲壯,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藝術文化等方麵也有著詳盡的描繪,讓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國度,感受著曆史的脈搏。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其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讓我對泰國曆史的認知得到瞭極大的升華。
评分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被其對泰國曆史早期階段的細緻描繪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探險傢般的精神,挖掘瞭泰國史前時期和早期王國時期的重要遺跡和文獻,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我特彆驚嘆於書中對早期王國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係、宗教信仰的演變以及早期城市文明的興衰的描述。作者通過分析考古發現、古代碑文和曆史傳說,勾勒齣瞭一個模糊但又生動的古代泰國圖景。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早期的曆史碎片拼湊在一起,而是試圖從中找齣規律,解釋這些早期文明是如何孕育和發展的。書中對早期王國與周邊地區(如高棉、緬甸)的文化交流和衝突的描寫,也讓我認識到泰國曆史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受區域文明的影響。我瞭解到,泰國文化是在與不同文明的碰撞與融閤中逐漸形成的。此外,我對書中關於早期泰國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宗教習俗的探討也頗感興趣。這些內容雖然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作者的講述卻引人入勝,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我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沉浸其中。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挖掘和呈現,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感。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關於早期王國之間的戰爭,他沒有隻描述戰鬥場麵,而是深入到戰役背後的政治動機、戰略考量,以及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曆史的進程。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佛教在泰國曆史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有著極其詳盡的闡釋。從最初的傳入,到與本土信仰的融閤,再到成為國傢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社會凝聚力的來源。作者通過對寺廟建築、宗教儀式、僧侶階層的演變等方麵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佛教對泰國社會方方麵麵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泰國傳統節日、民間傳說、藝術形式的介紹,這些內容雖然不直接構成曆史的宏大敘事,卻為我們描繪齣瞭一個立體、鮮活的泰國社會圖景,讓我感受到瞭泰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评分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而這本《泰國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泰國的過去與現在緊密地聯係起來。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事件孤立地呈現,而是試圖揭示曆史發展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內在邏輯。我特彆被書中對泰國在20世紀後半葉至今的發展曆程的解讀所吸引。在經曆瞭多次政治動蕩和經濟挑戰後,泰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書中對政治體製的演變、經濟結構的轉型、社會矛盾的化解等方麵的分析,都非常有深度。作者並沒有迴避泰國曆史中的一些敏感話題,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探討瞭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博弈、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他讓我認識到,一個國傢的曆史發展,往往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本書讓我對泰國政治和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泰國的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富有思想啓發的著作,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泰國曆史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時空旅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泰國曆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他對泰國近代史的敘述。麵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強大壓力,泰國是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不斷的改革,在夾縫中生存並保持獨立的,這部分內容讓我讀來頗為振奮。作者詳細剖析瞭拉瑪四世、拉瑪五世等君主在推行改革時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包括來自保守勢力的阻撓、西方列強的經濟滲透以及國內社會結構的調整等。他對這些改革措施的成功與局限性都進行瞭客觀的評價,讓我看到瞭泰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書中對於泰國在二戰期間的處境,以及戰後其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定位,也有著深入的分析。作者並沒有將泰國僅僅視為一個被動的曆史參與者,而是強調瞭泰國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自主性和戰略選擇。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韌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戰爭和衝突,更是關於如何在變化中生存,如何在挑戰中發展。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為我提供瞭大量關於泰國曆史的知識,更在於它拓展瞭我對曆史研究方法的認知。作者在處理史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性和批判性。他不僅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還結閤瞭考古發現、藝術品分析、民族學研究等多種方法,力圖從不同的角度還原曆史的真相。我特彆欣賞他對泰國近代史上“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一方麵,泰國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行一係列現代化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麵,泰國也努力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認同,避免在現代化進程中迷失自我。這種在變革與傳承之間的微妙平衡,是泰國能夠成功地保持獨立並發展至今的關鍵。書中對這一平衡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泰國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復雜性,去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曆史的。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研究不僅僅是記憶和敘述,更是一種思考和解讀。
评分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文化和曆史很感興趣,而這本《泰國史》以其宏大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泰國曆史的大門。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泰國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麵的描寫,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個國傢的形成和發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早期王國時期宗教和藝術的論述。佛教如何成為泰國國傢文化的核心,以及佛教藝術在泰國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獨特風格,都讓我著迷。作者通過對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壁畫等藝術形式的介紹,讓我感受到瞭泰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書中對泰國社會結構、傢庭倫理、民間習俗等方麵的描寫,也讓我對泰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有瞭更直觀的瞭解。我瞭解到,泰國社會始終保持著一種尊重傳統、重視傢庭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瞭其曆史發展的軌跡。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曆史框架,更注入瞭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泰國。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我,與其說是枯燥的曆史陳述,不如說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集。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鮮活的人物故事相結閤,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而為古代君王的雄纔大略而贊嘆,時而為民族危難時刻的堅韌不拔而感動,時而又為社會變革的復雜性而深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近代泰國曆史的解讀,麵對西方列強的殖民浪潮,泰國能夠以一種“變則通”的姿態,通過一係列改革,成功地保持瞭自己的獨立,這其中的智慧與魄力,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對拉瑪四世、拉瑪五世等君主的改革措施,以及泰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周鏇之道,都有著鞭闢入裏的分析。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深入探討瞭改革背後的社會阻力、權力鬥爭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閱讀這些內容,讓我對“國傢獨立”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抵抗,更是一種政治上的智慧、經濟上的韌性以及文化上的自信。書中對於泰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立場、與周邊國傢的關係變化,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在大國博弈中努力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泰國。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並非綫性的發展,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充滿瞭選擇與被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