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如镜

湖面如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治愈
  • 情感
  • 成长
  • 爱情
  • 现实
  • 生活
  • 细腻
  • 温暖
  • 文艺
  • 伤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要在一个远远的地方像孩子那样重新出世。
自己生下我自己。

  是这些生勐的慾望,才使人确确实实活着!

  文坛最不可忽视的中生代女作家!
  首部小说集从逾500部华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入围台北书展大奖!
  收录第三十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大奖作品〈夏日的旋风〉

  她的文字浓烈深沉,每篇都是残暴的诗;
  而她笔下,命运是巨大的罗网,人们前仆后继。
  这里有最强悍柔软的女性,幽微难辨的慾望,有扭曲失速的吶喊,亦有苦吟。

  是远嫁台湾的外籍新娘,孤注一掷地紧拥住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也是骤失爱猫的妻,渐日形销骨立,穿过墙与墙的缝隙而去;是被校方打压言论自由的大学女讲师;是为了心爱的牧师,募款建造教堂的妓女;也是被迫信教,精神崩溃之后,终日裸着身子梦游的女精神病患。女人,女人,在小说里,她们喧嚣也沉默,互相指认出自己的身世。

  九篇短篇,深深浅浅地叠出当代女人的身影。女人总在出走,又禁不住回眸,在凝视与凝视间转换形貌,在索求中,尝到活着的爱与苦。贺淑芳锻造文字一如炼金,看似句点,却隐藏着叩问,总在世俗的庸常中,一遍又一遍逼视出个人存在的困境,而她对社会议题的犀利思考与高度的自我指涉,也让《湖面如镜》除了文学与美学上的独特韵味之外,还具备了批判性,是近年来独树一格的女作家代表人物。

本书重点

  ★    收录第三十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大奖作品〈夏天的旋风〉。

  ★    黄锦树将其誉为最成熟的马华女作家。

  ★    贺淑芳首部小说集《迷宫毯子》甫出版即从逾五百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二○一三年台北书展大奖。

  ★    继二○一二年首部小说集《迷宫毯子》之后,《湖面如镜》为贺淑芳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结,以独一无二的女性观点出发,从情慾、社会议题、宗教等议题切入,呈现文学多元面向。

名人推荐

  ★林春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专文推荐】
  ★李有成(中研院欧美所特聘研究员)【附录】
  ★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跋】

  「贺淑芳的小说正好印证文学是个事件,由于文学具有指涉性,我们也因此不得不透过文学面对、思考,乃至于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李有成(中研院欧美所特聘研究员)

  「认识贺淑芳的人多半都知道,她写小说近乎苦吟,文字反覆打磨、挖、改、删、削,……这当然有美学的信念在里头,但在美学信念之前,却是她与语文的近身肉搏。」──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镜湖魅影:一段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的沉重挽歌,一曲关于勇气与救赎的激昂交响。 故事的序幕拉开在“静水城”——一座依偎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古老城邦。这座城市的名字,与其说是对地理环境的描摹,不如说是对居民精神状态的一种讽喻。在长达百年的和平假象下,城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和对未来的集体性麻木。 我们的主角,阿莱斯特·凡·德尔·里克,并非城中贵胄,而是一名出身底层、却拥有惊人天赋的古籍修复师。他沉默寡言,眼中总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他的世界,由泛黄的羊皮纸、干涸的墨迹和破碎的陶片构成。他坚信,历史的真相,都藏在那些被世人遗忘的碎片之中。 阿莱斯特的平静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夜蚀”彻底打破。 夜蚀,并非天象,而是某种古老而邪恶力量的复苏。在那一个漆黑的夜晚,城中所有关于“光”的象征物——圣殿的琉璃窗、路灯的火焰,乃至人们眼中残留的希望——都在瞬间熄灭。更糟的是,与“光”一同消失的,还有城中最核心的宝物——“界碑石”。界碑石,据传是初代城主用来维系静水城与外界平衡的基石,它的失窃,意味着城邦的命运岌岌可危。 城主府召集了所有能人异士进行搜寻,但一无所获。绝望之中,一位年迈的智者找到了阿莱斯特。智者递给他一卷残破的地图和一把样式古怪的黄铜钥匙,低语道:“真相不在高墙之内,而在遗忘之地。你手中的钥匙,开启的将不是门,而是记忆。” 阿莱斯特被迫走出了他熟悉的羊皮纸世界,踏上了追寻界碑石的旅程。他并不知道,这块石头牵连着的,是静水城建立之初,那段被刻意抹去的黑暗历史。 第一卷:破碎的地图与低语的阴影 阿莱斯特的旅程首先指向了城市周边的“迷雾沼泽”。这片沼泽地被当地人视为禁地,传说那里生活着被遗弃的灵魂和会吞噬时间的生物。 在沼泽深处,他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个同伴——莉安娜·格雷夫斯。莉安娜是一名流浪的佣兵,她的左臂被一种冰冷的金属假肢取代,眼神锐利如鹰隼。她起初对阿莱斯特的“书生气质”嗤之以鼻,但当他们遭遇沼泽深处的“苔藓行尸”时,莉安娜见识到了阿莱斯特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储备。他不仅能辨认出古老的陷阱符文,还能利用植物的特性制造出短时间的干扰剂。 他们根据地图的线索,发现界碑石的失窃并非单纯的盗窃,而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仪式”。线索指向了三百年前被驱逐的一个神秘教派——“寂静之手”。这个教派相信,只有彻底摧毁“光明的束缚”,世界才能回归真正的“原始和谐”。 第二卷:山脉的低吼与时间的悖论 地图的下一个标记指向了位于北方,常年被风雪覆盖的“无名之巅”。攀登这座山脉的难度,远超他们的想象。风暴如同巨兽的呼吸,随时可能将他们卷下万丈深渊。 在攀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局外人——卡洛斯·维尔德。卡洛斯是一位隐居的钟表匠,他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异常敏锐。他加入队伍,并非为了界碑石,而是为了追逐一种奇特的“时间回响”。卡洛斯坚信,界碑石的能量波动正在扭曲该地区的时空结构,如果放任其发展,整个区域可能会陷入永恒的循环或彻底的崩塌。 在山顶一处被冰雪掩埋的古代观测站,阿莱斯特终于解开了黄铜钥匙的最终秘密。钥匙并非开启一个物理的门,而是激活了一段被封存在石壁中的全息记忆。 他们看到了真相的冰山一角:界碑石并非是“维持和平”的工具,而是“封印”某种强大存在(被后世称为“原初之影”)的容器。三百年前的“驱逐”,实际上是初代城主为了保护自己享有的特权而进行的政治清洗,他们将一个致力于揭露真相的教派诬陷为邪教,并篡改了历史。 第三卷:回声之城与最终的审判 所有线索都指向了最终的地点——一片被遗忘在地图边缘的地下遗迹,被称为“回声之城”。 “回声之城”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由坚硬的玄武岩构成,其建筑风格与静水城惊人地相似,仿佛是静水城的一个黑暗镜像。在这里,阿莱斯特不仅要对抗“寂静之手”残余势力的阻挠,还要面对那些被遗忘的、被历史吞噬的“守护者”。 莉安娜的过去也在此刻浮出水面。她的家族曾是最初反对界碑石封印计划的正直家族,因此她的祖辈被诬陷为“叛徒”,家族的荣誉尽失。她此行的目的,就是为家族洗刷污名。 最终的对峙发生在“原初之影”被封印的中央祭坛。此时,界碑石已经被安放在祭坛之上,它散发出的奇异光芒,正在缓慢地侵蚀封印,试图释放被压制了数百年的“原初之影”。 幕后主使浮现——并非是某个狂热的教徒,而是静水城现任大祭司,伊利亚斯。伊利亚斯家族世代守护着这个秘密,他深信“原初之影”的释放会带来一次彻底的、痛苦的“净化”,从而建立一个“真正的、无虚伪的”新世界。他认为,静水城虚伪的和平是最大的谎言,必须以毁灭来换取新生。 阿莱斯特必须做出抉择:是按照历史的剧本,重新加固封印,维持虚假的和平?还是放任伊利亚斯,冒险让“原初之影”降临,迎来一场未知的灾难? 在卡洛斯利用精密的钟表结构干扰能量流动的关键时刻,阿莱斯特没有选择加固封印。他意识到,真正的平衡不在于压制,而在于共存与理解。他没有试图摧毁界碑石,而是利用修复古籍时所掌握的古代符文知识,重构了界碑石的能量回路。 他将界碑石从“封印之器”转变为“信息之桥”。他没有释放“原初之影”,而是强行将三百年前被扭曲和篡改的历史真相,以光的形式,投影到了静水城所有居民的脑海中。 城市在一瞬间经历了真相的洗礼。长久的谎言被揭穿,所有的麻木和压抑在痛苦的认知中瓦解。 尾声:流动的界限 “原初之影”并未被释放,但它所代表的“被遗忘的真相”已经被世界所知晓。 静水城的基础动摇了。城主府的权威土崩瓦解,人们开始面对祖辈留下的错误。 阿莱斯特、莉安娜和卡洛斯离开了回声之城。他们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获得王冠。阿莱斯特回到了他的修复室,但他修复的不再是古籍,而是关于历史的记录,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被公正地呈现。莉安娜则开始着手恢复她家族的荣耀,致力于建立一个更透明的治理结构。卡洛斯则留在了旧址,持续监测着能量场的变化,以确保那些被压抑的力量不会再次滋生。 《镜湖魅影》讲述的,是一场没有固定答案的追寻。它探讨了历史的重量、真相的代价,以及在面对谎言构筑的秩序时,个体如何选择用知识和勇气去雕刻出一条通往真正重生的道路。这座城市学会了不再将目光投向平静的湖面,因为真正的波澜,永远深藏在水底那些被遗忘的记忆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贺淑芳


  一九七○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曾任工程师和报章副刊专题记者。二○○八年政大中文所硕士毕业。曾获中国时报文学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等等。曾于马来西亚霹雳州金宝拉曼大学中文系执教,目前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博士班。着有短篇小说集《迷宫毯子》。

图书目录

【推荐序】幽禁无所──序贺淑芳《湖面如镜》 林春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自序】关于繁花万镜,以及卑微零碎的

01 夏天的旋风
02 天空剧场
03 箱子
04 墙
05 湖面如镜
06 Aminah
07 风吹过了黄梨叶与鸡蛋花
08 十月
09 小镇三月

【跋】在语言里重生 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附录】缄默寂静的声音,震耳欲聋的抗议──贺淑芳的议题小说 李有成(中研院欧美所特聘研究员)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幽禁无所──序贺淑芳《湖面如镜》               
               

  贺淑芳的小说有一种孤独的氛围,浓烈而庞大,像久蓄阴雨而不预告何时发作的肥大乌云,低低的压在其虚构世界的天空。

  「不管妳去哪里,妳听着,妳的未来,就是要结婚,生个孩子。不让自己老的时候,孤伶伶一个人。」这是〈夏天的旋风〉里,母亲给女儿的「金科玉律」。和许多人一样,她以为伴侣、子女可以消除个人生活中的孤独。这是美丽的想望,却可能也是虚妄的。女儿结婚了,却终究挤不进那欢乐的伦常关系,彷如家里的局外人。即使在人挤人的游乐场依然是孤伶伶的一个人。另一个母亲(也许竟也是同一个?)在另一篇小说〈箱子〉里,一天夜半醒转,悲从中来,「不断在心里重复地说,我不要一个人,命再长也无甚乐趣。」她的哀哭没有回音,却足够令人触动。其他小说人物,比如隔壁家的安娣、大学的女讲师、剪头发的印尼女人与围坐她店里一群不剪头发的客人、「信仰之家」的女孩们,无论已婚未婚、年轻年老,几乎无一人能倖免于孤独的笼罩。

  孤独,源于幽禁。〈墙〉中由墙砌出的由后院到厨房的有限空间,或许是这些小说中最具象的一个幽禁所在。隔壁的安娣就活动于其中,从养猫到养鱼,外界——包括丈夫——与她完全隔离。墙如果是一个禁闭的象征,那么,墙的拆除却未必是自由的隐喻(何况安娣家原本还有前门可以任她进出)。安娣在她家后院那面墙拆掉之后,也随之神祕失踪。年幼的叙述者相信,她是被猪笼草吞掉了。

  幽禁之所,不在有墙无墙。它处处皆是。身在其中的人,有些可以选择走出去,有些不可能出逃,有些没想过出逃。

  〈湖面如镜〉中被指「态度不当地对待可兰经」的女讲师,属于第一类。她涉入言论的禁区,引来排山倒海的责备与抨击,于是不获院方续聘。而她并不以为惧。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是勇气可嘉,另一方面恐怕亦与另有退路不无关系:她还可以「申请出国,就找个什么计画出去」 。通过离开职场,她或许可以走出思想与言论自由被「非常非常地敏感」(院长使人发噱而又毛骨悚然的用语)的圈限的学术界。然而这并非人人轻易可做的抉择。那个被指「在班上颂扬同性恋」的女讲师,最后不是还孤独地被困于湖面如镜的漆黑混沌中吗?

  阿米娜故事系列中的主角阿米娜,以及「信仰之家」的其他女孩们,被置放于不是她们所选择的宗教身分里。国家体制以崇高的理由,确保她们安守于其身分之中。种种诉求宣告无效之后,阿米娜开始梦游了。她褪下衣物,赤裸游走,将应该遮蔽的,尽皆展露给夜色。梦游,是她出逃的方式。然而,当早祷声悠扬的响起,阿米娜还是回来了。她不得不回来,回到「信仰之家」,回到她的头巾与长袍之中。在醒着的世界里,她是跑不掉的。

  贺淑芳小说中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群没想过出逃的人。她们在〈箱子〉、〈天空剧场〉、〈墙〉、〈小镇三月〉等篇中比比皆是。她们重复过着一样的日子,百无聊赖,而浑然不知。她们生活中值得讲述的,「总是别人的故事」。而对于自己的痛苦,则缺乏感知。比如〈小镇三月〉述及的四姐,对右脚僵化「好像浑不在意、连痛苦都从脑子里割切了那般欢悦地笑着」。她们被禁闭于对生活的无所感知里。这种生活,贺淑芳在一篇散文中精确的称之为「无意识的生活」。

  幽禁,无须有形,无须有所。因而孤独,甚至无力。

林春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三日

自序

关于繁花万镜,以及卑微零碎的


  这本集子里,有些稿件积存超过十年。写〈墙〉时我尚在八打灵的《南洋商报》当记者。下班后在租来的房里打稿。那是一栋座落在三岔路口的房子,从阳台到厨房布满灰尘,到处灰熘熘的。住宅区的声海倾洩灌入,寂静无垠庞大。

  最初写小说时根本没抱希望。事实上,能不能继续写作、出书,皆有赖于各种现实条件支撑。在以为逃离它时,它仍像皮肤那样紧贴着。

  〈墙〉是我离开工厂后写的第一个短篇。过了三十岁后,转行,捡回写作。彷彿跨过一道隘口。这以后陆续有些小说刊登在《南洋商报》张永修编的南洋文艺版。两大报馆(当时还是分开的两家)办事处相距不远,当中栖身、流动的作家不少,下班后偶聚交谈。吉隆坡聚集的人文圈子很小。写作人与社运分子、报人多有往来,或许因为友人里头颇多热心社运,那些翻腾的话语,如滚圈的砂子般盘旋复述,刺激了许多想法。

  最初构想的故事多从公共议题切入。经过语言框裁,现实与虚构彼此宛如「延续的公园」。小说不是真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却和瞬逝的生活共存。尚在不久以前,我曾跟朋友说,向往文学里最美的风景。但正如博尔赫斯的动物寓言〈Á Bao A Qu〉所喻,这至美的风景竟似不可描述,彷彿它必须是语言留白处。据说此名源自马来语Abang Aku,故事採自马来半岛的神话。神灵自星空殒落掉在一处无以名之的所在。设若它圆满返天,这故事就终结了。然而这生与死、创与癒彷彿永不结束。它沉默。成为横亘远处的风景。写作与语言的关系是如此。就像你不会想为任何浅薄的关系多花一分力气,能使你同时迷醉与探索的必是深切的情感与欲望。写作就是在跟这样的欲望亲密:宛如在这道无可弥合的裂口深处,有翅膀伸触彼岸。彼岸非是此世不可。或许无甚深奥,琐碎熙攘,却仍想若不断地写,也可能开出蓓蕾。

  如今大家常说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差不多一样了。日常生活像在窄巷里往返。窄巷分岔,或许也是小说穿接相遇的阡陌。在阡陌的岔口,遇见别人时也遇见陌生的自己。

  这本集子里,有些小说跟此时此地马来西亚的政治有关,有些则更关心自己跟现实侧身观看的意识(无论是政治的或非政治的)。有些则产自一个意念,譬如想要反驳一些流于二元对立简化的观点。有些是家人的故事,有些是听来的他人的故事。虚构混合着事实,而事实总比小说所能想及的更加荒谬。公共议题搬进小说之后,是否还能在书写中延续指控、或为受委屈者发声?或对被书写者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

  每次书写这些故事,「他人」就成为一面折射「我」的镜子,无论「他人」强或弱。只要一个人执笔写作,多少就握有权力。我的故事到底要怎么说,才对他/她公平呢。要如何才能把她/他的主动与欲望还给他/她,而又不至于干扰故事。有时你以为是在结构中受害的人,她/他却可能把自己看成具有选择权的人。正是这一点,才能使一个人在最艰窘的环境中依然保有希望和自尊。也许这本集子在这方面仍然不是很成功,但尽可能靠近。在写这些小说时,我试图把一些自己和他人(母亲、邻居、朋友)的经历与语言缝编成故事,咀嚼此地的滋味与形状。虽然或许不免咀嚼得变形了。

  小说的声音可会飘过空谷?也许。沙滩上的足迹,以及雨天路上的濡湿脚印,也不知哪个比较短暂。如果小说的生命不长,那就写给这不长。虽然经常感到好像有个等着要说的东西会随时沉没。如果把马华文学消失的可能性悬置起来,小说对当前的思索也许可以使「此刻」拉远。马来西亚建国以来的霸权问题,与之抵抗的口号并不新颖(譬如爱国),但其中族群观点与角力状况在半个世纪后却有细微的差异。语言改变个体的力量确实庞大,既然我刚好在这里,就尽量注视这张网,这里头滚动的偏见、声音与感受,多少像触角一样伸进了小说里。即便小说捕获的只是剩余──那些在历史与社会语境中未能占一席地位的零碎、卑微与微不足道,那些对历史和过去的奇怪说法,或许是值得打捞的碎片。

  虽然大部分小说写的总是他人的故事,但他人的想法与感情往往只是一种局限的知道。只能靠着想像来填补,或渡入自己的情感与思索。因为这层渡入与变形,「现实」切换在另一条水平线上走。彷彿这一现实的界面是个倾侧的倒影。〈箱子〉和〈夏天的旋风〉是留台期间所作。〈天空剧场〉是刚离台归乡之初,和母亲同住老家时写。〈湖面如镜〉写时人还在金宝教书──这篇小说得感谢友人黄婉湄跟我分享她在国内大学的亲身经历,也有部分细节取自新闻报导。二○一二年八月开始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报到。余下的四篇小说,包括以改教的阿米娜为人物的两篇小说(回教的议题小说因受黄锦树提醒而重拾再写),即〈Aminah〉与〈风吹过黄梨叶与鸡蛋花〉,最初只是要写一系列改教议题的故事,经过考察之后,就变得集中在阿米娜及其朋友身上,从二○一二年初开始动笔,每天反覆修改,至少完成三个版本。〈Aminah〉也曾拟题〈有关阿米娜的二三事〉,那一整年几乎一直重写阿米娜/(洪/张)美兰。我希望她不那么悲惨,张美兰是从洪美兰蜕变出来,在此仅选最早与最后的两个版本把她们一起留下。前两个版本曾投港台一些文学杂志,但不获刊登,当时也寄给几个朋友看。二○一二年底时也抽出一小段作为「惊花」图文诗展(此活动由吉隆坡几个作家朋友刘艺婉、梁靖芬、尼雅、陈头头以及我五个人共同主催)。〈小镇三月〉及〈十月〉,也是近期在金宝与新加坡两地往返中写成。〈十月〉从找资料到写完费时超过半年,南洋理工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帮了大忙。

  我觉得各行各业都在讲故事,从工厂里的工程师到记者编辑皆然。生活里的故事无可终止,因应生存而不断复述与变异。总有编造故事,超越平庸生活的欲望。有这些欲望与需要,使我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活着  ── 我母亲、祖母和姑姑们也大概如此,她们说的话像是给石磨碾过的面粉,也许对历史无感,但总有琐碎的日常史;尽管故事来到时总是已在中间。之前之后,那一大片错综复杂的疑问,难以望尽如大雾;而细节碎片漫溢如汪洋。或许写作无可避免得是载浮载沉,或为浮木或为船桅。倘若是无法登岸之茫途,那么至少这无岸之河上,小说容许鱼群泅过,鱼回返卵、草飞回泥中、灰烬梦见火──哪怕这边域的写作,终将消逝、遗忘在历史大雾中。

  或许其实也不会那么悲惨。毕竟写作的航程属于未知。

  我仍然期盼小说有批判性。但如果小说能够有批判力,应该同时也能与迂回的沉默并行。让丛丛问题如同疏密各异的时间,在小说体内回成叠叠花瓣。

初稿于三月下旬,最后修订于六月底
新加坡

图书试读

〈夏天的旋风〉

(第三十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大奖作品)


苏琴对游乐场的印象,总是脱离不了旋转的摩天轮。但这样的印象有点过时了。当摩天轮美妙地暂停一分钟,她乘坐的观览箱正巧停在最高点。週日午后,阳光刺眼,游乐场里光晕漫射,从那个巨大钢骨圈的笼子里往下望,地面上的嘉年华会有若一场无法正视的、旋转不止的漩涡,七彩缤纷地飞旋底下、波涛起伏,让人看了头晕目眩。她觉得身体各个部分像是随时会散开,像纸张一样穿过铁花被风敛走。虽然这不是云霄飞车或狂飙飞碟,但依然有某种恐怖感从头顶那里冷冷浇下,彷彿她被虚空缚在一座深渊之上,至于穹顶那里到底有什么,怎样也无法扭头去看清楚。

「今天,会有点,改变,我,我们,一定。」

录下这句话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录音卡带的轮子继续转动,喀啦喀啦,像一颗骷髅头在滚动,喀啦喀啦,空空的眼睛追着外面旋转的世界。虽然想再说什么,但苏琴所能给予的只有空白,无法再变成声音。这不是世上任何人所认识的苏琴。当她被剩下一个人时,当她想到自己将会被抛弃或者应该要採取主动时,她就会想,不如给自己讲个故事。但她发现要对着麦克风说些什么话,简直就是荒谬离谱。试试吐出一个音:哦 ──。

录下自己的声音,播放。直到她从耳机里听见自己的声音为止,在那之前,她从来不知道别人抗拒她的原因。声音侷促不安,如一条蛇藏在里头,吐着游丝般的气息卡在语句之间。

她尝试模仿另一种腔调,但依然有某种顽固的音质,如鳞片般沾在每句话尾端。试试说「我 ──」拉长,听着它慢慢地变形成O ──。电池将近耗完之际,那拉长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某种不知名的动物藏在洞穴里鸣叫。在什么也没录到的地方,录音机就只是沙沙地响。

在飘泊的头十年,她一直怀着乐观的期望。她毕业后飞到新加坡工作,数年后,和一个男人飞到台北结婚。当时她相信,假如妳不冒险,事情就会永远胶着,什么好事也不会发生。但只要妳够谨慎,小心翼翼端着手中的托盘,那些美妙的东西就不会打碎。

用户评价

评分

《湖面如鏡》,這書名一出,就彷彿帶著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讓人聯想到那種水光瀲灩、澄澈透明的湖面。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在一個無風的午後,湖面靜謐如斯,將四周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都一覽無遺地倒映其中,構成一幅完美的鏡像。台灣的山水之美,向來是許多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而湖泊,更是以其獨特的靜謐與遼闊,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我一直覺得,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像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而細膩地反映出人性的複雜與美好,也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地探究自我。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本書名時,便被它所蘊含的深意深深吸引。我充滿了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如鏡」這個意象,來構築他獨特的故事。是透過描寫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如同鏡子般將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一一呈現?抑或是透過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藉由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去體會人生的無常與美好?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裡,獲得共鳴與啟迪。

评分

《湖面如鏡》,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了一種引人遐思的氛圍,彷彿能帶人進入一個寧靜、純粹的意境。我腦中立刻勾勒出那種水波不興、猶如明鏡般的湖面,將周遭的景物,無論是蒼翠的山巒,還是湛藍的天空,都清晰無比地倒映其中,構成一幅幅靜謐而美好的畫面。台灣這片美麗的島嶼,有著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其中不乏令人驚艷的湖泊,它們就像是鑲嵌在大地上的寶石,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我總覺得,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像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而細膩地映照出人性的複雜與美好,也能夠讓我們藉由文字,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本書名時,便被它深深吸引。我非常渴望知道,作者究竟會以何種方式,將「如鏡」這個意象,巧妙地運用在他的故事中。是藉由描寫人物細膩的情感起伏,如同鏡子般將他們的心境毫無保留地呈現?抑或是透過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在閱讀時,彷彿置身於湖畔,沉思著人生的種種?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期待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期待一次深刻的心靈體驗,希望它能帶給我感動與啟發。

评分

「湖面如鏡」,這四個字彷彿自帶一種魔力,立刻就勾起了我對那種極致寧靜、極致清晰的畫面感。我腦海中瞬間浮現出早晨的薄霧籠罩著湖面,陽光緩緩穿透,將一切細節都清晰地映照出來的景象。這樣的意境,往往伴隨著一種深沉的哲思,一種對生命、對人生的洞察。台灣的自然風光,其實很多地方都充滿了這種「如鏡」的美感,從高山湖泊到海岸礁石,水總是能將周遭的一切,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呈現出來。我總覺得,偉大的文學作品,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人性的複雜與美好,也能夠映照出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本書名時,我便強烈地感受到,它可能是一部具有深度、能夠引人深思的作品。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將這種「如鏡」的意象,融入到他的敘事之中。是藉由一個故事,讓我們看清楚人性的善惡美醜?還是透過描寫一種情感,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美好?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對一個故事的期待,更是對一種深刻體驗的期待。

评分

《湖面如鏡》,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讓我感覺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詩意與哲思。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種水波不興、猶如明鏡般的湖面,能夠清晰地映照出天空的顏色、雲朵的輪廓,以及岸邊的樹影。這種畫面,總是帶著一種莫名的寧靜,讓人心神嚮往。台灣這片土地,有著許多令人驚艷的自然景觀,而湖泊,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靜靜地存在著,承載著歲月,也映照著周遭的一切。我常常覺得,偉大的文學作品,就像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人生的種種面向,也能夠讓我們藉由文字,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風景。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我就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運用「湖面如鏡」這個意象,去構築他筆下的世界。是透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將他們的情感、思想,如同鏡子般真實地呈現出來?抑或是透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悟?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

「湖面如鏡」,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寧靜致遠、澄澈明淨的氣息。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汪湖水靜臥在山谷之中,它的表面平滑如鏡,將周遭的一切,無論是挺拔的樹木,還是悠悠的白雲,都清晰而真實地倒映出來,形成一幅絕美的畫卷。台灣的山林水畔,不乏這樣令人心醉的湖泊景致,它們彷彿是自然的低語,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生命的活力。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如同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而深刻地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也能夠讓讀者藉由文字,反思自身的存在與價值。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本書名時,便被它所營造的意境深深吸引。我非常期待,作者將如何運用「如鏡」這個意象,來構築他筆下的世界。是透過描寫人物細膩的情感糾葛,如同鏡中的影像般,將他們內心的掙扎與渴望一一展現?還是藉由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透過故事,審視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對這本書的期許,是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難忘的閱讀之旅,讓我能夠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心靈的歸宿。

评分

這本書《湖面如鏡》,光是書名就充滿詩意,讓人聯想到靜謐的山林、清澈的溪流,甚至是午後灑落湖面的金色陽光。我抱著一份期待,想從這片「如鏡」的湖水中,窺見作者想呈現的什麼樣的世界。是隱喻著生命的平靜,還是反映著人性的複雜?或許是對於過往歲月的懷念,又或者是對未來的期許。台灣這塊土地,有著山有著海,也有著無數的湖泊和水庫,這些水域承載著歷史的痕跡,也滋養著無數生命。我常常會在旅行時,佇足在湖邊,感受那份寧靜與遼闊,彷彿所有的煩惱都能隨著微風消散。而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以「湖面如鏡」為名的書時,我便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這個意象,來構築他的敘事空間。我對書中的人物、情節、情感的描寫都充滿了好奇。究竟是怎樣的故事,才能配得上如此優美的書名?是曲折離奇的愛恨情仇,還是平淡真實的生活瑣事?我期待著,能夠在文字中找到共鳴,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鏡湖」。這份期待,隨著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變得更加具體而真切。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讓我沉醉的世界,讓我忘記時間,沉浸在作者的文字魔力之中。

评分

《湖面如鏡》,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帶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寧靜感,彷彿能將人帶到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我腦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寧靜的湖景,水面平靜無波,將藍天、白雲、遠山,甚至是岸邊搖曳的蘆葦,都一一真實而細膩地映照出來,構成一幅令人屏息的畫。台灣的山水畫卷中,湖泊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存在,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數的詩情畫意。我深信,能夠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就像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人性的複雜與美好,也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模樣。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個書名時,便被它所蘊含的深意所吸引。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運用「如鏡」這個意象,來編織他的故事。是透過描寫人物之間細膩的情感互動,如同鏡子般將他們的情感世界,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或是藉由一個深刻的寓言式故事,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藉由故事中的情節,反思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力量。

评分

「湖面如鏡」,這書名瞬間就勾起了我對那種澄澈、寧靜意境的想像,彷彿能將人從塵世的喧囂中抽離,置身於一片清澈而深邃的境地。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靜靜地躺著一汪湖水,它毫不費力地將藍天白雲、青山綠樹,甚至連飛過的鳥兒,都一一真實而清晰地倒映其中,構成一幅絕美的畫面。台灣的山水之間,不乏這樣令人屏息的湖景,它們如同大地之心,默默地訴說著故事。文學作品,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人生的百態,也能夠映照出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渴望與情感。因此,當我瞥見《湖面如鏡》這四個字時,便毫不猶豫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好奇,作者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將「如鏡」這個意象,融入到他的敘事之中。會不會是透過一個個鮮活的角色,他們的喜怒哀樂,如同鏡中的影像般,被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或者,是透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如同站在湖邊,看著湖面上的倒影,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心靈觸動,讓我能夠在文字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啟示。

评分

「湖面如鏡」,光是讀出這四個字,便能感受到一種純粹、寧靜的意境。我彷彿能看到,在那廣闊的湖面上,沒有絲毫波瀾,將蔚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以及周遭的一切景物,都清晰地倒映其中,構成一幅唯美而動人的畫面。台灣的山川湖泊,總是能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而湖泊,尤其以其獨特的靜謐之美,讓人心生嚮往。我一直相信,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像這片「如鏡」的湖面,能夠真實、細膩地映照出人性的種種面向,也能夠引導讀者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因此,當我看到《湖面如鏡》這本書名時,便被它深深吸引,充滿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鏡」這個意象,融入到他的敘事之中。會不會是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愛恨情仇,如同鏡中的影像般,被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或者,是透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藉由故事中的情節,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去理解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非常高的,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讓我在文字的海洋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评分

《湖面如鏡》,這書名一聽就讓人聯想到一種澄澈、明淨的意境,彷彿能將人拉進一個寧靜的空間,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卻又帶著一種朦朧的美感。我常常在想,人的內心,是否也像這湖面一樣,有平靜的時候,也有波瀾起伏的時候?這本書,會不會就是在探討我們內心深處的風景呢?我對於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的作品,總是格外感興趣。台灣這片土地,人文薈萃,孕育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從小時候聽過的民間傳說,到後來讀到的現代小說,每一個故事都像是台灣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溪流,匯聚成一片廣闊的海洋。而《湖面如鏡》,我感覺它可能就像是這片海洋中,一片特別寧靜、特別深邃的湖泊,裡面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運用「湖面如鏡」這個意象,去描繪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是透過湖面映射出的人物心境,還是藉由湖畔發生的事件,來呈現出人生的百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甚至能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