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折痕:特派员的祕密档案

时代的折痕:特派员的祕密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纪实文学
  • 特派员
  • 冷战
  • 回忆录
  • 政治
  • 外交
  • 档案
  • 时代变迁
  • 祕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是文笔绝佳,世界一流的特派员
  可能也是举世最独特的特派员。--Michael Cornelius(德语作家、编辑)
 
  她经历一个辉煌的新闻时代。

  她写过许多重要且与台湾社会息息相关的国际新闻。
  她走入国际现场,以台湾之名,向世界精英提问。
  她去战争废墟、革命广场,走访军火工厂,卷入谍报般的新闻追查。
  她和当代硕果仅存的哲学大师对谈,与各国领袖喝下午茶……
 
  她像卧底的情报员,什么都涉猎,什么都明白,什么都参与。
  她总是在路上,不是布莱梅便是巴黎,
  不然便是大马士革或巴西……
  她去非洲,她去波罗的海或地中海,她去巴尔干半岛或无名小岛。

  她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派员人生。
 
  她是陈玉慧,担任《联合报》驻欧特派员二十多年,访问过国际间无数重大事件与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有着○○七情报员般的敏捷及行动力与新闻记者的专业,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独家新闻。如今,她回望台湾,这座几乎没有国际新闻的小岛,因此她决定写下这些年来的祕辛与观察,带我们重回现场,走进新闻里。

名人推荐

  小野、尹乃菁、王健壮、胡忠信、夏珍、袁琼琼
  陈文茜、陈浩、陈凤馨、项国宁、谢哲青、兰萱
  重磅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许多作家的文学成就,都曾受惠于他们的新闻训练与採访经验;但好记者却不一定就能成为好作家,反之亦然。

  然而,陈玉慧却能长期一人分饰二角,既以记者角色书写了那么多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又以作家角色书写了那么丰富的文学篇章,「时代的折痕」这本书,更是她扮演两种角色与书写两种文体的融合,而且融合得毫无折痕。它是记者当时当下追寻真相的纪录,也是文学家串接记忆书写历史的范本。--王健壮
《光影之隙:古董商的迷局》 第一章:雾锁古都 夜色如同厚重的丝绒,将古老的京城包裹得严严实实。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微弱的煤烟味,那是这座城市在漫长历史中留下的独特印记。这条位于胡同深处的巷子,平日里少有人迹,此刻却灯火通明,照亮了“乾坤阁”的招牌。 陈宇,一个以修复古董字画为生的年轻人,正伏在他的工作台前。他瘦削的侧脸被台灯的光线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双眼专注地盯着手中的一幅残破的宋代山水。他的手指灵活而稳定,仿佛能感知到纸张纤维的每一个细微波动。 “陈先生,您这手艺,真叫鬼斧神工。”一个低沉的男声响起。 来人是李老,乾坤阁的主人,一个白发苍苍却目光锐利的老者。他身后跟着的,是今天的客人——一个穿着考究,带着一丝不耐烦的中年人,王总。 王总此行目的明确:带来了一件据说是来自清宫的秘匣,希望陈宇能帮忙鉴定其年代和工艺,并评估其市场价值。 “这个匣子,”王总将一个巴掌大小、用乌木雕刻而成的盒子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据说是家父几十年前从一个落魄的遗少那里得来的,据说里面藏着一个秘密。” 陈宇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乌木匣。匣身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雕刻着交错的龙凤,工艺繁复,但有些地方却显得粗糙,像是匆忙完成的。更令他警惕的是,匣子上的纹饰虽然模仿了清中期的风格,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王总,这工艺……有些奇怪,”陈宇轻声说,“特别是这锁扣部分,它用的并非标准的宫廷制式,更像是民间的仿制品,但又结合了某种西方的机械原理。” 李老也凑上前看,他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乌木的年份倒是足,但这些纹饰的疏密,确实像是半成品,或者说,是故意为之的拙劣模仿。” 王总的脸色变了:“拙劣?李老,这可是我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换来的宝贝,怎么可能是假的?” “真假并非我说了算,”陈宇放下匣子,语气平静,“但我能确定,如果这是宫廷之物,那也一定不是那些被正史记录下来的重要物品。它或许是某个工匠的‘私藏’,或者……是用于特定场合的道具。”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一阵急促的刹车声,紧接着是沉重的脚步声。三名身形魁梧的男子,穿着统一的黑色风衣,如同黑色的剪影,迅速而无声地进入了乾坤阁。 领头的人,一个面容冷峻,眼神如同鹰隼的男子,目光直接锁定了桌上的乌木匣。 “抱歉打扰了,各位。”他的声音如同冰块撞击,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个匣子,我们‘文物局特别行动组’需要带走进行调查。” 第二章:暗流涌动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乾坤阁内气氛骤然紧张。王总显然不甘心,他试图强硬地抱住匣子:“什么行动组?我怎么从没听说过?这是我的私产!” “王先生,您不需要知道太多。”黑衣人冷冷地瞥了他一眼,目光转向陈宇和李老,“两位鉴定师,你们的配合对我们很重要。这个匣子,涉及到一个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 陈宇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虽然穿着便装,但其行动的规范性和威慑力,远超一般的治安力量。他观察到,其中一人,在进门时,右手曾不经意地触碰了腰间一个难以察觉的部位——那不是普通人会有的习惯。 “请问,你们有什么证件?”李老颤抖着问道,他深知京城的水深,尤其涉及“文物”与“秘密”的结合。 黑衣人没有理会李老,他从内侧口袋中抽出一张折叠的卡片,上面印着一个古老的徽章,但信息模糊不清,只显示了几个无法被轻易识别的数字代码。 “证据是不能展示给你们看的。”黑衣人直截了当地说,“陈先生,王总,请让开。时间紧迫。” 陈宇意识到,如果他现在选择硬碰硬,不仅保不住匣子,还会引来无谓的麻烦,甚至危及到李老的安危。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匣子我可以给你们,但有个条件。”陈宇平静地开口。 黑衣人停下了动作,侧目看他:“什么条件?” “我要知道,这个匣子里到底是什么。以及,这跟‘历史遗留问题’有什么关系。如果只是普通的走私或盗窃,你们无需如此大动干戈。”陈宇直视对方的眼睛,“我不想成为一个替人销毁证据的帮凶,尤其是在这种敏感的年代。” 黑衣人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权衡利弊。他身后的另一人低声汇报了什么,最终,领头者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合作是暂时的。匣子里的东西,与三十年前,一个代号为‘渡鸦’的秘密研究计划有关。”黑衣人终于松口,“但你不能参与调查,你只能参与‘修复’。” “修复?”陈宇皱眉。 “是的。这个匣子,结构复杂,锁芯被强行破坏过,内部的机械装置几乎完全锁死。我们怀疑,里面封存的是一份极其精密的微缩胶卷或是记录载体。它需要极其精细的复原技术才能打开,不能使用任何蛮力。”黑衣人看向陈宇的手,“这,才是你发挥作用的地方。” 第三章:密档的诱惑 接下来的两天,陈宇如同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中。他被带到了一处位于郊区的保密研究所,那里环境简朴,但安保措施滴水不漏。 他开始研究那个乌木匣。在专业的显微镜下,陈宇发现匣子的内部结构,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它不是简单的机关盒,而是一个集成了多重精密锁定装置的容器,其中包含了黄铜齿轮、细小的钢制弹簧,甚至还有一种罕见的镍合金部件,这与清朝的工艺完全不符。 “镍合金,二十世纪初期的产物。”陈宇自言自语。 负责看守他的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性特工,代号“月影”。她几乎不与陈宇交流,但她的目光无处不在。 陈宇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绘制出匣子内部的结构草图。他发现,要解开锁芯,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对匣身外部的纹饰进行微弱的震动,才能让内部的齿轮依次归位。 “渡鸦计划,三十年前……”陈宇脑海中浮现出一些被官方刻意淡化的历史事件。那是一个关于信息战和早期电子密码学的尝试,据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和情报,都被用最原始的方式——微缩胶卷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藏于不易察觉的容器中。 他感到一种强烈的道德拉扯。他清楚,自己所接触的,是冰冷的官方机密,但如果这些记录涉及了重要的历史真相,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有关键作用,那么揭开它,或许比维护表面的平静更有价值。 第三天深夜,研究所的灯光突然熄灭,接着,应急灯亮起,发出了刺眼的红光。警报声尖锐地响起,打破了研究所一贯的沉寂。 “有入侵者!”月影的通讯器里传来急促的汇报声。 研究室的门被猛地撞开,冲进来的人影不再是黑衣人,他们穿着更专业的防弹衣,手上拿着自动武器,枪口直指陈宇和月影。 “别动!我们是‘清道夫’组织的成员!目标是里面的记录!”领头的人厉声喝道。 第四章:解构与新生 一场混战在狭小的研究室内爆发。月影反应极快,她侧身闪过第一波射击,同时将陈宇推向操作台的角落。 “陈宇!打开它!现在!”她嘶吼着,与来犯者缠斗在一起。 陈宇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他知道,他必须在绝对的混乱中,抓住那一瞬间的宁静。他抓起桌上的精密工具箱,不再犹豫,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乌木匣上。 他回忆起自己的草图,那不是单纯的机械锁,而是一个带有时间序列的触发器。他将一个特制的震动探针,以极其轻微的力度,依次触碰龙纹的眼部、凤首的喙尖、以及匣身底部的四角。 “嗡——” 一个极低沉的共振声,只有他自己能听到,几乎被枪声完全掩盖。 乌木匣,在那一刻,发出了轻微的“咔哒”声。 就在这时,一个黑衣人——最初带走匣子的领头者——如同鬼魅般出现在门口,他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最后两名“清道夫”的成员,然后,他举枪对准了那群入侵者。 “清道夫”组织显然是冲着“渡鸦”记录来的,他们知道一旦被官方组织拿到,记录就会被永久封存。 “陈先生,成功了!”领头者对陈宇喊道,同时迅速控制住了局面。 陈宇没有理会他,他小心翼翼地将开启的匣子盖子推开。里面并没有想象中的胶卷,而是一块被油纸包裹着的,陈旧的羊皮纸。 羊皮纸上,记录的不是情报,而是一份极度复杂的数学公式,以及一页页用中文写成的,关于“信息编码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的早期理论构想。理论的底层逻辑,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所能理解的范畴,它似乎预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方式。 “这是……物理学和信息论的雏形?”陈宇看着那些符号,感到一阵眩晕。 “不,陈先生,”领头者走了过来,他收起了枪,语气中带着一丝敬意,“这是那个时代,被视为异端的‘真理’。” “渡鸦计划,并非是记录情报,而是保护一种可能会颠覆现有科学体系的理论模型。我们的人,将它藏在最不可能被解读的艺术品中。” 陈宇看着那张羊皮纸,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解开的,不是一个秘密档案,而是一个被历史刻意压制下的科学火种。 “那么,接下来呢?”陈宇问道,他看着那份改变历史进程的文本。 领头者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眼神复杂:“接下来,我们需要一个既精通古物修复,又理解其中深层逻辑的人,来‘翻译’这份折痕。” 他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也没有给出任何威胁,只是将一个信封推到了陈宇面前。信封上,没有地址,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字: “如果你想继续‘阅读’下去,这个地址,将在合适的‘时机’为你闪现。” 灯光重新亮起,研究室内的血腥气味和硝烟味还未散去。陈宇手中的乌木匣,已经变回了一个普通的工艺品。而那份羊皮纸,则被领头者小心翼翼地收走。 陈宇走出研究所时,京城的黎明刚刚开始泛白。他回望那座阴森的建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古董修复师。他成为了一个“解读者”,卷入了一场围绕着知识和权力更迭的无形战争。他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地址,在未来的某个“折痕”中,重新浮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玉慧(Jade Y. Chen)


  在台北读中文系,去巴黎学戏剧表演,到纽约外外百老汇当导演,后来留在德国担任《联合报》驻欧特派员。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及历史系硕士。曾获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奖」决审团奖,及台湾新闻评议会杰出新闻记者奖。当过演员和编剧,也导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大戏,去过许多战争和国际新闻的现场,访问过无数国际领袖与精英,多年来不定期为德语媒体《南德日报》及《法兰克福广讯报》撰稿。畅销作品《征婚启事》曾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及影视;而影射台湾百年历史的长篇《海神家族》被誉为台湾百年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正如她所景仰的海明威和马奎斯,她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小说,她甚至担任导演或编剧。当她专注于新闻专业时,她将新闻报导写到极致,为台湾的新闻版面开拓了更宽阔的地平线,增添了更丰厚多元的欧洲人文特色,也因此为台湾新闻史留下许多精采的传奇。她就是传奇。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三个情人

辑一  看见‧世界现场

1.挥别香港时,你会说什么?--末代港督
2.可怜的高明骗徒?--柯尔
3.「挑染总理」施洛德
4.站上世界顶端的东德灰老鼠--梅克尔
5.马其顿神话
6.科索伏战火行
7.遇见冰岛女总统--魏笛丝
8.他不再随身带螺丝起子--华勒沙

辑二  以台湾之名

1.连战失踪了
2.拜耳或不拜耳,这就是问题所在
3.李登辉的广岛之恋
4.我的名字叫台湾

辑三  遇见‧生命的光芒

1.你可以教我怎么静坐吗?——达赖喇嘛
2.一切都始于「地下丝绒」——哈维尔
3.小镇奇遇——海珊的碉堡建筑师
4.台湾是一个不适合人住的地方?
5.与百岁哲人一席谈
6.梦断北国

辑四  谁杀了尹清枫?

1.他们杀死了尹清枫
2.尹清枫死于情杀?——凃太太  
3.法兰西共和国的娼妇--钟古夫人
4.新加坡祕辛
5.那一年在巴黎和马永成
6.洗发精也有用完的时候--汪传浦
   尹清枫明案相关人物表

中外重大事件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第三个情人
陈玉慧


  我曾经说过,他是我的第三个情人。一个略嫌丑陋而且麻烦和状况不断的情人。但我和他的关系维持了二十多年,一直到最近才宣告分手。我应该是不会再回头了。

  他就是新闻工作。我为台湾平面媒体一共工作了二十四年。生命中有这么长的时光是和新闻共度,而新闻工作的性质其实繁冗琐碎,你必须永远保持警醒好奇,必须喜欢无止尽的探索打听。

  在做新闻工作之前,我原来是在巴黎学习戏剧,从未想过在新闻事业发展。那一年夏天,我到纽约玩,结果留下来打工。而我打工的工作便是纽约记者。在那之前,我其实是个文艺少女,偶尔写写散文,刊登在各大媒体副刊,并没有被退稿的经验,不过,我从未写过新闻。

  从巴黎来到纽约,一切变得好大,车大,楼高。美金兑换法郎的汇率也很高。我决定在纽约停留,赚取学费。听说,《中国时报》早已在纽约大举进军,兴办了《美洲中国时报》,有可能还需要记者。我打电话去询问,那时的採访主任是周天瑞先生(后来是台湾《新新闻》杂志的创办人),他决定应征我。

  他要我去皇后区法拉盛一栋工厂改装的报社见面,「褚红色的建筑,」他说,多年后,我还记得后来每天在七号地铁,三十三街,在Rawson站下车。那时报人余纪忠先生决心在美国大展鸿图,不想让联合报系的《世界日报》专美,但他还得与《立报》竞争。彼时余纪忠网罗了重要知识精英,包括如黄肇松、周天瑞、卜大中、詹宏志、胡鸿仁、金维纯、杜念中、杨泽、傅朝枢等一时之选,但在奋斗多年后,最后还是解散,那是另一个故事。但我要说的是,我去了褚红色的建筑,从此,我的人生多了一个情人。

  那时我是一个奇装异服的小文青,他看了我一眼,没特别问我什么,拿了一则《美联社》的新闻稿要我翻译成中文,我当场借坐别人的办公桌就翻译了。他读了一下,问了我三个问题。一,你会照相吗?那时已经有傻瓜相机,我也有一部,理所当然地回答他:会啊。会讲广东话吗?我不会,但我一点没犹豫,会啊,他看着我,问我最后一个问题:那你会沖洗照片吗?那个年代一切尚未电子化,傻瓜相机也得使用底片,我当然不会沖洗底片。但我看着他,很镇定地说:会啊。我被录取了。

  第二天便立刻上班跑新闻。第一件新闻事件是唐人街杀人案,採访地点在华埠Canal street的警察局,那个警察局的警察一半都是黄面孔,我走进记者会,天啊,记者会居然以广东话进行,我成为丈二金刚,什么都听不懂。我怀疑警察局的另一半白人警员都听得懂?记者会才一结束,我立刻冲上前,找到一个说英文的警察,噼头便用英文问了一串问题,他耐心地回答我,太好了,我把整件事件全弄清楚了,便返回皇后区的报社。

  才把背包放下,周天瑞便问:新闻採访好了?Yes, 我说。那去写吧。好啊,我坐下来开始写稿,这对我并不难,我从小有写作习惯,新闻也读过一些,我很快便写好稿子,把稿子交给周天瑞时,心里还很得意自己交了差,谁知他却问我:照相了吗?我说,当然。他说,那快去沖洗吧。

  我当场愣住。我本来做好打算,一旦录用,我可以找时间慢慢学,怎知,他要我立刻沖洗?我该告诉他实话吗?极可能,他会立刻要我走路。我决定咬紧牙关,带着底片胶卷和一个电话号码,走入报社的沖洗室。在黯黑的暗房,我打电话给我刚好认识的名摄影师柯钖杰,我想,他应该可以帮忙。但他不在家!接电话的人是他的美国助理,好像叫苏珊。在电话上,我硬着头皮问她,「妳可以教我怎么沖洗底片吗?」她倒是很好心地提纲挈领讲了一遍,我小声地说话,并在漆黑的沖洗室里把步骤记了下来。

  接下来,在不到一小时之内,我以她教我的方式沖洗出照片!我走出沖洗室,把照片交给周天瑞,他看了照片一眼,只说了一句:有点模煳。我总算完成我第一个工作,那则新闻第二天刊登出来,我从此便如此跑起新闻。

  那两年的纽约记者生活对我后来的特派员工作倒是奠定了不错的基础。我每天都在採访移民及新移民,但不只于华人之间。纽约之所以是纽约,正因为这里便是移民的大熔炉。我採访小义大利餐厅老板、皇后区着名爱尔兰酒吧主人、印度纱履店女主人、希腊香料和橄榄油店业主、法国网球明星、歌手、以色列作家、La Mama 剧场创办人等等不一而足。我曾因採访而上了双子星大厦最高楼餐厅,我也因採访结织了许多朋友。那时我的朋友都是纽约怪咖,有改装旧家具的艺术家,半夜在路边捡家具;也有波西米亚诗人爵士乐手,来我住处为我即兴演奏;白天我是记者,晚间却继续我的戏剧生活,和同学或同好在外百老汇自编自导贝克特,生活好不热闹。

  但这样过了两年,我却想回到我另外两个情人那里。我向周天瑞请了一个不可能的长假,准备返回巴黎继续我的戏剧学院,我记得周天瑞这样告诉我:你才二十五岁,很多人一辈子也做不了这个工作,但你却轻言放弃。我没法回答他。

  不过,很多年后,在我为《联合报》担任特派员的多年后,他倒是曾经询问过我可否去出任《新新闻》的总编辑。我婉拒了,这也是后话。

  总之,我的人生又回到戏剧。

  我回到巴黎继续戏剧学业,课余,我在联合报系的《欧洲日报》(Europe Journal)担任法文翻译,翻译法文新闻,有时也做新闻採访,因此採访过前法国总统席哈克及前总统密特朗的夫人,甚至我颇喜欢的女歌星波金(Jane Birkin)或者大导演波兰斯基。同时,我在那些年中,开始大量自编自导舞台剧,不但和同学在西班牙巡回演出,还飞回台湾为国家戏剧院编导大型作品。

  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我移居德国,那时是台湾经济起飞的九○年代,《联合报》为了拓展国际新闻的发展,正在全球各地征求特约记者,我人在德国,从事戏剧之余,觉得自己该有份固定的工作,于是再度写信给报社。

  那些年,「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在全球各地已有近五十名特派或特约记者,包括苏联甚至南非,但是在德国却没有人。

  记得,王效兰女士还对聘用我一事发表了意见,她在公文上批写,「她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能做特派员的工作吗?」感谢效兰女士只是略略怀疑,我被雇用了。而且之后为《联合报》服务了二十年。

  至今,我仍觉得,能用不同的语言採访各地领袖精英,或者去到重要国际新闻或战争现场,真是有趣的人生。但如果人生从来一次,我会无怨无悔担任特派员二十年吗?我不是很确定,但人生反正不能重来一次。

  新闻究竟教了我什么?新闻教会我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如何把事件弄清楚,并且把弄清楚的事写明白,让读者清楚。

  过去,因为我的多重身分,游走于戏剧、新闻和文学之间,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新闻写作与小说写作有什么不同?

  对我而言,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根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新闻写作需要事实,除了事实还是事实,而文学创作最需要的不是事实,是想像力。写新闻的人不能运用想像力写新闻,那是编造。

  新闻写作首要在于写作者必须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而且能寻觅到所有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事实佐证。而其实大多数我们听到的,多是意见,而非事实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观点,而不是真相。

  新闻的真相就在于,事件并没有真相,与人生一样,有的只是向真相靠近的态度。因为所有的事件都要看从什么观点去看,不同的观点呈现的便是不同的真相。

  在我追跑新闻的过程中,我很少听信任何人说任何话。我是一个根本的质疑者。那倒不是因为我觉得人总是在说谎,而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有时意见非常个人或者也偏颇。如果新闻记者不参考所有与事件相关的各种不同的观点,那么也有可能沦于少数或个人的观点;这是为什么,同样的事件,我必须查证多人,尽可能地搜集多种观点,最后再从各种线索中归纳成我认为最客观的说法;然后,我会尽可能地把新闻事件以更准确的文字呈现,以便让读者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包括当事人的语气和神情,现场的细节或气氛。如果我强调某个细节,那一定是因为那个细节成为这则新闻角度的参考点。

  我极少用「据悉」二字,新闻本身便是据悉。该用引号时,我便援用引号,因为引述更能客观呈现事实。引述必须巧妙,那是为什么阅读德文新闻时可以学习许多,因为德语文法严谨,写新闻时,文法本身便可以说明是什么时候,到底谁说了什么话;法语新闻的分析感强,经常有独特的分析和角度;而以中文写作新闻有挑战性,挑战在于,以中文叙述事件的时态不易,因为中文文法没有时间的概念,而叙述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后秩序和逻辑感很重要,所以中文的新闻写作得分外注意;另外,记者不但不能使用「我」这个主词,在行文当中都不该有太多「我」的意见;除非是分析性的特稿,新闻记者应该做的便是引述关键人的关键话。事实,事实,再事实。

  新闻学其实是五个W(what where when who why),再加一个How。但是,有时,线索非常有限,时间又如此急迫,乃致于我常常被迫做的决定是,在这么少的时间内,我认为读者至少应该对这个新闻事件知道什么?这个思考会决定我的採访内容方向。

  很多人也对我的特派员生活很好奇,是怎么工作?需要常常出门吗?其实,特派员的工作是一个让自己处于消息灵通(Keep self well informed)的过程,那并不只是一小时或一天的事,那是时时刻刻的事。在适当的时机必须找到适当的人说出读者应该知道的事;这关乎判断力和平时对当地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理解。去外地採访,生活的地平线虽然得以扩展,得以增广见闻,但通常也是极度的耐力考验,有时,接到讯息便必须立刻出门,连机票都是在计程车上订购,到了现场才能决定下榻在那里?

  也有这样的时刻,譬如搭飞机到巴黎,转搭快速火车(TGV)到法国西岸港口,因为法国国家造舰局(DCN)便在那里。才走进旅馆房间,电话便响了,一位男子说法语:你最好赶快走,这里没有人欢迎你……那是一九九四年初,我是为了追查拉法叶舰的造舰之地这通电话当然迫使我换了旅馆,也找不到原先答应受访的造舰局人士。

  为什么有这通电话?原因并不只是台湾死了一个尹清枫上校以及拉法叶佣金案,原因更是法国国家造舰局为台湾建造拉法叶舰但怕得罪中国政府,另外,售台武器违背自己的国家政策,因此极度隐暪,不打算让任何记者看到拉法叶舰开出造舰局的船坞。

  我来到了乐里昂港。早在十七世纪,耶苏会教士由此出发到远东中国甚至台湾传教,而三个世纪过了,这个港口早已被历史遗忘,港城需要工作和资金,因此法国政府决定卖船给台湾。市长倒是笑嘻嘻地接受我採访合照,西装笔挺,一排金钮扣;我怎么可以错过这艘建造完成,取名「康定号」,要驶回台湾高雄的这一刻?

  猜猜我如何见证这一幕?船坞得经过河道才能驶向大西洋,我只需要知道船坞在那里,我只消站在船坞河道的对岸,再加上望远镜。我甚至看到所有站在拉法叶舰上的人的表情,以及,另一个重点,这艘船的下水典礼如此低调,甚至不能覆盖中华民国国旗,而是一幅欧盟的国旗……清晨一大早,我到今天仍不知道究竟是谁在恐吓我?

  或者,我在莫斯科採访卢布贬值,多位银行家怕说真话,全不敢具名接受採访,戈巴契布也接受专访,且热烈与我合照,但他很亲切地问:可不可以不要问那么多两岸问题,多关心一下俄罗斯?但真的关心俄罗斯,让我们真心谈谈车臣问题吧,戈巴契夫却也没多说什么。

  我也曾访问爱尔兰总统罗宾逊女士(Mary Robinson),她可能是全世界最铁齿的政治人物,我跟她有一番攻防战。她确实比较能掌握国际政治语言,并且有些手腕,在总统任期结束后,到今天都在联合国任职高阶职位并有许多表现。我们谈了许多北爱问题,她让我见识到另一种政治人物的风范。

  也有这种荒谬的时刻: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贝尔格勒电讯都不通了,我终于打通电话,找到反对党党主席左杭丁吉克(Zoran Đinđić),后来米洛塞维奇被审后,他出任总理但却被暗杀。那通电话时值轰炸最惨烈之日,我到今天都印象深刻,电话等待中的音乐是帕海贝尔的卡农(Canon D),而在与左杭丁吉克谈话之中,我居然听到轰炸声。

  又或者去了布吉纳法索,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是我们的邦交国。访问总统龚布雷,他应该是以政变取得权力,完全不避讳谈起利益政策,只要对布吉纳法索有利的便是国家政策,但是布国人也肯定台湾农耕队种下去的种籽,传授给他们的农业技术;总统很和气地介绍他的视听室,彷彿是一个微型电影院,足球迷的他都在这里看足球,这应该是台湾纳税人埋的单,而他陪我走过,到隔壁的贵宾室接受採访。在一组大沙发群中,我们以法文交谈,龚布雷头头是道,条理清楚。我以为我在极权国家,但随后,我又惊讶地发现,布吉纳法索也有新闻记者敢批评总统的作为。

  那些年,访问了波罗的海三小国三位总统,切身感受他们在苏联解体后,多么努力地寻找国家的自我身分认同。尔后,我也在巴尔干半岛往返,访问多国总统或总理,保括保加利亚总理高斯多夫,他直言台湾用钱买邦交没有用;也搭乘联合国提供的记者专机往返提亚纳和史高比耶,身边坐了一位织打毛线的男记者,隔没几天,在旅馆看CNN,那架专机已经坠毁。

  伊拉克战争期间,去土耳其採访,坐在博斯普鲁斯海崃旁的咖啡馆访问异议人士。他居然也住过德国,和我一样,曾经爱听里奥纳多‧柯恩的歌曲,他流亡时期女友变了心,但他成为作家,因为他,还有帕慕克,我从此爱上伊斯坦堡。

  还有,二〇一一年的茉莉花革命,我到了埃及,站在塞满群众的开罗解放广场,气氛是沸腾的,群众是期待的,欣喜溢于言表。漫步广场,想到高宁在推特上的留言:「埃及,我差不多想念你三十年了!」心里真是激动。夜晚走回旅馆,经过许多坦克车及军队,一位军人当街公然对我表示,他需要女伴,非要一起与我返回旅馆不可,我望向他身旁的军中同僚,没有人觉得他的要求奇怪。

  在希腊,亲眼见识这个古老文明国家现代化的困难。国家比英国还小,但公务员的数目是英国的六倍,且薪水也差不多一样,希腊政府一直借贷过日,使用的是国际市场借来的钱。希腊买空卖空已十数年,三千亿欧元的债务,还不构成整个欧洲最大的威胁?访问国家财政局和观光局的首长,我发出这样的疑问,两人都非常惊讶,其中一位还非常愤怒。我到雅典卫城下採访智库学者,学者的意思是希腊经济只占欧盟的百分之三,根本吃不垮欧洲,他要向政府建言医疗经济和度假经济,希腊是全世界最多小岛的国家,不然卖掉几个?我遥望建于六世纪的雅典卫城(Acropolis )上的雕像,似乎也全无言地垂看雅典。

  这么多的国际大事都经历过了。二十分钟内必须写完一则头版头条新闻的事情也都做过了,好几次甚至因为过于匆忙而按错键,或不小心删除,而必须用更短的时间重写一篇。

  只有台湾这样的国家,才会有我这样的特派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台湾这样的命运,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的特派员必须追跑那些新闻,因为台湾的历史和政治以及国际处境独特少有,几乎不是台湾人不可能明了……而我那些年和那些西方通讯社或报社的记者群坐在一起,我提问的问题永远与他们不一样;我怎么理解世界?世界又如何明了台湾?如果,所有的新闻事件都没有真相,只有靠近真相,那么,我或者我们到底能多靠近真相?

  记者,其实是问者。好新闻常常来自好问题,向当事人提出好问题,是记者最应该做的事之一。第二,是听懂回答者真正的意思。

  离开第三个情人,我不会后悔。但让我惊愕的是,一年多前,我移居台北长住,却发现此地并没有新闻,更别提国际新闻,电视甚至从来不报导国际间发生什么事。走遍世界,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现象,这是什么国度?读者不需要国际新闻?不需要新闻?八卦充斥,名嘴当道,但从来没有人在乎真正的新闻,什么是真正的新闻?

  我任职特派员这二十年,正值台湾从一再要走出去的九○年代,一路到因反服贸条例而走上街头的今天,台湾仍未走出去,没有,台湾一点都没有走出去,反而比以前更封闭更锁国了。从前报社在世界各地有五十个据点,现在只能负担两、三个,我几乎是末代特派员。台湾最辉煌的国际新闻时代已经殒落了,平面媒体甚至开始要消失了。

  在这个资讯氾滥的网路时代,人人都在写新闻,但正因为对内容的饥渴,我们比任何时代更需要新闻,我们需要更有质地,更有趣味,更有远景的好新闻。当然,正因为我有这么多年的新闻写作经验,我不会随便使用「我们」这两个字,因为我也会问:我们是谁,谁代表我们?我不认同许多人为「我们」代言。我只能说,我自己期待更多更好的新闻,我也期待一个新的新闻时代。

  因为,新的新闻时代已经降临。

图书试读

站上世界顶端的东德灰老鼠--梅克尔
 
她是全世界最有权势女人,来自东德的梅克尔(Angela Merkel),她的IQ和EQ都过人一等,她笑着对我说:「我知道等一下你一定会问我台湾问题。」
 
她是柯尔的学生,两德统一后,柯尔提抜她到波昂内阁当部长。那时她还年轻,看起来就像个学生,对任何人一点威胁感也没有。
 
二○○五年她角逐总理大选时,谁也不看好。她的对手施洛德,不但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精于造势,更是口才便给,雄辩滔滔。相形之下,剪着娃娃头、一身大排钮扣别脚西装的梅克尔,像个乡下来的家庭主妇,被媒体戏称「东德灰老鼠」。在大选电视辩论时,施洛德老神在在,「德国选民,你们真的要选一个每星期天都要去小镇教堂做礼拜的女人做总理?」
 
当时,我也不认为德国人已准备好接受一位女性领导人。德国是一个很进步的国家,但不可讳言,却仍然是一个父权社会;不只在政坛,德国许多大企业,包括西门子、宾士汽车、BMW……这些跨国公司的总裁、高级干部,几乎全是男性。根据统计,德国企业界中女性和男性高阶主管的比例是一比九,这个数字比台湾更低。
 
但出乎众人意料,不起眼的东德灰老鼠竟然选上了总理!这位出生于西德汉堡,因牧师父亲决定移居东德,从小在东德小镇坦普林(Templin)长大,后来成为物理学博士,参予东德政治活动,得到贵人柯尔的提抜,先是安静低调而负责的内阁成员,在众人惊讶及迟疑声浪中,开始统治德国,前几年,欧元随后陷入巨大的危机,而她竟然也能带领整个欧盟走出经济泥淖,跃登全球权力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三)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個書名,我還有點猶豫,想說會不會太過學術,或是太過嚴肅。但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樸實的敘述方式給吸引住了。作者並沒有刻意賣弄文采,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講述他所見證的種種。他寫的那些「祕密檔案」,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陰謀論,而是關於一些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卻對台灣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小事」。這些「小事」,可能是一次不為人知的談判,一次關鍵的決策,或者是一個重要人物不為人知的考量。作者用他細膩的觀察力,把這些「小事」串聯起來,勾勒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某個官員在談判時不經意的小動作,或者某個決策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權衡與妥協。這些細節,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了溫度和人情味。讀這本書,就像在跟一位閱歷豐富的長輩聊天,聽他分享過去的故事。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轉折,也孕育出了這麼多堅韌的生命。它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連結感和認同感。

评分

(評價五) 《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本書,我不得不說,它真的打破了我對某些歷史事件的刻板印象。作者並沒有採用那種宏大敘事的寫法,而是將焦點放在了那些身處第一線,為我們傳遞資訊的「特派員」的視角。透過他們看似平凡的記錄,卻能勾勒出一個時代最真實的脈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時的克制。他不會過度褒揚或貶低任何人,而是用一種相對客觀的筆觸,呈現出當時的環境,以及人物在這樣的環境中所做出的各種決策。有時候,你會覺得那些人物的選擇,在當時來看是不得已,甚至是有點無奈的,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卻又顯得如此關鍵。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通往過去的另一扇門,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些不為人知的側面。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一些民間運動的描述,作者沒有將其簡單化為口號式的抗爭,而是深入到參與者的內心世界,描寫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所付出的努力。這種細膩的描寫,讓歷史變得有溫度,有情感。它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一個時代的變革,都是由無數個個體共同推動的。

评分

(評價七) 這本《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我真的覺得是一本很「厚實」的書。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但也不是艱澀的學術著作,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有著極強的可讀性和思想深度。作者以「特派員」的視角,為我們揭開了一些過去不曾被廣泛討論的歷史片段。我喜歡他那種沉穩的敘事風格,彷彿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在抽絲剝繭,尋找事件背後的真相。他對細節的掌握非常到位,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場景的描寫,都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氛圍。我尤其欣賞他對「折痕」這個概念的運用,它不僅僅是指時間的流逝,更代表著那些在歷史進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記,這些印記,有時是光榮的,有時是傷痛的,但都塑造了今日的台灣。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歷史」的定義,它不再是僵化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所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影響。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彷彿自己也親臨了那些歷史的現場,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著時代的變遷。

评分

(評價二) 這本《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我看了大概一半,只能說,這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過最有「味道」的一本書了。不是那種純粹的文學調調,而是一種帶著歷史塵埃,卻又熱氣騰騰的真實感。作者的文筆很沉穩,但又藏著一股不怒自威的犀利。他描寫的那些事件,雖然是發生在過去,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遙遠,彷彿就發生在昨天,而且是用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視角,把當時的權力結構、人心浮動,還有那些盤根錯節的關係,都給勾勒了出來。我特別喜歡他處理人物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有在特定時空下的選擇與無奈。那些在歷史書上被簡化甚至符號化的人物,在這本書裡,都變得有血有肉,有他們的考量,有他們的掙扎,甚至有他們的恐懼。而且,作者的筆觸並沒有過度煽情,他只是把事實鋪陳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這種留白,反而更具力量。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突然停下來,回想一下當時的新聞報導,或者跟長輩聊天的內容,然後發現,原來很多事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要曲折。這本書就像一本精緻的拼圖,每一塊碎片都看似平凡,但拼湊起來,卻能呈現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它讓我重新思考,歷史的真相,究竟有多麼難以捉摸,又有多麼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挖掘。

评分

(評價十) 《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本書,我只能說,它帶給我的衝擊,是那種細水長流,但卻餘韻綿長的。作者以「特派員」這個特殊的身分,為我們揭開了台灣近代史中,一些不為人知的側面。他沒有選擇那種宏大敘事的切入點,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被歷史洪流淹沒的細節,那些看似不起眼,卻可能影響深遠的「祕密檔案」。我尤其欣賞他在描寫人物時的克制和客觀。他不會過度地去評判,去褒貶,而是將事實鋪陳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灰色地帶,充滿了各種無奈和妥協。作者對於當時社會氛圍的描寫,非常生動,讓你彷彿能夠聞到那個時代的氣息,感受到人們內心的掙扎與希望。它讓我對「特派員」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敬意,他們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時代的見證者。這本書,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不自覺地去反思,去回味,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書籍。

评分

(評價六) 我必須承認,《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裡那種「祕密」的氛圍。然而,當我真的深入閱讀後,才發現它並非是什麼狗血的陰謀論,而是一種更加深刻、更加真實的歷史回望。作者透過「特派員」這個身分,將我們帶回到那些關鍵的時刻,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加貼近現場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他筆下的文字,沒有過多的修飾,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描述的那些「祕密檔案」,更像是時代留下的各種細微的痕跡,有些甚至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可能影響了整個局勢的走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寫一些政治人物的互動時,非常細膩地捕捉到了他們之間的微妙情緒和潛在的權力角力。這讓我覺得,歷史並非是單線性的前進,而是充滿了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和考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在歷史書上讀到的事件,背後可能藏著更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動人,也更加引人深思。它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不自覺地去反思,去探究的書。

评分

(評價九) 當我拿到《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本書時,我還在想,它會不會又是一本充斥著枯燥史料的著作。但讀了幾頁之後,我才發現,我完全錯了。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並沒有直接講述歷史事件,而是透過「特派員」這個角色的眼睛,讓我們去感受,去體會。他描寫的那些「祕密檔案」,更像是時代留下的各種細枝末節,有些甚至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可能是關鍵的線索,引導我們去理解一個更大的局面。我喜歡他對於社會氛圍的描寫,那種在時代變革中,人們內心的不安、希望、焦慮和期待,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歷史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宏大敘事,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做出選擇所構成的。它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共鳴。這本書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歷史的另一面,並且,這扇窗後面的風景,是如此真實,又如此動人。

评分

(評價一) 最近在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書名就帶著一股歷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讓我忍不住好奇心大起。封面設計也很引人入勝,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一些模糊但依稀可辨的筆跡,彷彿真的打開了一份塵封已久的檔案。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開頭的幾頁,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身為一個對台灣歷史發展特別有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許多關鍵時刻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之中,而「特派員」這個詞,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身處第一線、觀察敏銳、並肩負著傳遞重要訊息的使命。我猜想,這本書所揭露的「祕密檔案」,很可能觸及到一些我們過去只在課本或新聞報導中略知一二的事件,但從一個特派員的視角出發,這些事件的描繪必然會更加生動、更加人性化,也可能包含著許多我們未曾聽聞的獨家見聞與分析。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描寫當時的社會氛圍、人們的心境,以及那些影響台灣命運的關鍵人物,他們在權力場域中的掙扎與抉擇。是會呈現出一種宏大的歷史敘事,還是聚焦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堅韌?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脈動,彷彿置身其中,親身經歷那段激盪的歲月。台灣的近代史,尤其在解嚴前後的過渡時期,充滿了複雜的政治角力、社會變革與價值觀的衝撞,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一切。

评分

(評價八) 不得不說,《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充滿了「故事感」的歷史讀物。作者沒有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像一個說書人,娓娓道來他所見證的種種。他巧妙地利用「特派員」這個身份,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為貼近現場、更為真實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那些在台灣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事件。我特別欣賞他對人物刻畫的細膩。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無論是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還是普通民眾,都顯得有血有肉,有著各自的煩惱、掙扎和希望。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歸類為英雄或反派,而是呈現了他們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種種考量和無奈。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歷史的發展,並非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選擇、無數次艱難的權衡所組成的。它讓我對台灣的過去,有了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認識。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到,那些歷史上的「折痕」,並非是單純的過去,而是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評價四) 這本書《時代的折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我讀完之後,腦袋裡像被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不是那種讓你熱血沸騰的激昂,而是一種沉澱之後的清明。作者筆下的「特派員」,彷彿就是我們眼睛的延伸,他深入到各個角落,記錄下那些真實的、往往被忽略的聲音。他不是在批判,也不是在歌頌,他只是誠實地呈現。那些「祕密檔案」,更像是時代留下的各種痕跡,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光明的,也有陰影的。我讀到一個章節,裡面描述了一個當時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但作者卻能從這個小事件中,抽絲剝繭出背後所牽涉到的複雜的政治博弈和社會情緒。這種功力,真的讓人佩服。而且,他對比過去和現在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會讓你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些事物,在過去,其實是經過了多少次的爭辯、妥協,甚至犧牲。這本書讓我對「歷史」這個概念,有了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課本上死板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活生生的環境中,所做的活生生的選擇。讀完之後,我會不自覺地去思考,自己在這個時代,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又在為這個時代留下怎樣的「折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