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探泰国迷人的历史与政治、文化之处。
★ 作者以数十年教授东南亚史之经验,将泰国历史之研究心得浓缩、整理,对泰国有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
在今天泰国领土内由泰族所建立的王朝至今有七百多年,就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较,算是晚近的。泰南由非泰族建立的王朝,则历史远较泰族王朝悠久。本书将略述在泰国领土内所进行的早期考古发现,并根据中国古籍对泰国境内早期王朝的兴灭作一简单叙述。泰国在建国过程中,历经各种对缅甸、柬埔寨和寮国的战争,由于次数很多,本书无意对各次战争进行描述,仅简略介绍几次重要战争的时间和经过。同样地,泰国跟其他君主制国家一样,经常发生王位争夺现象,本书也仅作简略介绍。对于重大政治变革,例如拉玛四世蒙固特的开始西化运动、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的现代化改革运动、1932年军事政变、披汶首相的国家主义运动、塔信首相引发的政治动乱、以及蒲美蓬国王的君主立宪角色等,则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此外,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採政教分离政策,佛教是由政府管理,但国王却非宗教的领袖,只是保护人。佛教界另有佛教领袖,泰王、佛教和国家构成三位一体,这也是泰国政治文化特出之处。本书有一章讨论此一问题。本书也另辟一章专门讨论泰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作者简介
陈鸿瑜
台湾花莲县人。
现职:淡江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毕业,国家法学博士(1978年),美国乔治城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访问教授。
经历: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授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国际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东亚研究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兼任教授,「问题与研究」月刊主编,「东南亚季刊」发行人兼主编,「战略与国际研究」季刊主编,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理事长,「海华与东南亚研究」季刊发行人兼主编。着作有:《新加坡史》、《菲律宾的政治发展》、《约翰密尔的政治理论》、《政治发展理论》(获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着作奖)、《越南近现代史》、《马来西亚史》、《印度尼西亚史》等二十几种作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种族
第二节 泰南文明的兴起
第三节 早期古国
第二章 兰那、罗斛与暹国
第一节 兰那
第二节 罗斛
第三节 暹国
第三章 阿瑜陀耶王朝
第一节 暹罗建国
第二节 暹罗复国
第三节 北大年王朝
第四节 王朝体制与社会
第四章 吞武里王朝
第五章 曼谷王朝
第一节 现代泰国的奠基者
第二节 朱拉隆功推动现代化
第三节 1932年政变
第六章 半民主体制之发展
第一节 民主试验
第二节 军人政权下的民主锤鍊
第三节 民主之路颠簸
第四节 泰王调解政治恶斗
第七章 危机四伏民主路
第一节 制订一部现代化宪法
第二节 2006年再度政变
第三节 2007年后政局动盪
第四节 因应金融危机
第五节 泰南回民分离主义运动
第六节 柏威夏古庙之争
第八章 国家、佛教与国王
第一节 王权的来源
第二节 传统的王权观念
第三节 现代的立宪君权体制
第四节 佛教之传入与生活体系
第九章 泰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第一节 风俗习惯
第二节 语言、文字与文学
第三节 表演艺术
第四节 宗教信仰
第十章 结论
征引书目
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种族
泰国旧名暹罗( Siam ),总面积为51万4千平方公里,位于印度支那(Indo-China)半岛的中心。东、北、西三面为陆地,南面临暹罗湾,西南为一长条状半岛陆地,延伸至马来半岛。泰国的国际边界线长达4,932公里。西部和北部毗邻缅甸,东北界寮国,东邻柬埔寨,南接壤马来西亚。
泰国是由两条大河流沖积而成,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湄南河(Chao Phya, Menan),从北往南流入暹罗湾。第二条大河是靠近缅甸的素攀河(Supan),也是从北往南流入暹罗湾。两河上源为山区,两河沖积河谷地为平原,西南部靠近马来半岛为一狭长地带。依地形特点,整个泰国可分为四个地理区:
1.中央平原:指泰国中央心脏地带,属湄南河沖积平原,是泰国主要产米区,也是人口主要集中区。首都曼谷(Bangkok, Krung Thep Maha Nakhon) 即位于此,曼谷人口将近900万(2009年推估),是工商、文化和政治中心。其次有佛统(Nakhon Pathon)、素攀(Supan)等城市。
2.东北区:佔全国面积三分之一,主要有柯叻( Khorat )高原。此区是泰国土地最贫瘠的地区,雨量不足,无法种植水稻及其他经济作物。该地区因为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大多数男人从事外劳工作,许多女人也到曼谷从事特种行业。主要城市有柯叻(Korat)、廊开(Nong Khai)。
3.北区:主要是山地及陡深的谷地,约佔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是木材主要产地。主要城市是清迈(Chaingmai),是泰国北部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
4.南区:是一条狭长的陆地,称泰南半岛,由泰国中部延伸至马来半岛,全区为热带雨林。橡胶、椰子及其他热带经济作物是本区重要的出产,也盛产钖矿。主要城市是猜耶(Chaiya)、苏叻他尼(Surat Thani)、单马令(Nakhon Si Thammarat)、宋卡(Songkla)、北大年(Pattani)。
我一直对东南亚历史充满兴趣,而这本《泰国史》无疑满足了我对此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深入发掘了泰国历史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于早期王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分析,对于等级制度、家庭组织、氏族关系等方面的描写,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古代泰国社会模型。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政治和军事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例如,他对古代泰国农业经济的详细介绍,包括耕作技术、灌溉系统、土地所有权等,让我了解到泰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他对古代泰国商业贸易的描写,包括国内贸易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的开展(特别是与中国、印度等地的贸易往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都让我对泰国经济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城市的发展,如素可泰、阿瑜陀耶等古都的规划、建筑风格、城市功能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想象出那个时代的繁华景象。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了之后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而这本《泰国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泰国的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孤立地呈现,而是试图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我特别被书中对泰国在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发展历程的解读所吸引。在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经济挑战后,泰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对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矛盾的化解等方面的分析,都非常有深度。作者并没有回避泰国历史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探讨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他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往往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泰国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泰国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富有思想启发的著作,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泰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对东南亚的文化和历史很感兴趣,而这本《泰国史》以其宏大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泰国历史的大门。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泰国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描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王国时期宗教和艺术的论述。佛教如何成为泰国国家文化的核心,以及佛教艺术在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都让我着迷。作者通过对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泰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书中对泰国社会结构、家庭伦理、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描写,也让我对泰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了解到,泰国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框架,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泰国。
评分最近终于读完了这本《泰国史》,心中感慨万千,这部厚重的著作,不单单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民族史诗画卷,让我得以窥见泰国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从遥远的早期王国纷争,到璀璨的吴哥文明辐射下的暹罗崛起,再到近代列强环伺下的独立与蜕变,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 meticulously (一丝不苟地) 整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鲜活而多层次的泰国形象。我特别被书中对早期王朝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关于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揭示了泰国文化在佛教、印度教以及东南亚本土文明交融中形成的独特根基。作者对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模式的调整,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泰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阿瑜陀耶时期,那种辉煌的宫廷文化、繁荣的商业贸易,以及其最终灭亡的悲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等方面也有着详尽的描绘,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国度,感受着历史的脉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对泰国历史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沉浸其中。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挖掘和呈现,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关于早期王国之间的战争,他没有只描述战斗场面,而是深入到战役背后的政治动机、战略考量,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进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佛教在泰国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有着极其详尽的阐释。从最初的传入,到与本土信仰的融合,再到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作者通过对寺庙建筑、宗教仪式、僧侣阶层的演变等方面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佛教对泰国社会方方面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泰国传统节日、民间传说、艺术形式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构成历史的宏大叙事,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泰国社会图景,让我感受到了泰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泰国历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他对泰国近代史的叙述。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强大压力,泰国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不断的改革,在夹缝中生存并保持独立的,这部分内容让我读来颇为振奋。作者详细剖析了拉玛四世、拉玛五世等君主在推行改革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来自保守势力的阻挠、西方列强的经济渗透以及国内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他对这些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局限性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让我看到了泰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书中对于泰国在二战期间的处境,以及战后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也有着深入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泰国仅仅视为一个被动的历史参与者,而是强调了泰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自主性和战略选择。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冲突,更是关于如何在变化中生存,如何在挑战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我,与其说是枯燥的历史陈述,不如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集。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相结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为古代君王的雄才大略而赞叹,时而为民族危难时刻的坚韧不拔而感动,时而又为社会变革的复杂性而深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近代泰国历史的解读,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浪潮,泰国能够以一种“变则通”的姿态,通过一系列改革,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这其中的智慧与魄力,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对拉玛四世、拉玛五世等君主的改革措施,以及泰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周旋之道,都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深入探讨了改革背后的社会阻力、权力斗争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阅读这些内容,让我对“国家独立”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抵抗,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智慧、经济上的韧性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书中对于泰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立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大国博弈中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泰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线性的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充满了选择与被选择。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其对泰国历史早期阶段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探险家般的精神,挖掘了泰国史前时期和早期王国时期的重要遗迹和文献,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我特别惊叹于书中对早期王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宗教信仰的演变以及早期城市文明的兴衰的描述。作者通过分析考古发现、古代碑文和历史传说,勾勒出了一个模糊但又生动的古代泰国图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早期的历史碎片拼凑在一起,而是试图从中找出规律,解释这些早期文明是如何孕育和发展的。书中对早期王国与周边地区(如高棉、缅甸)的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描写,也让我认识到泰国历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受区域文明的影响。我了解到,泰国文化是在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此外,我对书中关于早期泰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宗教习俗的探讨也颇感兴趣。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作者的讲述却引人入胜,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提供了大量关于泰国历史的知识,更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知。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批判性。他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结合了考古发现、艺术品分析、民族学研究等多种方法,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我特别欣赏他对泰国近代史上“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一方面,泰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泰国也努力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自我。这种在变革与传承之间的微妙平衡,是泰国能够成功地保持独立并发展至今的关键。书中对这一平衡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泰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去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历史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记忆和叙述,更是一种思考和解读。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做得非常出色,阅读体验极佳。作者的笔触流畅而富有吸引力,即使是处理一些较为专业的历史理论,也能做到通俗易懂。我尤其被书中对泰国近代历史中“缓冲国”地位的探讨所吸引。在东西方势力交错的时代,泰国能够凭借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灵活的政策,成功地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深思的历史。作者详细分析了泰国君主和政府在处理与英法等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割让部分领土以换取国家整体独立,以及积极推行现代化改革以增强国力。他并没有回避这些策略所带来的争议,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其中的得失。书中对于泰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立场,以及其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也有着细致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泰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是国家独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充满了无数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