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首都」是欧盟自1985年以来相当重要的都市文化复兴活动之一,除了彰显欧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各式文化活动的集合体,许多城市更将之当作一种城市发展运动,借以凝聚城市认同与再生的契机,期望能刺激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经济。
台湾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蕴涵,如何透过创意改变人文地景和经济竞争力,以文化创意带动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是值得期待与努力的方向。本书以「欧洲文化首都」四个获选城市——爱尔兰科克、英国利物浦、奥地利林兹、德国鲁尔埃森——为例,分析在地特色和文化脉络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影响与差异,希望能为台湾城市发展提供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
郭姿麟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企业学系博士。在国内外企业界从事十余年专业经理人后,转换跑道至学界,先后担 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为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助理教授,研究专长是创 意城乡、旅游目的地管理、设计创新。
孔宪法
英国剑桥大学地理学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副教授、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副教授兼国际事务处国际学生组组长、国土研究中心主任、台南县古蹟、历史建筑、聚落及文化景观审议委员会委员。研究专长是都市计划、产业园区研究、健康城市、景观规划、都市保存。
陈志宏
德国德勒斯登工业大学 (TU Dresden) 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德国开业建筑师、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助理教授。于台湾接受都市计划学启蒙教育,役毕旅居德国十余年修习建筑学,有助教、讲师暨研 究员等德国学界经验。研究专长是都市形态学、都市设计、欧洲都市发展史、知识城市。
序 重返荣耀 / 畲日新博士
导读 欧洲文化首都与都市再生 / 温肇东博士
第一章 进击的欧洲
欧洲文化首都
城市再发展的秘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未来
第二章 英国与爱尔兰的文化硬底子
谁搞的文化创意
最夯的新兴产业
培育创意鬼才
文化创意竞争力
文创行不行
第三章 穷困中见转机之利物浦2008
多元城市记忆与认同
城市转生术
演奏城市再生进行曲
创意经济一把罩
那些年,他们共同的努力
第四章 调合新旧文化黄金比例之科克2005
满载城市记忆的海港
打造2005年欧洲文化首都
城市认同与冲突
混血文化的城市
第五章 德国与奥地利的文化硬底子
新世代产业:文化 × 创意
启动人才养成模式
文化创意软实力
建构成功方程式
第六章 地景和地方感镶嵌之鲁尔埃森2010
由重工业中心转向文化大都会
全民描绘未来的绿色城市
打造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
创意「启」点
第七章 创意万花筒之林兹2009
城市特色
画出城市发展蓝图
闪闪动人的文化创意活动
文化创意一把罩
文创逗阵行
结语 这些年,这些城市教我们的事
欧洲文化首都不只是活动,更是运动
高度在地参与,展现城市认同
任务型企业专责活动规划与执行
城市发展网络之参与和合作
大学参与城市节庆与区域创新
序
重返荣耀 畲日新 博士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故事,从一个Walmart的品牌说起!
前一阵子到美国去,逛Walmart 时不经意看见了一个他们的自有成衣品牌Faded Glory,不禁莞尔,美国人对自己的幽默功力真是高啊!美国在上个世纪的二战之后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但似乎世界历史的规律正在收缩中,西班牙海上霸权维持了两百年、大不列颠驰骋世界版图只有一百年,老美的国力虽然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年来后起之秀的追赶,已经造成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品牌不禁感叹荣耀将逝,甚至使用已经完成的Faded来形容他们的荣耀。
重点当然不是要讲美国、也不是要讲一个零售成衣品牌,当我们看到世界的历史起起落落,想探究的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的,究为何物?国家与城市的兴衰,尤其是欧洲的经验当中,似乎都与文化脱不了关系!这一段所说的那几个文明伴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势力开展,启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突破与创新,但也因为新的势力崛起,既有的成就往往也就伴随时间的挪移成为追忆,这就是我为什么对Walmart Faded Glory的感觉那么深刻的原因。
我在几年前曾获得教育部的一个补助,到英国去考察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是透过英国文化协会的安排,拜会与参访的深度极深。那一次旅程在伦敦待得比较久,心得先略下不表,我想要聊聊在利物浦这个城市的震撼。首先我们到了披头四的发迹处,我们下到四层的地下室,在那个被称为地窖(Cavern)的表演舞台上,四个年轻人不晓得唱出了多少触动灵魂的歌曲。披头四中仅存、垂垂老矣的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hy)在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那一夜,曾重返地窖再一次震撼人心!在那个拥挤的表演空间里,男女老少随着他嘶吼着!这位已经封爵的音乐英雄在2012年伦敦奥运中再度登台,有如2008年在北京鸟巢上月球漫步的李宁,他们都曾经以超凡卓越的成就打造过那一个国家的荣耀。
离开了那个一般游客恐怕难以自己发现的小小地窖,在外面的礼品店里买了几件T恤给孩子们。其中最为鲜艳的一件是黄色潜水艇,至此,各位脑海中可能已经响起了那首Yellow Sub-marine的轻快曲调。文化最大的穿透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记忆连结。在利物浦的街头上,看到了水陆两栖的水鸭子观光巴士、栉比鳞次仍在施工中的巨大建筑;我们还去了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分馆);也找了利物浦大学负责做都市规划的教授,访谈的目的是要解开整个以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更新。八百年的都市承载着13世纪以降的英格兰西北方的门户记忆,也遗留了几百年的辉煌。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处处可见的是新旧间的矛盾,全球化下的城市竞争与开创新局的躁动不安,或许最深邃的创作总是在这样复杂交错的纠结中被淬鍊出来的!
最近,新北市通过了简易型都更政策,内政部长也端出了防灾型都更大菜。都市这个连接着人民记忆的载体,在气候变迁、人口结构改变、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交错出的都市更新的多元需求中,能不能留下一块空间给文化作为都市的灵魂,这涉及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是否还会记得我们那个时代的荣耀!姿麟是我的博士论文指导学生,研究主题是科技研发的产学合作。在现在台湾光怪陆离的博士就业市场中,偶然地进入了政大创造力中心担任博士后,跟着几位大师做研究,写起了欧洲文化首都,写着、写着,居然写了一本书!遵嘱为序,与姿麟一同走访欧洲这四个文化之都,或许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美丽的记忆,也勾勒出一个重返荣耀的可能!
调合新旧文化黄金比例之科克2005
在背包客旅游书籍《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 )的票选活动中,科克获选2010年最值得造访的十大城市,在爱尔兰中,可能是唯一上榜的城市。科克位于爱尔兰西南部,在利河(River Lee)两侧,是爱尔兰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2011年的人口约有12万,土地面积37.3平方公里,约当台北市内湖区的大小。
若说到造访爱尔兰,在过去,科克往往不是游子们的首选,在获选为2005年欧洲文化首都后,被掩盖的光芒开始耀眼起来。科克是一个保有原始和传统的爱尔兰城市,却也有很多艺术店、画廊、咖啡馆、酒屋等。
满载城市记忆的海港
科克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活力四射和多样化的一面,同时这座城市还富有友好、轻松的魅力。——《孤独星球》
美丽的科克不但拥有相当多的文化历史古蹟,同时身为海港城市的它,总是以活力亲切的样貌来迎接访客;造访这里就好像在一幅画里一样。行走在科克的街道上,突然发现,用绿色来形容爱尔兰是不够的,这里不仅街道是彩色的,路标牌也是彩色的,店铺、酒吧、餐厅、教堂..绚丽装扮下的科克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城堡一样。
科克是一个充满历史的美食之都,走在街上就能完全了解它可以成为爱尔兰美食之都的原因。港边的海鲜、市集、餐厅,无时无刻都能让人大饱口福。酒足饭饱后,再去西科克走一走,崎岖不平的海岸线和广袤的金色沙滩,黄昏时分配上一杯Murphy's黑啤酒,科克可能是爱尔兰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之一。
科克是欧洲着名的节庆之都,每年有近4,000多项的文化活动,其中尤以民族音乐、爵士和管风琴等活动最为着名。每年的4月到8月,科克会举行大大小小的诗歌节、文学节和艺术节,如5月的合唱节、6月的仲夏音乐节、9月的民间文化节、10月的国际电影节和爵士乐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不但可以看到爱尔兰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文学家在这里交流,每年也吸引成千上万名游客竞相到访,欣赏世界级的艺术家带来的一流表演,感受爱尔兰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以及传统的音乐风格。
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是一张色彩浓郁的插画,描绘着一座古老欧洲城市的街景,那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我喜欢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它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欧洲文化的好奇心,让人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城市,能被冠以“文化首都”的美誉?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简洁,但内涵却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引领着读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从印刷质量到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出版方的用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次精神上的丰富之旅。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深深吸引。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理位置来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跳跃但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有时会从一个现代的艺术展览瞬间切换到几百年前的宫廷舞会,有时又会从某个诗人的故居谈到整个民族的审美取向。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制造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感,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未知。同时,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了一些隐秘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也可能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象征,需要读者细心去体会和发现,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我沉醉其中。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某个章节,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眼前一亮。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文学化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城市的风土人情。比如,他在描述某个城市时,会细致地描绘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他们如何在清晨的咖啡馆里谈天说地,又如何在傍晚的广场上享受悠闲时光。我仿佛能闻到咖啡的香气,听到人群的喧嚣,感受到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阅读,更像是在亲身经历。而且,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轶事和传说,让原本严肃的历史文化话题变得鲜活起来,引人入胜,难以释卷。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视角的选择上非常独特。它似乎不仅仅是聚焦于那些显赫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展览,而是更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活”的文化。我读到一段关于某个小镇音乐节的描写,那是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活动,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它的历史渊源、当地人的参与热情以及它所承载的社区精神。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总是宏大叙事,它同样存在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存在于人们的热情和创造力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重新定义了我对“文化首都”的理解,原来它不仅仅是顶尖艺术的殿堂,更是人民生活的热土。
评分这本书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同样展现了非凡的功力。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流派,作者还会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个体。他会深入挖掘那些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描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灵感迸发,以及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读到某个传记片段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位艺术家的喜怒哀乐,仿佛与他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真实个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背后的人性光辉。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信息量的传达上做到了极致。在阅读某个城市的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知识马拉松。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新,再到现代主义的思潮涌动,作者几乎将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囊括其中,并且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某个艺术流派时,不仅仅是列举作品和艺术家,还会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为何会诞生,又为何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虽然信息量巨大,但作者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我之前对某些历史时期了解不深,也能凭借这本书的引导,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而优雅的韵味。在描述一些历史遗迹时,作者会使用一些富有诗意的词汇,仿佛在为这些古老的建筑注入新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在描绘夕阳下的古堡时,那种细腻的光影描写,以及对历史沧桑感的刻画。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在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运用也非常巧妙,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深刻。感觉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饱读诗书、富有情怀的文化学者。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和插画的运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每一幅精心挑选的图片,都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图片比文字更能直接地传达出一种氛围和情感。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某个歌剧院的介绍时,书页上出现的精美剧院内部照片,立刻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辉煌和庄重。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读者在视觉上也能获得一次完整的文化体验。我甚至可以不看文字,仅仅通过这些图片,也能大致了解到这本书所要讲述的文化内涵。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是它所传递的“人文关怀”。在讲述那些辉煌的文化成就时,作者并没有忽略那些为这些成就付出努力的普通人,也没有回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和隐痛。他会关注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工匠,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这种对人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和良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欧洲的文化,更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是属于所有人的,是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之中的。它让我对欧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对这本书在对细节的捕捉上,感到非常惊叹。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文化现象的细微之处。例如,在介绍某个节日的起源时,他会从最古老的祭祀仪式讲起,再到中世纪的宗教演变,最终落到现代的庆祝方式,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而且,作者在描述时,很少使用模糊的概括,而是尽可能地提供具体的例子和证据,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都非常有说服力,读来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